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 减法》的教学案例文档格式.docx
《《小数加 减法》的教学案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加 减法》的教学案例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3.+11.90
11.90—3.36
50—15.26
片断二:
以上这些算式该怎样计算?
请自己选一道试试。
语音刚落,学生兴趣盎然,立刻行动起来。
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
生4:
我选第一道算式,先把3.36元和11.90元改写成用分作单位,然后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结果是1526分,也就是15.26元。
师板书:
3.36元=336分11.90元=1190分
336
+1190
1526
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数学头脑!
生5:
我也选第一道算式,做法是11.90就是11元9角,3.36元就是3元3角6分,把相同单位对齐相加,结果是15元2角6分,即15.26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元3角6分
+11元9角
15元2角6分
生6:
我选择第2道算式。
列竖式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
11.90
—3.36
8.54
为什么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
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性质不变。
减数的小数部分比被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多时,不方便减,就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
你真聪明!
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
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分别把元、角、分对齐。
因为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点对齐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
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1、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
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
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上面的教学实例启示我们:
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香滨小学校祁蛟
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八册33页例6。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八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
和倍"
和"
差倍"
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会用把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的方法进行验算;
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
创设情境,蔡利琦同学和周旭同学两个人互相询问对方的的钱数并说出两个人之间的倍数关系,来猜测两个人各有多少钱?
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这道题,还有利于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之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之后进行检验。
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
首先从方程的角度来检验,然后再让这两个同学把钱拿出来让大家看一下,果真,结果正如我们预料,同学们感到非常有趣,而且兴奋异常,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再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叙述两个人的关系呢?
有的同学说,我们还可以告诉大家蔡利琦是周旭的5倍,比周旭多8元钱,那么该怎样解答呢?
同学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好多的解题方法,并进行比较概括找出自己喜欢的解法。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然后进行适时的练习,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
本堂课,在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反馈上,和环节的处理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也恳请领导和各位老师能够帮助我,使我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能够熟练的驾御课堂。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例如:
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
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
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
“啊?
”(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
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
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
“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
”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
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
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
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
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
”、“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
”这些实际问题。
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成功的苹果教育
经常看到一些严格的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很多很多,对学生的评价却很低很低,使得家长误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很差而常常训斥孩子;
而学生老是看到自己本上是鲜红的“x”,自我感觉越来越差,对学习日渐失去了信心,变得畏畏缩缩,自然少了那份应有的天真。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做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同样是评判学生的分数,他却把作业的最低线定为“甲下”,好一点的就毫不犹豫地给“甲”,再好一些的就是“甲上”。
写得整洁美观的,再加上一个“苹果”,写得特别用心或者解题有新意的,加上两个“苹果”。
当然,所谓的“苹果”,只不过是一个刻成苹果状的小印戳而已。
这种看似“画饼充饥”式的评分方法,使原本“丙丁”的学生带回去的作业簿中也有了“甲”的佳绩,这样一来,孩子欢天喜地,家长也开心得不得了。
所有的孩子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孩子们常聚在一起翻开作业比谁的苹果多,并为了能得更多的苹果而在暗地里较劲。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孩子,爱才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表扬与赞赏。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少一些“正经”,多一点欢颜;
少一点“刻薄”,多一些变通与关爱,那么效果自然如同这“苹果”一样。
我想,“苹果”的使用应超出作业批改上的“革新”吧?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生需要积极的精神鼓励,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让我们多关注学生的需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苹果”吧.
课改流行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开始先进、多样,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然而在新旧教学思想交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活”而不“实”的倾向:
一、假民主、假自主。
新课程提倡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思维方式去探索、发现。
于是,“你喜欢读哪一段?
”“你想先学什么?
”“你喜欢谁的做法?
“你有哪些好方法?
”成了课堂的“流行曲”。
学生也开始确实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探究。
结果,喜欢的、不喜欢的通通学过去,五花八门的解题方法被忽视,只剩下一两种所谓“最佳”方法……教师仍然是课堂的“总指挥”。
学生的民主、自主何在?
二、新版“放羊式”。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
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学生说狐狸真聪明,老师就说你真棒;
学生喜欢小猪及时享乐,老师说这样活着也很潇洒;
争论了半天没结果,老师就说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非常激烈,表现不错,有兴趣的课后可继续辩论……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没了主见,教学无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
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实属新版的“放羊式”。
三、“小组合作”秀。
如今,“合作学习”被教师们视为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于是,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
为了讨老师的欢心,学生也总是“有模有样”地合作探究。
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戛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准备汇报。
小组合作探究成了一种装饰性的教具,学生则成了教师所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小组合作”秀的道具。
四、课件展示会。
时下许多的公开课一般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些示范课、展示课当然更不例外。
所有的授课教师都会制作精美的课件,使每一道教学程序都通过电脑演示出来。
兼声、形、画于一身的电脑课件也无不美仑美奂,确实使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目不转睛。
但电脑终究不如人脑灵动,因为设计好的程序有时不能轻易更改,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只得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既定的思路走,无法越雷池半步,颇有“请君入瓮”之嫌。
一些对课件操作不是非常熟悉的教师(毕竟现在多媒体还没有普及至每个教室,很多课件都是聘请高手制作),为避免电脑一个不高兴“发脾气”,只得小心翼翼地操作,全神贯注地呵护。
于是,本该重点关注的学生主体被忽视了,整堂课变成了频频切换画面的课件展示会。
五、“满汉全席”筵。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的开放、教材的开放。
提倡课堂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据此,不少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
既有唱唱跳跳,又有写写画画;
既有图片资料展,又有课本剧、讲故事表演等。
一项项的活动犹如满汉全席似的被一盆盆、一盘盘地往上端。
可怜的文本被弃之一旁,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磨……
在新旧思想的交替碰撞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现象、新问题。
我们一定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使自己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从而告别“华而不实”,追求“活”而“实”的新课堂。
善待学生错误背后的“美丽”
班主任发现一位女同学上课心神不定,总是愁眉苦脸的,就私下叫她到办公室,询问缘由。
原来一位矮个子男同学悄悄地送东西给她,第一次送给她一条女同学爱戴的有机玻璃项链,第二次送给她一本精美的日记本,第三次送给她一块手表。
每次都给她扔了。
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在班内悄悄地传开了,一些人暗地里说她与男生怎么怎么。
弄得她心烦意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事发后,这个男同学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里当众训斥了一番,痛骂了一顿,说:
“这么小小的年纪,就想这个了。
人小,心小。
”从此,这个男同学就像打了霜的茄子蔫了……原来,这个女同学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他很羡慕,想与她成为好朋友。
小男孩的行为是一种暗恋的表现,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但学生的暗恋与道德品质的优劣无关,因为小学生年龄偏小,心理相对不成熟。
如果把学生这种幼稚的错误不加细细疏导,只做简单包扎,不作深入解剖,那么这个男同学在老师的羞辱中,自尊就会受到伤害;
奚落中,人格就会受到侮辱。
试想,在老师的龙颜大怒中,他会觉得在同学老师面前无地自容,会觉得自己的心灵丑陋万分,可能会从此一撅不振,或许会给他的一生造成畸形的心理,再也不敢去想什么,爱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季娜私自摘下校园里最美的花朵,班主任发现后,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而是亲切地询问原因。
季娜望着老师诚实地说;
“我祖母病得很厉害,我想摘一朵花放在她的床头安慰她……”说着眼里泪水汪汪。
这时候老师很受感动地说:
“季娜,再摘三朵吧,两朵送给你的父母,谢谢他们培养了一个善良的人;
一朵送给你,为了你有这样一颗善良的心。
”
季娜摘花这一行为是错误的,但错误的背后又折射出人性的熠熠光芒。
面对这一错误,班主任没有咄咄逼人的震怒,草率鲁莽的训斥,主观臆断的批评。
否则,他就要把一颗美丽善良的心灵否定了,扼杀了。
季娜的泪水表明了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但班主任没有就此了事,随即挖掘季娜错误中的闪光点,让季娜再摘三朵花。
班主任的亲切话语,化解了她心中的不安和恐惧。
短短几句话,饱含着对季娜错误善意的批评和对她善良心灵的赞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双重教育效果。
同样,故事里的小男孩喜爱他人的漂亮可爱,佩服他人的美好品德,羡慕他人的优秀成绩,想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是一种追求美好,积极向上的的表现,内心的纯洁不言而喻。
这难道错误了吗?
如果他去给一个相貌丑陋,成绩平平,品德一般的女同学送礼物,那么他的审美就有缺陷了。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也来学学季娜的班主任,挖掘这位男同学错误中的闪光点,表扬他很会审美,肯定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的心理。
然后再和风细雨地帮助他学生分析错误的危害性,用情感拨动他的心弦,开启他的心扉,使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学生年龄小,是非观念淡薄,有时不能明辨真与假,区分美与丑,判断善与恶。
但每个学生的潜意识里都有做好人的愿望。
我们要借鉴陶行知“四块糖”的育人艺术,学会宽容,给予理解。
因为,一种良言能化解一种危机,一场矛盾;
一番恶语能激发一种矛盾,毁灭一个人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我们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与学生零距离地交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
“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
”教育的核心是爱。
学生的错误虽然是幼稚的,可笑的,却往往又是美丽的,闪烁着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火花。
因此,我们要善待学生美丽的错误,千万别用成人的眼光去抹杀学生做好人的愿望。
经典教育案例之一:
1920年,有一位八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12.50美元。
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他为难地说:
“我没钱赔给人家。
”父亲说:
“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经典教育案例之二:
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让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
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
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后来他果然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经典教育案例之三: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
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爱迪生后来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应用题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进而又针对性的培养它们学会分析问题,首先要做到:
第一,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
教学时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
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
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
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
为什么"
就能达到目的。
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
这实质上仍然是"
填鸭式"
的满堂灌,毫无意义。
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
五度"
、"
六要"
原则。
"
指:
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
最近发展区"
,可以"
跳一跳、摘挑子"
;
跨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
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
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人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准确的判断。
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解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
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时间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六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且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
活动课程的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便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关于问题设置的方式有很多,如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总之,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
因此,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布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推动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
教育是一种爱
教师这个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
本质上,它就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