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 光线与视觉教案 湘教版Word格式.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 光线与视觉教案 湘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 光线与视觉教案 湘教版Word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
!
3、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第一单元
常见材料
常见材料单元是本册书的引入单元。
本单元以常见材料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一些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了解材料加工的过程,激发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而一些材料的利用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新材料,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所无法代替的性能和优点。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判断物体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并且还进行分类。
2、认识某些材料的用途和性质。
3、能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4、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材料的分类、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分、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A、教师谈话: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你知道哪些材料?
B、学生回答:
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
C、教师:
提出今天的研究问题--------认识身边的材料,板书:
身边的材料。
二、新授:
1、知道物品由哪些材料做成。
A、教师出示一种物体,学生说出它的制成材料或由学生拿来的各种物品说出它的制成材料。
例:
汽水灌---金属铝;
字典----纸;
鞋箱----木头;
公仔娃娃---布和棉花;
小刀---金属铁;
报纸---纸;
陶瓷----泥土;
钥匙----金属铁、铝或铜;
房子----铁、木、泥土、石头、沙子等;
杯子---塑料或金属……
B、请学生把学生带来的所有物品进行分类:
木头物体、塑料物体、金属物体、纸的物体等
C、请学生讨论:
还有哪些物体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D、检查:
下列物品有几种材料制成的?
1、饭桌、2、保温杯、3、铅笔、4、手电筒、5、衣架、6、沙发……
2、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A、什么是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天然材料:
自然界中自然生长的或形成的材料。
人造材料:
把天然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变成人们所需要的材料。
B、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石油、
木头、棉花、沙子
塑料、凳子、衣服、砖头
C、了解人造玻璃这种人造材料的制成过程
3、寻找教室里物品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学生自由活动,并汇报结果。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材料最多。
三、布置作业: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材料调查记录表
用品
材料
勺
碗
被褥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塑料、凳子、布、
砖
2、塑料
1、让学生了解人造材料---塑料。
2、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在作用上对比。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比较上
教学课时:
二个课时
一、活动1:
认识塑料这种人造材料
1、讲解并提出问题: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的。
2、学生思考后回答:
桶、杯、汽车、电视、录音机、笔、水管等。
3、讲解:
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呀!
可以说塑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
那么塑料与普通的天然材料作用上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4、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二、活动2:
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1、先预测:
变软
(
)
变硬
不变化
)
2、实验:
用热水分别倒入塑料杯和矿泉水瓶内,观察有什么变化?
注意:
小心别让热水烫着!
3、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
。
4、判断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5、关于塑料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
三:
活动3:
戴手套
把塑料手套和棉花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有什么感觉?
结果:
一个凉。
一个暧和。
一、认识新材料:
二、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把它写下来?
三、活动四:
小调查“白色污染”
1、我家一星期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是怎么处理的?
2、统计全班同学的家中一星期共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
3、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建议。
第二单元
声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水能传声、自制乐器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
3、倾听声音
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声音的产生、
1、教学引入:
A、活动一: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
并用“我在……听到了……发出……的声音”的形式,向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好。
B、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C、教师讲解:
同学们要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每一个问题都在课上去研究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研究一至两个问题。
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是: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新课:
A、活动二: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学生观察教师所准备的材料发出的声音,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到表格中:
物体名称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敲鼓
拨尺子
拨橡皮筋
吹纸
打锣
B、讨论:
物体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活动二:
用什么方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试一试吧!
讨论: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
4、物体传声
1、指导学生认识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2、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且传播方向向着四面八方。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复习:
A、我讲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B、我跟你相差一段距离,为什么你能听到?
C、讲解:
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
2、新授;
请三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个人在一张桌子上轻轻地磨一下,另外一个站在三个人的中间,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并站在第二个同学的后边,看一看谁能最先听到声音?
B、回答:
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C、活动二讨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D、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试着做一做。
E、活动三:
水能传声吗?
先预测:
声音能在水中传声。
后做实验:
请三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在水中轻轻地摩擦一个物体,第二个同学站在旁边,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水槽上,看谁能听到声音?
F、讨论:
我组的结论是
G、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声音吗?
H、活动四讨论:
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我的结论
I、总结:
我们知道声音可以通过(
)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3、巩固练习
A、月球上我们能听到声音吗?
B、做一个土电话。
5、自制小乐器
1、认识一些简易的乐器。
2、能使学生做一些简易的小乐器。
制作小乐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讲解:
上一节我们学了声音,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是噪音,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的,这种声音我们要坚决阻止;
有的声音是优美动听,是各种乐器所发出来的,这类声音人们最喜欢听的。
今天我也带来一些乐器,你们班上谁来演奏这些乐器……。
2、学生欣赏同学们各类乐器演奏的曲子。
3、教师讲解:
在欣赏完优美动听的音乐后,你们会感知到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
同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也不同,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来自于乐器,那么这乐器是怎样制作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些简易的小乐器。
4、活动一:
做小鼓
活动目标:
①
能按照书的要求用各种材料作小鼓。
②
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材料。
③
能与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认为最适合做鼓面的材料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实施过程:
A、先拿出一个鼓给学生看,并问做一个鼓需要什么材料?
B、那么,请同学们讨论:
桌子上的材料能否制成一个小鼓?
C、能行,请同学试着做一做,把老师准备的鼓面材料都试一试,比较不同材料鼓面产生的效果,找出最合适的材料。
D、讨论: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用身边的什么材料可以制作什么乐器、为下次活动做准备。
E、教师讲解:
制作乐器一般分为三步进行:
⑴根据乐器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鼓的形状大小各异,但它们都由鼓体和鼓面两部分构成,鼓面都是圆形的并且有弹性。
从这一特征出发来准备制作小鼓的材料。
⑵根据乐器构造进行制作,重点组装好发声部位的材料。
如小鼓的鼓面一定要绷紧。
⑶敲击小鼓,比较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⑷演示、改进提高质量。
5、活动二:
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制定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能按计划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
④
能说出本组和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的优缺点,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小乐器。
可2
个人一组,活动时间为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提示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内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件或几件小乐器。
④试一试,让小乐器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
引导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⑤通过演奏会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让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做法;
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组或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评价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⑴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
⑵乐器的外观和性能-------------------------------------------;
⑶如果重新乐器会有什么变化-----------------------------------;
⑷如果可得到一件真乐器,它与你制作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
⑸对自己制作的乐器的自我评价:
——————————————————。
三、拓展知识:
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它的强度,它与声源振动的强弱(振幅)有关。
非常响的声音能引起耳朵疼痛,而很轻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
声音频率的高低(音调的高低)。
我们的耳朵对接近较高和较低频率的声音灵敏度低,因此音调很高或很低的声音听起来不像音调处于中间范围的声音那么响。
四、拓展活动:
用瓶子做风琴
目的:
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
方法:
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
第一个瓶子少装一点,依次类推,最后一个瓶子装的水最少。
用铅笔或钢笔轻轻敲每个瓶子,听它们发出的声音。
通过实验找出每个瓶子最合适的装水量。
6 声音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时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间”和“噪音”。
2、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知道噪音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
减少噪音的办法。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铃声“铃……”。
问学生:
这是什么声音?
它给我们能递什么信息呢?
(上课了)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2、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探究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活动。
首先观察书中的图片,提问“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指名学生说。
2、师提问:
同学们声音除了可以传递信息外还有什么用处?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1)、提出活动要求:
①、查阅资料并做好简单的笔记。
②、围绕“声音”告诉了我们什么,声音帮助我们做什么,声音能使我们心情变得怎样等几个问题,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
③、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情况。
(3)、交流:
声音还有什么好处?
有什么坏处?
师提问:
“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师提示学生①、乐音是指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演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能使我们心情愉快。
②、噪声是琐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听起来有嘈杂的感觉。
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如机器的轰隆声、汽车喇叭的鸣叫志、不和谐的乐器声、鞭炮志、青蛙或其他动物的鸣叫声。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噪音产生。
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你们有什么减少噪声的好办法?
2、指导学生进行“减少噪声”活动。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自查资料中有关噪声的内容。
(2)、交流生产和生活中造成噪声的原因及噪声对人的危害。
提出:
噪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3)、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运用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
①、城市设“禁止鸣喇叭”。
②、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
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
科学实验证明:
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③、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4)、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三)、应用拓展(提出要求后可作课外作业完成)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1、向学生提出设计前要考虑的问题:
(1)、设计前要考虑用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
(2)、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
(3)、“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2、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1)、房屋外部要选择容易反向声音的材料,房屋内部要选择容易吸收声音的材料。
(2)、双层玻璃,带皱褶的布帘可以减少噪声的传入。
(3)、可以通过在房屋的周围设立标牌,植树等来减少噪声。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听听他们的建议。
(四)、板书设计
声音与生活
声音───传递信息
乐音───使人心情愉快
噪声───对人有危害
第三单元
光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的现象(根据光穿过物体的程度,把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
光在直线传播遇到镜子,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光是有颜色的,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光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7 光的传播
一、
目标
1、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3、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背景资料
光源就是发光的物体。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
太阳、火、闪电、萤火虫等都是自然光源;
白炽灯、荧光灯、烟火、电视等是人造光源。
三、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
活动1 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一、教学引入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
寻找光源
1、多媒体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一些发光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提问: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2、
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前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
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
3、如果学生找的不是发光物体。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设法验证,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4.
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发光体的课件,请同学们给这些发光物体用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标准和结果后,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活动2 我看见了光
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多媒体展示课件,复习上节课的所学的内容。
2.设计光的传播路线活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需要一课时),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