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077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Word下载.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Word下载.docx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

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

“为乐非也。

”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

“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

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美学标准。

C.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D.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

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

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B.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治国原则,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

C.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D.墨家“非乐”的主张与儒家“节用”的观念、“辞达而已矣”的主张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强调在文学创作方面崇尚自然朴素,反对雕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

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

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

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

奉欲从之,后悔。

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

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

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

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

范悔,晃辄降之。

既而言于太祖曰:

“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

愿公降易阳以示诸诚,则莫不望风。

”太祖善之。

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

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

太祖闻,甚喜,假晃节。

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

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

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

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日:

“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

太祖叹曰:

“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

及践阼,进封杨侯。

明帝即位,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

病笃,遗令敛以时服。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

常叹曰:

“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终不广交援。

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

徐晃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

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B.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C.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D.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秦与汉初,每郡都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

景帝时改名都尉。

B.太祖,即魏武帝曹操。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C.“斥候”,

古代的器械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

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D.“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阼阶上为主位,后也称皇帝“即位”“登基”为“践阼”。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晃善于作战。

他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陈式等十多个营垒,又设计打败了关羽,使关羽的士兵有的被逼跳入沔水淹死。

B.徐晃擅长劝说人。

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

后又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使韩范顺利地归降了太祖。

C.徐晃深受恩宠。

他随太祖打败文丑被授任偏将军;

文帝又任命他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明帝即位,给他增食邑二百户。

D.徐晃节俭谨慎。

他病重时中遗嘱中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来入殓。

徐晃常感叹遇上贤明的君主应当用立功效劳,不追求个人名誉。

他也不多和别人结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

 

(2)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郡圃春晚 

北宋·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

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②。

【注】①韩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诗人晚年闲置相州时的作品。

②堂堂:

公然地。

毫无顾及地。

8. 

前两联描写出了怎样的画面?

有何用意?

(6分)

答:

9.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万愁”的内涵。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论语》中的“ 

,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

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鳜 

魏柏林

对你来说,这个夜晚注定难以成眠。

明天就是请客的日子,计划中的宴席还有一道主菜未能备齐,确切地说,还差六条鳜鱼。

鳜鱼谐音“桂遇”,含有蟾宫折桂的意思。

露水湖也因此有了一个习

俗:

只要孩子考上大学,请客设宴便少不了鳜鱼这道菜。

这个秋天,你儿子不仅考上了头榜,还拿了考区状元。

儿子争得了脸面,做父亲的哪能不请客呢?

请客又哪能不用鳜鱼?

只是,露水湖的鳜鱼越来越难打了。

这些天,你同老伙计——那只木质发黑的月牙划盆,几乎日夜泡在湖里下网捕捞,虽然也小有斩获,可离目标还是差了一半。

你真的有些着急了。

拿钱去买吧,村主任家就有卖,他是网箱养殖能手,全村就他会养鳜鱼。

村主任说过,等技术成熟后教大家都养,但这至少要等到明年。

可现如今你是火烧眉毛,眼前告急,别说一年,一天也等不了。

但是,一条鲜活标子鳜至少要花五十来块,六条就得三四百。

这些年,你独自供儿子读书,手头本就拮据,别说没这个钱,就算有这钱你也不能去买。

你是谁啊?

露水湖一等一的捕鱼高手,拿钱买鱼,岂不让人耻笑?

今夜,就剩今夜了。

老实说,你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对捕鱼者来说,夜幕下的露水湖并没有那么黑暗,虽然这还是个没有星月的晚上,你

照样能脚踩月牙划盆,逐浪湖面,将渔网一一下到有效的水域。

以往下完渔网,你会在岸边拴了划盆,倚靠在盆里,或以手枕头,聆听水面鱼儿游动、林岸虫鸣;

或遥望苍穹,依着星月移行的方位,估算着昼夜更替的大致时光;

再不就想儿子,想他成年后的身高长相,想他毕业后的工作;

或抽完三五支劣质香烟,窝在划盆里惬意地眯一会儿……可今夜,你没有在岸边拴划盆,而是依然荡着划盆,游曳在寂寥如梦的湖面……

不知不觉,你已接近村主任家的网箱。

这儿囤养着清一色的鳜鱼。

你知道,村主任在湖边设了哨棚,也常来哨棚过夜,但有时也难免上演“空城计”。

此刻,你望着黝黑静谧的哨棚,不由耳热心跳起来,兀自疑问:

是空城计吗?

这种疑问,与其说是猜测,不如说是希望。

而更可笑的是,你却还在心里暗暗祈祷:

村主任,你可别给我机会啊!

谁能想到,你的祈祷竟有了神奇的呼应,哨棚里及时地响起了手机彩铃声,当然是村主任的。

你先是吓了一跳,继而抚了抚胸口,又轻嘘了一口气,说不清是庆幸还是失望。

村主任接听了电话。

从他的话中,你知道了大致内

容:

是镇长要村主任连夜去镇里,接待一位露水湖的开发商。

村主任临走时,打着手电,从网箱里捞了好几条活蹦乱跳的鳜鱼,然后才匆匆离去。

嗅着那鲜腥的鳜鱼味儿,你羡慕得直咽口水:

多么可爱的家伙,是拿去讨好开发商的吧?

村主任走了,哨棚空了,正所谓天赐良机!

可你却坐在划盆里发呆,这太巧合了,巧合得难以置信。

你猛掐自己的大腿,当确认不是梦境后,你又抱怨起村主任,看似聪明能干,其实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玩什么空城计,这不是给人可乘之机吗……你说村主任给啥机会不行,为啥偏偏给你做贼的机会?

你又说这哪是机会,分明是陷阱,陷你于不仁不义!

你甚至抱怨村主任为什么不养条狗,如果有条狗守在这里,你也会打消这种念头……你就这样唠唠叨叨,像个怨妇似的,一肚子不情愿地开始了偷盗。

也许太有安全感了,你进行得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先将划盆缓缓贴近网箱,然后轻轻摁亮手电,细心选择大小合适的捕捞对相。

就在这个过程中,你意外地发现网箱里的玄机:

这些网箱一头养着鳜鱼,一头

养着比鳜鱼小得多的小杂鱼,它们中间,相隔着一道网片,这道网片的网眼比小杂鱼大,比鳜鱼小。

小杂鱼可以任意去鳜鱼的区间,鳜鱼却无法进入小杂鱼的领地。

正是这样,你看到了非常刺激的一幕:

几只小杂鱼刚刚穿越那道间隔的网片,就被

守候在侧的鳜鱼一口一只鲸吞。

接着,又有几条小杂鱼开始“出格”冒险……你看着这些小鱼,先是唏唏嘘嘘可怜它们,随后竟恼怒起来,骂这些小东西愚昧无知,是一群十足的笨蛋。

明知道出格就会死,为啥还要铤而走险呢?

你说你打了一辈子鱼,还从没见过这么傻的鱼……

你骂得正起劲,突然听见有人在叫你。

你醒了,揉了一下眼睛,发现自己啥也没干,只是下完渔网后窝在划盆里打了个盹。

叫醒你的人是儿子,他特地跑来告诉你:

家里请客的鳜鱼齐了,是村主任刚刚送过去的,整整六条标子鳜!

那一刻,你怔怔地站在划盆里,似信非信,眼里却储满了泪水……

(有删节)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写村主任是网箱养殖能手,写他承诺技术成熟后教大家养,写他连夜去镇里接待开发商,写他急人之所难。

虽然村主任在文中着墨不是太多,但形象却较鲜明。

B.文章开头写“你”为宴席缺少鳜鱼着急,为后文写“你”缓缓贴近网箱并细心选择偷盗对象埋下了伏笔。

“你”对鳜鱼的渴望彻底战胜内心的矛盾,这突显了“你”的不仁不义。

C.文章最后写“你”“眼里却储满了泪水”,表达了“你”心中复杂的情感,有对村主任的感激,有对明天的

宴席不再缺少主菜的欣喜,也有对自己偷盗行为的愧疚和自责。

D.文章写“你”接近村主任家的网箱时,哨棚里突然响起了手机彩铃声,这在文章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镇长的电话才使村主任离开哨棚,“你”才有机会贴近网箱。

E.全文构思巧妙新颖。

全篇运用第二人称营造出一种更真实的现场感,让读者体会着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又用梦境让读者在心有余悸的欣慰之后产生一种思考:

人要怎样活。

(2)写村主任家网箱里的玄机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3)小说中“你”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为什么以“鳜鱼”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李佩甫:

“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

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

“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

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

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

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

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

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

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

干活挣钱,补贴家用。

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色”。

1960年,佩甫入读小学。

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

就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

读书的日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

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

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年3月,佩甫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

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

这段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

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候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1985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

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

佩甫这拨“50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

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

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

1986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

1987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

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12年,佩甫经过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

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

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

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

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

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

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

(《江南时报》) 

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

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

(《河南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品。

B.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的《红蚂蚱绿蚂蚱》,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

C.李佩甫在创作上注重积累,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

D.文学对李佩甫最初的浸润,是他上小学时阅读的他同学父亲的许多书,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进入到丰富的文字世界,感到充实而愉快。

E.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之所以能成为李佩甫生命的“底色”与作品的“底色”,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是密

不可分的。

(2)本文第五段为何要写到莫言和贾平凹?

请简要分析原因。

(3)李佩甫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4)李佩甫说,《生命册》

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

谈谈对你的启示。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开封市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1253.1亿元,增速8.85%。

在河南省2015年

各地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前三甲”中,开封市忝列门墙。

②校园足球蓬勃发展,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中国足球已不可同日而语,可以预见,中国足球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只是时间的问题。

③呈现在眼前,虽然选取的只是吉光片羽,冰山一角,但是窥一斑可知全豹,足以反映这个群体的全貌。

④照例来说,证实身份证的真假并不难,但部分明星及其经纪人对此却是讳莫如深。

尤其众多女明星对自己的年龄相当避讳,不愿意谈及。

 

⑤十多年未相聚的老同学见了面,有的促膝畅谈,有的尽情欢笑,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那场面可真热闹。

⑥2015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为全世界人民奉献了一次精神文化大餐,其节目精彩绝伦,富有中华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某地图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为杭州西湖,309万人次涌进西湖

景区。

B.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C.《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最接地气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

D.自2月5日起,广西三江进入春茶采摘期,全县每天可收茶青50顿,预计今年春茶产量将达3500吨左右,同比增长7%~10%。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

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