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544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概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概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概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概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概论Word下载.docx

《教育学概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概论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概论Word下载.docx

③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六.掌握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传统教育,其特点:

①以教师为中心

②以教材为中心

③以课堂为中心

现代教育思想: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掌握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

1)广义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

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

(2)狭义的(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审美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3)更狭义的:

思想品德教育

二.掌握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三.掌握教育起源的四种学说及其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美国孟禄

4.劳动起源说(正确的起源说)代表人物:

英国恩格斯

四.掌握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原因。

1.可能性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和语言文字比较成熟

2.必要性条件:

统治者的需要

五.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特点。

六.掌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掌握人的发展的概念。

指人生理与心理所发生的变化。

二.掌握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含义)及其作用。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1.遗传因素的作用:

遗传因素提供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主要表现在:

(1)遗传因素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换言之,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受遗传素质成熟的制约)。

(3)遗传因素的差异为身心发展的差异提供了生理基础。

2.环境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提供了人的物质生活条件

(2)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交往的场地

(3)提供了人的心理内容,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3.教育的作用:

主要是引导(导向)作用

4.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动力作用

(2)筛选作用

(3)激励作用

三.掌握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教育:

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②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③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④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掌握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因素制约着教育的目的。

2、经济因素制约课程的设置及部分内容。

3、经济因素制约着教育事业规模和结构。

4、经济因素制约着教育和教学的手段

(二)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1、教育对劳动力的培养,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2、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二.掌握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目的

2、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维护和革新作为经济集中体现的政治制度。

2、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三.掌握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创新文化

四.掌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掌握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意义。

1.掌握教育方针的概念

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

务,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

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

2.掌握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即95年《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二.掌握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掌握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教育效果的检查和评价都起制约作用。

四.简单掌握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1.人的因素

可能性:

人身上存在着的潜能素质,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必要性:

人本身从事社会实践的各种需要及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要求体现到教育目的上。

2.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

五.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2.要求全面发展

3.具有独特个性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一.掌握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义务教育:

即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掌握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即学制的客观制约性

(一)社会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文化因素(历史沿革)

4、人口因素

(二)人身心发展特点

 

三.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最早颁布义务教育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学校系统一般有: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业学校和业余学校等。

我国义务教育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是沿袭德国的。

四.掌握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的时间。

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6月1日正式实施。

五.掌握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时间、人物、蓝本)。

我国近现代正式出现过的学制总共有5个:

(一)清政府:

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但未实行。

(二)清政府:

1903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分三段七级,长达二十九年到三十年:

初等教育为十三年,中等教育五年,高等教育十一到十二年。

这个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指导思想,是新学与旧学,改良与守旧斗争的结果。

第一个颁布且实行的学制。

(三)民国:

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名义上施行到1922年,但是实际上没有真正贯彻实行。

该学制比癸卯学制稍有改进,修业年限缩短,容许男女同校。

以上三个学制都仿照日本学制。

(四)北洋政府:

1922年壬戌学制,将王子癸丑学制改为“六三三”制。

基本上沿用到1949年。

这个学制模仿美国。

(五)1951年新学制: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它标志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六.掌握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一)强迫性:

指依照国家法律,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保证这种教育得以顺利进行具有强制性。

(二)普通性:

是指义务教育在发展学生素质方面的全面性。

(三)基础性:

指义务教育实施的时间一般在基础阶段,即在小学、中学。

第六章课程

一.掌握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主要特点:

权威性;

正统性;

强制性。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基础,根据地方和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地域性;

针对性;

现实性。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为基础,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自主进行开发的适合本校具体特点的课程。

自主性;

灵活性;

动态性。

课程计划

即教学计划

二.掌握活动课程代表人物。

三.掌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

学科课程的特点:

(1)重视成人生活的准备与分析

(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3)强调训练的价值

活动课程特征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

(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3)认为教育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四.掌握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1、社会

一定的课程存在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社会的需要和条件是制约课程的决定性因素。

2、知识

知识在任何时代都是制约课程的重要因素。

3、学生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编制的依据。

五.掌握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

即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

六.掌握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

1、九年一贯整体设置。

2、加强均衡性。

3、加强综合性。

4、加强选择性。

七.掌握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八.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九.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十.掌握课程标准的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十一.掌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目标。

十二.掌握教材的编排方式。

十三.掌握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⒈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⒉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材的编排通常采用直线式与圆周式(螺旋式)两种。

⒊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十四.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⒈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⒊倡导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⒋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第七章教学(上)

一.掌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讲授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

师生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包括内内隐的和外显的动作)。

讲授法:

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二.掌握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是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相并列的一个概念,而不同德、智、体、美、技各育相并列。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教学,除此以外,智育还要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施。

教学除了要完成智育的任务外,还要完成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它们的实施途径。

三.掌握教学的意义。

四.理解教学过程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分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五.掌握主要的教学原则并能运用这些原则分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直观性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巩固性原则

(六)因材施教原则

六.掌握主要的教学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以学生认识活动的形态为依据将教学方法分为:

以语言交流为主: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

欣赏法参观法演示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共计三类十种,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解:

定义、方式或种类、要求

七.掌握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渗透在教学方法当中的指导思想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启发式和注入式(填鸭式)

八.掌握讲授法。

形式:

①讲述

②讲解

③讲读

④讲演

特点

①优点:

a、信息量大

b、效率高

c、知识系统

d、有利于教师控制

②缺点:

不利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比较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八章教学(下)

一.掌握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

分层教学:

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掌握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局限性。

班级上课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班级上课的不足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学生的实践性不强

三.掌握课的两种分类标准。

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来分的,可分为:

一是单一课,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

二是综合课,指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的课。

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可分为讲授课、练习课、实验课、演示课等。

上述两种分类也有联系,具体表现在两类课型有相对应之处。

四.掌握综合课的一般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五.掌握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作业练习及其布置和批改

课外辅导

第十章教师与学生

一.掌握教师、教师角色的概念。

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角色,就是社会对于充当教师的人如何行动所寄予的一种期待和赋予的规定。

二.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从语言学上分析,是指实际上具有什么特点,而不是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分析的是客观实际(学术界称为实然),而不是主观理想的状态(学术界称为应然)。

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第一,主动性

第二,未成熟性

第三,差异性

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第一,主体性第二,示范性

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第一,长期性

第二,连续性

第三,节律性

4、劳动环境上的特点第一,文化性

第二,室内性

5、劳动成果上的特点第一,精神性,非物质性。

第二,合成性,集体性。

第三,长效性,迟效性。

6、劳动性质上的特点第一,复杂性

(1)教育目的全面性、教育任务多样性

(2)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第二,潜在创造性

(1)因材施教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的“教育机智”

三.掌握教师素养。

1、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四.掌握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独立性②选择性③调控性

④创造性⑤自我意识性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五.掌握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第十一章班主任

一.掌握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二.掌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改为两者共同存在的合理性团结、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能满足学生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的各种需要,弥补集体活动的不足。

三.掌握班集体的标志。

①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②有健全的组织与领导核心,

③有严格的纪律与制度,

④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

⑤具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掌握班集体的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的表现:

①社会化功能:

做人做事

②个性化功能:

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塑造个性品质自我意识

③选择功能

④保护功能

五.掌握班集体的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正确使用培养班级干部

健全班集体的规章制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班集体活动

培养良好的舆论和班风

六.掌握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七.掌握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家庭访问等四种。

八.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班主任工作计划:

——学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

2、班主任的工作总结:

——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