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0769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作战方法:

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战略方针:

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

★1、叙述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的时间、对象。

时间:

1947.3;

对象:

陕甘宁(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

2、中共中央为何主动放弃延安?

敌我力量悬殊,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战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因此为保存实力、避敌主力主动放弃延安。

*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依据有哪些?

a、地理位置优越;

b、延安是红色革命的中心。

群众基础好;

c、留在陕北,在战略上可以以较少兵力吸引和歼灭敌人大量主力部队,支援其他战场;

d、直接指挥西北野战军作战;

e、鼓舞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

4、述西北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主要事迹(指挥、重要战役)。

★指挥:

彭德怀;

★主力:

西北野战军;

用时:

5个月;

歼敌:

2万余人;

★战术:

蘑菇战术。

★主要战役:

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

★5、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间、指挥、主力、意义。

1947.6-8;

指挥:

刘伯承、邓小平;

主力: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意义:

a、迫使将军回援,支援了陕北、山东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b将战争引向国统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6、全国性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3课战略大决战

*1、战略决战为何首先从东北开始?

A、兵力对比:

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B、敌我态势:

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士气低落,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解放军根据地广阔,东北军装备良好,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C、东北物资:

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物质力量雄厚;

D、战略意义:

避免敌人主力会合;

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

★2、淮海战役是围绕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展开的。

**3、“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4、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敌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是在什么基础上制定的?

又是如何实现的?

基础:

完成了对张家口、北平、天津的分割包围,截断了国民党的退路;

实现过程:

先打两头的张家口、天津,而后和平解放北平。

★6、傅作义的最大贡献是使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

7、三大战役的战略意义何在?

略,见9题表。

8、和平解放的城市:

长春、北京。

★9、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主力、特点、主要战役、歼敌数量、意义。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11

1948.11-1949.1

指挥

林罗

刘邓、陈粟谭

林罗、聂

主力

东北

中原、华东

东北、华北

特点

攻锦打援,关门打狗

围点打援,各个击破

分割包围,围而不打,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主要战役

锦州、黑山塔山

碾庄、双堆集、陈官庄

张家口、天津

歼敌

47万

55万

52万

意义

解放了东北全境;

解放军数量上开始占优势。

长江以北华东、中原地区获得解放,使国民党中心地区南京、上海直接暴露于解放军面前,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使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中国革命的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大决战,国民党军独异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3.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发展人民军队的现代化,要热爱中国共产党。

1.参加了两次决战的将领是林彪、罗荣桓;

参加了两次决战的军队是东北野战军。

2.渡江战役的胜利(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第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1、叙述渡江战役的目的、时间、指挥、战线、结果。

目的:

尽快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统治,消灭长江以南国民党军队;

时间:

1949.4.21;

邓小平;

战线:

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

结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23。

★2、解放南京意味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渡江战役的意义)

★3、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

为了干净彻底的消灭敌人,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4、向全国进军的结果如何?

1949.9除西南中南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5、全国解放战争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的时间:

1950.6

**6、人民解放战争为何三年多就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

a、中共中央军事思想的正确指挥是快速取得胜利的关键(主要原因);

b、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是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

c、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援助是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根本原因)!

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者。

★时间地点:

1949.9,北平。

参加者: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

2、《共同纲领》的内容、职能。

内容:

★a.规定了国家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

b.规定了国家性质(国体):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c.规定了国家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各级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

★职能:

临时宪法(代宪法)。

3、政治协商会议的其他内容、会议作用。

其他内容:

a.确定国都-北京,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公元纪年法;

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周恩来、陈毅等56人;

c.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会议作用: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

4、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内容。

一致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5、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a.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和奴役的局面,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b.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历史纪元。

1.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被西方列强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

3.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省民换来的。

历史证明: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应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西藏和平解放的有利条件、时间、标志、意义。

有利条件:

昌都战役,消灭了藏军主力;

1951年;

★标志:

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意义: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

★7、开国大典:

时间,主要过程(了解),知道28响礼炮代表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历程。

1.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和平方式解放西藏,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西藏的和平解放阻止了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的阴谋,使西藏人民与内地紧密相连,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4.我们要坚决反对藏独分子,维护西藏的稳定发展。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而非全中国的解放。

第6课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

1、抗美援朝原因、目的、指挥者、主力、起止时间、结束标志、意义。

原因:

A、美国出兵朝鲜,轰炸我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我国家安全;

B、美国派海军第七舰队到中国台湾海峡,干涉我国内政;

C、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目的:

捍卫民族独立,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和平——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

起止时间:

1950.10-1953.7;

结束标志:

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a、抗美援朝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b、维护了亚洲及世界的和平;

c、捍卫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自身的安全与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中国人民志愿军因为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被国内人民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

黄继光、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战斗英雄。

1.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为巩固有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2.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主要指中国人民志愿军体现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以及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支援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为巩固有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正式成立,海军包括北海、东海、南海三支舰队。

★4、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成立不久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以英勇无畏、敢打敢拼取得辉煌战绩。

5、土地改革开始的时间和标志、结束时间、政策、内容、意义、目的。

★开始的时间和标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束的时间: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政策:

分批推进;

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历史意义: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

但是直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才消灭了剥削制度);

农民翻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土地制度及不合理。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以民为本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

也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1.封建土地制度确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于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三大改造时期,土地所有制形式变为土地公有制。

6、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7、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原则、意义。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进步。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制度。

3.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意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4.坚决打击民族分离主义,坚决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与“特别行政区”有区别。

★8、建国之初,中央人民政府为巩固新中国而进行了哪些斗争?

(五项)

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1、新中国自成立第一天,就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过程:

a.1953.12,★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印度代表团是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54.6,周恩来应邀访问印缅两国,并同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影响。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4、万隆会议的时间、特点、背景、主要议题。

1955.4;

特点:

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没有帝国主义参加。

背景:

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是在一个充满希望与危机的背景之下召开的:

一方面,二战后,亚非出现一大批民族独立的国家,他们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要求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另一方面,美国对亚洲一些地区的进一步卷入,使亚洲局势变得错综复杂。

★主要议题: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5、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是什么?

什么是“万隆精神”?

基础:

共同的历史——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在近代都普遍受到殖民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愿望——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刚刚获得民族解放,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要求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万隆精神:

独立国家要求摆脱大国政治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

★6、50年代外交成就:

中苏建交、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新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的外交历史,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并且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3.万隆会议上体现得平等、协商、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周恩来在外交上的出色表现为新中国赢得了许多国家的理解和尊重,也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天地,周恩来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5.万隆会议是中非外交关系的开始,中非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已经成为一号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1953年,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我国代表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

1、一五计划的时间、基本任务及主要成就、意义?

★一五计划的时间:

1953——1957年;

★基本任务: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主要成就:

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无缝钢管厂、武汉长江大桥、华药等。

一五计划是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2、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通过的时间、机构及其核心内容、性质。

1954年9月;

机构: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核心内容:

a.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性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时间、内容。

1953年。

内容: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即:

一化三改。

“过渡时期”的含义: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5、为什么必须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改造的途径及主要形式是什么?

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

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生产方式难以解决生产中的许多问题,也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改造途径:

走集体化道路;

改造的主要形式: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改造的途径和形式:

改造途径: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6、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

其途径及主要形式是什么?

政策:

利用、限制、改造。

途经:

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全民所有制。

主要形式:

以加工订货、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等方式逐步赎买。

★7、三大改造的实质?

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有什么历史作用?

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变生产资料私有为公有;

基本完成时间:

1956年底。

历史作用(意义):

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势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在我国逐渐确立;

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步阶段。

缺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8、1953年以前,侧重于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1953年起,侧重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1949年10月-1956年底中国历史主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与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一五”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

第一次五年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是国家根据过渡时期而编制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在东北地区,其结果开始了计划经济建设的模式。

1.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

3.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而非新中国成立时。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三大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确定的国家主要任务、意义。

1956.9。

背景: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主要内容:

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确定了国家的主要任务(八大最突出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再次证明八大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是正确的)。

国家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八大二次会议召开的时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严重后果。

1958.5;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严重后果:

大跃进运动和人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发动。

(八大二次会议成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的直接原因;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是其发动的根本原因。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表现、严重后果、教训。

“左”倾表现: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大肆泛滥;

严重后果:

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教训:

要尊重科学,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注意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国民经济调整的目标、八字方针、结果。

目标:

通过对工农业生产指标、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工业内部的关系、城乡人口比例等的调整,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市场供应得以改善。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结果: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第11课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

1、“艰难年代的创业英雄”中的“艰难年代”是指哪一段时期?

1956年——1976年,包括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十年和文革时期的十年。

2、艰难年代的创业英雄——“两弹元勋”、“杂交水稻之父”、“铁人”、“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的好战士”分别是指谁?

分别有什么事迹?

体现了哪些精神?

邓稼先——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中做出巨大贡献。

袁隆平——1973年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王进喜——大庆石油会战,为制服井喷用身体搅拌泥浆。

焦裕禄——忍着病痛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焦桐),治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

雷锋——发扬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分忧解难。

3、铁人精神:

艰苦创业、忘我劳动、克服困难、奉献为民

1.王进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他的言行体现了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

他是中国建设时期的“铁人”。

2.邓稼先是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杰出典范,他的言行体现了热爱祖国、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他是中国科研领域的“两弹元勋”。

3.焦裕禄是中国党员干部的优秀榜样,他的言行体现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他是人民群众的好干部。

4.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一心为民的精神。

三位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