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3760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分析Word格式.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分析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分析Word格式.docx

(20)见:

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

青白色。

3、中心:

.《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

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

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

6、理解背诵。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

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中心: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答: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

爱莲说

一、知识点

1、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

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

骈散相间

3《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

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5、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6、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议论,文中“谓”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1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问答题

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6、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

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隐士。

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思对即可)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四、拓展题

1、你喜欢哪种花?

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2、在我们中学生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太少,而随波逐流的人太多,即不明辨是非,跟着厌学,淘气打仗的同学厮混在一起,不是喝酒抽烟,就是惹是生非,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谈出你的想法.

中学生应该珍惜易逝的青春年华,努力学习,不要为将来的遗憾而饮恨终身.

3、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说说理由。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

嬴得花中美誉

4、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5、《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三种:

1隐逸的人生观;

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

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马说》

1、作者作品:

韩愈唐朝文学家。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2、“说”的特点:

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3、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句:

(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

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s

3、本文段意:

一段:

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

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用:

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

其真不知马也"

的作用:

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

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

千里马"

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

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

执策而临之,曰:

"

天下无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

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

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

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

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

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字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10.臣之妻私臣(的)

  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3.数月之后(无意义)

  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课外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

《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古:

规劝今:

讽刺

  2。

窥镜

  窥:

照,看今:

偷看

  3。

明日,徐公来

  明日:

第二天今:

明天

  4。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地土方圆今:

地点

  5。

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

批评今:

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

谤讥于市朝

  谤讥:

指责议论今:

诽谤嘲讽

  7。

臣之妻私臣

  私:

偏爱今:

自私

  8。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

没有一个今:

不,不要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

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

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曹刿论战》

【重点字音】

曹刿(gù

i) 又何间焉(jià

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 小信未孚(fú

) 

登轼而望(shì

) 

吾视其辙乱(zhé

) 夫战,勇气也(fú

) 望其旗靡(mǐ) 

【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重点句子翻译,词语解释】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

参与

2、肉食者鄙:

高官们见识浅陋。

鄙:

(见识)浅陋

3、何以战:

靠什么作战?

 

以:

用,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弗:

不专:

专有

5、徧,通“遍”普遍。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加:

超过实际情况,虚夸,所报不实。

信:

诚信。

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7、小信未孚:

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

孚:

受到……信任

福:

降福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案:

案件

9、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这是尽职尽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10、公将鼓之:

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

鼓:

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

11、败绩:

(军队)溃败

12、驰之:

驱车追赶齐军

13、轼: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14、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是勇气

1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击第一通鼓,士兵的勇气振作,击第二通鼓士兵的勇气衰退,击第三通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

再:

两次,第二次

16、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旺盛。

17、难测:

难于估计,推测

18、伏:

埋伏,伏兵

19、靡:

倒下

【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2、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

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

辙乱旗靡。

3、“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4、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

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5、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句话的译文是: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

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6、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7、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如:

战前:

鲁浅陋;

曹有远谋

战时:

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

鲁茫然不知 

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