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综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062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9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综述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综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综述文档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综述文档格式.docx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

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6(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什么是物化呢?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8(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单项选择题1教材认为: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B)。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

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

韶乐是(B)。

A“尽善矣,末尽美也”B“尽美矣又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美矣,未尽善也”4“子曰:

(C)。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可以兴、观、群、怨”C.“思无邪”D.“辞达而已矣”5教材指出:

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7教材认为:

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D)。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D)。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B“虚静”和“物化”C“仁政”和人性论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9教材指出:

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C)。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论语关于“诗可以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C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讲两汉一、填空题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

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7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8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

他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

二、名词解释题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

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2(毛诗大序的)“讽谏”说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

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3(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

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教材的注释说:

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

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

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

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

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题解只是笼统地说:

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4(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5(王充的)“疾虚妄”说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

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

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

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

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

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

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

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

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B)。

A“疾虚妄”说B“发愤著书”说C“养气”说D“讽谏”说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B毛诗大序C刘安离骚传D司马迁报任安书4教材指出:

毛诗大序认为:

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B)。

A“怨而怒”B“主文而谲谏”C“劝百而讽一”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5“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A)。

A毛诗大序B报任安书C论衡艺增D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B)。

A“讽谏”说B“疾虚妄”C“文为世用”说D“知人论世”说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一、填空题1教材认为: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3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四科”具体指: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

5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八种文体具体指: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10类。

实际上最关系到文学的是诗和赋两种文体。

9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0教材认为:

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感情和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11陆机在文赋中说: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教材认为:

“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辞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

12。

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3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原道篇中。

教材指出: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4教材认为: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指的是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

狭义的文当即是“人文”,指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5教材认为:

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16教材指出:

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7教材认为:

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8教材认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19教材认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性”概念,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20教材认为:

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

才、气、学、习的特点的。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认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22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著的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直寻”。

23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4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5教材指出:

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新自然。

26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27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干之以风力”,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8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29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30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三、单项选择题1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B钟嵘C。

刘勰D陆机2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是(D)。

A钟嵘诗品B刘勰文心雕龙C,陆机文赋D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

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

诗品序D文赋4,教材认为:

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

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5。

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C)。

A曹丕和钟嵘B陆机和刘勰C曹丕和陆机D钟嵘和刘勰6。

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A)。

A陆机文赋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C,曹丕典论论文D钟嵘诗品序7。

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A进行艺术构思B确立中心思想C,铸造文章语言D驰骋艺术想象8陆机文赋说:

“其会意也尚巧,其遗言也贵妍。

”这里的“会意”是指(A)。

A具体构思B文章立意C,领会文章主题D汇合多重镜像9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

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里。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C)。

A反映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B反映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C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D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的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B)。

A文章的体裁与文学性质的一致性B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C创作时要体会各种文学体裁的性质D在文学鉴赏中,读者要领会文学体裁的性质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D)。

A“风即文辞,骨即文意”B“风即讽刺,骨即刚正不阿”C“风即言辞动人,骨即立意强健”D“风即文意,骨即文辞”13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A)。

A“直寻”B“诗赋欲丽”C“诗缘情而绮靡”D“滋味”说14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B)。

A论语和庄子B诗经和楚辞C诗经和庄子D论语和楚辞l5。

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滋味”说,而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B)A如何运用新兴的五言诗的形式来写作B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C如何吸收并运用四言诗“文约义广”的经验来写作D如何学习并灵活运用诗经和楚辞的语言形式来写作16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批评家是(B)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第四讲隋唐五代一、填空题1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纲领。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

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

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4.教材指出:

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符合这样条件的作品: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

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

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还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