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第五六章临床1班出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749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第五六章临床1班出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影像第五六章临床1班出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影像第五六章临床1班出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影像第五六章临床1班出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影像第五六章临床1班出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像第五六章临床1班出品文档格式.docx

《影像第五六章临床1班出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第五六章临床1班出品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像第五六章临床1班出品文档格式.docx

3、主要用于:

急性炎症、梗阻、出血、外伤、血管性疾病、肿瘤卒中等。

三疾病诊断

(一)肠梗阻(intestinalobstruction)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

可明确或基本明确有无肠梗阻,并判断梗阻类型、部位、病因、程度等情况

(1)影像学表现:

简述肠梗阻的分型形成原因及其基本表现:

肠梗阻的基本征象为:

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气液平面形成。

分为三类:

机械性(又分为单纯性、绞窄性)、动力性(又分为麻痹性、痉挛性)、血运性。

1、单纯性小肠梗阻:

注意检查时间的选择,发病3-6h后。

基本X线表现--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肠内有高低不等的阶梯样气液面,胃、结肠内气体减少或消失。

高位小肠梗阻,梗阻近端主要存留液体,中下腹部无任何肠腔显影。

低位小肠梗阻,扩张肠腔及液面多,分布范围占整个腹部。

2、绞窄性小肠梗阻:

★★★

属于机械性伴血运障碍,由于肠系膜受累导致系膜血管受累---常见于扭转、内疝、套叠、粘连等病因

X线特点:

出现多发扩张肠管伴气液平面存在,且扩张肠管以积液为主,肠壁可有增厚,并出现假肿瘤征、咖啡豆征、肠袢固定征、长液-平征,空回肠换位征,可有腹水征象,梗阻远端结肠少见或无气体存在。

假肿瘤征(名解):

完全性绞窄性肠梗阻时,闭袢性肠曲扩大充满液体在邻近充气肠曲衬托下成类圆形、轮廓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该肿块并非真正的肿瘤,故称假肿瘤征。

咖啡豆征(名解):

见于不完全绞窄性肠梗阻,梗阻近端肠管内大量气体和液体进入闭袢肠曲,致使闭袢肠曲不断扩大显示为椭圆形、边缘光滑清楚、中央有一条分隔的透亮影,因形似咖啡豆,故称为咖啡豆征。

3、麻痹性肠梗阻:

常见于术后、炎症、创伤、电解质紊乱等。

全部胃肠道积气、扩张,液面少而短。

4、血运性肠梗阻:

肠系膜大血管阻塞导致

以CT检查价值较大,除显示肠管特定分布的肠梗阻外,尚可直接显示血管内栓塞影。

X线价值有限。

5、结肠梗阻:

可显示结肠袋,且整个结肠位于腹部周围,借此与小肠扩张相鉴别。

(2)诊断与鉴别诊断:

★★(选择题)

1、有无肠梗阻的判定:

腹部平片观察有无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及气液平面存在,如存在上述现象即有肠梗阻。

2、对肠梗阻部位的判定:

根据肠曲扩张和液平面的部位、数量及肠黏膜皱襞的特点判断:

扩张的肠曲少,液平面少且位于上腹部,可见双泡征——小肠近端梗阻(高位小肠梗阻)

扩张的肠曲多,液平面多,扩张积气的肠曲和液平面可遍及全腹——小肠远端梗阻(低位小肠梗阻)

小肠和结肠同时明显扩张——麻痹性肠梗阻

小肠黏膜皱襞呈弹簧状,贯穿肠管的全长;

结肠的半月瓣仅能达到肠管横径的一部分

3、肠梗阻有无绞窄性的判定:

假肿瘤、咖啡豆、空回肠转位征等----绞窄型肠梗阻

(2)胃肠道穿孔

临床病理:

病因有溃疡、外伤、炎症、肿瘤等。

X线表现:

腹腔游离积气,腹膜炎征象,其他注意事项。

腹部平片检查发现游离气腹是诊断胃肠道穿孔的重要征象,但属非直接征象。

且还应注意虽有穿孔但无气腹,故X线检查为发现气腹也不能完全排除胃肠道穿孔。

CT表现:

有利于发现包裹积液、脓肿,病变周围炎征象。

(3)腹部外伤

临床与病理:

实质脏器闭合性损伤可在实质内或包膜下形成血肿,亦可破裂而合并邻近腹腔间隙、陷窝内积血。

实质性脏器损伤的发生率依次递减顺序为脾、肝、肾、胰。

1、包膜下血肿、腹水

2、实质器官内血肿,脏器增大

3、脏器破裂

4、DSA:

造影剂外溢、血肿(占位)、血管异常等

鉴别与诊断: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影响表现有:

脏器实质内或包膜下血肿,腹腔内积气、积血和急性腹膜炎征象等。

第二节食管与胃肠道

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优势:

价格便宜、简单易行

劣势:

消化道缺乏对比,征象较少

应用:

主要用于急腹症诊断,如胃肠穿孔 及肠梗阻等,而用于消化道常规检差较少。

  

2、血管造影:

  一般用于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MRI:

目前应用于临床较少

4、钡剂造影:

可以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移动度,功能状态

(1)透视与照片结合

(2)形态与功能并重

(3)触诊的使用

不能观察官腔外的受累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

为消化道疾病首选检查方法

钡剂检查前病员准备:

(1)检查日晨禁饮、禁食

(2)如有幽门梗阻者应抽尽潴溜液

(3)钡灌肠检查,应吃无渣饮食1-2天,检查前晚口服泻剂、清除粪便,检查当日禁饮、禁食

(4)注意医用钡剂的准备

5、CT:

显示病变部位,大小,范围,肠腔外扩散,远处转移;

多排CT拓宽了其在胃肠道检查中的应用

价格较贵,易受肠道内容物及胃肠蠕动影响,需要严格的检查前肠道准备

非首选方法,主要用于临床分期

CT检查前准备:

(1)清洁肠道

(2)最好使用低张药物:

抑制胃肠运动,减少伪影;

扩张肠腔

(3)胃肠道内对比剂:

扩张肠腔,判定胃肠道走行,显示瘘道与肠道关系;

通常用2-4%有机碘溶液

一食管

(一)正常影像表现

X线造影检查右前斜位是观察食管的常用位置,在其前缘可见三个压迹,由上到下分别是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和左心房压迹。

(二)基本病变表现

X线造影检查:

(1)管腔的改变:

a、管腔狭窄:

狭窄较为局限,边缘不规则且局部管壁较为僵硬——肿瘤

b、管腔扩张:

见于狭窄以上食管

(2)轮廓的改变:

a、充盈缺损(fillingdefect)(名解):

是指充钡胃肠道轮廓的局部向腔内突入而未被钡剂充盈的影像;

即胃肠道腔内的新生物,造影检查时该新生物占据的区域不能被钡剂涂布,呈充盈缺损改变,常见于肿瘤。

b、龛影(niche)(名解):

由于胃肠道壁产生溃疡达到一定的深度,造影时被钡剂填充,当X线呈切线位时形成一突入腔外的钡斑影,常见于溃疡。

恶性肿瘤的龛影一般在轮廓之内,良性病变龛影在轮廓之外。

C、憩室:

表现为食管壁向外囊袋状膨出,有正常黏膜通过,与龛影不同。

(3)黏膜皱襞的改变:

a、黏膜皱襞的破坏b、黏膜皱襞增宽和纡曲

(3)疾病诊断

1食管癌esophagealcarcinoma

癌浸润食管黏膜、粘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称为浅表食管癌,其中无淋巴结转移者为早期食管癌。

(选择)

分为:

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混合型

简述食管癌的X线表现:

(1)黏膜皱襞消、中断、破坏

(2)管腔狭窄:

多见于典型浸润型

(3)充盈缺损:

主要见于蕈伞形

(4)不规则龛影:

主要见于溃疡型,龛影呈长型,其长径与食管的长轴一致,周围有不规则龛影

(5)局限性僵硬

2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varices★

简述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病理特点及X线表现

临床病理特点:

是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常见于肝硬化。

临床上可发生呕血和柏油便,重者致失血性休克乃至死亡。

钡剂造影表现:

早期:

发生于食管下段,表现为粘膜皱襞增宽,边缘不整

晚期:

可见典型表现,为食管中下段粘膜皱襞迂曲,似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呈齿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食管静脉曲张的食管壁柔软而伸缩自如,是与食管癌的重要鉴别点

二胃与十二指肠

(1)正常影像学表现:

胃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牛角型、钩形胃、长形胃、瀑布型胃

(二)基本病变表现:

X线造影检查:

(1)轮廓的改变:

龛影;

充盈缺损

(2)黏膜与黏膜皱襞的改变:

黏膜破坏;

黏膜皱襞平坦;

黏膜皱襞增宽和纡曲;

黏膜皱襞纠集

(3)功能性改变:

a、张力的改变:

张力增高或降低

痉挛是局部张力增高的表现,活动性胃小弯溃疡可在对侧胃大弯出现一痉挛切迹,呈手指状指向溃疡。

b、蠕动的改变:

蠕动增加或减弱逆蠕动

c、运动力的改变:

排空加速排空减慢或不排空

d、分泌功能紊乱:

分泌亢进潴留

1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好发于20-40岁,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约为胃溃疡的5倍。

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疼痛,具有反复性、周期性、节律性的特点。

影像学表现:

1)胃溃疡:

1、简述胃溃疡X线特点:

直接征象:

轮廓的龛影改变(轮廓外龛影),多见于小弯,龛影口常有粘膜水肿形成的透明带(依其范围可表现为:

黏膜线1~2mm、项圈征5~10mm、狭颈征);

间接征象:

功能性改变:

(1)痉挛性改变:

胃小弯溃疡(龛影)时,可在胃大弯侧出现痉挛切迹,

(2)分泌增加(3)蠕动张力改变

瘢痕性改变:

(1)小弯溃疡可使小弯缩短,致幽门与贲门靠近,形成“蜗牛胃”(名解)(

(2)胃体呈环状狭窄形成“葫芦胃”(名解)

2、龛影X线特征:

(1)圆形、椭圆、不规则形

(2)边缘光滑

(3)周围形态因水肿不同而异

(4)周围皱襞向龛口集中

(5)位于轮廓线外

(6)龛影侧面征:

项圈征、环堤征

2)十二指肠溃疡

1、大部分发生在球部,90%以上。

2、X线征象:

龛影

球部变形,如“山”字形,三叶形,葫芦形(病理基础----痉挛、粘膜水肿、疤痕收缩);

其他征象:

激惹征;

幽门痉挛,开放延迟;

胃分泌增多和胃张力及蠕动方面改变;

球部压痛

2胃癌gastriccarcinoma

胃癌可分为三型:

蕈伞型、浸润型、溃疡型

1、早期胃癌:

癌灶仅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未累积肌层。

(选择题)

依肉眼形态分为三类:

隆起型,突向胃腔超过5mm;

浅表型,隆起及凹陷均不超过5mm;

凹陷型形成明显凹陷超过5mm。

2、进展性胃癌:

浸润至肌层以下的癌。

简述进展型胃癌的X线表现:

(1)不规则充盈缺损,多见于蕈伞型

(2)胃腔狭窄、胃壁僵硬,多见于浸润型,也可为蕈伞型

(3)壁内龛影:

多见于溃疡型癌,形态不规则,多呈“半月征”(外缘平直、内缘不整齐,有多个尖角),“环堤征”(龛影周围有宽窄不等的透明带),“尖角征”,“指压迹”--半月综合征

(4)粘膜皱襞破坏、消失、中断

(5)癌瘤区蠕动消失

半月综合征(名解):

溃疡型胃癌的X线常表现为不规则龛影,多呈“半月型”,外缘平直,内缘不整齐,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周围有宽窄不等的透明带,称为环堤,轮廓不规则而锐利,环堤上见结节状和指压迹状充盈缺损(指压痕),这些充盈之间有裂隙状钡影(裂隙征),所有以上表现统称为半月综合征。

简述胃癌各型X线特征:

蕈伞型:

>

3cm,不规则充盈缺损,中央有或不规则龛影

溃疡型:

龛影大多成多角形;

周围有清楚的环堤;

周围皱襞中断,末段呈杵状,僵硬。

浸润型:

僵硬征为要点,可表现为局部和弥漫浸润两种。

主要以胃腔局限、大部或全部缩小

狭窄、僵硬为特征。

(1)胃壁增厚:

局限性或弥漫性、黏膜面凹凸不平是其特点之一、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2)腔内肿块:

形态不规则

(3)溃疡:

边缘不规则、底部不光滑、可向腔内突

(4)环堤:

依胃形态和位置不同,表现不同

(5)胃腔狭窄

简述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X线鉴别诊断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

龛影形状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不规则、扁平、有多个尖角

龛影位置

突出胃轮廓之外

位于胃轮廓之内

龛影周围和口部

黏膜水肿的表现如黏膜线、项圈征、狭颈征。

黏膜皱襞向龛影集中直达龛口

有不规则环堤,可见指压痕

裂隙征,黏膜皱襞中断,破坏

附近胃壁

柔软有蠕动波

僵硬、峭直、蠕动消失

3空肠与回肠

肠结核intestinaltuberculosis

(1)好发于回盲部

(2)可单发,也可呈跳跃分布(3)分为溃疡型和增殖型

钡剂造影征象:

(1)肠管痉挛收缩,黏膜紊乱

(2)跳跃征或激惹征(3)病变段管腔变形、狭窄近段淤张。

跳跃征(名解):

钡剂于病变肠段呈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很慢,而在病变上下肠段充盈很好,是溃疡型肠结核较为典型的表现。

(1)肠壁轻度增厚

(2)常为多发,肠腔局限性狭窄,较易引起不全性肠梗阻

(3)肠腔轮廓呈锯齿状且较为对称

肠结核主要与克罗恩病进行鉴别。

克罗恩病好发于回肠和右半结肠,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是其特点,易发生窦道及肠梗阻。

无干酪样病变为区别结核的要点。

小肠癌

1、肿瘤型:

(1)腔内呈菜花状充盈缺损

(2)表面坏死时有溃疡(3)可伴不全梗阻或套叠。

2浸润型:

(1)肠管环形狭窄

(2)管壁僵硬(3)黏膜皱襞破坏(4)近段扩张

(1)肿块与肠壁增厚

(2)肠套叠与肠梗阻(3)肠系膜与后腹膜受累(4)远处转移

第三节肝脏、胆系、胰和脾

一、肝脏

(一)检查技术

1、X线检查

2、超声检查

3、CT检查

腹部CT检查方法:

(1)检查前病人准备:

禁食,口服造影剂1%~3%

检查前半小时500~800ml,

上床前再服200~300ml

全腹:

清洁灌肠和保留灌肠

(2)碘过敏试验

(3)病人体位:

仰卧,特殊情况俯卧或侧卧

(4)扫描条件:

层厚/层距=10mm

(5)增强扫描:

动脉期(20-25秒)门脉期(50-60秒)延迟期(110-120秒以后)

肝动态增强:

注入碘剂后20-40s动脉期;

70-90s门脉期;

110-120s平衡期。

对比剂:

肘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左心室-动脉系统-静脉系统

正常肝脏增强:

肝门层面,正常情况下肝内胆管不显示。

(6)特殊造影增强扫描:

肝动脉造影(CTA)肝动脉门脉造影(CTAP)碘脂造影剂增强CTCT内窥镜

4、MRI检查

(2)正常影像表现

1CT检查肝脏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的器官,前者约占25%,后者约占供血75%。

对比增强时,动脉期:

可显示肝动脉及其分支,腹主动脉、脾脏明显强化,肝脏不或轻度强化。

门静脉期:

肝实质发生对比增强,密度明显增高,下腔静脉、门静脉明显强化,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密度一致。

2MRI检查正常肝实质在表现为T1WI中等信号,并高于脾信号,T2WI表现为低信号,且明显低于脾的信号。

(二)疾病诊断

1、肝脓肿(abscess)

概述:

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上有差异,影像学表现类似。

临床表现:

细菌性:

起病急,寒战、高热,右上腹痛,肝肿大,白细胞增高。

阿米巴性: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发热较低,有阿米巴痢疾史,肠镜或粪便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1)可单发或多发

(2)脓腔+脓肿壁+水肿带

(3)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中央密度多均匀(4)低密度病灶周边可见中等密度环壁

(5)增强扫描病灶周边有环形强化壁,环内容物无强化

(6)部分病灶可出现气液平面

环征:

(名解)为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脓肿壁从内到外由坏死组织、新鲜肉芽组织、周围水肿组成,CT增强时坏死组织不强化,新鲜肉芽组织持续强化,脓肿周围水肿带不强化。

环型强化的脓肿壁(肉芽组织)与周围无强化的水肿带构成环征。

(7)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为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2、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

概述:

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无蒂或有蒂(外生型)。

由扩张的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有时可形成血栓,血窦之间为纤维组织所分隔,偶尔可发生钙化。

肝海绵状血管瘤者通常无明显症状。

通常肿瘤直径超过4cm以上时,可出现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

腹部包块、胃肠道症状、压迫症状。

简述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CT诊断:

(1)平扫见肝内圆形或类圆形略低密度影,形态较规则

(2)肿瘤较小时内部密度均匀,边缘较清楚或不清楚

(3)肿瘤较大时内部密度可能不均匀,可见更低密度或钙化

(4)“快进慢出,早出晚归”:

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火焰样或结节状显著强化,随着时间延迟,强化范围逐渐扩大,低密度区缩小,密度降低,最后整个病灶变成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MRI:

灯泡征(名解):

肝海绵状血管瘤在磁共振上: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随回波时间(TE)延长,信号强度递增,在肝实质低信号背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为边缘锐利的极高信号灶,称之为“灯泡征“。

3、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rcinoma)

全身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在我国与乙型肝炎流行有关,50-90%肝癌合并肝硬化,30-50%肝硬化并发肝癌。

临床表现:

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可为乏力,食欲减退。

晚期出现肝区疼痛,消瘦和不明原因的低热。

体检发现肝大,腹水。

化验检查见肝功能异常及甲胎蛋白阳性。

病理分型:

巨块型:

单个或多个融合而成,直径大5cm,周围常有子灶

结节型:

癌灶直径在3-5cm以内,可为单个或多个

弥漫型:

整个肝脏弥漫分布细小癌结节

混合型:

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

小肝癌:

单个癌结直径小于3cm,或多个癌结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之和小于3cm。

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病例血供丰富。

简述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CT诊断:

(1)肝脏体积增大变形,或局限性隆起,肝门变形移位

(2)肝内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肿块,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3)肿块内部密度多数不均匀,中央液化坏死呈裂隙状更低密度区。

少数可均匀(小肝癌或结节型)

(4)肿块边界可清楚(此时提示肿瘤为膨胀性生长并有假包膜形成),也可不清楚(肿瘤为浸润性生长)

(5)增强扫描:

肿瘤“快进快出(多血供肿瘤)”:

动脉期癌灶强化(呈高密度),正常肝组织不强化(等密度);

静脉期癌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内部常见裂隙状低密度区,正常肝组织强化(高密度)

(6)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

(7)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表现为血管增粗,增强时见低密度充盈缺损或不强化

(8)肝硬化,腹水

鉴别诊断:

如何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

肝癌

肝血管瘤

CT平扫

低密度,边界多不清楚

低密度,边界清楚

CT增强

快进快出

快进慢出

有无肝硬化基础

转移及邻近侵犯

4、肝转移瘤

多来自门静脉系统引流脏器的恶性肿瘤,如胃癌、肠癌、胰腺癌等。

(1)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中央常有坏死囊变,呈更低密度

(2)病灶大小不等,多发病灶多见

(3)增强扫描多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缘更清楚。

(4)牛眼征:

(名解)典型表现是病灶中心为低密度灶,边缘呈环状强化,最外缘密度又低于正常肝,呈“牛眼症”

5、肝囊肿(livercyst)

分先天性与后天性:

先天性又称多囊肝,常合并腹腔其他实质器官的多发囊肿,后天性囊肿以单发或多个散在分布为主

通常无临床症状,巨大囊肿可引起肝区痛,合并感染可引起发热等。

病理:

由小胆管扩张演变而成,囊壁衬以分泌液体的上皮细胞。

(1)肝实质内圆形边界清楚壁薄而光滑的液性均匀低密度影,CT值5-20H

(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3)多发性囊性病灶几乎呈相互融合,或合并多囊肾时,为先天性多囊肝

6、肝硬化(livercirrhosis)

肝硬化是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脏结构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病理过程。

分为门静脉性肝硬化;

坏死后性(肝细胞性)肝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

早期无明显特殊体症;

后期出现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白球蛋白比倒置),黄疸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1)部分肝硬化早期可能表现正常,或仅为肝体积增大

(2)多数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肝裂增宽,各叶比例失调

(3)肝脏表面不光滑,呈扇贝状或波浪状

(4)肝脏密度降低,等于或低于脾脏,可见等或略高密度的小结节(即再生结节)

(5)同时可见门静脉高压征象

脾大:

是常见的CT间接征象(60%)

脾门胃底肝门区见迂曲扩张血管

腹水:

肝外围低密度影

 

二、胆系

疾病诊断:

1、胆囊炎,胆石症

胆囊炎和胆结石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胆囊壁的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胆囊内积液压力增高,严重者引起胆囊壁缺血坏死,甚至穿孔;

慢性胆囊炎主要为胆囊壁增厚和纤维化,囊腔可大可小。

胆囊结石分类:

结石成分结石密度

胆固醇类结石低密度结石

胆色素类结石高密度结石

混和类结石混合密度结石

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表现为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有高热恶心呕吐及黄疸,体检时发现有莫非氏征阳性。

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时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者表现为反复右上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及轻度黄疸。

(1)急性胆囊炎简述急性胆囊炎的影像学表现

(1)胆囊体积增大(长径>

5Cm),胆囊壁增厚(>

3mm),为弥漫性均匀性增厚

(2)有时胆囊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环

(3)胆囊内或周围如见气体,则提示为产气菌感染或穿孔(为急性胆囊炎可靠征象)

(4)增强扫描胆囊壁可见强化

(2)慢性胆囊炎

(1)胆囊体积正常,缩小或增大

(2)胆囊壁增厚

(3)胆囊常见合并存在的结石

(3)胆囊结石

(1)胆囊内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多边形异常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