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464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汇总文档格式.docx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汇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汇总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汇总文档格式.docx

这是古人对天、地方位的最初、最原始的认识。

传说伏羲之妻女娃就用圭表测日,根据日影之转移以辩别方位和计算时间。

用圭测日影时,投影在东则日在西,投影在西则日在东,唯正午时投影在中,连接短影与圭根的延长方向则是南。

人站在地上,只能看见东、西和南,而看不到北,所以以仰头见到的“上”为南,见不到的“下”则为北,天和地都是同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什么时候“正”过来的呢?

《尚书·

顾命》载,在成王逝世的葬礼上“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

”太保即召公,为西伯,他率领西方诸候列应门左侧。

毕公是东伯,他率领东方诸侯列应门右侧。

这个方位实际就是“左西右东”,当然也就是“上北下南”了。

禹贡》所载九州山川河流方向(见上篇“大禹九州图”)也与今天相同,如: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沂水源于今山东沂水县西北,在今江苏邳县与泗水会合,然后在江都东入长江。

这说明,至少在尧舜之时,大地的方位就已经“正”过来了,与今天的方位相同。

古人对地方位在认识上的改变是否更早?

《黄帝内经·

素问》有“天不足西北,地不法东南”之说,认为西北属阴,多高山峻岭,故天气较冷。

东南属阳,是汪洋大海,故天气较热。

这与我国今天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

但是,学术界一般认为,《内经》是产生于战国时期,虽说它继承了传统的文化,有远古智慧的结晶,但也融进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和认识,还不足以说明这种认识都是来自黄帝时代。

不过,在尧舜之时地理方位与今的视觉相同,是有史料可查的。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看一下方图。

这个方图是由《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即大横图)折叠而来的。

朱熹说:

“《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这还是“上南下北”的认识。

可《伏羲八卦方位》是上(南)《乾》、下(北)《坤》,这二者的方位显然是相反的,“天尊”在下而“地卑”却在上。

再看内二方图,是《坎》在上、《离》在下,这显然是《后天(文王)八卦方位》的倒图,《离》为日、为火、为阳,怎么会在下、在北呢?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这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造成的。

而实际古人认识的“天”,也只是月球绕地球回旋时的“白道”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确切地说,只是一个天体的“圆环”,而不是整个天体。

由地上仰望天,认为天在上、在南,是对的。

日的投影于地,地的方位也是“上”为南,就不对了。

笔者认为,人们在绘制这个“方圆图”时,纠正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觉,将地的方位改为“上北下南”,这就是这个方图倒过来的原因。

按原先的方位来说,方图西北至东南这条斜线依次排列着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经卦,被称为“子午线”,又称“经线”、“太阳线”。

西南至东北斜线排列着否、咸、未济、恒、益、济既、损、泰八个卦,这条线被称为“卯酉线”,又叫“纬线”、“少阳线”。

《内经·

灵枢》说: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这明确说明,这条经线和纬线与二十八宿有关,由“房”至“昴”为纬线,从“虚”至“张”为经线。

既然称为“经纬线”,那么,这张图应该是对角摆放的,即《坤》在北,《乾》在南,《泰》在西,《否》在东,这与今天大地的方位是一致的。

这个方位的确定,是由日圭测影得出来的,日在东则影在西,日在东则影在西,日在中时则短影在北,对面为南,地与天的方位正相反。

这就是方图方位的秘密所在!

外方图探秘

外方图共有二十八个卦,《乾》一和《坤》八南北相对,和数为“九”,是极数代表天,投影到地则分为“一”和“八”。

《乾》在下为南,《坤》在上为北,是一条南北的经线。

《泰》在西,《否》在东,是一条东西的纬线。

经纬线之说,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一经一纬,将地分成了南北和东西两个半球。

笔者绘制了上图。

此图是外方图二十八卦与二十八宿在仲春季节的月运行规律图。

是天在地上的投影图,所以方位与天图方位相反。

二十八卦对二十八宿 此图内方是二十八卦,外圆是对应的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环黄道和赤道两侧绕行于天。

古人认为“天道左行,地道右迁”,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逆时针自转。

在考定四季变化时,必以“南”为准。

尧典》(本节所引均出此篇)说:

“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这说的是天象。

仲春之时,星鸟(朱雀)七星在南方,这就是“春分”季节,人们恭敬地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并开始有秩序地安排农事活动。

卦象精确地说明了仲春之日地的表象。

易界普遍认为,《泰》是四季的春分点,此图的《泰》卦在左(西),这个位置是不可移的。

春分交在《泰》,与东方青龙之“心”宿相遇。

《泰》卦三阳在下、三阴在上,阴阳各半,表明“春分”这一日,昼夜时间相等。

此时,朱雀在南,其“星宿”与《乾》相遇;

玄武在北,其“虚”宿与《坤》相对;

白虎在东,《否》在“昴”宿位置。

从《泰》至《乾》这八个卦,下卦均为《乾》,三阳在下而上扬,逐爻上升,至《乾》则六爻皆阳。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当青龙之“大火(含房、心二宿)转到南方时”,表明“夏至”来临,这一日白天最长。

从《乾》至《否》这八个卦,上卦均是《乾》,阴在下而渐长,至《否》亦是阴阳各半,“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当北方的玄武之“虚宿”转到南方时,则是“秋分”,此日与“春分”一样,也是白昼相等,表明开始秋收了。

从《否》至《坤》,下卦皆为《坤》,阴渐进而剥阳,至《坤》阳被剥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北方玄武之“昴”宿黄昏之时在南方升起,表明“冬至”到来,这一天白日最短,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转变,为除旧布新的季节。

从《坤》至《泰》八卦,上卦皆是《坤》,阳气在下始生而渐长,至《泰》则阴阳各半,又值“春分”,周而复始,历经一岁。

二十八卦与二十八宿相配合,真是天衣无缝!

它真实地反映了天体运行在大地上的规律。

月球运行规律 此方外图又是月球运行规律图。

月球以椭圆形轨道沿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古人称这个天体运行的轨道为“白道”,测出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二十八天,今天我们知道是27天7小时43分11·

47秒。

方外图的二十八卦正与月运行的二十八天相对应。

《尚书正义》说:

“以月初为朔,月尽为晦,当月之中曰月望,故以月半为望,望去晦朔皆不满十五也。

又半此望去晦朔之数,名之曰朏。

朏者,言其月光正半如弦也;

晦者,月尽无月,言其暗也;

朔者,苏也。

朔日,就是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其月象是●。

天体运行到地的北面,人们就见不到了,故将朔日定在方图的北面《坤》的位置。

《坤》卦六爻全阴,以象“朔”。

这一天出现在农历初一,有如钩的小月出现,又称“新月”。

月球自西向东而行。

由《坤》至《泰》这八个卦,坤阴在上,下卦阳气渐长,至《泰》则阴阳各半,为上弦月。

此时,太阳跟地球的联线和地球与月球的联线成直角,其月象是◐,这一天是初八(或初七)。

《坤》为初一、《谦》初二、《师》初三、《升》初四、《复》初五、《明夷》初六、《临》初七,至《泰》刚好是初八。

从《泰》至《乾》这八个卦,乾三阳在下,上卦阳气渐盛,至《乾》六爻皆阳,为望月。

这一天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上看到圆形的月亮,其月象是○,这一天为十五。

从《泰》初八逐卦相排,至此恰好是十五。

从《乾》至《否》这八个卦,乾阳在上,下卦阴气渐长,至《否》则阴阳各半,为下弦月。

这一天与上弦月相仿,太阳跟地球的联线和地球与月球的联线成直角,不过其月象是◑。

这一天是二十二(或二十三)。

从《乾》之十五至《否》刚好是二十二。

从《否》至《坤》这八个卦,坤阴在下,上卦阳气渐消,至坤已消尽,又为朔月,周而复始。

由此可见,此外方图是一个完整的月规律的运行图!

月球连续两次相交时间称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29天12小时44分2·

8秒,我国的农历时间就是据此制定的,一月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

根据此图,在东方就可以考定四季的变化。

三月二十二(或二十一)为春分,六月二十二(或二十一)为夏至,九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为秋分,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一)为冬至。

四季均交在下弦月之日。

其它节气可依次排列,这样就可以排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次外方图与内方图探秘

次外方图和内方图是一个天体运行图,笔者绘制了下图:

次方外图共有二十个卦,艮七居北,兑二居南,其数和是九,在地为七、二。

西是《损》,东为《咸》,从中分之,表示四正的方向。

东北由《咸》至《艮》六个卦,《艮》在下;

西北从《艮》至《损》六个卦,《艮》在下为山,表明东北和西北多山。

西南由《损》至《兑》六个卦,《兑》在下;

东南从《兑》至《咸》六个卦,又《兑》在上,《兑》为泽为水,表明西南和东南则多水,这与我们今天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基本上是相似的。

内方图共有四卦,巽五在上,震四在下,其和亦是九,天数在地为五、四。

将这两个图合一,则与《河图》相似,排列着五个行星。

在天图上,火星居南在上,水星居北在下,但在地图上这个方位就倒过来了,当然东西也发生了变化。

西为木星,东为金星,中为土星。

然后再配以“十天干”。

凡是学《易》的人,都知道木星在东、东方青龙、甲乙东方木,将其倒过来就不习惯了,怎么看也不顺眼。

其实,木星、青龙、甲乙在东方,这是天图的位置,是以“上南”定位的;

现在方向倒过来了,它们所在的位置并没有动,只是方位改变了。

原先我们面南,自然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是天体的方位;

现在我们面北,那么必然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这是地理的方位。

在本书第四篇(见103页)我们曾留下一个伏笔,当龙图三变时,上面的天图倒过来与下面的地图相合,为什么倒过来呢?

这是因为,天图与地图的方位不一致。

在上篇中我们介绍过,《河图》是古代天地相交图,其圆图是个天体运行规律图,是十月历治,这与十二月历不相吻合。

一、六月交在水星,二、七月交在火星,三、八月交在木星,四、九月交在金星,五、十月交在土星。

每月初一交在水星,初八、二十八交在木星,十五交在土星,二十二交在火星。

古人发明的“十天干”可能与“十月历”有关。

我们将“十天干”排列在图中,此“十天干”与后图的“十二地支”相错,就将形成“六十甲子”!

内小方图是此方图的中枢。

五星运行,“土”在中央,它同时也是北斗七星的位置(因图空间所限,没有画出来),此图的位置是斗柄指南(下),天下皆春,随着斗柄的移动,四时推移,故在小方图中标明了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的位置,见左图。

外圆是四仲星方位。

四仲星与内方二图的“十二纲纪”和外方图的二十八宿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天体图。

内方二图探秘

上图是笔者绘制的内二方的说明图,《坎》六在上为北,《离》三在下为南,东西分列《既济》和《未济》,这显然是“后天(文王)八卦方位”的倒图。

十二卦配以十二地支,从《坎》起“子”,至《既济》为“卯”,至《乾》为“午”,至《未济》为“酉”,十二地支依序排列,它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同时也表示一天的十二个时辰。

外圆是十二卦对十二纲纪,它与四仲星和二十八宿对应,如下所示:

四仲星  十二纲纪  二十八宿

这是按天与地的对应关系排列的,其二十八宿是逆时针运转的。

若根据古人的认识,地不动而天顺时针转动,其视觉效果是一致的。

如若将这三张图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六十四卦方图”,可以看出四仲星、十二星纪和二十八宿是按扇形有序排列的。

“方圆图”包含了八卦、六十四卦方位,《河图》、《洛书》内容,以及日和月的运行规律,有序地排列着金木水火土五星和四仲星、十二纲纪、二十八宿,形象而精确地说明了天地相交的规律,几乎囊括了《易》之所有内容,无怪乎陈抟说《易》“止有一图”!

太 极 图 探 秘

太极图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认为挂此图可以驱邪保平安。

一些商家也用它作为企业名称或商标。

此图还走出国门,韩国的国旗中心部位就是太极图,甚至新加波空军机徽也是太极图,它几乎成了东方文化的象征!

太极图到底是什么呢?

在本篇我们进行探讨。

太 极 图 探 秘

太极及太极图综述

“太极之说”始于孔子,他在《易传·

系辞上》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然而,孔子并没有说此图,也没有做文字表述,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什么是“太极”?

有太极,是否有图?

有图是什么样,它产生于何年何代?

(一)“太极”的含义

对“太极”一说,易界有不同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有:

其一,浑沌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太极”是指宇宙处于浑沌的那个时期。

《易纬·

乾凿度》提出了“有形生于无形”的命题,认为宇宙的形成分“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这四个阶段,太易是未见气时,太初是气始生时,太始是有了形体,太素是有了物质,这气、形、质浑然一体的时期,就是太极,“浑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唐·

孔颖达也说: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浑而为一”(《周易正义》)。

其二,阴阳说。

北宋·

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下面还将专题介绍),认为: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认为太极是宇宙的中心,它一静一动而产生阴阳五行和宇宙间万物。

其三,虚无说。

晋·

韩康伯说:

“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周易正义·

系辞注》)。

认为太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可为象”的虚无实体。

其四,大衍数说。

汉·

王弼在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时说:

“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他认为“一”就是太极,“一”不是数,而是“无”,有了这个“无”,才有四十九之策数。

崔憬也是用“大衍数”解释太极的,但他却认为:

“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

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也。

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矣。

”大衍之数四十九未分是太极,分二为两仪,分四为四象。

其五,广大说。

宋·

蔡清说:

“‘太’字是‘大’字加一点,盖大之有加焉者也,既曰极矣,而又加以‘太’。

盖以此理,至大至广,至精至微,至中至正。

一‘极’字犹为足以尽之,故又加‘太’字于‘极’之上,则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

《易》曰‘刚健中正,纯粹精者’,亦此意。

此外,还有太极元气说、太极天地说、太极之理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众多说法中,“浑沌说”广被易界认同。

现代科学证明,在几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形成了一个大的气团,各种物质都处于重新整合状态,古人称这个时期为“浑沌”,又称之为“太极”。

浑沌初开,宇宙间各种物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天地开始分明,古人用“阴阳”来表述这个阶段,叫“两仪”,之后有了“四象”和“八卦”,这应该是孔子“易有太极”一段文字的真实意思。

(二)太极图出于何时、何人之手

太极图产生的时间,至今仍是一个谜。

《宋史·

朱震传》载: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惇颐,惇颐传程颢,程颐。

”从师承关系上来看,这是可信的。

然而,陈抟所传的《太极图》到底是什么样?

谁也没有见过。

清·

黄宗炎说,此图原名叫《无极图》,是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抟将其刻在了华山石壁上,后又经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

然“刻壁”之事,不但《宋史·

陈抟传》没有记载,元、明古籍上也没有记载,所以只能是“传说”。

南宋·

朱熹在著《周易本义》时,收集了八张图(另有一“卦变图”),唯没有此图,说明朱熹当时也没有见到此图,否则他是不能不载入书中的。

陈抟(871—989)至朱熹(1130—1200)二百多年,此图没有面世,故朱熹委托好友蔡季通至荆州等地去访此图,说是在民间得到了三张图,这是否就是所说的陈抟所传的图?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出现都有产生它的历史背景,并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在宋初期,盛行“以图解易”之风,这时出现此图是可能的;

但它又不是一下就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是经过了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

林至在《易稗传》中绘有一图,就是一个圆圈○,说这就是太极图又称太虚图。

同时期的朱熹在《易学启蒙》中,将太极图也画成了一个圆圈○。

这一圆圈○中空,表示虚无之象,这就是最原始的太极图。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北宋程门弟子、龟山学派创始人杨时(1053—1135)曾以图与人说易,“龟山(杨时)过黄亭詹委鲁家,季鲁问易,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

‘这便是易’。

”这个被涂抺的图象应该是◐,这是一个发展了的太极图。

朱熹接着说:

“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模样。

”这可能就是阴阳太极图的前身。

自北宋·

周敦颐作《太极说》后,各式各样的太极图开始问世,约有数十种!

现代易学专家根据出土文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有双鱼图形和回旋图案,在大汶口出土了有~图案的透雕象牙梳,推测太极图始于远古时期,这还有待研究和证明。

王怀先生在《阴阳鱼太极图源流探析》中说:

“可以说阴阳鱼太极图是在众多的传统图形这个历史知识的背景下形成的……我们说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继承、融合创新的过程,后一代的文化上在前人的基础上的积累,所谓‘无古不成今’”《易学与科学》2003第1期)。

他认为,双鱼形的阴阳太极图是是借鉴和依仿民俗文化形成的,推断“产生的时间当在元代或元未明初,最早不会超出南宋。

太极图式

太极图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层迭式太极图,二是双鱼式太极图,现分别加以介绍。

(一)层迭式太极图

层迭式太极图有多种模式,现只介绍陈抟的《无极图》和周敦颐的《太极图》。

无极图(如左图),传说这就是陈抟所传三图之一。

“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于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

《周易参同契》是早期道家炼丹理论之一,其书说: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

黄老用究,较为可御;

炉火之事,真有所据;

三道内一,俱出径路。

”可见,它是融《周易》理论、黄老学说、炼丹实践为一体的著作。

黄宗炎《图书辨惑》说,此图式最下一圆圈为“玄牝之门”,指人身两肾间空虚之处,即祖气(丹田之气)所出之处。

往上第二个圆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对上升的袓气加以提炼,化精气而为呼吸之气,化呼吸之气而为精神。

第三圈表示所炼之气藏于五脏之中,统帅水、火、木、金、土五气,炼到火气下降,水气上升,火不燥热,水不卑湿,温养之至,则进入第四圈。

第四圈“取坎填离”,水火相交,形成圣胎,这就是中央的那个白圈。

此圣胎再加以修炼,则就到了最上层“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达到了虚无飘渺的神仙境界。

最下和最上一圈皆为“虚无”,中间为“有”,表示从“无”到“有”,又反归于“无”,故称“无极图”。

易界有人不愿说此图与炼丹有关,可这是事实。

陈抟是宋代得道高人,他得到道家秘传是不足为怪的。

道家是在吸收了《易》的智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炼丹是道事之一。

中国的炼丹术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它对后来的冶金乃至化学都有重大贡献。

周氏太极图 北宋·

周敦颐对上面的“无极图”进行了发展,改造成了“太极图”,并著有《太极图说》。

“周氏太极图”有古、今两种图式,今本图式是经朱熹修改过的,流传较广,现将两图录于下:

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是为太极图写的说明,全文只有249字,《宋史》在周敦颐传内收录,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而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万物化生,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阳与阴,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此说是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以及《易》理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

图是从上往下看的,最上一个圆圈是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本源,是寂静不动的。

由太极而生阴生阳,,阳动而阴静,阴阳二气合抱、交感而生出五行之气。

阴阳五行的精华凝聚在五行图的最下一圆圈内。

这种天地之精华便是乾和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感而有万物;

在这宇宙中,唯有人才是万物之“灵”。

接下来说的就是“人道”了。

可见,此图虽说与《无极图》相仿,但却摒弃了“炼丹”之说,而是从宇宙本源上来论太极图。

(二)双鱼式太极图

  双鱼式太极图就是黑白(阴阳)互纠的图形,这是易图中的主要图式。

这类图式很多,现只将 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和今太极图简要介绍如下。

先天太极图 又称《天地自然图》、《天地自然河图》,相传是陈抟传出的三图之一,一说是来自西蜀隐士(见下图)。

此图最早载于明·

赵谦扐的《六书本义》,他说:

“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隐士,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见之,今得之于陈伯敷氏,当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自然之妙,实万世文字之本源,造化之枢纽也,呜呼,神哉!

胡谓在《易图明辨》解释说:

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

阴盛于北,而阳起而薄之。

《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

《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

《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

《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

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

《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

《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

《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

《坎》正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