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2439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③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④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

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

三教九流。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①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

老子、庄子。

③墨家:

墨子。

④法家:

商鞅、韩非等。

(4)影

响: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思想:

①思想核心——“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

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

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②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③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

④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

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

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孟子的思想: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③主张“性本善”。

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

他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

“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

“四端”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

告子上》)。

“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

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

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

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

(3)荀子的思想:

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

“君者

,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主张“性恶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

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

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

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

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3.道家和法家:

(1)道家:

①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认为世界万物

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就是“无”。

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

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

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

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

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思想。

②庄子: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

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

对的界限。

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

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

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

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2)法家: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

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

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②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

主道》);

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认识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热点试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简述各派的代表和思想主张;

3.怎么认识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后世的影响。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是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

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针对本课特点,老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利用联系

的哲学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对背景、过程的了解,针对某些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以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①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

贡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的新儒学体系。

(4)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

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

一致。

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

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

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

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

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

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汉朝的皇

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

“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

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③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a.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

但是要求统治

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c.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

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

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

“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

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

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

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

《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

《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

《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

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

这是西汉大力弘

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

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

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

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

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

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

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试述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

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

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

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

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第3课宋明理学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1)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2)主动参

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

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

宋明理学产生的根源;

2.运用比较法,认识各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讨论,对名家思想进行辩证平价。

1.理学思想的奠基人程颐和程颢:

⑴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儒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发展成为理学。

理学是佛教哲学和道家思想渗透到儒学后出现的新儒家学派。

⑵“二程

”简介。

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

洛阳人。

其弟程颐,字正

叔,世称“伊川先生”。

二人合称“二程”,是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

他们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

整的、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成为理学思想的奠基人

⑶“二程

”的基本思想

在认识论上,二程强调“格物致知”。

“格物”的目的不在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

②人性问题是二程探讨的重要内容。

二程都是以性善论为提前提,都是以“气禀”的不同解释善恶,都认为必须通过修养“变化气质”。

③在道德修养论上,二程强调“克己复礼”,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

④二程大

力宣传儒家的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认为这是为人的“指标”,一切行为、语言都要遵循圣人之言,“一切以圣人为师”。

2.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⑴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生平。

①朱熹是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②朱熹,字元晦、别称紫阳,世称“考亭先生”。

他在政治上主张富国强兵,发展生产,抵抗金兵,反对屈辱求和,晚年被诬为“伪学”领袖,到南宋时才恢复名誉。

⑵朱熹的基本思想。

①朱熹从二程那里继承了理学,作为自己哲学思想最高范畴,同时又吸收了唯物主义哲学关于气的思想资料,建立了自己的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②为了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主张通过

强化纲常礼教,注重伦理道德修养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⑶朱熹思想的影响。

①对后来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结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对东亚封建社会后期普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了重大作用。

③对儒学文化圈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3.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⑴王阳明的生平

王阳明,字伯安,浙江人,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