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8266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Word文档格式.docx

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1)内容:

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①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

①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②推进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2.完善——中共十五大

1997年9月在北京召开。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论断。

十五大作出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3.改革开放30年的总体成就:

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易混易错] 

1.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是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配置方式。

社会性质不是区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

2.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暂时的,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主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邓小平南方谈话

[史料解读]

这段话表明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段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问题思考]

(1)据史料,概括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2)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何意义?

提示 

(1)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过程中的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史料一 

图一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图二 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史料二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

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1992年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

史料一中图一“凭票抢购”说明是计划经济;

图二自由购买说明市场经济已经建立。

史料二中“生机勃发”“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图一到图二历史现象的转变,概括这两种现象背后的最大的区别。

(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

提示 

(1)转变:

两种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区别:

图一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图二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2)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经济快速发展。

[史论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

①所有制结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

②宏观调控:

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③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根本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

(2)作用

①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

(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目标:

5.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1.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1992年”这一时间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分析,20世纪90年代,全球风云变幻,世界动荡不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连遭挫折,改革开放也存在一些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改革开放的路线问题,给全国人民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所以才会使该书畅销,故D项正确。

2.1992年邓小平来到深圳,一天傍晚当散完步往回走时,市领导建议从原来的路上走回去,邓小平却风趣地说:

“我不走回头路!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解析 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故③④中的“开始”表述错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3.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B.所有制结构已根本改变

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

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介绍了中国工业企业的整体结构变化,所以排除A、D两项;

B项的说法错误,排除。

公有制经济、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试点企业反映的是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4.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图一 粮票      图二 股票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解析 图一是计划经济的见证,图二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特征。

5.“又出新车了!

”“又有车降价啦!

”这是近年来人们在媒体上见的最多的一类消息。

进入2016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

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是由市场决定的,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C两项不符合史实。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1984年2月24日)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大影响。

答案 

(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

(2)内涵:

改革开放。

(3)进一步破除了阻碍改革开放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发展,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解析 第

(1)问,应结合材料一从技术的引进、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概括经济特区的设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2)问,从《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可以得知这里的“春天”比喻改革开放。

第(3)问,从材料中就可看出是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

[基础达标]

1.(2016·

泉州高一检测)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下列属于报道这一事件的文章标题是(  )

A.《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B.《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

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答案 B

解析 《要敢闯》体现了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扭住中心不放》体现了工作围绕着经济建设,属于南方谈话内容,故B正确。

2.1992年初,邓小平谈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论断(  )

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成为中共十四大召开的理论先导

C.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开始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解析 由“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看出A项错误,排除;

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21世纪初。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

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依据时间即可排除A、B、C三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

1984年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得到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并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故选D项。

4.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明确了方向。

此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进一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C.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D.对国有企业简政放权搞活

5.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不仅继续使用粮票,也出现了新发行的股票(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多样化

C.计划经济的盛行

D.上海引领经济改革潮流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反映,股票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表现。

二者的并存体现了当时的上海经济管理体制的多样化,故选B。

6.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  )

A.管理体制的转变

B.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C.对外政策的转变

D.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故D正确。

7.(2015·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钱颖一认为:

“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导致它增长的基本因素也并不特殊……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

”基于这一视角,下图中江苏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市场与调控的结合

解析 注意图片的时间“1992~2012年”,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迅速发展,故选D。

其他各项时间上都不符。

8.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中共十四大召开

C.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中共十五大召开

解析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B项为正确选项。

9.(2015·

浙江学业水平测试)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

下图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一节 改革走到十字路口

第二节 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

第三节 迈出改革新步伐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一节 配套的改革规划

第二节 重大的改革措施

第三节 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A.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

B.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C.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

D.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解析 根据材料中选编的内容,“南方吹来春天的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D符合题意。

10.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1993年“市场”一词出现频率比较高,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达仁堂出现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茫然”状况。

12.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表明我国(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解析 从关键词“1993年”“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等,可判断经济管理上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主导、宏观调控,故选C项。

1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的时间“1992年”,并联系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可知A项正确,而B、C、D三项在改革开放后就已经出现。

14.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

“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

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  )

A.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

D.评价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

解析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众多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加速和外国接轨”。

15.(2016·

江苏通泰扬模拟)下图为中国1953~1999年部分经济周期GDP年平均增长率及振幅(周期内年增长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变化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

C.改革开放促使GDP年平均增长率连续攀升

D.市场机制逐步成长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稳定度

解析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轻工业,A项错误;

1958~1962年“振幅”最高,故B项中“经济稳定增长”的说法错误;

GDP年平均增长率连续攀升,与“1987~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降低不符,C项错误;

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步成长,经济稳定增长与图中后三个时段的“振幅”相符,D项正确。

16.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

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

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

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

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

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

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答案 

(1)表现:

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

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表现: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科技教育体制的调整。

(3)表现: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影响: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

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由以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