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4373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革,人们对社会性别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社会性别研究深入到各领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休闲体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社会性别理论结合休闲体育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和扩展价值,以往研究中,性别分析是缺失的,是被忽略的,社会性别理论为休闲体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观察视角,提示人们在制定休闲体育政策、从事休闲体育活动中,引入社会性别意识,强调两性共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平等享受体育资源。

因此,本课题对社会性别与休闲体育研究的重要意义是:

一,通过对社会性别与休闲体育的研究,可以认识社会性别在休闲体育中的状况并揭示休闲体育中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及危害;

二,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创造性的开展休闲体育的研究,推动休闲体育的性别平等,为促进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的依据;

三,为休闲体育的社会性别分析提供了衡量男女平等的尺度和开展过程中衡量男女平等的标准。

四,在休闲体育中运用社会性别的理论使研究多视角和宽范畴。

2国内外研究综述

社会性别(Gender)不同于生理性别(sex),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者男性的气质和性别角色,及与此相关的男女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机会的差异,是文化的产物,是社会的构成,是社会和文化赋予男女两性的一整套性别观念、行为模式和评价标准,它还是一种文化制度和分析范畴。

社会性别强调社会构成性,是通过社会实践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

2.1国内外社会性别研究现状

社会性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出现的一个分析范畴,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

认为社会性别并不是女性或男性内在的特质,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西蒙娜·

德·

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的论断,揭示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成为社会性别理论的基础。

凯特·

米莉特的《性的政治》首次从权力的视角来审视全球范围内的两性关系,把斗争的目标指向了父权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秩序中,是男人按天生的权力对女人实施的支配。

盖尔·

鲁宾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的新概念,她认为每个社会都有一套组织人类性生活和种族繁衍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将女性作为天然的材料接受并做成驯化的女人产品。

琼.W.斯科特看到了鲁宾的不足,即她主要将社会性别局限在亲属制度的领域内。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受黑人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同性恋女性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者把社会性别看作一种认识文化现实的分析范畴,注重分析在不同社会背景中主体的社会性别经验和实践,关注的视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性别,而是将社会性别与种族、民族、阶级、性倾向等方面结合,具体分析研究各阶层、各种族及不同性倾向妇女的处境,分析社会性别纷繁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机制。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也使女性主义超越了社会性别的二元对立思维,在更为深广的视野上去审思性别、审思男人和女人。

社会性别Gender这个概念被中华海外妇女研究学会((CSWS)的成员比较集中地介绍过来,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妇女研究的概念与范畴。

中国当代女性/性别研究也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从80年代到北京第四次四届妇女大会之前,为第一个时期。

从1993年到1997年,是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阶段,研究的主体由妇女研究转向社会性别研究。

社会性别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gender与sex这两个词的翻译方面用词过于混乱,误译,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发展。

理论探索与实践方面,如何根除造成男女不平等的一切社会因素,力图“超越社会性别”,又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自然差异,如何把社会性别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看待性别之间的差异问题和发展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是中国建构本土的妇女研究理论重大课题。

2.2国内外休闲体育研究现状

国外休闲体育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休阶级论》作为标志。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休闲体育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开展休闲体育研究。

目前,美、英等国高等院校把休闲纳入体育研究和人才培养中来。

休闲体育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休闲体育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主要是对休闲体育概念、理论的诠释、特点分析、现状调查、休闲体育研究问题、休闲体育的发展条件、休闲体育行为等方面的探讨,在这些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休闲体育概念及理论体系研究;

二是休闲体育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以描述为主,没有从人的生命周期角度探索体育休闲模式;

三是休闲体育现状的研究,但这些调查相对独立,结果难以形成参照和得出整体性的结论;

四是针对女性休闲体育研究较少;

五是休闲体育研究视角多从体育学的角度审视和研究休闲体育,而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休闲体育的很少。

当今,社会性别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部分学者致力于引进、探讨、推广理论,把社会性别引入历史、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体育等一系列学术领域,其中苏红在《女性与体育: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审视》里指出体育的参与与认知上男性与女性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只对体育中存在男女区别的现状进行了说明,没有系统进行研究;

欧平在《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休闲体育》中只在休闲体育时间、人数、项目、消费上存在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没有从社会根源和本质进行深入分析。

这些缺陷和不足正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部分非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我国休闲体育

1、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休闲体育概述

非均衡理论是上世纪中期逐渐兴起的经济学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把该理论从单一的市场经济领域扩大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领域。

所谓非均衡发展通常指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财富积累、经济收入、权利运用等方面产生不平衡或不均衡现象,或呈现愈来愈显著的差异趋势。

经济专家认为,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跳出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传统理论框架,走非均衡可持续发展之路。

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

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

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生活品位和格调、获得自身身心自由与快乐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

它既是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形式,也是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基础。

休闲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够为休闲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同,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别巨大。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投资、财政、金融等方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的政策与体制倾斜,人为地加大了东西差距。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非均衡,这也导致休闲体育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

2、非均衡发展背景下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状况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长期实施(或未能及时转型),事实上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部分(开发开放区与非开发开放区)、不同经济主体、不同所有制主体、不同级别的开发开放区之间,形成了普遍不平等发展的格局,这不仅表现在经济等领域,在体育领域中也有突出表现。

体育的发展形态,是由社会环境的形态所决定的,在充满差异的非均衡发展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中,体育必然地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中。

休闲体育作为体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必然地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中。

在休闲体育中,这一状态特别突出的表现在休闲体育的地域、参与人口、社会性别等非均衡发展中。

2.1.地域的非均衡发展

目前,我国的休闲体育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国家和政府的直接投入,而直接投入源主要来着(市)县、镇财政。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在居民锻炼设施以及体育方面投入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而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存在着显著差距。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称,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区域间、城乡间差距的加剧,进一步扩大了固有差距(人群、文化、城乡、资源等差距),经济上的差距导致了体育休闲投入方面的差距。

东、中、西部地区休闲体育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东部地区科技文化发达,经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休闲体育的发展相对较好。

中部地区是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自然资源丰富上,相对东部较差,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差距较大,休闲体育发展较差。

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科技文教水平低,经济技术落后,交通不变,信息不灵,开放程度不够,处于长期闭塞落后的自然经济格局,休闲体育在三级地域中是发展最不好的。

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影响农民收入提高,造成农村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困难重重,城镇化水平低,同时也影响消费增长,导致体育消费比重过低。

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休闲体育的发展。

体育场地、健身器材等设施不足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和农村更加突出。

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的体育场地和面积集中于东部地区,只有20%的体育场地和面积在西部地区。

其次,地域间的城乡差异显著。

地域的休闲体育非均衡发展既有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格局的明显差异,也有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经常性体育活动还很落后,在城市居民已进入“小康型”和“后小康型”发展阶段时期,中西部农村有的地区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对于他们而言,普及休闲体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根据抽样调查,体力消耗很大的农民中有一半认为体育锻炼没有必要,经常锻炼者只占总人口的3.4%,有的乡甚至还没有锻炼群众[1]。

目前农村体育各地都存在着发展慢、推动难的问题。

2.2.参与人口的非均衡发展

体育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身体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2]。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

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新和程度,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它出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化与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3]。

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

在2001年群众体育调查资料显示:

“在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人口为21.5%;

中部体育人口为21.4%,;

西部体育人口为8.1%,”[4]。

这项项指标呈现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依次递减的态势。

同年,“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50.8%,而农村仅为26.90%”[5]。

这说明了我国东、中、西部和城乡间体育活动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说明了休闲体育参与人口也存在着非均衡现象。

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及城市里,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人员较多些;

而在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比较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就更谈不上体育休闲的问题了。

其次体育人口的人群结构存在非平衡性。

从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人员来看,在城市里能经常参加者也多为“老、少”人群,即老年人和在校学生,而中青年则相对较少,呈现中间小两边大的“马鞍型”状况。

但是在高消费的休闲体育活动中,参与人数以中青年为主。

高消费休闲体育活动需要经济能力为基础,老人和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进行高消费的体育休闲活动。

在农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较少,主要以老人和小孩为主。

再次,体育人口层次存在非均衡性。

处于社会上层的人群,他们所占据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都高于其它阶层,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层次较高,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等活动成为他们的时尚,社会中层人群只是从事一般性的休闲体育活动,选择消费低或免费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场所,社会下层的人群基本上是在免费的场所如广场,社区空地、屋前房后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

不同的社会阶层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应极力提供公共的活动场所为下层人员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条件,为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做贡献。

同时,我国体育人口有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例的特点。

不同学历人群中的体育人口分布分别占该人群的比例如下:

研究生,占6.1%;

大学生,占32.1%;

高中生,占21.0%;

初中生,占18.6%;

小学生,占10.0%。

根据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多可排序为:

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

工人和管理人员群体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时间及强度上明显高于服务人员、教科文员和农民。

[]王广虎等.我国体育人口不平衡状况及存在问题.全国群体论文汇编

2.3.社会性别的非均衡发展

性别不平等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它表现在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体育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际问题。

最初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剥夺了女性参与的权利。

在过去几十年里,女子体育确实有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目前体育中还是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这一切都表明体育中的性别平等还只是一种理想。

体育与社会中的其他机制一起,以不同的形式,维持着社会性别的不平等。

体育人口的性别基本上反映了参与休闲体育人员的性别组成。

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2000年我国16~70岁的城乡居民中,体育人口在性别结构上,男性占62.5%,是全国总人口的11.4%;

女性占37.5%,是全国总6.9%。

男性体育人口占男性总人口的20.2%,女性体育人口占女性西欧那个人口的15.8%。

[6]。

这一比例,显示了男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远远超过女性。

当前,我国社会在两性平等方面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社会性别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休闲体育差距在男女性的生活中依然存在。

女性在休闲体育中处于弱势社会地位,女性选择休闲体育活动时受社会性别偏见的影响很大。

妇女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受到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社会体制等的影响,另外,女子文化观念的发展水平、社会性别角色等也制约了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范围与程度。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女性在休闲体育活动中获得平等的权利,而休闲体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社会性别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休闲体育文化有深刻的影响,女性与男性休闲体育文化存在差异。

3.结论

3.1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休闲体育发展的非均衡。

各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着休闲体育发展存在差异,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休闲体育发展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

经济的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休闲体育的发展,没有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就不可能发展好休闲体育。

因此,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休闲体育发展。

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短时期内,社会、经济、体育等各方面发展不可能呈现均衡发展,由此,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正视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这一现实积极引导人们从事健康、文明的休闲体育活动,在非均衡发展背景下,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利用各地区的优势发展地区特色休闲体育,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性特色休闲体育,逐步实现我国各地区休闲体育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

3.2体育人口非均衡发展。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体育人口的数量还比较客观,但是体育人口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体育人口在地域结构、城乡结构、社会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且东、中、西部及城乡存在较大的差距。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引导人们从事健康、文明的体育休闲活动,并在锻炼技术、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增加、改善休闲体育基础设施,增加体育人口,促进地域、城乡、社会性别、年龄、职业等结构上在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共同发展。

3.3消除休闲体育中的社会性别歧视,引领更多的女性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靳厚忠.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4(7):

885-868.

[2]郑富.我国群众体育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04,11(4):

39-41.

[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5]苗治文;

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

(1):

119-121.

[6]李宗述,等.当前全民健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8-11.

[7]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与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

(1):

5-7.

[8]曹池龙.均衡经济下社会体育的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24(4):

24-26.

第二部分休闲体育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自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我国休闲体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参与人数正逐步增加。

但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现状还还不尽人意,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各种阻力出现了各种问题,其中社会性别问题尤为突出,而且是影响休闲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和重视休闲体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并致力于发现和认识休闲体育中的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的社会根源,为防止社会性别问题继续扩大、缩小性别差异、促进两性休闲体育平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指导,促进休闲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1.社会性别与休闲体育的概念

休闲体育广义的概念是指在闲暇时间里,用于娱乐和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

狭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生活品位和格调、获得自身身心自由与快乐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

2、休闲体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申明“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强调“要使所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对所有人来说成为现实”。

《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明确提出“体育运动是平等公正开展的活动”。

我国颁布实施的《体育法》中规定“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加身心健康”。

[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

这些政策法规明确规定了妇女参与体育的权利,并赋予了女性同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参与权。

然而政策法规上的平等只是制度层面上和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是事实上的平等,现实社会中男女两性参与体育的权利和机会依然是不平等的,特别是在休闲体育领域中,社会性别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两性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2.1传统的性别观念对休闲体育的影响

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现实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女性在休闲体育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儒家礼教为主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社会观念一直压制、摧残女性,这种带有“男权”色彩的性别偏见的传统思想观念,依然影响着中国妇女的生存价值,形成了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男主外女主内等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的性别角色观念,使女性依然处于从属地方。

社会地位的相对低下使女性在休闲体育活动中成为边缘群体,女性在休闲体育活动中丧失了主体性。

他们对传统观念的性别角色的妥协和认同也限制了女性对其休闲兴趣的表达,使她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明显少于男性。

如今,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性别差异的影子依然残留在人们的意识里,“传统宗教、道德、哲学、习俗等远没有肃清”[2],传统思想观念还在影响着女性的社会价值,社会性别不平等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休闲体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性别差异的存在较明显。

2.2休闲体育参与权利和机会的社会性别问题

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人数和参与项目均少于男性,男性无论在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上,还是在参与项目的数量上,以及参与率都超过女性。

归根结底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