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8039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Word下载.docx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Word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Word下载.docx

17、_心理动力_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的选择与偏向。

18、人如果把意识指向自己内部的大脑加工过程,这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叫_元认知_。

19、_心理理论_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20、心理学上研究个体差异心理的主要两个方面是_能力_,_人格_。

21、如果说,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那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_内隐行为_;

另一类是_外显行为。

2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__。

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或:

心理现象。

23、个体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五大方面:

需要动机和意志,意识和注意,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_能力和人格_。

24、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_弗洛伊德_,它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_潜意识。

25、采用多种先进的脑成像技术,研究认知活动、大脑神经元电生理反应和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是_认知神经科学_。

二、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冯特B韦伯C费希纳D艾宾浩斯

3.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C),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思维B脑电C心理D情绪

“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

下面(C)是人本主义代表。

A皮亚杰B苛勒C马斯洛D科胡特

5.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A)。

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

三、名词解释

1.反射弧,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

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叫反射弧。

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

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在实际活动中,执行反射的结构装置是环状的,所以也叫反射环。

2、正强化和负强化,行为之后是增加了刺激,结果使这个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提高,这叫正强化。

行为之后取消了厌恶刺激,也能让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这是负强化。

3、精神分析是奥地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心理学是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是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等;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特征包括:

能力和人格。

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

(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描述行为)

(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

(解释行为)

(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呢?

(预测行为)

(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

(控制行为)

(五)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

(改善行为)

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包括:

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该学派于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

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机能主义美·

威廉詹姆斯。

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

研究对象:

意识的过程。

基本观点:

意识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认知,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这一观点推动了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面向实际,也吸引了大批一般民众的注意。

三.行为主义学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杰出代表人还有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之间连结建立的后果。

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四.格式塔学派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

意识和行为。

研究方法:

知觉场。

心理意识是整体的或完整的。

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五.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末,弗洛伊德。

潜意识。

临床实践。

人格的三种构成相互作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沙利文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代表人还有罗杰。

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

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

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七.认知心理学皮亚杰,20世纪初。

人的认知过程。

实验。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八.认知神经科学布罗卡,19世纪后叶,研究对象:

脑认知功能模块的实验性分离,意识和无意识的闹机制,学习与记忆的脑机制,个别差异的脑机制。

1、对机能进化水平不同的动物进行基因水平、蛋白分子水平、细胞突触水平、行为的神经网络水平等多层次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2、对脑损伤病人进行神经心理学临床研究;

3、对正常人进行脑功能成像研究。

评价:

其研究结果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内容研究有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需要、动机和意志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的状态。

2、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最有力量的需要是生理需要。

3、韦纳对动机的归因理论作了系统研究,指出归因的三个纬度是内外源性、稳定性、可控性。

4、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5、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包括成就需要、成功恐惧、交往需要。

6、若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状态,如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这样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则不仅减低动机,也会有碍于人格的成长。

7、在期望理论中,效价指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学习任务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的判断,即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或目标吸引力;

期望值指个体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即目标实现的主观概率。

若V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说明激励价值目标高、意义大,有吸引力,那么激励的力量动机强度就大,反之,就激励不了人。

8、在双因素理论中,包括的两个因素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9、意志行动的两个基本阶段是准备、执行;

意志行动中的四种冲突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

1、(B)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非指活动本身。

A需要B动机C意志D情绪

2、(D)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安全的需要B爱与归属的需要C生理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3、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B)

A内驱力B诱因C需要D爱好

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A)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5、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境界是(C)

A每个人都能达到的B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

C少数人能够达到的D没有人能够达到的

三、多项选择题

1、需要是(AB)

A、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

B、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C、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D、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2、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AD)

A、需要B内驱力C情绪D诱因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他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而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ABCD)

A、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

B、力量强的需要

C、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

D、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的需要

4、社会需要包括(ABD)的需要。

A、求知B、交往C、休息D、成功

四、名词解释

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2.动机: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的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需要层次理论: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若提出,该理论把自我实现需要定义为人的潜能充分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思想是人的需要是有不同层次的。

4.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5.意志: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五、问答题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P54最后一段)

答:

马斯若认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马斯若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他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越是基础的需要对人的影响越大。

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若把前四种水平的需要都划为基本需要,由基本需要产生的行为动机被被称为“缺失性动机”,因为那些动机是由于食物、水、安全、爱尊重等基本需要的缺乏而被激发出来的。

2、你的意志品质怎样,举例分析。

(P70-71,四个方面分析)

(1)自觉性

能自觉地确立意志行动的目的,并能清楚地、深刻地认识到该目的及其正确性和重要性,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以服从相应的目的。

(2)果断性

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

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法和计划,在动机冲突时,没有多余的疑虑。

在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时或者是情况有所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3)坚韧性

对行动目的的坚持,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善于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目标专一,始终不渝,直到实现目的;

且在行动中做到锲而不舍,百折不饶,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4)自制力

 

在意志行动中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语和动作等方面。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抑制冲动行为,抑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动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

3、简述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P56)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推动行为,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和动机受到行为主体的人格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

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

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

由此,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从而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

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

但是,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为。

4、依据动机理论,如何激励动机?

(P58-63)

一、归因理论:

相信自己能力,尽力完成工作,相信运气,认清难度,调节情绪;

二、自我效应感理论:

努力学习技能,多增加正向经验,接受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等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期望理论:

1、目标适当,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2、目标要有价值

四、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满足低级的需要(生理安全感情)

激励因素:

满足高级的需要(成就趣味挑战责任尊重自我实现)

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获得满足感。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1、介于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之间,高度卷入的幻想活动是白日梦。

2、睡眠可分为两种状态:

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

做梦是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3、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梦魇、夜惊、睡眠窒息和嗜睡。

4、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5、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广度

1、(Alpha)波出现在睡眠的(A)阶段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

2、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A)

A.注意的起伏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3、梦境在(D)开始出现。

A睡眠初期B睡眠中期C睡眠晚期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三、名词解释

1.意识:

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态和环境的觉知。

2.注意:

我们从无限的信息中针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与集中、激活与抑制。

3.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5.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活动。

6.无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注意广度?

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P94-96)

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2、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

(P96-97)

注意稳定性也被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的活动效率。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

1、客观因素;

2、人的主观状态。

3、教师应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来组织有效教学?

(P92)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4、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P91)

1、刺激物的特点;

2、个体自身状态。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觉。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不正确的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暗适应。

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明适应。

4、杆体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

锥体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降低或减少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感觉信息、组织信息、赋予意义。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韦伯定律,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中等强度范围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辐合和视差的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迎合、自我美化、自我表露、威胁和恳求。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D)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

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A、动景运动的作用B.适应的作用C.对比的作用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

5.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B)。

A近距刺激B远距刺激C物体本身D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C)。

A整合B对比C适应D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AC)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

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 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

A.运动知觉B.似动现象C.动景现象D.现象

4.内部感觉包括(ABCD )

A.运动觉B.平衡觉 C.内脏感觉D.机体觉

5.空间知觉包括( ABCD)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D.方位知觉

6.错觉的性质包括(ACD)

A歪曲的知觉B虚幻的知觉C特定条件下的知觉

D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1.感觉:

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

3.感觉阈限:

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来度量的,这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4.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5.敏感化:

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6.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7.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性。

8.似动现象:

当两个刺激(直线、圆点、图形或画片等)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先后呈现,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

9.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社会知觉:

个体对他人、群体关系和自我的知觉。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知觉?

知觉的加工特性有哪些?

(P114,P116-120)

当人面对大量的刺激时,总是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一部分信息,倾向于从连续变化和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整合和组织信息,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把它归类或赋予某种意义。

这种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的特性有:

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2.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

(1)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

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

我知道的准确吗?

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

我的假设是什么?

到底对不对?

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

(2)打破知觉习惯,不受习惯化的影响。

每天要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

再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种,有时不妨试着换另一只手,不要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