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上古诗词简洁版Word下载.docx
《鄂教版九上古诗词简洁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九上古诗词简洁版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犹有“终为”两个词组下得沉着。
而“老骥”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主旨】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2、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苏轼(北宋)
游蕲(qí
)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译文
(去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临近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潇潇暮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尚还能奔西边!
不要在老年再来感叹时光飞逝!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注释】
①蕲qí
水:
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黄鸡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黄鸡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喻指:
黄鸡每晨能报晓,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更催人老。
)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直译是谁说人老了不能再变少年,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哩。
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
字面意思是劝老年人要振作起来。
不要空感青春已逝。
虽人老但要保持年轻人的心态多做些事充实自己的人生。
后人从中引申出失败之后不要灰心,尚可卷土重来以及珍惜现在的时光,及时行动,有所作为珍惜现在的时光,及时行动,有所作为的积极精神
【作品赏析】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
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
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
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
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生就再无少了吗?
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
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
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
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附录资料】
醉歌·
示妓人商玲珑
白居易
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
谁道使君不解歌?
听唱黄鸡与白日。
玲珑玲珑奈老何?
使君歌了汝更歌。
酉:
1.地支的第十位,属鸡。
2.用于计时:
~时(下午五点至七点)。
丑:
1.地支的第二位,属牛。
2.用于计时:
~时(凌晨一点至三点)。
这是一首相当颓废的诗,里面说“黄鸡催晓”,“白日催年”,黄鸡每晨能报晓,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更催人老。
每日闻听黄鸡报晓,感慨时光流逝,岁月更催人老。
意思是人生苦短。
又说“镜里朱颜看更失”,说的是年华易逝。
所以,要“使君歌了汝更歌”,一路唱到大天亮,一定要及时行乐。
诗词大意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3、《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一.诗人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二.作诗背景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
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诗。
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
《瀛奎律髓》:
"
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
。
《唐诗成法》:
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
好风日'
三字结之,笔力千钧。
四.作品赏析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难怪王世贞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
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了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
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
《晋书。
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本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4、《山居秋暝》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⑴
空山新雨后⑵,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⑶。
竹喧归浣女⑷,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⑸,王孙自可留⑹。
词句注释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山居秋暝》
⑴暝(mí
ng):
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
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
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
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
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
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
n)女:
洗衣服的姑娘。
浣:
洗涤衣物。
⑸随意:
任凭。
春芳:
春天的花草。
歇:
消散,消失。
⑹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
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2-4]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唐诗合选详解》:
王翼云曰:
前是写山居秋瞑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作品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
“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
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来,《楚辞·
招隐士》说: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6][8]
名家点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
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
“浣女”、“渔舟”,秋晚情景;
“归”字、“下”字,句眼大妙;
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
《唐诗评选》:
凡使皆新,此右丞之似储者。
颔联同用,力求切押。
《唐诗矩》:
尾联见意格。
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
今人不察其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之故,一落笔便想作此等语,以为吾以王、孟为宗,其流弊可胜道哉!
《历代诗法》:
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茧斋诗谈》:
“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
三四极直置,而清寒欲溢,遂使起二句顿增生致,不见为率。
五六加婉琢矣。
评:
三四佳在景耳,景佳则语虽率直,不伤于浅。
然人人有此景。
人人不能言之,以是知修辞之不可废也。
梅坤承曰:
语语作致,三四是其自然本色。
《唐贤清雅集》:
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
《唐宋诗举要》:
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王云翼云:
'
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5、《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翻译: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
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理解重点句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
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
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
“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
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赏析】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
“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
”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
“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
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
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
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
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
6、《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
在贾似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