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唯美的宋词名篇赏析文档格式.docx
《经典唯美的宋词名篇赏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唯美的宋词名篇赏析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
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
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
比王安石咏杏: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
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
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
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
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
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
“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
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
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
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
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
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2.经典唯美的宋词名篇赏析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宋代〕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上阕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追忆:
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么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阕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
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
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
“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词中无意间描写的现象,往往含有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3.经典唯美的宋词名篇赏析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
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
“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
知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
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
“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4.经典唯美的宋词名篇赏析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五代〕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
一番)
译文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
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
“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
“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
‘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
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
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
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
下片,因景抒情。
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
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
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
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
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5.经典唯美的宋词名篇赏析
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宋代〕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
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字面意思浅直:
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
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
“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
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
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
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
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作者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经典唯美的宋词名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