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4507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坐井观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坐井观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坐井观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坐井观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坐井观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坐井观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1Word下载.docx

《《坐井观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坐井观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1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坐井观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1Word下载.docx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师:

它是一位游泳家,说话老是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长大有脚没尾巴。

(青蛙)

2.导题,板书,生书空,齐读课题两遍。

3.释题:

坐在井里看天,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屏幕上出示生字、词语,生齐读,男女读。

2.师范读课文,思考:

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它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用笔划出相关句子。

3.教师在黑板上简笔画小鸟和青蛙。

4.齐读第一自然段,问:

青蛙住在什么地方?

(井里)

(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井,青蛙在井里)小鸟又从哪儿来呢?

(天上)落在哪里?

(井沿上)

5.出示图片,释义“井沿”。

(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有利于学生加快对词语的理解)

6.出示对话,生齐读,男女生对读,读出感情。

7.师问:

青蛙的观点是什么?

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8.再问:

小鸟的观点又是什么?

它眼中的天又是什么样的呢?

“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呢?

(步步设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9.你认为青蛙和小鸟的说法,谁对?

小组讨论,并汇报。

(三)深入课文,理解它们对天有多大不同的看法

1.出示重点句子: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2.释义“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范围广阔)

3.句子练习:

()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4.出示重点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5.给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让学生初步掌握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

6.学习6.7自然段,进行说话训练:

我一()就()

7.过渡:

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为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却认为天无边无际?

用上“因为……所以……”

(因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所以它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因为小鸟整日在天上飞,所以它认为天很大,无边无际)

8:

你们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目光长远)一只怎样的青蛙?

(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9.你觉得谁错了?

(青蛙)青蛙错在哪里呢?

请大家做个小实验,卷起手中的课本,眼睛靠近课本,抬头看天,说说你看到了多大的一片天?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10.:

你们能给这只只会坐在井里的青蛙取个名字吗?

(井底之蛙)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那只青蛙,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

会说些什么?

(指名答)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汇报,出示大屏幕,生齐读)

3.作业训练,选词填空。

(生抢答)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

七、板书设计

天无边无际。

(目光长远、见识广)

 

坐井观天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自以为是、目光短浅)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我透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和青蛙自以为是的语气。

教学重点段时,我让学生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观点:

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天无边无际,让学生慢慢说出它们提出不同观点的理由,并进行朗读。

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等重点句子的意思。

透过摆观点、找句子,学生一下子分清谁对谁错。

并能够明白课文的寓意和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坐井观天(人教部编版)

12 坐井观天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

讲述的是一只小鸟和一只一直住在井底的青蛙争论天究竟有多大的故事。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二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阅读。

而且他们看待问题常常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

因此,这一课对他们来说有现实指导意义。

1.教学时,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体会、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

2.要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7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文本,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

1.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师:

生字卡片,小鸟、青蛙的头饰,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2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将走进故事的王国。

今天,我们先学习一则与青蛙有关的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

坐井观天。

同学们通过预习都知道了这个故事,那么是谁“坐井观天”?

(青蛙)“坐井观天”中的“观”是什么意思?

(看)

二、识记生字,练习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同学们在学习这课生字时有什么发现?

谁能告诉老师?

(“渴”和“喝”字形相近。

3.你学这两个字的小窍门是什么?

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渴”是想喝水,所以偏旁是三点水;

“喝”是用嘴喝水,所以偏旁是口字旁。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8个生字。

5.学生在书上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三、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在读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时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你最喜欢读哪几段内容?

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自由选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同桌分角色读,互相评议。

4.全班齐读,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坐井观天

沿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的寓意。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对和的原因,体会故事的寓意。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

二、读课文,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

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鸟说天很大,青蛙说天很小?

2.和同桌讨论一下,把小鸟说天很大、青蛙说天很小的词语或短语(无边无际、不过井口那么大)找出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

3.教师在黑板上贴上小鸟和青蛙的图饰。

4.教师板书答案。

5.教师指黑板引读。

(1)小鸟说:

“天无边无际。

(2)青蛙说: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三、细读课文,理解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对天有不同的看法

1.小鸟怎么知道天无边无际?

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文中做上记号。

2.谁愿意告诉大家,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的看法?

(小鸟在天上飞,青蛙坐在井里。

3.小结:

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是因为它在天上飞,知道天确实很大;

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坐在井底。

4.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给这只坐在井底看天的青蛙取个名字?

(井底之蛙。

四、表演“坐井观天”,进一步体会寓意

1.假如你是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再也不愿做井底之蛙了,跳出井口后,你会看见什么?

你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同桌合作,讨论交流)

2.带上头饰即兴表演,大家评议。

(同桌互相指导表演,然后上台带头饰表演。

3.假如青蛙上天,小鸟下井,那么它们又会说些什么?

4.《井底之蛙》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谈。

5.小结:

小鸟和青蛙说的都是实话,可是由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

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坐井观天》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的问题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读自悟,由学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让他们品悟语言,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在品读中感悟道理。

此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加强朗读训练,注重启发学生想象,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把本文要注意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