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8224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二、胸痹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

⑴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

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疼,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

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腻,脉滑涩。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

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胸闷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

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

胸闷胸痛,时痛时止,串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太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

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⑶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⑷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⑴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⑵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⑶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⑷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⑴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⑵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5、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6、临证(症)施护

⑴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⑵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⑶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⑷喘促不得卧者,给了吸氧,半卧位。

⑸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三)康复治疗

1、推拿疗法取穴:

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星、重点下肢取穴。

2、耳穴。

3、内养功,人迎鼻通调吸法,沐足疗法。

4、教育,心理调整。

5、运动,进行关节运动、体操、活动平板、踏车等。

(四)健康指导

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三、中风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证:

半身不遂,舌强语骞,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骞,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骞,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痰热腑实:

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多痰,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5)阴虚风动:

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足拘挛或蠕动,肢体麻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闭窍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紧,甚至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灰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襟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3)痰湿蒙窍:

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壅盛,四肢逆冷,舌质黯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目合口张,瞳孔散大,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气息短促,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

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

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

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

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起居护理

(1)起居有节,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精力以配合治疗。

动静结合,寒温适宜,保持环境舒适,空气新鲜。

肝阳上亢患者多喜凉爽,室温宜偏低。

肾虚精亏患者多正气虚,易于感受外邪,故病室特别要求注意卫生洁净,冷暖适宜。

7、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三)康复护理

1、良肢位的摆放,是早期抗痉挛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健侧卧位:

健侧在下,患侧在上,患者头部垫枕,胸前放一枕头,患肩前伸,患侧时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

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另一枕上,健侧肢体自然放置。

患侧卧位:

患侧在下,健侧在上,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

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患腿髋关节后伸,膝关节略屈曲,放置舒适位,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枕头上,避免放在身前,腿下放一枕头支撑。

患侧卧位可增强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

仰卧位:

该体位易引起压疮及增强异常反射活动,应尽量少用,仰卧位时,患者头部垫枕,患侧肩胛放一枕头,使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患侧髋下放一枕头,使髋向内旋位,患侧臂部,大腿外侧下放一枕头,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下肢外旋,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足底不放任何东西,以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2、肩关节半脱位,保持良肢位,维持全关节活动度无痛性的被动活动范围,治疗中不要牵拉患者,立位或坐位时患侧上肢应予悬吊或支撑。

3、肩-手综合征,保持正确的腕部体位,避免完全掌屈位,尽量避免患手静脉输液,抬高患肢,使用患肢向心性加压缠绕,或应用充气夹板,加强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维持全关节活动范围,冰疗等物理治疗。

4、压疮的康复护理,气垫床的应用,保持皮肤及床单整洁、干燥;

对身体不能活动患者,每2小时变换体位,搬动时要把身体完全抬起来,避免剪切损伤。

5、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四、眩晕

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2、生活自理能力。

4、辨证:

(1、肾气亏虚

腰脊酸痛、颈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急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

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脉络淤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

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

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3)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音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需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三)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2、起居有常,避免过劳。

注意增进体质的保健锻炼,要适量、适度。

3、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听心率的方法。

4、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5、控制食盐摄入量,少饮浓茶、咖啡。

6、保持大便畅通,切忌排便时因用力过度而发生意外。

7、使患者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

二0一三年十二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