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2713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概论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史学概论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史学概论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史学概论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史学概论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概论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史学概论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概论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学概论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都是史学认识论探讨的问题。

4、▲历史相对主义:

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是相对于历史认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

历史事实自身不具有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们描绘出来的。

5▲历史客观主义:

19世纪的西方史学界中占据主导地位兰克学派,在史学认识论上倡导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历史;

认为历史学家只要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研究历史时“排除自我”的好恶情感,不要让自己的政治或宗教观点影响自己对史料的选择和解释,保持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把史料考证和解读清楚,就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6▲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和原本延伸客体:

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

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

原本客体的延伸体——也就是现实社会。

7▲历时性方法和共时性方法:

历时性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视为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并探寻其演进阶段和规律的导向性原则。

共时性方法,则是根据研究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将它们划归为处于某个共同的发展或演进阶段的现象的导向性原则。

8▲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

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实际上有两个类别:

一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这属于经验规律;

另一类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9▲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

科学研究必须完成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两类任务,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是两种不同的任务,由此决定历史研究需要使用两类不同的方法,即确定事实的方法和解释事实的方法。

确定事实的方法是一些技术性的方法,而解释事实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些解释历史事实的指导原则,或叫做导向性方法。

10▲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是它的一个重要功能。

即运用真实具体的历史形象和科学的历史评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积极的影响。

具体地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是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还有历史眼光教育。

11▲心理史学:

当代西方心理史学方法的产生,是以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历史研究为开端的。

它是在社会发展进程和历史学家的历史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基于精神分析理论本身的一些特征,通过弗洛伊德等人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初步努力而兴起的。

 

12▲历史比较研究:

指运用某种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行实证的比较研究的实践。

它包括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异同比较(又称历时性比较或垂直比较),或空间系列上的同一阶段的横向异同比较(又称共时性比较或水平比较)两种。

13▲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相同点?

历史科学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自然科学所要认识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它们作为宇宙间的两种客观存在,二者之间既存在着重要的共同点,也有一些相异之处。

共同点: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

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和社会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都是客观的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

认识对象都是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这一共同点,导致了认识任务和认识方法的共同点:

都要揭示历史演进过程的真相和规律,从而都需要运用历时性方法,和作为历时性方法补充的共时性方法。

历时性方法和共时性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有助于科学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发展或演进过程的阶段和规律。

此外,研究自然历史过程的自然科学也像社会历史科学一样,需要运用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或从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

由于以今推古都是通过对历史客体留下的化石——遗迹的剖析而实现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从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

14▲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不同点。

不同点在于:

前者是具有高度能动性和思想感情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后者则一般是没有思想意识的自然物的自身能动性很低的运动,由此导致前者的演进速度、频度比后者高得多,演进周期比后者短得多。

由于自然界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出现重大变迁的间隔期很长,在重大变迁到来之前,研究对象看起来几乎是静止不动或者只是在原地做重复运动的时段也很长,也就是说,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上反复地以相同形态出现的重复性很强,变动性很弱;

反之,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现象在时间空间上反复出现的重复性很弱,变动性很强。

历史科学认识对象与自然科学认识对象还有一个不同点,在于前者已经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只在现实中留下了它的遗迹和延伸体;

而自然科学大多数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存在于现实之中。

由于自然现象中的重复性强而变动性弱,由此决定自然科学家更多的是运用共时性方法,只有天体演化学、生物进化论和古生物学、地史学或历史地质学、古气候学那样一些侧重研究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学科,侧重于运用历时性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以今推古方法或从历史遗迹(化石)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

相反,由于社会历史现象中重复性弱而变动性强,促使社会历史科学不得不更多地运用历时性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以今推古方法或从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

15▲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的不同点?

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的已经逝去的、不能重现的、不能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到的那些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而其他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则主要是当前现实生活中的过程和现象。

由于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种双重客体性:

原本客体和中介客体,就使得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产生了重要差异。

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双重客体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中介客体并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这是因为,不管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如何丰富,但和以往人类社会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介客体总是“小”于原本客体的。

另一方面,又可以说中介客体往往“大”于原本客体。

因为当事人或转述者由于阶级立场、观察角度、认识水平和认识条件等等因素的限制,总会在所作的历史记述中不可避免地掺进一些外在的成份和主观的因素,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除了上述的双重客体外,历史学家实际上还面对着历史原本客体的延伸体——也就是现实社会——这样一个认识对象。

我们可以把这个认识对象称为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原本延伸客体”。

历史学家在探寻他的原本客体的形象或运动轨迹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以今推古”或“抚今追昔”的方法,这就表明历史学家实际上是把现实社会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一部分的。

16▲人本主义、科学主义的本体论各有什么特点?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论争。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

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

其中包括两种倾向,一是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二是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

当代西方社会历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

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一些结构,它们具有特定的功能,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第二个特点是,它不同意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断言历史毫无规律可寻,肯定其中存在着某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但它所说的规律不是因果必然性的规律,只是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多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归纳出来的一些结构或模式。

17▲为什么说中介客体往往总是“小”或“大”于原本客体的?

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对象是以往的客观历史,而能直接进入历史认识者的认识过程的,却并不是客观历史的原形,而只是它留下的遗迹——历史资料,历史认识者认识客观历史的活动只有通过研究这些历史资料才可能进行。

这样,历史认识者的认识对象便出现了双重客体。

对于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

由于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种双重客体性,就使得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产生了重要差异。

18▲为什么说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难免陷于谬误?

历史事实自身不具有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们描绘出来的。

应该承认,克罗齐等人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由此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或者即使不完全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也强调那个客体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认识,这就走过头了,陷于谬误了。

这是因为:

A、过去的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B、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

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

因而历史是通过大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起来的,都是包含着历史认识者的主体意识的历史——主体化的历史。

19▲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是错误的?

主张写历史要公正客观,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这本是正确的。

但宣称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排除自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持所谓“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作为能动的认识主体,人类总是按照自己从自身的生活“实践”活动或“感性活动”中获得的认识框架(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去认识自然界或社会。

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要带着某种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构成的“有色眼镜”去认识世界。

这个事实,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事实只有在被主体同化了的时候才能为主体所掌握,而主体只有凭借自身现有的结构去同化、改造外来刺激,他才能察觉这些刺激中所包含的客观属性。

因此,在认识发展的任何水平上,事先形成的认识结构(或图式)是认识进行的必要条件。

而“早先存在的结构”或“图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

由此可以证明,兰克学派主张的那种“排除自我”的历史客观主义的史学认识论是根本不可能付诸实践的。

20▲为什么主体化历史有可能与客体历史相吻合呢?

广而言之,历史研究者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一样,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和加工对象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考察实践的。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总是在不同程度或不同侧面上与他的实践对象的本来面貌有所吻合的,而这个吻合度的大小显然是与实践者对他的考察对象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

单就历史学而言,凡是研究和写作他生活于其中的当代史的历史学家,他自身的生活实践经历就是他所研究和写作的历史的一部分,他以自己的切身实践为基点,进一步考察他并未直接参与的那些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写出他自己的认识视野和能力所及的主体化的历史。

这就决定了他写出的历史必然与当时客观存在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吻合,而吻合度的大小显然与他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感受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对并非自己直接参与的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

21▲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相互背离的关系?

实际上,导致背离或吻合的基本原因,都存在于历史认识者或研究者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和考察历史的实践之中。

如果历史研究者只限于在某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去体验和考察他的研究对象,而他又把从这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体验和考察得来的信息加以高倍数的放大,并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放大了的信息覆盖到那些他并未体验和考察过的侧面或方位上去,这样描述出来的历史就必然背离客体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每一个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都难免为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所局限,从而使他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对历史资料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影响,导致他写做出来的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真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

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局限着人们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主要有:

历史资料的局限、历史时代的局限、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局限、狭隘的民族立场的局限、研究者能力水平的局限。

全面认识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局限,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促使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自觉地注意克服这些局限,最大限度地降低与客观历史真相发生背离的程度;

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注意鉴别其中可能由于作者的某种局限而出现的与历史真相的背离,避免盲目轻信。

22▲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程度的变化和人类能动地调控自然界的能力的发展的关系。

当人们刚刚脱离动物界,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还极其微弱时,主体能动性也极其微弱。

随着实践能力的增长,人们改造自然的主体能动性也随之增长,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强度和广度也相应地变化。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人是能动的一方,自然界是受动的一方。

人类控制、调整自然界的能力,应该看作自变量,而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力则是随着这个自变量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的因变量。

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强度成反比。

另一方面,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广度成正比。

正比和反比关系都同样表明,人类控制自然界的能力是自变量,是主动者;

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作用是因变量,是被动的、发生反作用的力量。

23▲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如何克服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第一,肯定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独立于历史研究者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论你是否认识了它,也不论你怎样认识它,它都始终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存在着;

第二,认为过去发生过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实践能力,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第三,它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真相,是能够被研究者逐步认识清楚的。

(1)过去的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

虽然它们是互不联系地、零落散乱地存在着,但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也就是一个基本上符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观,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

24▲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历史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因此,研究者必然要把自己从切身经历的感受中获得的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主体认识投射到他的研究对象上去,使他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必然带有他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意识或阶级意识的特征。

在这方面,历史学家投射到自己的研究对象上的主体意识与自然科学家有很大的不同,而与研究其他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家十分相似。

另一方面,客体历史作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一去不复返,不会重现在我们面前。

这个特征决定了历史认识者不能像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社会科学家那样,直接观察到自己的认识对象。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如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人物等等,都是通过各类历史资料间接得来的,这些历史资料大部分是经过了前人的头脑加工过的,而且后人对包括实物史料在内的所有历史资料的鉴别、分析,也都要通过自己的头脑来进行,也都要打上他们自己的主体意识的烙印。

这样,我们得到的关于历史过程、事件、人物等的一切历史认识,都是经过了至少两次以上的历史认识者的头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的,里面已经包含了历史资料的最初记载者以及以后的历史认识者的阶级、民族或集团的立场、思想观点、好恶感情等我们称之为主体意识的东西。

所以,举凡一切历史认识和作为历史认识结果的一切历史著述,都是历史认识者对客体历史通过大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起来的,都是包含着历史认识者的主体意识的历史——主体化的历史。

25▲历史发展规律中的主体能动性与客观限定性的关系?

答:

客观限定性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人们虽然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只能在不是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既定条件下去创造。

因为每一代人都必然要依靠前代人留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基础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那个基础不是他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而是前代人事先给定的。

其次,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有一个不能随意超越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三,人类只要还没有经过那些阶梯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分工规律制约下,局限在一些固定的活动领域求得生存。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限制条件可以看出,客观限定性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限制程度,或者说那些限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程度,都是以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程度为前提条件的,是随着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与之相应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减弱的。

总之,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在于,一方面,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他们的先辈和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条件的限制;

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总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那些限制。

归根到底,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能动的实践能力的发展是自变量,而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能动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限制条件是因变量。

后者随着前者的变化而变化。

26▲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唯物史观从历史全过程上肯定了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自己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然性,而且肯定这个必然性预期的前景最终一定会变为现实。

但这个必然性预期的前景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它变为现实的漫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或过程是否都能顺利地推进,也都是有条件的:

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预期的前景就一定会变为现实,否则,就必然不可能变为现实。

最终是何种结局,取决于参与历史进程的各个阶层、阶级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和实际力量较量的结果。

由于任何一个历史进程在推进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消长总是瞬息万变,而且难以预料,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人物和事态的出现,往往对结局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共同的因果必然性规律与其具体展现形态之间的关系。

27▲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有什么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也有自己的史学本体论,其核心就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的实践能力,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终极原因或根本动力。

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增长既决定着、推动着人们与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精神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关系和体现那些交往关系的结构、体制和制度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也决定着、推动着人们的精神(包括思想、观念、目的、意志等等)从蒙昧的低级状态向科学理性日益增强的高级状态发展。

这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马克思正是由于发现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生产能力的增长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原因,才使得唯物史观超越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克服了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的局限,也克服了多元折中主义的局限,达到了人类对自身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的空前高度。

28▲唯物史观如何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无论是由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主导,还是由科学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观主导,都不可能成为科学。

科学乃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那些规律的是非真伪的知识体系。

要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就必须找到推动和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最终动力。

因为真正的规律就是指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

找不到终极原因或最终动力,就揭示不出规律;

揭示不出规律,就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确受到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常常陷入“不由自主”和“事与愿违”的处境,无可奈何地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科学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就把这种情况说成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构”、或“法则”决定着人的命运。

但时,人类又总是不甘心完全受命运的支配,总要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客观条件,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确实有“自主选择”的机遇,有时还真能“心想事成”,甚至“人定胜天”。

人本主义—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就把这种情况加以夸大,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

双方都不能否认对方看到的事实,但又不能信服对方的结论。

于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这两种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就只能长期对立下去。

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