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急救技术_精品文档.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1714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急救技术_精品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针灸急救技术_精品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针灸急救技术_精品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针灸急救技术_精品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针灸急救技术_精品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急救技术_精品文档.ppt

《针灸急救技术_精品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急救技术_精品文档.ppt(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急救技术_精品文档.ppt

针灸急救技术针灸急救技术西充县中医医院:

杨明玉针灸急救技术针灸急救技术l一、概述l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可靠的急救作用。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用针灸进行急救、治疗突发疾病的记载。

临床上针灸急救范围较广,具有方法简便,起效迅速,经济实用等特点。

针灸最常用于晕厥、抽搐、胃痛、腹痛、胆绞痛、头痛等急症的治疗。

l二、诊断要点l1、晕厥:

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

一般病情轻者晕厥时间较短,苏醒后无后遗症;病情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死亡。

常见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中暑、低血糖昏迷以及癔病性昏迷等疾病。

l2、抽搐:

是指筋脉拘急导致四肢不自主抽动、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要特点的病症,严重者可伴有昏迷。

常见l于西医学的高热惊风、急性颅内感染、高血压脑病、癫痫、妊娠痫证、破伤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癔病等疾病过程中。

l3、胃痛:

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常伴有胃脘部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等症状。

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扭转、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l4、腹痛:

是指胃脘以下、耻骨联合以上部位发生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腹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内科、妇科、外科等多种疾病中,以肠道疾病和妇科病引起的腹痛较为多见。

可分别表现为全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等。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引起的腹痛。

l5、胆绞痛:

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突发性右上腹剧痛、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为主要特征,疼痛部位拒按、压痛或叩击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

常见于西医学的多种胆道疾患如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

l6、头痛:

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头痛的部位多在前额、巅顶、一侧额颞,或左或右,或呈全头痛而辗转发作。

疼痛的性质有昏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或头痛如裂。

针灸临床上根据经脉循行部位,将前头痛、偏头痛、后头痛、头顶痛辨位归经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和厥阴头痛,另有偏正头痛(即前额及两侧头部的疼痛)和全头痛。

常见于西医学的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

l三、针灸急救l1、晕厥l治则:

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

l主穴:

以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百会内关合谷l加减:

气厥实证配太冲、行间;虚证配足三里、气海;血厥实证配行间或涌泉;虚证配关元、膈俞、足三里;痰厥配中脘、丰隆;热厥配大椎、中冲;寒厥灸神阙、关元;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

l操作:

实证、热证诸穴强刺激泻法,百会可点刺出血,再开“四关”(合谷向后溪透刺,太冲向涌泉透刺),或同时针刺“五心穴,(即百会、双劳官、双涌泉);虚证、寒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神阙、关元可用隔盐灸,或重灸“五心穴。

l其他疗法:

l指针:

紧急情况下用拇指重力掐按水沟、合谷、内关穴,以病人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l三棱针:

适用于实证晕厥,取穴大椎、百会、太阳、委中、十宣。

点刺出血,l耳针:

取心、脑、神门、下屏尖、下脚端。

每次选23穴,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弱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捻转1次。

l注意事项:

l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应紧急救治。

针灸急救能收立竿见影之效。

但患者苏醒后要特别注意查找病因,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贻误病情。

l急救时患者应去枕平卧、注意保暖、保持气道通畅,有条件的地方立即给以上氧;医生应动作迅速、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应嘱咐患者家属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l2、抽搐l治则:

熄风止痉,只针不灸,实证用泻法,虚证平补平泻。

l主穴:

以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大椎筋缩合谷太冲阳陵泉l加减:

热毒壅盛加劳宫、曲池、中冲;风邪甚者加风府、风门;气血虚弱加膈俞、足三里、气海;肝肾阴虚加肾俞、肝俞、三阴交、太溪;神昏加百会、涌泉。

l操作:

热极生风者用强刺激、泻法,中冲可点刺出血;风府、风门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脊髓和肺尖;虚风内动者中等刺激,平补平泻。

抽搐频繁者每日治疗23次。

l其他疗法:

耳针:

取肝、肾、皮质下、神门、脑干。

毫针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或埋针数小时。

l注意事项:

抽搐属危急病症,经针灸急救处理抽搐停止后,应及时查找病因,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病人拙搐发作时,不可过度用力对抗抽搐肢体,以防伤及患者,并且小心将软毛巾等塞入患者口中,以防咬舌。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堵塞窒息。

病人在抽搐时针刺或针刺中出现抽搐,特别要注意防止断针、滞针、弯针等现象发生。

l3、胃痛l治则:

消食化滞、通调腑气、温中散寒、理气镇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l主穴:

以足阳明胃经腧穴及相应募穴、郄穴为主。

中脘天枢梁丘足三里内关公孙l加减:

饮食积滞加建里;寒客胃肠加灸神阙、关元;胃痉挛加梁门;l肠痉挛加上巨虚、下巨虚;恶心呕吐加膈俞;腹皮挛急加筋缩、阳陵泉。

l操作:

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脾俞、胃俞、阿是穴等施行一般灸法或隔姜灸(中脘、气海还可施行温针灸),并可加拔火罐;期门、膈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腧穴常规针刺,强刺激泻法,动留针2030分钟;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

急性胃痛每日治疗12次。

l其他疗法:

指针:

取中脘、至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以双手拇指或中指点压、按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并感觉舒适为度。

同时令病人行缓慢腹式呼吸。

连续按揉35分钟即可止痛。

间歇5分钟,再重复操作1次。

l热熨法:

将食盐和吴茱萸混合炒热,装入布袋中,热熨脘腹部,至脘腹疼痛消失为止。

艾灸:

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

背部脾龠、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l注意事项:

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若经治疗疼痛不能缓解者,应查明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

急性胃痛往往针灸1次或数次即有明显止痛效果,但慢性胃痛需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饮食调理、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胃痛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食多餐;多吃含纤维丰富的食物,少食易产气的食物;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饱食后不宜立即剧烈运动。

力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胃痛证候有时可与肝胆疾患、胰腺炎、心肌梗塞等相似,须注意鉴别,以免延误病情。

对溃疡出血、胃穿孔等重症胃痛,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或转外科治疗。

l4、腹痛l治则:

饮食停滞、肝郁气滞者调气化滞,只针不灸,泻法:

寒邪内阻者温中散寒,针灸并用,泻法;脾阳不振者温补脾阳,针灸并用,补法。

l主穴:

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

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l加减:

饮食停滞加里内庭;肝郁气滞加太冲;寒邪内阻加气海;脾阳不振加脾俞。

l操作:

诸穴均常规针刺;寒邪内阻和脾阳不振者可用灸法或温针灸;神阙隔盐灸。

l其他疗法:

药熨:

取艾叶、食盐混匀放铁锅内炒热,布包,乘热熨疼痛处。

药凉后再炒热再熨。

适用于虚寒腹痛。

l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腹痛有较好的疗效,但针刺止痛后应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

急腹症(如胰腺炎、腹膜炎、肠梗阻、肠穿孔等)引起的腹痛,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严密观察,及时采取其他治疗措施或转手术治疗。

l5、胆绞痛l治则: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l主穴:

以足少阳胆经腧穴和相应募穴、背俞穴为主。

中脘日月胆俞阳陵泉胆囊穴l加减:

肝胆气滞加太冲、侠溪;肝胆湿热加三阴交、阴陵泉;蛔虫妄动加百虫窝、迎香透四白;发热寒战加曲池、支沟、外关;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湿热发黄加至阳、肝俞、阴陵泉。

l操作:

日月沿肋间隙由内向外斜刺;胆俞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勿深刺,以免刺伤内脏;肝俞、胆俞可用大艾炷灸至皮肤灼热;余穴常规针刺,宜强刺激,久留针(可根据病情留针12小时),间歇行针以保持较强的针感。

每日2次。

l其他疗法:

指针:

取胆俞或其附近的阳性反应点;以拇指重力点压1020分钟。

耳针:

取耳穴肝、胆、腹、神门、交感、胃、脾。

每次选34穴,毫针强刺激,动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

l注意事项:

针灸对胆绞痛止痛效果较好,对急性发作、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者疗效更佳。

但在治疗中应查明原因,结合病因治疗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肥甘厚味。

注意保暖。

l6、头痛l治则:

疏经活络、通行气血,“通则不痛”。

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l主穴:

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l

(1)阳明头痛:

印堂上星阳白合谷内庭丝竹窒攒竹透鱼腰l

(2)少阳头痛:

太阳角孙率谷风池外关丝竹空足临泣l(3)太阳头痛:

天柱风池列缺后溪申脉昆仑l(4)厥阴头痛:

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l(5)偏正头痛:

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l(6)全头痛:

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l加减:

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

l操作:

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外感风邪、痰浊上扰、气滞血瘀、肝阳上亢针刺用泻法;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气血不足针用补法,加灸。

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1次。

l其他疗法:

皮肤针:

重叩印堂、太阳、阿是穴,每次510分钟,直至少量出血。

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或肝阳上亢型。

按摩:

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

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刮肘窝、月国窝。

l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头痛疗效显著,对某些功能性头痛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

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针灸也能改善症状,但应同时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部分患者由于头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易产生消极、悲观、焦虑、恐惧情绪。

在针灸治疗昀同时,应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l附:

针灸急救特定穴位歌诀l头面颈项部病症:

l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晴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与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l胸腹部病症:

l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l腰背四肢部病症:

l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l其他病症:

l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中;阳陵足二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