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专题报告.doc
《普惠金融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惠金融专题报告.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动普惠金融牧区实践,践行草根银行社会责任
——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普惠金融实践
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以下简称“银行”)于2009年4月开业,下辖4家支行,160名员工,是全国首家进驻少数民族自治县域的村镇银行,呼伦贝尔第一家村镇银行。
银行位于大兴安岭西麓高纬度(北纬49.14度)的巴尔虎草原,地处祖国北疆高寒地区(冬季气温最低达到零下40-50℃),服务范围覆盖鄂温克旗和陈巴尔虎旗两旗4万平方公里、5万余群众。
截至2013年末,银行资产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亿元,平均单户贷款8.64万元,涉牧比例94%。
几年来银行先后荣获鄂温克旗、呼伦贝尔市、自治区及全国二十余项奖励及荣誉,且为2012年度监管评级二级单位。
2013年,先后荣获自治区、市两级“五一劳动奖状”;第三届中国农村金融“十大品牌创新产品”称号;内蒙古银行业协会全区金融机构“最佳社会绩效特殊贡献网点奖”;中国银行业协会“微型创业奖之2013年度微型金融机构奖”(该奖全国唯一);呼伦贝尔市银行业“文明规范示范服务单位”奖、“2013年中国服务县域经济十佳村镇银行”以及金融时报“年度最佳村镇银行”等称号。
普惠金融模式
行者责任。
合规进行 成立五年来,银行立足“草根”定位,秉承“办牧民信赖的好银行”的使命,倡导普惠金融理念,推动普惠金融实践,支持牧区建设,帮助牧民致富。
为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银行结合牧区特点,创新性地提出“第一牧贷”、“马背银行”、“塔拉金融”的三大品牌战略的概念,并向国家商标注册主管机构提交品牌注册登记申请。
“第一牧贷”以适应牧民生产生活规律为特色,组建专业牧贷团队,研发专业牧贷产品,打造国内第一支专业的牧贷队伍;“塔拉金融”(塔拉译为草原),象征草根银行、草根金融,以“塔拉微贷”微小企业贷款产品为切入点,陆续建立塔拉微金融理论研究学社、成立塔拉大讲堂;同时,银行还打出了创建全国第一家“马背银行”的口号,成立了全国银行业机构中首个员工马队,更加贴近基层牧民。
银行遵循“关注两个维度,开展两种创新,坚持一个保护”的普惠金融模式,注重服务群体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通过产品和服务两种创新模式(两个创新),坚持开展牧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探索符合牧民需求的普惠金融新模式,打造牧区普惠金融文化,为牧民及牧区微型创业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1、两个维度:
客户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银行始终围绕目标客户群体(牧民及牧区微型创业者),推进牧区客户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银行将机构设立于偏远的少数民族集聚的旗、镇地区,服务范围覆盖苏木(乡)、嘎查(村),让偏远牧区的居民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到金融服务。
随着自身经营规模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不断延伸基层服务网点,消除乡镇金融服务空白,引入“移动银行”的经营理念,将基础金融服务工作向苏木、嘎查等牧区基层延伸,以逐步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的全覆;银行根据市场实际将信贷业务分为牧业金融、微小企业金融、小企业金融三个条线,将信贷服务延伸到“三牧”、小微企业,甚至延伸到最贫困的基层牧区。
2、两种创新:
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产品创新方面,银行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为边远贫困地区提供适合需要的金融服务。
银行将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品创新的出发点,针对牧区经济特点和生产生活规律,因地制宜,为牧区群众、合作组织等量身定制了“吉祥四宝”、“塔拉微贷”系列产品。
服务创新方面,银行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送金融知识进牧区等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银行还提出“客户与银行共成长”的理念,对牧区客户进行由针对性的养殖、经营、管理等专业帮扶,帮助客户成长,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一个保护: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银行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主动接受国际小额信贷联盟的专业评估,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通过信息透明、避免过度负债、便捷监督平台等方式,维护牧民及牧区微型创业者的合法权益。
普惠金融实践
一、关注两个维度
银行从广度和深度两个角度不断践行牧区普惠金融理念。
(一)努力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
1、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形成基层牧区辐射网
鄂温克族自治旗土地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辖3镇1区1乡5个苏木44个嘎查(行政村),具有“地广人稀、金融匮乏”的显著特点。
在营业网点设立上,银行在综合考虑铺设成本、可持续运行等问题时,重点考虑填补牧区金融服务空白点的问题,将营业网点设立于金融服务相对缺乏的巴彦托海镇、大雁镇、伊敏镇等乡镇地区,形成基层牧区(嘎查)的辐射网,缩小牧区金融服务半径,为基层牧区提供更为方便、高效的金融服务。
2、降低牧民融资成本,设立牧区流动服务站
牧区基层贷款客户,由于受到路途较远、积雪封路等原因的影响,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往往需要花费较高“行、住、吃”等成本费用。
为了既能满足牧区客户贷款需求,又能节约牧民的融资成本,银行引入“移动银行”理念,于本年度在基层牧区设立了流动服务点,每个站点一般设置2名员工,每次期限为3-5个工作日,现场为牧区群众办理贷款咨询、贷款申请等业务,受到了当地牧民的欢迎,真正降低了牧民贷款融资的费用开销。
(二)积极贴近牧区实际,不断挖掘普惠金融的深度
银行在不断拓展金融广度的同时,不断深挖普惠金融深度,因地制宜创新服务。
银行贷款涉牧比例达93%以上,其中牧民客户比例80.76%,女性客户比例28.07%,直接用于牧区养殖业的贷款比例52.68%。
银行根据市场实际,将信贷业务细分为牧业金融、微小企业金融、小企业金融三个线条,因此“三牧”、微小企业、小企业均更易获得相应的贷款需求。
二、开展两种创新
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推进了银行的普惠金融实践。
(一)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扩大服务群体范围
1、为牧民量身定制“吉祥四宝”,健全牧区金融担保体系
银行成立之初,贷款业务产品主要为职工贷款和个人房屋抵押贷款,服务对象仅限于单位职工及固定资产较多的个体工商户。
2011年初,银行推出了“吉祥三宝”农牧民贷款系列产品,将牧业、牧民和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纳入到该行服务客户群体中,有效地支持了“三牧”经济的发展。
“吉祥三宝”农牧民贷款系列产品是针对牧区经济特点和生产生活规律,因地制宜,为牧区群众、合作组织量身定制的,采用职工担保、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农牧民互助风险金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方式,解决了当地牧民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健全了牧区金融担保体系。
银行于2014年初推出了“呼日牧场”——牧民联保贷款,寓意为“像及时的雨水,滋润着草原大地”,与原“吉祥三宝”合并统称为“吉祥四宝”。
截至2014年3月末,该行“吉祥四宝”农牧民贷款系列产品累计发放贷款35006.75万元,笔数4249笔;贷款余额19092.87万元,笔数3575笔;平均单笔贷款金额8.24万元。
2、引入微贷技术,打破牧区微小企业贷款传统观念
鄂温克旗金融机构办理个体工商户等微小企业贷款,均需提供充足的房屋不动产抵押。
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当地拥有足值房产抵押的微小企业十分少,在当地微小企业眼中,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十分难。
根据此现状,银行于2012年7月26日开始运行微贷项目,引入“无抵押”微小企业贷款模式,推出了适用于牧区微小企业的贷款产品—“塔拉微贷”,成为当地首家办理“无抵押”微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填补了牧区微贷市场空白。
截止2014年3月末,银行“塔拉微贷”贷款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9616.3万元,笔数1098笔;贷款余额10764.43万元,笔数1065笔;平均单笔贷款金额17.86万元。
3、满足女性客户的金融诉求,推助女性赋权
银行在业务开展中,注重培养牧区妇女客户群体,支持牧区妇女客户发展。
2013年,银行微小企业金融部又推出为牧区妇女提供创业发展支持的专项贷款品种“塔拉丽人贷”。
截止2014年3月末,银行存量贷款5127笔,其中女性贷款客户数达1439笔,女性贷款客户占比28.07%,女性金融消费者比例逐步上升。
同时,已婚客户在银行办理贷款时,夫妻双方必须签字,这一举措也有助于妇女赋权,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参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
(二)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1、切合牧区生产生活规律,设定特色还本付息方式
畜牧业生产周期一般为3年左右,牧民生产资金回笼也相对较为集中,一般为每年春季和秋季。
同时,由于牧区路途较远、交通不便,按月还款存在一定困难。
根据此牧区实际生产周期和季节性规律,银行专为牧民贷款设定了3年期的贷款期限和特色的还本付息方式,采用按季付息,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方式进行还款,每年偿还一次或两次本金,减少了牧民还款的次数,节省了因还款而导致的费用支出。
同时,还能够使牧民充分利用贷款资金进行牧业生产经营,提高了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
2、实施蒙汉双语版制式文件,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鄂温克旗牧区主体民族以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主体语言以蒙语为主,很多牧民贷款客户并不精通汉语,甚至不能准确识别汉字。
银行专门针对此情况,设计汉字和蒙语文字双语版制式文件,为牧民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保障牧民贷款的知情权。
3、适应牧区生产作息习惯,实施针对性强的宣传模式。
牧民由于受到传统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其生产作息时间具有其特殊性。
加之当地牧业地区通信状况并不发达,信息传递方式较为单一,多数牧民接收外部信息依靠收听广播的方式。
因此,银行根据牧区生产作息习惯,在牧民早餐时间段(上午6:
00左右)和晚上天气预报时间段(下午6:
50左右),通过本地蒙语广播台大力宣传各项业务,使当地牧民能够及时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信息。
4、推选典型示范户,引导牧民积累良好的信用
牧业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经济状况决定了牧区群众对于金融的理解和想法,大多数的牧民对于金融机构和贷款融资的认识存在较大误区,简单的认为金融机构的贷款是国家的政策,是否偿还贷款并不重要,且不够重视信用的积累带来的利好。
因此,根据此实际情况,银行在辖区内每个苏木、嘎查挑选“自身实力强、还款信用好”的客户设立典型示范户,发放“诚信客户”牌匾,并给予其相应的贷款优惠条件。
以此,来引导牧民规范经营、积累良好的信用,逐步在牧民群体中树立起正确的金融观念。
三、坚持一个保护
银行在发展中意识到客户权益保护既是金融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目前银行正在做的一项工作是,将客户权益保护工作更加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以期能进一步推进“牧区普惠金融”的构想,力争建设国内一流的牧区银行。
(一)防止客户过度负债
锡尼河苏木是鄂温克旗下属一个乡级行政区域,这里是典型牧民聚居区域。
长期以来一些金融机构未尽到“防止客户过度负债”的义务,牧民的金融知识相对缺乏,许多牧民分不清银行贷款与财政补贴的区别,以致出现部分牧民超出自己还款能力借款的现象,这一情况在2005年至2008年间表现的极为突出。
每到年底还款期,迫于金融机构压力,不得不用借“高利贷”或者低价出售牛羔羊羔的方式归还贷款。
借款人不仅没有致富,反而因此返贫。
1、开展牧区金融教育,普及牧区实用银行知识
基于以上情况,银行积极开展牧区基础金融教育工作,不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牧区活动,向基层牧区输送金融知识。
银行的基层员工,从什么是贷款、贷款需要归还、贷款不如期归还的问题、以及什么是征信等最基础的知识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