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和现代中药的新内涵及其意义文档格式.docx
《中药和现代中药的新内涵及其意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和现代中药的新内涵及其意义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
可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甚至西药中用等。
无确切中医依据的民族药、民间草药、引自国外传统药物、植物药、洋生药,难以包含于其中。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似可总揽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民族药,但现代中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洋中药、植物药似难以纳入。
1.2笔者定义的中药概念与范畴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中医药学理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成果,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不能拘泥于传统,应与时俱进,内要符合中国国情,外能接轨国际惯例。
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药的概念和内涵应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并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广义的中药(ChineSeHerbalDrugS)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和康复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的总称。
这里所说的“中医理论”是指广义的中医理论,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狭隘、抽象的中医理论。
广义的中医理论应既包括高度抽象的基本理论,也包括丰富而具体的临床经验,同时浩如烟海的现代相关研究资料也应涵盖于其中。
这里所说的“指导”既包括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指导,更应包括基于中医药理论、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各种提示、参考、借鉴和延伸等。
据上,传统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草药及其制品,民族药及其制品,中草药提取物,进口中药和植物药及其制品,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部位及其制品、有效成分结构修饰物及其制品、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药物等均可涵盖于广义的中药范畴之中。
也就是说,广义的中药范畴既包括汉族药,也包括少数民族药;
既包括已上市的中药和天然药物,也包括未上市的中药和天然药物;
既包括国内传统药物,也有引自国外的传统药物;
既有天然产物,也有人工合成产物;
既有混合物,也有单体化合物。
也不论是洋人还是国人率先研发和使用的,也不论是西医药学人还是中医药学人率先研发和使用的,都可以算是中药。
新近出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已将天然药物、进口中药和植物药纳入中药注册管理范畴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药与天然药物、中药与“洋中药”之间的界限已被打破,传统的中药概念和范畴已悄然在变。
所以,中药不应拒洋排外,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如西洋参、象牙、玳瑁、乳香、丁香、豆蔻、沉香、槟榔、砂仁、龙脑、苏木、番泻叶、胖大海、藏红花、儿茶、血竭等早已被我们的老祖宗“洋为中用”了。
而今为何要将复方甘草片、莪术油注射液、黄连素类、青蒿素类、莨菪碱类、阿托品类、吗啡类、咖啡因类、水飞蓟素类、甘草酸类、斑蟊素类、七叶皂苷类、苦参素、秋水仙碱、三尖杉碱、喜树碱、鬼臼毒素、石松杉碱、延胡索乙素、芦丁、川芎嗪、穿心莲内酯、薏苡仁内酯、人参皂苷Rg3、熊去氧胆酸、三氧化二砷(砒霜)等源于中草药的中药精华药物斥之为西药?
所以,中药不应拘于传统,应该“与时俱进”,岩白菜素、丁香罗勒油、鸦胆子油、八角茴香油、薄荷脑、西瓜霜、青黛、冰片、枯矾、苏合香、枫香脂、颠茄叶及其制剂、水飞蓟、洋地黄叶、罗布麻叶、长春花、萝芙木、黄花夹竹桃、毛果芸香叶、当归流浸膏、甘草流浸膏、大黄流浸膏、绞股蓝、红景天、贯叶金丝桃、紫锥菊等不已纳入中药管理了吗?
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国药典》中,一部收载的不一定都是中药,二部收载的不一定都是西药;
在新药审批注册中,按中药办法审批注册的是中药,但是按化学药办法审批注册的不一定就是西药。
如中药新有效成分可以按中药一类新药申报,也可以按化学药一类新药申报。
虽然绝大部分中药有效成分新药是按化学药一类新药途径申报注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拒绝这些本属于中药创新与现代化的高精尖产品和成果。
如青蒿素实质上是按化学一类新药申报注册的,《中国药典》是将它收录在二部而不是一部!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拟将不经化学修饰的天然药物纳入中药管理范畴,是一个进步,但还不够。
笔者认为,天然有效成分经化学修饰,毒性降低,疗效增加,或采取成本更低、符合环保,更利于工业化生产的合成和半合成方式制备的“天然有效成分”,也应可以纳入中药注册管理范畴。
1.3现代中药的概念和内涵
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中药”已成为中医药人的口头禅和研发目标。
但什么是现代中药?
现代中药是否等于现代化中药?
这些至今亦尚无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和界定。
笔者认为,现代中药是相当传统中药而言,它包含现代化中药,但不等于现代化中药。
根据现代化程度,中药可分为以下传统中药(TraditionalChineseHerbalDrug)和现代中药(ContemporaryChineseHerbalDrug),现代中药又可再分为近现代中药、现代化中药、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
1.3.1传统中药(TraditionalChineseHerbalDrug)包括中药材、草药、饮片和一些古方经典制剂等。
这些制剂主要以生药粉人药,剂型古老,主要为药膏、丹、丸、散等。
1.3.2近现代中药(Near-ModernChineseHerbalDrug)主要指1960年以来的中成药制剂,多以粗提物入药,以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等剂型为主。
1.3.3现代化中药(ModemChineseHerbalDrug)严格说目前尚无一个“狭义”的现代化中药。
近年来成功开发的个别一类、二类和四类中药基本接近现代化中药水平。
主要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入药,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
部分洋中药、植物药、天然活性单体药物,均可纳入现代化中药的范畴。
如德国的银杏叶制剂、水飞蓟制剂,优秀的日本汉方制剂,国内的复方丹参滴丸、康莱特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杏灵颗粒、青蒿素、靛玉红、川芎嗪、亚砷酸、薏苡仁内酯、人参皂苷Rg3、小檗碱、麻黄素、三尖杉酯碱、长春花减、紫杉醇、石杉碱、芦丁、延胡索乙素、斑蝥素、五味子素、葛根素、雷公藤甲素、山莨菪碱、灯盏花素、天麻素、士的宁、水蛭素、熊去氧胆酸、齐墩果酸、甘草甜素、葫芦素、黄芩苷、绞股蓝总皂苷等。
1.3.4后现代中药(Post-ModernChineseHerbalDrug)亦称创新中药(InnovativeChineseHerbalDrug),由于非自然因素的作用,属性(形态、结构、性质、成分和作用等)发生明显改变的中药。
它可包括:
①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以及成盐衍生物:
如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均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结构改造产品)、联苯双酯(以五味子丙素为先导物的半合成品)、双环醇(联苯双酯的换代改进产品),甲基斑蝥胺、羟基芦丁、盐酸小檗碱、盐酸麻黄素等;
②以生物技术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如组培人参毛状根及其制品、黄芪毛状根及其制品、虫草发酵菌丝及其制品、重组水蛭素等);
③人工化学调配药材(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
④药材代用品:
塞龙骨(代虎骨)、水牛角(代犀角)、虫草菌丝粉(代冬虫夏草)等;
⑤转基因药用动植物:
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在转基因奶牛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
鉴于中药现代化程度的不同,笔者认为,中药的概念和范畴不仅包括“粗、大、黑”的传统中药,也包括“半粗、半黑”的所谓现代中药(如中药有效部位制剂,也仅有50%的大类成分清楚,还有50%的大类成分不清楚。
即使50%的大类成分清楚,但究竟含有哪些单体成分、它们之间组成关系如何、作用机理如何等问题都不清楚),更应包括“不粗、不黑”的基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化学药(既包括未经修饰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其制剂,也包括经过修饰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其制剂,甚至以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药物也不应被拒之门外)。
“不粗、不黑”的中药是中药创新与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新境界。
正如基因、基因组学等新概念、新知识,传统西医学教科书中是没有的,现在很自然地被纳人现代医学(西医)范畴之中。
同样,中医药学也不应拒绝新的东西,要及时吸纳新的东西,否则中医药学永远停留于传统,难有真正的出路。
2关于中药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
2.1中药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定义不多,有称中药科学化的,也有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
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
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
但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究竟是什么?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能否与现代科技结合?
如何结合?
这是很难明确回答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
同样,这里的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是指广义的中医理论,中医药理论和经验在中药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既包括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指导,也包括基于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各种启示、提示、借鉴和参考。
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GAP,GEP,GLP,GCP,GMP.GUP,GSP,贯穿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中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
2.2中药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目前中药现代化模式主要有3种:
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模式;
二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药模式(包括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结构修饰);
三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植物药(洋中药)模式。
在中医药界,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并具备有传统中医药内涵的现代中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药现代化模式,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都不是中药现代化。
人们不禁要问,中药现代化的内涵和核心是什么?
是医学理论体系还是物质基础?
是科技含量还是临床疗效?
笔者认为也许都应包括,但首先应是临床疗效。
因此,中药现代化的模式并不十分重要,临床疗效是检验中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
将中药现代化模式分为现代中药模式、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实质上是“惟医学体系论”,夸大了中西医对立性,对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的多元化发展、跳跃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笔者认为,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先要作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发展就是硬道理”、“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这些适合国情国是的宏论,也应该同样适合我们抉择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也许,化学药模式、植物药模式可能对中医理论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不大,但其工艺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疗效可靠,有市场竞争力,并成为国外发展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的成功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医药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中医药事业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推进作用。
因此,对于中药现代化模式的抉择,我们不仅要“古为今用”,而且要“洋为中用”,化学药和植物药模式不应拒绝,应该积极地吸纳进来。
中药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但也离不开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
2.3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
中药现代化(科学内涵建设)和现代化中药(医药产业开发)。
也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不少人士认为,中药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国际化。
笔者认为中药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若作为近期目标,尚不现实。
中国国内的医药市场如此巨大,面对人世的挑战,中药产品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能牢牢把握国内医药市场并辐射到海外华人市场,这就是了不起的胜利和成功。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医药,中医药不太可能驰骋于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即使有一天,中药产品真的在美国FDA完全通过了,但在浩瀚的、波涛汹涌的国际医药市场搏击,很可能是沧海一黍或昙花一现,缺少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现实目标应定位在:
能与“洋中药”抗衡,敢与国产化学合成药媲美,能与生物制剂比肩;
巩固和扩大中药作为食品补充剂或保健品在海外非主流医药市场的占有率,同时逐步闻摸一条出击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通道。
再者,美国FDA对化学药和生物制药是有很成熟的审批制度和很丰富的审评经验,但对植物药和中药则不然,美国《植物药新药研究指南》刚刚出笼,他们对植物药和中药新药的审评经验尚不及我国SDA。
所以,既不能把能否被FDA批准作为检验中药科学化现代化的标准,也不能把能否打入美国市场作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志。
2.4中药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针对不同的环节,中药现代化可采取不同的途径和对策。
最主要的应该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推进中药产业化国际化。
下面,笔者仅就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常常面临或常常忽视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2.4.1关于中药现代科学化
2.4.1.1中药药效物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也一直是中药科研的热点和难点。
任何一种中草药所含成分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更不用说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了。
要想从中获取微量乃至微微量级的有效物质,无异于大海捞针。
虽然可采用活性示踪的化学分离方式,但工作量浩繁,并且假阳性、假阴性、亦彼亦此等试验结果’止人难以定论有效物质。
可否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多快好省地验证中药药效作用或筛选中药活性物质?
一是“去伪存真”法筛选中药活性物质:
在肯定其药效的情况下,可先分离除去较易确定的无效(无活性)物质,然后确定和除去可能的有害(毒性)物质,剩下的可能就是药效物质。
这与传统的大海捞针式分离筛选活性物质的方式有所不同。
一是“无心插柳”法筛选或验证中药药效作用:
对正常健康动物进行阶段性或长期给药,即主要采取一般药理学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观测动物有无异常反应,一些重要的或特殊的异常反应可能是该中药的主要药效作用,也是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开发的药效作用。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一个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入药)的长期毒性试验时,发现该药的新作用新适应症,且疗效颇佳。
“无心插柳”在国际医药研发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这对多成分、多作用、多靶点的中药药效药理研究是值得考虑和借鉴的。
2.4.1.2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建立技术平台,要防止片面求新求异,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要清楚地认识到,高科技不一定带来高品质,高品质不一定产生高疗效,高品质也不一定产生高效益。
囿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技术平台本身的成熟性,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提取、分离和分析的实际应用中进展缓慢。
笔者认为,在中药现代化中,一方面不仅要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而且要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基础研究;
另一方面对简单易行的中药传统提取分离分析技术实现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和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保证制剂质量和临床疗效的稳定性。
2.4.1.3新药开发的临床试验在中药研制和审评中,重基础(药学、药理、毒理)轻临床的现象较普遍,新药临床试验的中心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更是稀有。
鉴于中医药的优势与劣势,目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普遍采用与西药并无二致的临床试验策略,可能会抹杀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优势,损害中医药医疗地位和作用。
为了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临床适应症定位及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显得非常重要。
中医药长于对证治疗,亦可对症治疗,但全能型的对病治疗已是不可能的了。
中药临床试验治疗方案既可采取单独治疗,更应考虑联合治疗(特别是与西药联合);
既可重在对抗治疗,也可强化辅助治疗;
既可采取序贯治疗,也可考虑替代治疗(中药替代西药)。
中医药治疗指数既要重视有效性,也要重视安全性;
既要考察近期效果,更应考察远期效果。
中西复方新药研发应是中西医药结合最佳有效切合点之一,也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遗憾的是,新药审批办法对中西复方新药要求较高,许多人望而却步,近年来中西复方新药的研发几乎是一个空白。
2.4.2关于中药现代产业化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设立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对中药现代化、全面提升中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目前存在着重产业化轻示范性、重硬件轻软件、重市场轻生产、重广告营销轻科研支持等倾向,甚至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
笔者认为,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一是要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二是要突出示范性、前瞻性,二者缺一不可。
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中药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艺、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
二是要开展并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研究,以进一步夯实临床基础,突出特色和优势,阐明作用机理,了解不良反应,建立和优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药一中药;
中药一化学药;
中药一生物制剂);
三是要加强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技术装备,实现工艺再优化、质量再提高、剂型系列化。
四是在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要全面制定和实施GAP,GEP,GLP,GCP,GMP,GUP,GSP等各种标准和规程。
2.4.3关于中药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国际化将面临着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
二是如何有效地应对“洋中药”的冲击?
当今,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的前景可谓喜忧参半。
近年来美国FDA颁发的《植物药研究指南》为中药(植物药)开绿灯,欧盟新近修订出台的《欧洲传统药法论》却为中药(植物药)亮黄灯、红灯。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抵御“洋中药”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入侵”甚至比让中药走向世界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
如何保护民族医药工业、实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目前国内尚未找到特别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笔者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模式和目标多种多样,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途径和策略也是多种多样。
一个中药作为药品,得到美国FDA的认证,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当然应是我们始终努力追求的目标;
但同时不要忘记中药作为食品补充剂进人全球市场特别是海外华人市场可能是中药国际化的最便捷、最有利的途径:
更不能忽视的是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广大东南亚地区,将可能是中医药走向世界主流医药市场的最佳的起跳板。
作为祖国医药宝库的精髓,在应对“洋中药”大肆进口的反击战中,中医药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起到桥头堡、护身符和杀手锏的作用,可用以制定中医药、植物药国际技术贸易措施,营造一个缓冲地带,为民族医药工业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和空间。
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一个标准、一个法规、一个专利”。
具体来说:
一是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一是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反国际惯例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一定的“外严内松”的倾向;
一是申报好中医药及其相关产品的专利,保护我国民族医药知识产权。
在制定相关标准和法规时,可以通过突出中医药理论指导或强化中医药学的科技文化内涵建设(包括处方依据、用药历史习惯和经验、复方配伍关系、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来源道地性及其安全质量标准等),这样做一方面将是基于保护我国国民、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同时将有效地缓冲洋中药的长驱直入;
此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洋人对中医药的偏见,使洋人对中医药理论变歧视为正视,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有助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3结语
当今,中医药现代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国家政府领导人和著名中医药学家对中青年中医药学者的殷切期望和大力支持,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宽松活跃的社会、学术和政策环境。
如在首届中医药青年科学家论坛会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教授着重指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一定要解放思想,不仅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研究的成果和产品及其表现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不拘一格。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教授也反复强调,中医药研究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将中医药研究开发的道路选择形象地比喻为人们欣赏音乐一样,有的喜欢通俗唱法,有的喜欢民族唱法,有的喜欢美声唱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教授等著名中医药学家一直鼓励和支持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无论在中医药研究方面还是研究中医药方面开展创新性的思考和研究,并亲自发起或执导多项国家中医药科技重大创新计划。
在此,笔者建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从科研学术的角度与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并结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现时的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和丰富中医理论、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等一些系关全局的重要而敏感的中医药学术概念及内涵,这样不仅将有助于拓展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不至于使中医药研究及其相关或延伸成果特别是一些高尖精的产品和成果旁落他门,这样将使我们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真正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