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多集转动机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125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原理多集转动机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机械原理多集转动机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机械原理多集转动机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机械原理多集转动机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机械原理多集转动机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原理多集转动机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机械原理多集转动机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原理多集转动机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原理多集转动机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设计传动系统并确定其传动比分配。

(3)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对所设计的平面连杆机构进行速度、加速度分析,绘制运动线图。

(4)设计凸轮机构。

(5)设计计算齿轮机构。

二、功能分解

送料机构由2种动作的组合:

一、做上下摆动

当料被抓紧后,通过凸轮对连杆一端的位置的改变进行对杆的摆角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物料的拿起和放下的动作。

二、间歇的回转运动

当手臂上摆时,通过锥齿轮和不完全啮合齿轮实现间歇的回转运动

三、选用的机构

名称

作用

凸轮机构

通过轴的带动用凸轮使手臂实现上下摆动

不完全齿轮机构

通过不完全啮合齿轮达到间歇的效果

圆柱齿轮机构

通过齿轮达到减速效果

圆锥齿轮机构

通过锥齿轮的特点达到改变方向的效果

连杆机构

通过连杆实现转动

四、机构的运动循环图

五、原动机的选择

由发动机转速x可以知道功率为p=3kw。

总速比i总=η电动机/η工作机=96(其中η工作机为送料频率)。

六、传动比的分配

电动机转速:

960r/min,生产率:

次/10min。

凸轮完成一次周期的时间:

t1=6;

机械臂完成一次竖直运动或水平运动的时间:

t2=1.5;

;

与凸轮相连接的主动轴转速:

20r/min;

又因为上带轮减速倍率为2倍,下带轮减速倍率为4倍,带轮的从动轴转速为:

480r/min;

上执行机构中的两队减速齿轮的传动比为x1和x2,则x1*x2=480/20;

的出两个传动比分别为1:

4,1:

6。

七、主要机构介绍

Ⅰ、齿轮机构

减速齿轮

由于原动机的转速较高,nd=r/min,在此工作机不需要如此高的转速,我们需要设计减速齿轮降低转速,增大转矩,以实现工作机的正常稳定工作。

数据计算

1、数据计算

①工作机(输出轴)的转速计算

电机转速=x生产率=y

完成一次周期的时间:

t1=60/y

完成一次上下或平移的时间:

t2=t1/4

输出轴的转速:

2yr/min

2减速齿轮的传动比计算

因为带轮的减速为两倍,所以输入轴的转速为x/2r/min

第一级齿轮减速倍数(传动比)为:

x1

第二级齿轮减速倍数(传动比)为:

x2

x1*x2=(x/2)/2y

2、渐开线标准减速齿轮传动计算公式

代号

计算公式

小齿轮

大齿轮

模数

m

(根据齿轮受力情况和结构需要确定,选取标准值)

压力角

α

选取标准值

分度圆直径

d

d1=mz1

d2=mz2

齿顶高

ha

ha1=ha2=ha

齿根高

hf

hf1=hf2=(ha

+c

)m

齿全高

h

h1=h2=(2ha

齿顶圆直径

da

da1=(z1+2ha

da2=(z2+2ha

齿根圆直径

df

df1=(z1-2ha

-2c

df2=(z2-2ha

基圆直径

db

db1=d1cosα

db2=d2cosα

齿距

p

p=πm

基圆齿距

pb

pb=pcosα

齿厚

s

s=πm/2

齿槽宽

e

e=πm/2

顶隙

c

c=c

标准中心距

a

a=m(z1+z2)/2

传动比

i

i12=w1/w2=z2/z1=d2/d1=dh2/dh1

3、渐开线标准齿轮数据

参数

齿轮

1

2

3

4

5

6

7

8

齿数

z

100

25

150

20

200

50

300

2.5

4.5

204

54

304

195

45

295

187.93

46.98

281.90

6.28

5.90

3.14

v

0.25

1:

锥齿轮

机构为了能够实现既定运动,需要进行运动转向才能将电机的转动变成所需的运动,所以需要用到锥齿轮链接。

锥齿轮公式及其参数

分锥角

δ

=arctan(z1/z2)

ha=ha

m=m

hf(ha

)m=1.2m

2.4

d=mz

36

da=d+2hacosδ

41.64

df=d-2hfcosδ

32.475

锥距

r

r=m

/2

25.46

齿根角

θ

tanθ

=hf/r

顶锥脚

48

10

49

根锥角

=δ-θ

41

0.4

分度圆齿厚

当量齿数

=z

/cos

齿宽

b

r/3

视情况自己设定

18

Ⅱ、对心直动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

在该凸轮机构中,由凸轮的转动带动推杆在竖直方向做周期性运动。

凸轮运动分为3个阶段,推程阶段,回程阶段,近休止阶段。

1、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如下图建立Oxy直角坐标系。

凸轮基圆半径r0的确定,在偏距一定推杆的运动规律已知的条件下,加大基圆半径r0,可以减小压力角α,从而改善机构的传力特性,但如果过大又会使机构的尺寸过于庞大,故定基圆半径r0=50mm。

凸轮滚子推杆滚子半径的选择,用p1表示凸轮工作廓线的曲率半径,用p表示理论廓线的曲率半径。

所以有p1=p±

r1;

为了避免发什么失真现象,应该是p的最小值大于0,即使p>

另一方面滚子的尺寸还受其强度,结构的限制,不能太小通常取滚子半径:

r1=(0.1~0.5)*r0。

在此,取r1=0.2*r0=10mm。

2、原始数据及分析。

已知数据,推程运动结束时的凸轮总转角,d1=150o,其中(d1-d0)为推程角;

回程运动结束时的凸轮总转角,d2=300o,其中(d2-d1)为回程角;

近休止运动结束时的凸轮总转角,d3=360o,其中(d3-d2)为近程休止角;

凸轮中心到推杆中心轴线的偏距,e=0;

基圆半径,r0=50;

从动杆的总行程,h=59;

凸轮角速度,ω=1r/s;

滚子半径,r1=10。

待求数据,推动从动杆的位移,s;

推动从动杆的速度,v;

推动从动杆的加速度,a;

以凸轮中心为原点竖直和水平方向分别为x,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凸轮轮廓的轨迹x轴坐标点,x;

凸轮轮廓的轨迹y轴坐标点,y。

3、推杆的运动规律及凸轮的轮廓线方程。

①推程过程:

0<d≤150o

a、等加速推程阶段:

0<d≤75o

推杆从动杆的位移:

s=2hδ2/δ02=2hd2/d12

推杆从动杆的速度:

v=4hωδ/δ02=4hωd/d12

推杆从动杆的加速度:

a=4hω2/δ02=4hω2/d12

b、等减速推程阶段:

75o<d≤150o

s=h-2h(δ0-δ)2/δ02=2h(d1-d)2/d12

v=4hω(δ0-δ)/δ02=4hω(d1-d)/d12

a=-4hω2/δ02=-4hω2/d12

②回程过程:

150o<d≤300o

a、等加速回程阶段:

150o<d≤225o

推杆从动杆的位移:

s=h-2hδ2/δ02=h-2hd2/(d2-d1)2

v=-4hωδ/δ02=-4hωd/(d2-d1)2

a=-4hω2/δ02=-4hω2/(d2-d1)2

b、等减速回程阶段:

225o<d≤300o

s=2h(δ0-δ)2/δ02=2h(d2-d1-d)2/(d2-d1)2

v=-4hω(δ0-δ)/δ02

=-4hω(d2-d1-d)/(d2-d1)2

a=4hω2/δ02=4hω2/(d2-d1)2

③近休止过程:

300o<d≤360o

推杆从动杆的位移:

s=0

推杆从动杆的速度:

v=0

推杆从动杆的加速度:

a=0

推程过程及其回程过程中凸轮轮廓轨迹:

x=x1-r1cosθy=y1-r1sinθ

其中理论轮廓线方程:

x=(s0+s)sinδ+e*cosδ=(s0+s)sinδ

y=(s0+s)cosδ-e*sinδ=(s0+s)cosδ……其中s0=(r02+e2)1/2=r0

图中B点处法线n-n斜率:

tanθ=dx/-dy=(dx/dδ)/(-dy/dδ)=sinθ/cosθ

由上述三式可得:

sinθ=(dx/dδ)[(dx/dδ)2+(dy/dδ)2]1/2

cosθ=-(dy/dδ)[(dx/dδ)2+(dy/dδ)2]1/2

凸轮运动与机械臂运动关系如下表所示。

推程阶段

回程阶段

近休止阶段

凸轮总转角

150o

300o

360o

用时

5/8

1/4

机械臂运动

上摆15o

下摆15o

水平静止夹料

Ⅲ、不完全齿轮机构设计

1、主要特点。

从动轮每转一周停歇的次数,每次停歇时间的长短,每次运动转过的角度,主动轮没赚一周从动轮停歇的次数等,可调幅度比槽轮机构大得多,设计相对较为灵活。

从啮合过程来看,从动轮在每次运动的开始与终止时刻冲击较大,故不完全齿轮机构的动力学特性较差。

可以采取措施,例如附加顺心线机构以改善力学性能,但增加了机构的复杂程度。

故不完全齿轮机构一般用于低速轻载的场合。

2、设计步骤。

已知:

从动轮每一次转角ψ2=120o,停动比k∈[0.45~0.55]

主、从动轮上齿数z1=z2=48,模数m=2,压力角α=20o,ha2*=1。

1.15o

3、数据列表

序号

符号

计算公式或确定方法

数据值

分度圆压力角

标准值(一般取20o)

20o

从动轮齿

顶高系数

ha2*

标准值(一般取1)

一对标准齿轮齿顶圆的

两个焦点间所对从动轮

中心角之半

β2

β2=arcos{[z2(z1+z2)+2(z2-z1)]/(z1+z2)(z2+2)}

16.26o

从动轮顶圆压力角

αa2

αa2=arcos[z2cosα/(z2+2ha2*)]

25.25o

从动轮顶圆齿厚所对中心角之半

θ2

θ2=[π/2z2-(invαa2-invα)]

0.88o

单齿传动(z’=1)中从动轮每次运动所转角度ψ的齿数

k

K’=z2[2β2-2π/Z2+2θ2]/2π计算结果去掉小数部分后所得的整数

单齿传动(z1=1)中从动轮每次转角

δ2

δ2=2πk/z2

22.5o

从开始啮合时,与主动轮首齿啮合的从动轮齿厚中心线与连心线间夹角

r2

r2=(k-1)π/z2

7.5o

9

主动轮末齿齿顶高系数

ha1*’’

ha1*’’=[z1+(z12-2G)1/2]/2

0.52

主动轮首齿齿顶高系数

ha1*’

按ha1*’≤ha1*’’条件选取

11

主动轮首齿齿圆压力角

αa1

αa1=arcos[z1cosα/z1+2ha1*’’]

22.44o

12

啮合角

α‘

一般为标准中心距安装α‘=α

13

第一对与第二队齿间重叠系数

ε

ε=[z1(tanαa1tanα’)]+z2

(tanαa2-tanα’)/2π

1.24

14

主动轮末齿齿顶圆压力角

αa2=arccos[z2cosα/z1+2ha1*’’]

22.43o

15

主动轮顶圆齿厚所对中心角之半

θ1

θ1=(π/2z2)-(invαa2-invα)

1.5o

16

主动轮末齿中心线与过锁止狐起点下的半径

ψ1

ψ1=arcsin[(z2+2ha2*)sin(δ2-r2-θ2)/(z1+2ha1*)]-θ1

12.9o

17

从动轮每次一转角

ψ

N=2π/ψ必须为整数,按工作要求确定

11.14o

从动轮每次转过的齿数

z2’

z2’=ψz2/2π=z2/N

19

主动轮上两锁弧间的实际齿数

z1’

z1’=z2’-k+1

主动轮首末两齿中心线间的夹角

ξ

ξ=2π(z1’-1)/z1

97.51o

21

从动轮每一次运动的时间

tf

tf=T(ψ+ξ+ψ1)/2π

0.338T

22

从动轮每一次停歇的时间

td

td=T-tf

0.663T

23

动停比

k=tf/td

0.51

24

从动轮顶圆齿厚为0.5mm时所对中心角

λ2

λ2=1/(z2+2ha2*)

锁止弧半径

R

R=m[(z2+2)2+(z1+z2)2-2(z2+2)

(z1+z2)cos(r2+θ2-λ2)]1/2/2

46.86

不完全齿轮运动与机械臂运动关系如下表:

机械臂运动/齿轮3运动

不完全齿轮1

不完全齿轮2

与齿轮3啮合

下上15o/停止

顺时针900

逆时针90o

与齿1不啮合

与齿2不啮合

1.5

逆时针120o

顺时针90o

与齿1啮合

顺时针120o

与齿2啮合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

(其中双线表示不完全齿轮带齿部分,单线表不带齿部分)

八、设计方案的评价

该方案通过凸轮实现凸轮实现机械臂上下摆动15o的工作要求,通过不完全齿轮实现间歇和机械臂水平120o的转动。

上下两部分执行机构衔接较为得当。

动力分配合理,整个方案设计简单,同时能很好完成要求的运动工作。

九、总结

这是我们步入大学之后的第一次做课程设计,虽然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但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相帮助下还是按时完成了设计。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体会很深,也学到了很多新东西,作为一名机械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我觉得能做类似的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十、参考文献

1、《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陈作模等主编

2、《间歇运动机构设计与应用创新》------邹慧君,殷鸿梁主编

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高英武,杨文敏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