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应聘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522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应聘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应聘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应聘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应聘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应聘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应聘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应聘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应聘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考试应聘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

(2)劳动使人类作为劳动工具的双手和思维器官的大脑逐渐发达,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类就逐渐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于是,教育就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起来,成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三、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

2.教育实践的贫乏性。

3.教育对象的全民性。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

2.教育具有阶级性

3.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三)、封建社会的教育

1.学校教育急于多样化。

2.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具有森严等级性。

3.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而且脱离社会实际。

4.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知识发展缓慢。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1.教育制度日趋完美,教育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智力开发受到重视。

2.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趋于结合。

3.教育仍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1.社会主义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教育。

2.社会广义教育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起来趋于完善。

四、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永恒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是共始终、同命运的。

2.历史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嫡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3.生产性 教育与生产密切联系,是生产斗争的工具。

4.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教育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第二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功能系统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既有制约作用,也有促进作用。

(一)、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既有制约作用,也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

1.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译制速度和规模;

2.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

(二)、马克思又认为,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重要手段

4.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首要手段

二、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的能动作用

(一)、教育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它通过以下几方面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制度和受教育的权力;

3.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内容。

(二)、一定社会的教育又给予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以巨大的能动作用:

1.培养专门的人才以巩固、完善经济、政治制度

2.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影响经济、政治制度

三、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着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

2.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

3.文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二)、教育工作者在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继承、传播作用;

2.选择、净化作用;

3.创造、更新作用;

4.吸收、融合作用。

四、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1.提高社会成员素质,形成合理智能结构;

2.协调现行教育体系,形成合理人才结构;

3.大力提倡科教兴国,形成合理转化结构;

4.提高经营管理素质,加强团体意识教育。

(二)、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1.既要向学生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又要专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我国学校是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3.我国学校是生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品的重要基地。

(三)、教育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1.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看,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2.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看,就是要求我们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佛事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3.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必须提高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概括起来,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一、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根据

(一)、学校是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施教机构;

(二)、学校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培养的专职施教人员;

(三)、学校具备培养人的专门设施。

二、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一)、正确把握办学方向;

(二)、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三)、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五)、精心组织、设计各种教育活动。

第二章教师的素质和行为

第一节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

研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仅有利于教师权利的保障,也利于规范教师的行为和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构成的。

(一)、专业地位是徇职业社会地位和职能的不可替代性。

(二)、经济地位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

是教师社会地位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

(三)、政治地位指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以及在社会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为改善教师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四)、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及声誉的综合评价。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得到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

二、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人类社会要延续和发展,人类就必须将生产经验文化知识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这种传递工作主要是通过教育进行的,而教育又主要是依靠教师。

没有以教师为主力军的教育活动,人类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不单是向学生传递生产经验、文化科学知识,还要传递生活经验和思想意识,

要培养青少年的品质。

(三)、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1.教师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师通过培养劳动后备力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教师通过培养科研和技术人员,把先进的科技物化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中,

使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教师通过培养和提高生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能合理地组合

使用,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益。

2.教师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教师还熟悉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理论等,可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将他们正确的思想观点传播到社会上并形成舆论,也影响着社会。

第二节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三、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第三节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行为

一、教师的职业素质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构成

1.老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1)忠诚教育事业;

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2.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

(1)精通所任学科知识;

教好功课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好功课就要精通所任学科知识。

(2)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3)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

3.教师的能力素质

(1)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前提。

(2)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

科学性

针对性

情感性

幽默性和趣味性

(3)组织管理能力;

制订计划能力

教学组织的能力

对班级集体的管理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条件

(5)社交能力。

4.教师的身心素质

(1)健康的体质;

(2)高尚的情感;

真诚地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感

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

(3)坚强的意志;

(4)时代的性格;

(二)、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稳定教师队伍;

2、改革教师教育;

3、加强老师继续教育,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

二、教师的行为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凡是不让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带头遵守。

(一)、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的行为

1.诲人不倦。

2.因材施教。

3.循循善诱。

4.以身作则。

5.勇于探新。

(二)、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具有的行为

1.民主精神。

2.尊重和信任学生。

3.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

4.严格要求每个学生。

(三)、在处理与其他教师关系上的行为

1.尊重和信任其他教师。

2.支持和配合其他教师的工作。

3.尊重和依靠教师集体。

(四)、在处理与社会教育力量方面的行为

在对待学生家长和其他教育力量上,教师担任着指导者、组织者、合作的角色。

老师必须做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协调统一,对学生采取一致的影响。

第三章中学生的素质

第一节学生属性及地位

一、学生的属性

(一)、学生是具有独立价值的人

1.学生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的能动体,具有能动性。

2.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有思想感情的个体,有其自身独立的人格,需要、愿望和尊严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

3.喾在其人生的秩序及其学习活动历程中有其独特价值和地位。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其发展的能动性

中学生是处在生命生长发展中特殊阶段的人,具有其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蕴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是教育主体。

1.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需要充分理解、尊重和关怀;

2.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学习,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3.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应尊重差导;

4.实施有特色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能主动发展自我。

学生主体性缺乏的表现:

课堂提问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

教学目标是由教师制定的,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师包揽了教学过程的一切,学生很少参与教学过程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1.学生的权利

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

教学计划的各种活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料等。

获得奖学金权:

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权利。

获得公正评价权:

在学业成绩和品德上获得公正评价,

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证书的权利。

申诉起诉权:

对学生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其他权利:

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学生的义务

遵纪守法义务

养成良好品德义务

努力学习的义务

遵守其他制度的义务

(三)、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1)家庭保护;

(2)学校保护;

(3)社会保护;

(4)司法保护;

(5)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第二节中学生的特点

一、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P50

1.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

2.身体各部分生长发育不均衡。

3.性成熟的开始与性意识的发展。

4.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成熟。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

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情感、意志。

3.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表现为成人感的增强和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分化加强,但是对人对已的评价水平还不高和不稳定、不全面,常常盲目自我肯定和盲目行动。

二、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中学生的时代特点较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思想特点上。

研究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三、中学生的年级特点(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均发生剧变,存在一定的动荡性和不平衡;

再加上初中各年级学习、生活不同,因而具有较明显的年级特点。

1.初中一年级是中学生活的适应期。

无论是学校环境、人际关系和学习活动都有新的变化,需要学生重新适应。

教师应当尽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开展班集体的活动,让学生互相熟悉起来,并建立起新的友谊。

2.初中二年级是初中生活的转折期

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极为迅速且不均衡。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会控制情绪,加强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顺利渡过“危险期”。

3.初中一年级是生活道路的第一次选择期

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日趋平衡,比起初二学生来要成熟得多。

将面临人生道路的第一次选择,即升学和就业问题。

第二节中学生的素质

一、素质的涵义和特征

(一)、素质的涵义

1.广义素质:

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和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2.狭义素质:

指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的一

系列的基本品质、素养的总和。

3.素质按其属性分:

(1)自然因素:

指人的素质和机能。

(2)社会因素:

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社会态度、价值观、信念、行为模式及特征等基本品质和素养。

(二)、素质的基本特征

1.素质是先天遗传性和后天习得的辩证统一;

2.素质是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

3.素质是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4.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

5.素质具有整体性;

6.素质具有基础性。

二、中学生的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

1.思想道德的含义:

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要求的个体化。

2.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所必需;

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

(二)、文化科学素质

1.文化科学素质的含义:

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众认识及应用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及其规律的主体品质。

2.中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是他们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的,是他们将来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劳动技能素质

1.劳动技能素质的含义:

指个体在在后天生活用品和教育中形成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及劳动节技术方面的品质。

包括劳动素质和技能素质两个方面。

(四)、心理素质:

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相对而言稳定的品质。

(五)、身体素质:

体质。

包括:

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

第四章中学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教育方针的本质、特点及其构成

1.教育方针的本质:

执政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元宝的指导思想和行为纲领。

2.教育方针的特点:

(1)教育方针的方向性;

(2)教育方针的实践性;

(又称为:

指导性和操作性。

(3)教育方针的时代性;

(4)教育方针的法令性;

3.教育方针的构成:

我国制定的教育方针,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

P65。

(1)教育性质和方向:

(2)教育目的:

(3)教育途径和原则。

(二)我国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广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构成及其作用。

1.教育目的含义:

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总质量要求,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

2.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有发下的作用:

(1)教育目的可以引导和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

(2)教育目的能够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

(3)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交的基本标准。

(二)、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教育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和社会需要与个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P72

2.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2)社会需要是制订教育目的的出发点。

(3)个体需要是制订教育目的的要求。

(4)未来需要是制订教育目的应体现的目标。

(三)、我国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学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性。

(1)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健康的体魄。

(2)“劳动者”与“建设者”、“接班人”。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

第二节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一、中学教育的性质: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

二、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2.中学教育的状态目标是发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3.面向全体学生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石。

三、中学教育的任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

第三节推行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

(就是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教育;

2.素质教育是一种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主体间的合作性教育。

二、构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机制P:

88

(一)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二)建立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的课程体系;

(三)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建立导向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五)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老师队伍;

(六)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第五章学校德育的实施

第一节学校德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一、德育的意义

1.德育的含义:

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又称为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的意义:

指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社公道德规范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活动。

3.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德育是社会的客观要求;

(2)加强德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

(3)加强德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重要条件。

二、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

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4.培养学生自我提高道德和政治修养能力。

三、德育的内容

1.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2.中国社会主义常识教育;

3.社会公德教育;

4.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5.理想教育;

6.集体主义教育;

7.劳动教育;

8.民主与纪律、法制教育;

9.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

第二节实施学校教育的原则P100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二、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要爱护、尊重、依赖学生。

2.要合理而严格地要求学生。

3.老师要以身作则,严以很律已。

三、下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要下面启发,积极疏导。

2.要用榜样教育说服学生。

3.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要以表扬奖励为主。

4.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以纪律约束。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原则;

1.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通过集体教育个人。

2.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3.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方面教育力量。

2.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

3.要加强德育工作的计划性、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