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性学习模拟题组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5558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性学习模拟题组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性学习模拟题组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性学习模拟题组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性学习模拟题组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性学习模拟题组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性学习模拟题组Word下载.docx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性学习模拟题组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性学习模拟题组Word下载.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性学习模拟题组Word下载.docx

答案:

(1)A

(2)用“赊”字,将洞庭湖拟人化,通过诗人奇异、浪漫的想象,写出了洞庭湖秋夜月色之美。

表达了诗人对月色的喜爱、留恋、陶醉之情。

译文:

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

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诗人在生动的,富有想象的文字描写了秋夜洞庭湖月光皎洁、湖水澄澈的迷人景象。

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作答诗歌赏析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即可作答。

1.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2.【注释】①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本诗通过描写______、______、暮春黄昏的景色以及门庭冷落的景象,流露出诗人______的情绪。

(2)请赏析“小雨丝丝欲网春”中“网”字的妙处。

(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本题是要从情感上进行分析。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世人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感叹。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残花败景,这些凄凉冷清的景色衬托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忧愁;

三、四两句叙事兼抒情,着力写作者门前冷落。

“车尘不到”表明世人趋炎附势,疏远作者;

“宿鸟”反托出作者闲居之地的冷寂。

“自掩门”传达出诗人的生活空虚无聊,从中可看作者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世人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感叹。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网”是“网住、留住”的意思,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运用拟人、比喻手法,非常生动、新奇,表现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情绪。

(1)小雨霏霏、落花狼藉;

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

(2)“网”:

是网住的意思。

运用比喻修辞(拟人),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生动表达出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留住春天的心情。

表现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情绪。

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

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

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

《春日即事》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以及风雨摧残而落花狼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全诗语言新奇,比喻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赏析时一定要结合整首诗的意思,把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阅读《诉衷情》,完成下列各题。

诉衷情

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觅封侯”用了______(人名)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使用了______修辞手法。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本题考查理解典故内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觅封侯”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诗中“觅封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

(2)此题是对表达方式和诗人情感的考查。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了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

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1)班超、排比。

(2)抒情(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当年我远赴万里边疆立志建功封侯,单枪匹马戍守在梁州。

戍守边关的日子如梦消逝,不知何处寻觅,只留下这尘封色暗的貂裘。

胡人还没有消灭,我的鬓发早已斑白,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这一生谁会料到我心在抗敌前线,人却在沧洲慢慢老去。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词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

下阕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

本词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4.诗歌阅读理解

《夏日六言》

宋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5.

(1)本诗,是一首六言绝句,仅短短二十四字,却一句一景,借助溪水上涨、______、皓月已落、______,将一幅______的山乡夏夜图呈现与读者面前。

(2)本诗为写景诗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任选角度赏析“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

细读全诗,正确理解诗意后可知,第一句中有两个画面,一是溪水上涨,二是清风拂面。

第二句诗有两个画面,一是明月当空,二是繁星满天。

整个画面清新、恬淡、静谧、悠远。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掌握。

在正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分析其中的描写角度,所体现的景物特点,其中流露出作者的心情即可。

这两句诗主要是从触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山乡夏人弃夜图,景物的特点 清新静谧。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叛乱恬淡。

(1)清风拂面(清风徐来也可)、繁星满天(船横浦口/笛起山前都可)

清新、恬淡、静谧、悠远(任何一个词皆可)

(2)示例:

雨后溪水见涨,清风拂来,真是心旷神怡。

此时月已落,繁星映满天。

从视觉和触觉角度,描绘出一幅溪水上涨、清风徐来、繁星满天的山乡夏夜图。

渲染出清新静谧的氛围,流露出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繁星下,几艘船只隐隐横在浦口。

一阵悠远的笛声从远处的山影传来。

《夏日六言》这首诗为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之作。

诗作描绘的是山阴三山夏夜的景色。

六言,即六言绝句,为绝句的一种形式。

全诗仅短短二十四字,却一句一景,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知,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层次分明地将一幅清新、恬淡、静谧、悠远的山乡夏夜图呈现与读者面前,实为写景诗中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

(1)“残照”的意思是______。

(2)后人在论及做学问时,常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借此所体现的精神是。

A.乐而忘忧 

B.锲而不舍 

C.挺身而出 

D.尽力而为

(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草色烟光残照里”:

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

此句展示了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残照”在诗句里是落日之意。

(2)本题考查诗句体现的精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体现了锲而不舍的精神。

B。

(1)落日(夕阳、斜阳)的余晖(光)/夕照

(2)B

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

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蝶恋花》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联系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认真体会诗中的画面和情感,即可作答。

8.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9.

(1)“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在这里指的是______,运用的是______的修辞手法。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东流去。

B、下片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C、“何处望神州?

”中“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

D、“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了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含义及其修辞手法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辨别修辞手法。

“年少万兜鍪”的意思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指挥千军万马。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代指兵士,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所以神州可以理解为:

“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C。

(1)士兵;

借代。

(2)C(“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

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

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

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这首词时空纵横开阖,气势宏大,融典故入词,毫无斧凿印迹,寄情委婉深沉,与典故合而为一,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10.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画堂春。

寄子由。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11.【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词的上阙“______“______”“小舟飞棹”都富有动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在轻盈的境界,烘托出苏轼和苏辙昔日游湖时______的心情。

(2)请赏析“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1)本题考查对诗文表现手法和诗文意境的理解。

作者要这首诗中选取了“柳花飞”“麦摇波”“小舟飞棹”等几个物象,通过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自在、轻盈、欢愉的意境,烘托出弟兄二人昔日游玩时的欢快、悠闲的心情。

据此理解填写即可。

(2)本题考查诗词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映衬、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引用典故,此外还有夸张、烘托和反衬等。

作答时要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首先是借景抒情,结合【注释】①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借“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一句意在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1)“柳花飞”;

“麦摇波”;

欢快、愉悦、悠闲、惬意等

(2)傍晚的云彩遮住眼睛,看不见济南,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

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及的实景,又成了苏轼远望济南的障碍物,借此抒写离愁曲折有致,深切动人,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

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

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

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

船上的采菱女们一齐唱着采菱歌,歌声悦耳动听。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

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

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

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画堂春•寄子由》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词的上片回忆兄弟俩在柳湖泛舟的情形,下片借景抒情,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渴望能与弟弟团聚。

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

上片、下片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

上片是由苏轼的回忆所构成的虚境,下片头两句则转换成眼前的实境,而其间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联络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暗转”。

这是写作艺术浓缩的结果。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村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①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③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①野兴:

指陶醉在山林美景中,怡然自得的乐趣。

②晚籁:

指秋声。

籁,大自然的声响。

③棠梨:

杜梨,又名白梨、白棠。

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④原树:

原野上的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歌写诗人在领略风景的时候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B.首联在动态中写景,交代了时、地、人、事。

C.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

“有声”和“无语”写出了山村傍晚的沉寂。

D.尾联,诗人村行的情绪由悠然转入怅然,这也是他宦途失意心情的显露。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歌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B.作此诗时,诗人正处于被贬谪期间,故而整首诗风格沉闷,读来让人怅然不已。

C.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契合无间。

D.诗歌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一问表明闷闷不乐的心情,一答表明闷闷不乐的原因。

A.正确。

B.正确。

C.有误,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的。

D.正确。

C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主旨和感情。

B.有误,整首诗虽然在尾联处略显惆怅,但风格并不沉闷。

C.正确。

B

(1)C

参考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3.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②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③去!

14.【注释】①星河:

指银河。

②谩有:

空有。

③三山:

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

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的语言表述。

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诗词中景物的特点,并发挥合理的想象,用连贯的语言表述出来。

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

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帆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情感的抒发。

根据诗中内容,体会情感。

北宋灭亡,李清照逃到南方之后,丈夫去世,自己无家可归,感到人生渺茫,这首词就是写于那个时候。

“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嗟”,感叹自己虽然学习写诗,却不能有所成就,正如伍子胥“吾日暮途穷远”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念与过程,倾诉的是空有才华却遭逢时事不幸的苦闷。

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1)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

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

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

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

风啊!

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怀古咏史诗的阅读。

回答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赏析。

15.诗歌阅读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1)本诗是一首即兴之作,通过描写草萋萋、______、______、______等四幅春日画面,流露出诗人______的感情。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和作者感情的赏析。

细读全诗,正确翻译后可知,第一句中的画面是草萋萋,第二句中的画面是水东流,第三句中的画面是花自落。

第四句中的画面是鸟空啼。

结合画面特点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可知,表现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

(2)本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后两句的表现手法有三种,一是融情于景,二是以动写静,三是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作者对诗人对安史之乱后时代的叹惋或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伤感。

任选其一赏析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1)示例:

水东流 

花自落 

鸟空啼 

孤寂(凄凉、哀伤、愁苦、叹惋等)

(2)示例一: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运用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春山中美景无人欣赏之寂静、荒漠,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时代的叹惋或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伤感。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本诗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作品。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

全篇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

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四句诗就如四幅图画,描绘了春天野外盎然的生机,抒发了诗人对凄凄芳草、潺潺涧水、落花芳树、鸟语空山的无穷游兴,同时蕴含着时世乱离景物依旧的沧桑感。

其妙处在于字面上毫不涉及人事,但细加品味,诗人却借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社会的动乱。

正因为此诗具有感物伤时、即小见大、意境含蓄的特点,所以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6.古诗词阅读

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诗,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