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文艺理论主题练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文艺理论主题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文艺理论主题练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次,散文要有历史性的要求。
散文,特别是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的散文,甚或是描写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地的散文,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学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历史性。
所谓历史性,就是指时间性。
散文的艺术生命力是要用时间来检验的,开放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土壤”里的“艺术之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因为,从历史过程里“筛选”出来的带有“金含量”的“典型”的人与物,其自身就表现或者带有一定的历史本质特征,经过散文写作者的艺术描写,成为令人叹服的“金蔷薇”——而“金蔷薇”是不会被漫长的时间所湮灭,而是具有散文的历史性的艺术品格。
(摘编自柏峰《散文的艺术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讲究抒发真情实感,但与其他文体的纯粹抒情不同,散文是通过“叙事”而“抒情”。
B.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和“礼教治政”的创作方向,是我国古代散文兴盛的根本原因。
C.散文强调的真实,就是写作时如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的自然的状态。
D.散文艺术家要具有寻找“典型”的能力,就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深刻反映社会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指出了散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然后从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散文的艺术特征。
B.文章论证全面,层次清晰,从真实性、典型性和历史性三个方面论述了散文的艺术品格。
C.文章用了对比、引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最后一段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D.文章第一段便紧扣论题,提出了总论点,使得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观点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明朝的“公安派”清代的“桐城派”其文皆不失高贵典雅。
B.要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作家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密不可分。
C.散文的历史性要求,就是要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和具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生命力。
D.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重要因素,就是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
答案:
1.B(A项,“散文是通过‘叙事’而‘抒情’”错,表述绝对化。
原文是:
散文偏重于通过“叙事”而“抒情”。
也就是说,“叙事”是其主要的抒情方式,但也不排除其他抒情方式。
C项,“就是写作时如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的自然的状态”错,根据原文“只能如实地又有艺术剪裁地反映这个世界”可知,散文创作,允许尊重客观基础上的艺术剪裁。
D项,“就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深刻反映社会生活”错,根据原文“善于抓取‘典型’,实际上就是选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能体现本质的‘一斑’或者‘片段’,借以反映整体的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历史过程”可知,这里的“典型”是指选取典型的社会生活,不只是人物的塑造。
)
2.D(“文章第一段便紧扣标题,提出了总论点”错,开篇没有提出总论点,论点需要从以下段落中概括归纳。
3.C(C项,“即要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错,原文是:
“所谓历史性,就是指时间性。
散文的艺术生命力是要用时间来检验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本题三小题,共9分)。
批判性思维教育
钱颖一
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
不过,这不是全部。
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在网络时代,为了求新、求快,人们的阅读仅停留于表层,甚至还会蜕化回儿童阶段。
这样很容易反刍负面内容,或是简单粗暴,或是刻薄抬杠,或是恶意诋毁,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如何在高速流动的信息社会更高级地阅读文本,这就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对于青年一代。
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简单说来,它的主要特征就是:
第一,如何质疑。
即“会提问”,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第二,如何判断。
即“会解答”,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释和判断,包括新的、与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
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有能力(skillsets)和有心智(mindsets)。
首先,如何做到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transferableskills)。
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层次是可训练的。
在国内,讲授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少是逻辑学。
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也大多围绕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展开,也包括统计学内容。
与此相伴,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测试。
比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开发的“HEIghten批判性思维测试题目”。
这套考题与GRE考题中的部分内容有类似之处,它们并不是考学科知识本身,而是测试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但批判性思维就仅止于此吗?
显然不是。
批判性思维除了在能力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可称之为心智模式。
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探索思维“盲区”。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
有关“how”方面的问题,多属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取的。
而有关“what”和“why”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
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心理学家德韦克的畅销书《看见成长的自己》中描述了两种心智模式:
“不变型心智模式”:
固定思维和“成长型心智模式”:
开放思维。
“成长型心智模式”要求的思维方式就是:
想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问之前没有怀疑过的命题。
这就不是“how”的范畴了,而是进入到“what”和“why”的范畴。
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how”方面见长。
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how”的,但很少是关于“why”的。
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
正如旅美学者徐贲所说:
“我们无法防止别人扭曲真相,也无法阻挡别人说谎,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为警觉。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独立思考的方法论,更体现了人对自由的追求和捍卫。
网络时代,保持生而为人的自主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本文刊于《北京日报》,2019年9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时代,求新、求快的需求,会让人们的阅读仅停留于表层,甚至还会蜕化回儿童阶段。
这样必然会反刍负面内容,要么简单粗暴,要么刻薄抬杠,要么恶意诋毁,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B.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在高速流动的信息社会更高级地阅读文本的方法,这主要是针对青年一代而言的。
C.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层次是可训练的,与此相伴,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是可以测试的。
D.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变得更为警觉从而去防止别人扭曲真相,阻挡别人说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呼应,提出观点,点明原因、意义,中间对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层次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论证。
B.文章重点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层次,尤其是“有能力”这个层次。
C.文章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观点。
D.文章中既有举例论证也有引用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文意,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批判”,而是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B.“如何思考”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体现,而“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则是由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决定的。
C.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D.与心理学家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心智模式”要求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how”方面见长。
所以,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关于“how”的,而非关于“why”的。
(1)C
(2)B(3)D
【解析】
(1)A.“这样必然会反刍负面内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是“在网络时代,为了求新、求快,人们的阅读仅停留于表层,甚至还会蜕化回儿童阶段。
这样很容易反刍负面内容,或是简单粗暴,或是刻薄抬杠,或是恶意诋毁,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B.“主要是针对青年一代而言”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是“如何在高速流动的信息社会更高级地阅读文本,这就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对于青年一代”。
D.理解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是“正如旅美学者徐贲所说:
‘我们无法防止别人扭曲真相,也无法阻挡别人说谎,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为警觉’”,本意应是,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但我们可以武装自己。
(2)B.“尤其是‘有能力’这个层次”说法有误,应是重点分析了“第二个层次‘有心智’”。
(3)D.以偏概全,原文倒数第三段是“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how’的,但很少是关于‘why’的”,选项表述成“都是”“而非”,改变了范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
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
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
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
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
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
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景,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口晒。
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
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插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
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
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
然而,新闻不是爽文。
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
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
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
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
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
并不是。
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
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
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
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
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要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
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
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
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
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D.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C.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D.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答案】1.C2.B3.A
【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全处有关“文风”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C项,“而不讲求营销”表述错误,原文第六段相关表达是“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原文提到的意思是说,创作者不要被流量和情绪所绑架,选项说的是不讲究营销,属于以偏概全。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应看清题目要求,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间,然后仔细分析。
B项,“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表述错误。
原文第五段相关表述为“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原文列举数据论证的是警醒媒体从业者们应该恪守自律,而不是题干所说的“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找出重点语句,把握主旨,然后仔细分析选项,一一比对,最后筛选出答案。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于对创作者创作深度的思考。
B项,“改章融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意思为修改章节比重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与材料含义不符。
C项,“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对创作者创作高度的思考,涉及的范围过大。
D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为上句要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下句主张要创作,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的新格调,与材料内容不符。
故选A。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
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
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
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
中国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
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
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何谓“生活”?
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
“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
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
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
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
何谓“美学”?
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
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
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
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
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
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艺术:
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
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寻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儒家的“六艺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
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乐为纯粹美育;
书以记实,亦尚美观;
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
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
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
其实,数的规律之教也是包含美质的,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中国古典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
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
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精髓之“感”之“觉”。
找回中国自己的生活美学,恰恰是由于,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
为生活立“美之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美生活”必然会替代“好生活”。
B.生活的根基是生存,中国人在对生存的追求中完成了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C.中国的美学,不仅仅是西方美学的“感性学”,而且更是本土的“觉学”。
D.因为生活与审美一直是不即不离的,所以中国文化传统才得以延续至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立论的基础,重点阐述中国生活美学的文化传统。
B.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而论证了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C.文章在辩证分析概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中国生活美学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D.文章引用蔡元培对“六艺之教”的评述,证明中国人对生活美学与美育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中国生活美学传统曾经断裂,就难以传承中国原生美学智慧,也就没有生活美学的当代建构。
B.当今茶道、花艺、琴棋书画等生活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时代发展对生活美学的呼唤。
C.中国传统美育主张从生活出发,这是当下生活美学倡导的方向,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关键。
D.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美学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内容理解】
(3分)
C(A项,“美生活”和“好生活”是美好生活的两个维度,“必然会替代”不当。
B项,追求“存在感”才是中国人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D项,前后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2.【论证分析】
B(文中仅提及东西方美学差异,未对比论证“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3.【分析推断】
C(“区别于西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