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策略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2008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儿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儿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儿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儿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儿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儿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策略文档格式.docx

《小学儿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策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儿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策略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儿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策略文档格式.docx

“妈妈不让我上街玩,也不让我看电视,等写完作业再去玩,别的同学早回家了,还玩什么;

等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少儿节目早演完了,还看什么?

听完女儿的话,爸爸对妈妈说:

“咱们把时间定得这么死,表面上看起来她在学习,可心里想着玩,怎么能学好呢?

”妈妈一听急了:

“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都不管用!

”爸爸听后笑着说:

“我有个办法,可以试一试,就是咱们不管她,让她自己管自己,由她自己安排学习和玩的时间,让她玩时痛痛快快地玩,学习时扎扎实实地学,这样学习效果肯定好。

”妈妈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就同意给女儿一个月地“试用期”,女儿听后非常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后,再看女儿的作业本,发现她的作业写得非常认真,没有错字,错题,女儿的性格也开朗多了。

女儿今年上初二,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有不少人问妈妈:

“你女儿学习那么好,你是怎么教育的?

”妈妈的回答是:

“我什么都不管,把主动权给她自己。

上述案例中,妈妈在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前不准玩和看电视的现象,在我国的家庭中可说是随处可见,但像案例中的爸爸妈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女儿,使女儿反而学习自觉,成绩优秀的事例却鲜有所闻。

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管得越少,孩子成绩反而更好呢?

因为孩子是学习的主人,对学习有自主权,要达到什么目标、时间如何安排、采取什么学习方法、考出怎样的成绩,都应有自己做主。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当他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时,便会产生内在动力,主动自觉地学习,从而养成热爱学习、独立学习的习惯,而且能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当然,孩子也有惰性,需要家长不时提醒和帮助,但不要过多地干涉和指挥。

但是,因为家长惟恐孩子因为贪玩而耽误学习,如果孩子完不成学习任务就无情地剥夺孩子玩的时间。

于是,孩子越是完不成作业,家长越是不让孩子玩,而孩子呢,越是不让玩越是没有好心情学习,学习成绩越是糟糕,以致恶性循环,搞得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那我们家长该怎么做呢?

你要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了解孩子在做作业和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想法,等等,然后想办法为孩子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

对于玩心比较重的孩子,你不妨先顺应孩子,陪孩子一同玩、一同游戏,在玩和游戏的过程中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只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需要并合理满足,孩子也一定会懂得尊重家长,并易于接受家长的建议和指导。

不过,在这里需要提醒诸位的是,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耐心等孩子成长到心智成熟的那一天,不可过于急噪。

当然,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玩的时间多了,学习的心就没了,会影响学习。

其实,如何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游戏活动,并让孩子在游戏中领略学习的乐趣,这才是我们家长最应该致力要做的事情。

二.为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孩子真切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不愿意学习,更不会主动学习。

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学习、不主动学习,是孩子长期从学习中没有得到成功感而放弃了努力。

所以,家长一开始一定要把孩子的目标订的低一点,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让孩子真切地看到自己的成功,以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情绪。

对于这一点,很多家长表示认同,但具体做起来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你只要稍微努力一点,你的成绩就不会这么差!

”或者“你只要再加把劲,你的成绩就能上去!

”这看上去似乎是些鼓励的话,但这样的话对孩子是丝毫不起作用的。

你说的努力一点是多大一点?

再加把劲是加多大一把劲?

孩子对此没有概念,还有,你说的成绩上去,上去多少才是上去呢?

在家长眼里,从不及格到及格叫上去,可是从18分到20分叫不叫上去呢?

你别怪孩子不听你的话、不懂你的心,实在是你的话太模糊了。

不过,我发现这还是好的家长,有的家长不断地打击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在放学路上,一位妈妈一见到自己的儿子就问:

“考试及格了吗”儿子说“没有。

”妈妈的声音立即高了八度:

“又没有,到底是多少分?

”儿子的声音低了三度:

“50来分”这时,妈妈的声音变成了怒吼:

“50来分是多少分?

”儿子一下子哭了“57分。

”这时候,只见妈妈一脚踹向儿子“没出息的东西,上次你考51分,这次你考57分,再多考3分你都不行,你还有脸说啊!

”我当时听到这些话,甭提心里有多生气了,孩子本来是没脸说,可是你逼着儿子说,不说不行,到头来,你却还责骂孩子有脸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孩子在家长这样的教育下变好才怪呢!

如果这位母亲换一种做法,问儿子:

“这一次考试比起上一次考试来有没有进步?

”倘若这位母亲懂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当儿子告诉她只考了57的时候,她能以赞赏的口吻给儿子说“真不错儿子,你上一次考了51分,这一次考了57分,进步了6分,如果你照这个程度努力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优等生。

”我想,母亲这样鼓励的话语一定会在儿子身上产生神奇的效应,孩子会明白,原来成功是这么简单!

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必将激励他继续努力,以期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然,也有可能孩子这一次考试比上一次考试成绩还差,越是这样孩子越是需要鼓励,家长千万别急着发火,发火是最无能的表现了!

你和孩子坐下来,把两份试卷好好比较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是老师的题难了,还是孩子自己没有认真听课、认真复习,只要把原因找到了,孩子才知道自己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

三.多鼓励和肯定孩子,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我发现,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家长惟恐把孩子鼓励骄傲了,却不怕把孩子打击的没有自信了,致使我们的孩子得到的鼓励是那么少,少得可怜!

孩子因此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状态,比如,孩子考了倒数第一,他是多么需要你的鼓励啊!

你完全可以告诉孩子:

“孩子,考倒数第一只能说你暂时落后于班里的其他同学,但是,你知道吗?

今后的路上你只有前进没有后退了,下决心在下一次考试中超过你前面的三个同学!

”这样,孩子会受到莫大的鼓舞,他会用加倍的努力来回报你对他的理解和肯定。

可是,你不这么说,你非得让孩子承认他笨死了,他是没用的东西,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材料。

你的孩子上小学时考了98分,高兴地告诉你,可是,你是怎么做的呢?

你给孩子兜头一盆凉水:

怎么差两分?

你就不能再努努力?

你看人家某某考了双百!

如此以来,孩子会感到学习的快乐吗?

孩子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吗?

有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考了93分,很高兴,可你告诉他95分才到平均分,他是差生。

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戴着个差生的帽子,你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心理包袱吗?

学习带给孩子的是打击,那孩子为什么要学习呢?

孩子考了第一名,你总该高兴了吧?

可你总是先人先知地告诉孩子:

“别骄傲,骄兵必败!

”或者“你这次可能是瞎猫碰着死老鼠了。

”我就认识这么一位家长,她的孩子小学毕业上了初中,第一次摸底考试,孩子考了全年级第一,兴冲冲告诉妈妈这个特大的好消息,可是他的妈妈强压着心头的喜悦,故意铁着脸说:

“你别高兴得太早了,这一次可能是你瞎猫碰着死老鼠了。

”孩子非常不服气,暗暗和妈妈较劲,结果等期末考试孩子再次拿回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孩子想,这一回,妈妈该服我了吧,可是这位愚蠢的妈妈再次铁着脸对孩子说“别骄傲,骄兵必败,说不定你的同学都没有发挥好,又让你瞎猫碰着死老鼠了。

”就这样,孩子从心里服他妈妈的气了,对学习的热情一落千丈。

当孩子在升初二明确表示不想上学的时候,这位妈妈傻眼了。

我不禁要问这位妈妈:

孩子的身边哪来那么多死老鼠啊?

再说你儿子是瞎猫吗?

家长本着良好的愿望却严重地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热情,使孩子在学习上得到的更多的是苦恼。

可我们家长却一味地埋怨孩子,一天到晚没有精神,一天到晚都不知道学习,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自己身上。

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多鼓励和肯定孩子。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主要来自家长和老师,一个经常得到家长鼓励和肯定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有自信。

而过多的指责只能使孩子越来越自卑,甚至使孩子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一位妈妈曾经向我哭诉,她的女儿从上学第一天起,她就严格管教,完不成作业就打骂,学习上稍有松懈就批评,可孩子怎么就是教育不好呢,学习不仅越来越差,眼神也越来越空洞。

我问她你这叫教育吗?

孩子完不成作业、学习上稍有松懈,她需要的是帮助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打骂。

你对孩子的批评和打骂是你自我的发泄,而不是教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家长千万不要在良好的愿望下大无畏地做伤害自己的孩子的事情。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多用一些积极鼓励的字眼来评价孩子。

积极鼓励的评价会产生激励作用,而且评价越具体越好,这样才能促使孩子做得更好!

当然,我强调鼓励孩子并不是宣扬孩子批评和惩罚不得。

批评和惩罚同样都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我们很多家长给予孩子的批评那叫批评吗?

往往你是在挖苦、讽刺、打击、甚至是侮辱孩子!

只要你的批评是善意的,是带着你的爱的,是具体的,有指导意义的,我想,孩子他是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的!

四.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帮助孩子端正学习动机

由于家长普遍存在着学习为上的思想,我们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品尝到了学习的苦头,胎教、婴儿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孩子一步步走过来,你就知道让他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提高、提高再提高。

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一切OK了!

结果,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过早地背负了太多学习的负担,我的一位朋友曾经骄傲的告诉我,她女儿5岁多,一周7天就只有周二下午是没有学习班的,其他时间都安排的非常充实,英语、舞蹈、钢琴、书法等等,各种学习班填充着他的生活。

而这么大的孩子长此以往的如此学习,他肯定会失去对学习应有的乐趣和热情,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其实,从动机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好,主要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

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好,主要是为了在集体中有一个好的地位,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羡慕;

初中二年级以后的学生学习好更多的则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可是家长、老师因为不了解儿童发展的心理规律,从孩子刚入学就这样教育孩子:

“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只有考上大学将来才能有个好工作!

”看起来这目标相当明确,但目标太遥远,未来还是未知数,孩子对此没有切身的感受,所以这样的目标根本起不到激励作用。

所以,即使孩子知道不好好学习将来没有出路,但是孩子就是无法让自己投入到学习中去。

那么,“人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恐怕大家都明白,学习的目的决不是仅仅为了考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

人通过学习需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知识目标,孩子需要掌握自然、社会等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学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个目标是能力目标,比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等等。

第三个目标是情感目标,如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我如何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等等。

其中,第二个目标和第三个目标最为重要,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必将促进知识目标的实现。

但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却本末倒置,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拣了芝麻漏了西瓜,即过分重视孩子知识的获得却相对忽视孩子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结果,能力的欠缺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反过来又严重地阻碍了孩子获得知识的热情。

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其实是一场比马拉松还马拉松的比赛,马拉松比赛谁是赢家?

我把马拉松限定在一个圆形的场地内,第一个起跑的人未必是赢家,第一圈跑在最前面的人也未必是赢家,第二圈、第三圈……跑在前面的未必就是赢家,真正的赢家是那个怀着必胜的信念坚持不懈地第一个冲到终点的人。

孩子的教育和马拉松长跑的道理是一样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尤其是那些害人的结论。

一个孩子小学输了未必就输了,一个孩子只要想学好,什么时候都不晚!

一个孩子初中输了未必就是输了,高中输了也未必是输了!

一个孩子高中毕业后还有4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工作,一个人真正成功的标志不是今天考上了什么大学,而在于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

我教过的许多学生,小学时可能并不突出,可在升入初中或高中后却越来越出色;

而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他们的学习生涯可能并不辉煌,可进入社会工作后,却成为某个行业的佼佼者。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然而,目前,家长们学习为上的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孩子在学习困难面前早早产生了厌学情绪,早早地退出了学习的舞台,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无数事实证明,家长只有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帮助孩子端正学习动机,才能使孩子自觉克服为难情绪,以持久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

五.培养儿童的意志力

我们知道,学习需要兴趣,因为有兴趣的学习会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但学习更需要意志力,因为无论智力高低的孩子都很难对所有的学科产生兴趣,但这些学科却像盖楼用的砖瓦一样,是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学不好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升学考试,尤其是会影响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比兴趣还要重要,而孩子的意志力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对此,家长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三四年级以后,孩子在学习上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本来在小学一二年级都能考90分以上,但到了三四年级,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明显。

如果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又没有坚强的意志,将会导致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学习上的困难也就越来越大,所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并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条件。

那么,孩子的意志力怎么培养啊?

一方面要提高孩子延迟满足的承受能力。

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实验:

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奶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但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

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

结果,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

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

结果,他们终于如愿以尝地吃到了两颗糖。

实验人员又对这批孩子在14岁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成绩比早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0分,而且意志坚强,经得起困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这个实验是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的。

实验证明,一个人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越强,将越容易取得成功。

所以,家长要创造性地运用好这一实验,不断提高孩子的意志力。

比如孩子出去玩累了,不想走了,你不要马上让孩子休息,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再坚持走50步,那么你就是一个善于挑战自己的勇士;

再比如带孩子去爬山,半路上孩子口渴了,可以要求孩子坚持一下,等爬到山顶上再喝,因为一边喝着水,一边欣赏脚下的山色,内心里会产生一种胜利的喜悦;

……等等,办法很多。

如果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到了,别忘了立即祝贺孩子,并且由衷地夸奖孩子“有志气!

有毅力!

有出息!

”。

另一方面要把学习承包给孩子。

无数事实证明,家长不管的孩子往往更有自觉性,孩子从来都没有管出来的自觉性。

可是,现如今,有那么多的家长喜欢管孩子。

学习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许多家长却把孩子的学习承包下来,当成自己的大事来抓,比如:

今天带什么书、上什么课?

每天要完成哪些作业?

复习、预习哪些功课?

等等,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可是,家长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很多孩子把学习看成是为家长学的,动不动就以不上学、不学习、不做作业来要挟家长,而家长也只好一次次向孩子妥协。

渐渐的,家长为教育所累,孩子为学习心烦。

但是,把学习承包给孩子,孩子有了自主权,就如同农民承包土地一样,土地是自己的,自己说了算,农民就有耕种的积极性,孩子也一样,学习是为自己学的,而且自己说了算,孩子自然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这种自主性不是立杆见影的,大部分孩子自觉学习的能力到初中甚至到高中才能逐渐显露出来,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长,不然,你替孩子成长,孩子自己就不长了,你不可能替孩子成长一辈子吧!

当然,很多家长会担心,家长从孩子上学就管,都管到现在了,一旦把学习放给孩子,那孩子的学习还不来个大倒退啊!

可是,孩子倒退有什么可怕的呢?

即使孩子倒退到零起点,孩子可以从零开始,一点点进步,也总比家长替他成长要好吧!

事实证明,越早放手的孩子越早受益。

当然,如果家长都包办惯了,孩子也早就习惯了家长的包办,这种情况,家长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使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后,再逐渐地撤出孩子的学习阵地,把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逐渐地还给孩子,直到孩子能够自我掌控为止。

六.找到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帮助孩子高效率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无论多有兴趣多有意志,但如果没有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主动学习的能力也会逐渐丧失。

我知道,我们周围不乏善于学习的家长,但有些家长往往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来什么方法都在孩子身上试验,试验成功了会沾沾自喜,试验失败了就怀疑人家的方法不对。

其实,教育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最好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所以,家长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的特质是什么?

孩子是善于记忆还是善于理解?

是善于听觉记忆还是善于视觉记忆?

善于记忆的孩子你要发挥孩子记忆力好的特长,不要要求他对所有的知识都理解,像背诵课文一样背数学题一样可以得高分;

善于视觉记忆的孩子你要培养他多看板书和相关资料,课上课下自己多看书就行了。

好动的孩子你不要逼着他只能做完作业再玩,你可以先让孩子玩个痛快然后再写作业。

所以,家长一定要分析自己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寻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他自然会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七、还给孩子一片安静的空间。

不知您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要求孩子关掉电视做作业时,您从对孩子一遍又一遍温柔的小声提醒到生气地喊叫,孩子仍然无动于衷;

当您愤然地关掉电视,孩子便满脸怒气地离您而去。

为什么我们愤怒的呐喊失去了威慑力?

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位老师写给家长的一封信,相信您会有收获的。

亲爱的家长: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这些古语告诉我们:

静心──静气,对于渴望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就是向世界汲取生命的能量。

人们常用“海绵吸水”来形容一个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而海绵,恰是柔软无声的。

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

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

“聪明”──耳聪目明,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的听觉、视觉习惯性地处于聆听和搜寻的状态。

聪明的孩子是很容易辨识的。

根本不待考试,你只要注意他在人群中听人说话的神情就知道了──至于上课,他的专心致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如果孩子爱吵爱闹,听不进别人说话,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性有缺陷,这也是可忧的心智状态。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家长要做到的是:

自己先不制造噪音。

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跟孩子说话。

当你除了叫喊,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时候,孩子已经被你训练成“很难对付的人”了。

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是不能期待教师的“和风细雨”对他产生作用的。

除了叫喊,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原因在哪里呢?

大约因为你说的是老一套,你的话孩子早就厌烦了;

说不定,你的语言还不够卫生:

而脏话,最容易污染灵魂,毁掉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宁静和清洁。

都说孩子服教师。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语言相对丰富,能以其内容的新鲜吸引孩子。

而这种语言魅力来自何处?

是读书──日不间断的读书。

除此而外,别无他法。

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你、聆听你,试着这样逼迫自己:

一定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

如果觉得很难,那就意味着──你该读书了。

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

更多时候,不需要你有意去培养──你津津有味的阅读,对于他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

读书需要静心,读书也能培养静心。

试试看吧。

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为人父母应当追求的幸福。

今日建议:

一、如果你家电视、音响声音一向很大,请立刻拧小。

噪音是儿童智力最凶恶的杀手。

二、如果想跟孩子讲什么道理,试着用小故事、儿歌来说明。

这是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常丽华老师写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交流信,不止一次地“品味”,给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让我们重温里面的精华:

1、用柔和的声音传达“静”。

2、一定要尽量避免“叫喊”。

3、多读书,让书滋养我们。

4、“静”从书中来,言传身教,从自己开始,用行动去影响孩子。

5、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传达一种“静”。

6、找一种生动的方法去跟孩子“讲道理”。

好了家长们,以上内容是我平时学习的一些知识和积累的一点经验,其实我知道咱们家长中藏龙卧虎,很多家长有很多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欢迎大家以后经常与我们老师联系,及时交流沟通,让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