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摘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党报摘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报摘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14,你将如何存在?
...163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167
品味..217
人民时评:
心香续文脉感念中国节...21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切除病灶,方能杜绝“被服药”..222
黑名单制度给力社会共治...225
反腐越坚决,改革越顺利...228
约束权力,行诉法为权利撑腰...230
“公务员热”背后的改革命题...232
清风当伴中秋“洁”...235
以房养老还需持续闯关...238
紧握制度反腐的戒尺....240
行政审批要“减”更要“精”....243
求是
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245
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250
强国必先强教...253
新疆的明天会更好..257
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60
迎接新挑战 争取新胜利..235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269
迎四海宾客 创美好生活 ——热烈祝贺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274
大力推进党的建设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76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最大的科学发展实践..281
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大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288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301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305
人才是强国之本...308
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11
用人品塑造官品..314
稳中求进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317
社论:
坚定信心稳中求进...325
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329...329
互联网:
不管不行的四条理由..331
在多元多样多变中坚守思想纯洁..334
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337
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纲领性文献...342
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纲领性文献...354
拿什么保障公民的“不理睬权”(人民时评)...358
“耳光响亮”打醒了谁..359
经济转型与社会发育协调兼顾...361
人民日报评论员:
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辩证把握...362
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手都硬..363
保障城乡居民促进公平正义..365
评论员观察:
面对质疑,更需提升“回应能力”...366
进一步抓好政策贯彻落实...369
一是强化红线意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绝不要带血的GDP。
城镇发展规划以及开发区、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安全第一”方针。
三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所有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杨栋梁:
红线就是生命线、高压线。
对红线,要有敬畏之心、戒惧之心,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坚守。
真正把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证,发展经济绝不要带血的GDP,招商引资绝不能成为“招伤引灾”,增产扩能绝不能埋下隐患。
绝不能搞那些降低安全标准的所谓“特事特办、一路绿灯”。
要把安全生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安全发展水平。
六是以最严明的纪律,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安监队伍坚守红线、敢于担当、善抓落实、改革创新、廉洁自律五个方面能力,在全系统严格实行对违反规定的会员卡“零持有”,对被检查单位、监察对象安排的宴请和赠送的礼品“零接受”,在公务活动中对营业性娱乐场所“零接触”,对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确保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强卫士。
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到位,就能够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快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深化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大依法治理的工作力度,调度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缺乏诚信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突出短板
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如此重要的信任却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突出短板。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显示,当前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
曾经广受尊崇的医生、教师及法律工作者,其职业声望和社会信任度也在急剧下降。
老人摔倒后的“无奈纠结”更从深层次说明信任的匮乏程度已经严重到侵蚀道德底线的层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愿意相信陌生人,总是习惯用迟疑的目光和不信赖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在陌生的城市,面对求助者渴望的眼神,很多人仍是唯恐避之不及,担心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陷阱”。
缺乏信任的社会无形之中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心存芥蒂,人们都喜欢将自己密闭在狭小的空间里,“敞开心扉”似乎只是一句永远正确但很难付诸现实的期许。
与社会信任缺失相对应,政府信任同样不容乐观。
现实生活中,既可见囿于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可持续性,公众随之产生对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情况的疑惑和忧虑,更可常见公共权力执行者在公务活动中的态度傲慢、能力欠缺、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甚至是违背行政伦理与职业道德,丧失个人品德,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失望。
可以说,当前政府信任下降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在公众对政府价值背离、行为失范、绩效偏低等问题的忧虑、不满乃至愤懑,而且日渐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结构性、累积性和系统性特征。
这一切均说明,在“大转型”的背景下,倍感珍贵的信任日渐式微和不断缺失,已从最为基础的层面构成了对社会有效治理的直接障碍。
规范公共权力。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道理。
”此言虽极端,但权力的异化必将导致不信任的产生和蔓延。
无论是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还是中国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权力为恶的可能,继而赢得公众信任。
限制权力首先离不开制度建设,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具有约束力。
但是,与制度建构相比,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同样重要。
如果制定起来的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同样没有效用,有时甚至不如没有制度。
因此,对于权力制约来说,建构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提升制度执行力同为重要。
20141003
进一步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储备
——四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2012年09月03日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当前经济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储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运行符合稳中求进的总要求。
但也要看到,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欧债问题仍处于高危阶段,经济增长低迷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我们既要做好应对短期突发冲击的准备,也要做好长期打算。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尚未形成稳定回升态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外需不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能过剩等矛盾仍较突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国民经济运行变数增加,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应当密切跟踪监测经济运行变化,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苗头性、局部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全局性问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储备,必须见微知著,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预见性和敏感性。
要统筹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宏观与微观,高度关注外部形势变化,抓紧研究重大问题,注重解决经济工作中的突出矛盾。
全球经济下一步走势将会怎样?
企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经济运行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相关政策措施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
这些都亟待我们深入剖析,科学研判。
只有敏锐捕捉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见事早、判断准、出手快,积极应对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带来的冲击,才能及时熨平经济波动,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
进一步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储备,必须未雨绸缪,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形势瞬息万变,要求我们及早储备必要的政策,随时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提高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宏观调控政策仍有较大回旋空间,既要落实好现有政策措施,也要不断充实“弹药”储备;
既要立足当前化解面临的紧迫问题,也要抓住时机治理积累的多年顽症。
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和市场变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果断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搞好财税、金融、外贸、产业等政策的储备,研究制定并适时启动相关政策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形势多变,形势催人,我们应当全面估量,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进一步加强形势分析,进一步做好政策储备。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科学统筹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六
本报评论员
2012年08月31日
分享到...
∙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之所以在世界舞台令人瞩目,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的“累积效应”,也得益于对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科学统筹。
回望10年前,很多人还清晰地铭记:
我们有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欣喜,也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忐忑;
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憧憬,也有直面风险挑战的忧患。
面对入世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能否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弄潮儿?
面对改善民生、促进公平的新期待,怎样让发展的硕果惠及全体人民?
面对环境资源人口的压力,中国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
“地球村”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彰显,中国问题上的世界视野不可或缺。
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深入分析时代特征、认真总结治国经验、准确认识发展方位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地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思想,丰富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为中国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10年来,从内政到外交,从微观治理到顶层设计,都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谋篇布局。
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我们以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抓住了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中国奇迹”。
面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化危为机,倒逼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光明之路。
回应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的时代诉求,中国依法治国,致力于打造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面对世界高科技革命浪潮,中国后来居上,神舟翱翔太空,蛟龙深潜海底,圆了千年飞天梦想。
直面环境资源的约束和压力,中国力倡科学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生态文明。
面对国际思潮的碰撞和激荡,中国构建文化强国,推动体制改革,展现文化大国的魅力风采。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使当代中国从世界发展大势中赢得更多机遇、获得更广空间、取得更大优势。
这是十年探索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走向未来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治国理政的“全球视野”,让我们有了世界眼光,廓清了世界格局和天下大势,避免了坐井观天、夜郎自大。
谋篇布局的“全球定位”,让我们有了战略思维,立足中国实际又顺应国际潮流,汲取世界经验又保持中国风骨。
内政外交的“全球博弈”,让我们拓展了竞合思维,尊重国际规则又坚持中国立场,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平合理。
统筹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战略,是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精辟总结,展现出一个新兴大国立足全球谋发展的远见卓识。
从新的历史起点再次出发,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中国,一定能化风险于无形、握机遇于掌心,在全球化时代续写新的辉煌,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和梦想。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2014年05月22日14:
15:
43
来源:
光明日报作者:
秦龙高健
字号:
【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等理念,推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协商的持续互动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维护其根本利益的积极实践,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其谋求利益和提供服务的过程。
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为了群众:
树立社会治理民本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和提供服务的实践活动。
一切社会治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治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治理的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
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感情上与群众“心连心”、工作中与群众“面对面”、为群众办事“实打实”、向群众宣传“情牵情”,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位置、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坚持治理为了群众,就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
真实反映群众愿望,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关心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在改进服务中加强社会治理,坚持服务为先、寓治理于服务之中,这样群众才会理解、支持和参与社会治理。
依靠群众:
建立社会治理参与机制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
要践行群众路线,建立社会治理参与机制,让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的制定过程,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过程,参与社会组织治理和社区治理过程,参与社会治理效果的评价过程,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建议,客观评价各级党委和政府治理的实际效果。
坚持谋划治理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询,查找治理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治理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治理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治理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
遵循社会治理规律,按照人民群众的愿望拓展治理空间,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
要通过社会组织这个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把普通百姓的诉求表达出来,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达清楚,在不同群体间进行利益协调和平等对话,进而形成多元开放、互动回应的社会治理机制。
通过积极培育基层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创造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载体,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通过社会自治组织凝聚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建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治理机制,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建设,走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治理之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探索社会治理科学路径
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
研究实招,寻求方法,总结基层经验;
集中群众实践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出正确可行的社会治理路线、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
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把脚扎根在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推行“困难一线解决、矛盾一线化解、能力一线培养、作风一线磨练、感情一线联络”的“一线工作法”,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党员干部还必须学会运用网络问政、网络议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等新型社会治理方式。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的社会治理方针、政策和措施,都必须回到群众中去,接受实践检验,使群众真正掌握,并将之转化为自觉行动。
要推行决策公开、治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给各利益相关群体以平等的机会介入到治理决策过程中来;
建立惠民服务公开承诺、群众评议等制度,以惠民服务的实际成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个正确有效的好主张必须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一项切实可行的好政策必须得到大多数群众的充分认同,一套科学系统的好措施必须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才能得到落实,从而发挥其作用。
我们要更多地把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理念思路、政策措施放到基层和群众中去检验、去实现,使政府工作始终回应群众呼声,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总之,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切关心群众疾苦,真心拜群众为师,激发和凝聚群众中蕴含的强大力量,“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前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及应对
2014年06月16日10:
55:
30
人民日报作者:
穆光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很多方面发生了转型,在一定程度上解构和重塑了家庭的基本结构、赡养功能和人伦关系。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我国不可逆转地从“多子年轻化社会”转向了“少子老龄化社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呈现出跷跷板式倾斜发展的态势,即一头轻——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一头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由于持续的低生育率,我国的家庭出现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功能虚弱化、关系离散化、风险放大化的趋势,养老问题接踵而至。
随着人口转变的持续深化,独生子女风险家庭、“4—2—1”结构脆弱家庭、失独伤独孤儿等残缺家庭和代际居住分离的老年空巢困难家庭不断增加,家庭抵御养老风险的能力受到极大挑战。
很多成年独生子女家庭缺乏来自子代的养老支持和情感慰藉,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很多老年空巢家庭出现。
青壮年人口大范围、远距离的流动导致家庭居住模式的离散化和成员关系的疏远化,家庭空巢期提前出现,分开居住偏好得到强化,老年空巢状况更加延长,老无所依的潜在风险因此放大。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职场竞争、较大的生存压力,使孝道受到冲击,孝亲敬老的风尚不如过去淳厚,很少有人能做到和颜悦色、顺终如初地善事父母,甚至出现了安享父母支持而不知感恩的“啃老”一族。
城镇化进程导致农村老人和成年子女之间的“赡养脱离”。
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半个城镇化”,即职业非农化、栖居城镇化。
然而,他们在短期内却难以跨越身份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流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农村青壮年离开了家乡和土地,也留下了老去的父母在夕阳下孤独的身影。
农村“留守老人”估计有数千万之众。
社会迅速变迁、代际人口居住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拉大,导致“供养—照料—慰藉”的三重脱离,很多农村老人被边缘化。
中国自古就有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家庭养老是人类社会传承千年最基本、最可靠的养老模式,其亲情滋养、其乐融融的功能也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社会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养老风险,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危机四伏、难以为继。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互助化、居家养老的社区化和公寓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专业化和层级化是当下养老方式变革的方向所在。
家庭养老是指养老支持力主要来自配偶和儿女的养老模式,与此对应的是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
家庭养老的变革方向是养老功能的社会化外移和网络化互助。
社会化外移是指养老的道义责任和养老的照护责任的分离,即将年老的、生活开始不能自理的父母送去公共养老机构“托老”。
而家庭养老的网络化互助,说到底是植根于血亲基础之上家庭关系网络中的养老互助,特别是生活上互相照顾、感情上互相慰藉的“老助老”模式。
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互助化成为时代的大趋势,但我们始终要强调,儿女担负的道义责任、赡养责任无论何时都应该坚守。
其实,对父母的孝顺作为爱的反哺,也是年轻一代做人成长的必需。
依托社区建构起家门口的养老助老爱老的社会支持系统,或者将成熟可靠的机构养老服务延伸、引入到居住社区中,以弥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和缺位,这就是居家养老的社区化。
此种模式,可以让老人不离开自己的家庭,通过整合调动社区内的各种服务资源满足老人的一些需求。
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打造一些类似国外退休社区那样的公寓化老年社区,主要服务于生活能够自理的长者。
关起门是小家——可以享受个人生活的私密和家庭的温馨,打开门是大家——可以获得朋辈的情感支持、社区的生活服务,共享老年生活的快乐,如北京的太阳城、上海的亲和源等,为老年人打造幸福快乐之家。
对于机构养老,要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能够享受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老年照护以及有品质的养老服务,特别要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让他们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用;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要注重分层链接,实现功能互补、全面覆盖。
从自理老人的“安养”到不能自理老人的“养护”,构造安养护专业化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共性和个性的养老需求。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