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5分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525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第5分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第5分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第5分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第5分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第5分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第5分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历史第5分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第5分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第5分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

直接原因:

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中国战败2.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影响: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点燃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的烽火。

洋枪队:

上海地方官绅与英法侵略者相互勾结,组织“洋枪队”,进行抵抗。

太平军与“洋枪队”屡屡交手,取得了多次胜利。

湘军与淮军:

湘军(曾国藩)淮军(李鸿章)进攻天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的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第4课 

洋务运动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1)朝廷:

奕忻、文祥;

2)地方: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总理衙门:

1)时间:

1861年;

2)总理大臣:

奕忻;

3)主管内容:

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物;

4)地位:

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洋务运动的背景: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外患)鸦片战争(1856-1860)。

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一批手握实权廷臣疆吏耳闻目睹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

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第一阶段(60年代-70年代)主旨:

以“求强”为主。

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编练新式陆海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军事工业:

1861年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

1865年,李鸿章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2.第二阶段(70年代-90年代):

主旨:

以“求富”为主。

民用工业:

原因:

解决资金,原料,能源,运输问题,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1873年,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和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1877年 

李鸿章 

滦州 

开平矿务局(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

形式: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有更多资本主义色彩

3.创办近代海军: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4.培养人才

1)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

2)派留学生:

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4年福州船政学堂派留学生赴英法学海军

洋务运动的影响:

1.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

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和早期维新思想

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企业的产生

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沿海地区的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进行生产。

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称:

1869年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标志)(规模最大)

1872年 

陈启源 

广东南海 

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

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办学兴教:

翻译西书:

江南制造局,译书局

海归介绍(派遣留学生和使臣到海外学习或工作)

1)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

2)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

3)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气。

第6课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时间及结果:

1894.7丰岛海战

重要战役:

黄海大东沟海战,邓世昌(致远号)林永升(经远号)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大陆政策”)

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

1.中国战败2.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李鸿章VS伊藤博文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影响:

1.《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三国干涉还辽:

德、法、俄,日本乘机索要了3000万两“赎辽费”

第7课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的作用: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时务报》与《天演论》:

1)《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以“变法图存”为宗旨,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

2)《天演论》:

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又称“百日维新”。

2)1898年,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3)结果:

因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国外。

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租借地、势力范围:

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出兵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恶例。

随后,俄英法日等列强强占租借地,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门户开放”政策:

美西战争

目的:

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

内容:

1.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

2.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实质:

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

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

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民族矛盾的计划促成了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

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在山东,河南,直隶等地逐渐蔓延开来,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西、荷、比等

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

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日本是获得赔款最多的国家)

《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 

清末新政

新政的举措:

从1901年至1905年,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预备仿行宪政”:

从改革官制入手,1906年9月宣布“责任内阁”:

1911年5月,又称“皇族内阁”。

评价:

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

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目的完全暴露。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兴中会:

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

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召开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1.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2.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3.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民国元年)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临时约法》:

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前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2)创建了中华民国;

3)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4)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已居世界首位,日本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次于美国。

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已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

“同盟国”与“协约国”1)1882,德、奥匈、意“同盟国”。

2)1907,英法俄“协约国”。

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1)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

2)战略地位重要,奥匈、俄与奥斯曼竞相扩展势力范围,英、法、德、意也企图插手,攫取权益。

第12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队演习。

塞尔维亚人将此举视为挑衅。

当日,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

(一战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爆发)。

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过程: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凡尔登战役(德国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索姆河战役(动用新式武器坦克)、日德兰海战。

1917年2月,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4月,美国参战。

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被迫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战争后期,厌战情绪弥漫于交战各国,反战运功风起云涌。

同盟国内外交困。

保加利亚、土耳其相继签订停战条约。

1918年11月3日,奥地利投降。

11月9日,德皇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有31个,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

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巴黎和会:

时间:

1919年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由美、英、法国主导。

1)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

3)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以《凡尔赛和约》,和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

凡尔赛体系:

战胜国与德国原来的同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成立时间:

1920年;

地点:

瑞士日内瓦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

然而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却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英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

1921.11-1922.02,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召开国际会议,商讨亚太地区的政治秩序。

1.《四国条约》(美、英、日、法签订,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和平关系);

2.《五国海军协定》(美、英、日、法、意签订,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

3.中、日两国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的部分权益受到保护

4.《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构建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

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1)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2)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3)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4)国民的变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

进步性:

1)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

2)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1)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

2)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第14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攻占冬宫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

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立即启动革命计划。

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停泊在彼得格勒涅瓦河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

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决定俄国立即退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大会推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进历史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2)它让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3)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此后,又有其他共和国陆续加入联盟。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社会习俗变革的原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

政治:

1.袁世凯对内独裁专制对外投降卖国2.军阀割据

二次革命1)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根本原因)2)1913年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直接原因)。

1913年李烈钧(江西)宣布举兵讨袁。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

护国运动1)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2)1915年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

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16年袁世凯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

“洪宪帝制”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

各系军阀利用各地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割据一方,并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相互之间展开混战,使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之中。

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青年》

1915年9月(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思想革命: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对专制独裁,破除盲从和迷信

文学革命(前期)作用:

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科学和民主,提倡新道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文学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

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是新文学创作的一个范例,充分表现了新文学的生命力

李大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期)作用:

为五四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

经过:

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6月,为声援学生,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

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5)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标志中国共产的的成立)

1.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2.党的纲领是: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错误地认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提出了错误的斗争目标和策略)

3.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7上海 

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制定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的意义:

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

1924.1 

广州

1.以反帝反封建主义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这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北伐战争:

1926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北伐军兵分三路:

一路指向江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