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史名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0544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传播史名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闻传播史名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闻传播史名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闻传播史名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闻传播史名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传播史名词文档格式.docx

《新闻传播史名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传播史名词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传播史名词文档格式.docx

10、《字林西报》(99传名):

原为1856年北华捷报馆开始增出英文广告月刊《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则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1850年创刊于上海,初名《北华捷报》,由英商奚安门主编,代表英国官方的观点,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报馆组织已改为由字林洋行,遂改名为《字林西报》,得到英国领事馆和工部局的支持。

内容以商业信息为主,主要阅读对象是在华的外国人和买办知识分子。

该报不迎合一般读者的口味,内容更加明目张胆煽动政府加紧侵略和掠夺,公开支持清政府。

反对中国人反帝反封,开辟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专栏,重视言论,中外政局关系发表意见。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一共出版了101年。

1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创刊,主编有林乐知和李提摩太等人。

内容包括变法宣传、西学介绍、自然科学和西方社会科学。

《万国公报》:

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

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

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

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林乐知: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

后回到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13、《上海新报》:

创刊于1861年,由北华捷报管创办,字林洋行出版,初为周刊,1868年革新版式,其样式已接近现代日报,是国内最先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

1872年改为日刊,该刊的主笔都是英美来华的传教士。

14、《申报》:

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15、《新闻报》:

1893年2月英商丹福士创办,1899年传给美商福开森,内容以经济新闻为主,以工商界人士为主要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和销售排在前列。

(维新)《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威信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出版3个月后,由于和上海《万国公报》重名,而改名《中外纪闻》。

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

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

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梁启超:

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改良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康有为的学生,鼓吹保皇立宪。

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二年,1895年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主编上海《时务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办《新民丛报》,创“时务文体”,改文坛腐朽之风。

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参加"

公车上书"

,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

(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

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万份。

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新文体”:

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

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时务报》的影响:

《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

湖南的《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主要撰稿人:

唐才常、谭嗣同)唐才常主编。

《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在长沙创办、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

唐才常:

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

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国闻报》:

1897年10创刊于天津,华北地区的改良派重要报刊,主编严复,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以通外情为要务”,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与“西学”。

1、章太炎(96论)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12、《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18、《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

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

7月26日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鄂督瑞徵极为震恐,8月1日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

瑞徵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

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

“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10、《苏报》案(03新名)

我国近代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

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

19、《大清报律》(02论):

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

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

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

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

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

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20、《民国暂行报律》(02论)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

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15、《神州日报》(95名)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

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

该报较为注意宣传策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借口“有闻必录”,该报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它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6、“竖三民”

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

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

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17、于右任(96论)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

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

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20、癸丑报灾

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

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

24、黄远生(01新传名)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25、邵漂萍(01新传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

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1、《汇报》:

1874年,由容闳创办于上海,多次改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2、《述报》:

1884年中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主要报道中法战争,重视图像。

6、《循环日报》:

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

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

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原名利宾,1862年后改名韬,字仲弢,又字诠,江苏苏州人。

1849年和麦都忠等传教士合作,完成《格致西学提要》,《瀛杂志》等译书,并协助出版中文期刊《六合聪谈》,开始办报生涯。

1861年为《华字日报》撰稿,1874年与黄平甫合作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编,并为该报撰写文章,鼓吹变法,1885年创弢园书局,1886年担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撰稿。

1897年病逝于上海。

著有《遁窟谰言》、《弢园文录》、《弢园文录外编》等。

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作家。

1、《新青年》(91论):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

2、《敬告青年》: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的文章,该文章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

3、《每周评论》(02新名):

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4、《湘江评论》:

1919年7月出版,是"

五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长沙以及湖南学生刊物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它以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名义发行,毛泽东任主编,仿效北京《每周评论》形式。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由周恩来主编,1919年7月21日正式出版。

是天津学生联合会的刊物。

在当时号称"

全国学生会报冠"

大力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鼓动,影响很大。

每周出两期,极受欢迎。

6、《共产党》月刊: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0年创刊,秘密出版发行。

李达任主编。

其主旨宣传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知识,反对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

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

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李大钊:

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成舍我:

报刊大王,创立成氏报系事业。

1924年4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旧中国民间三大报系:

成氏报系、南京新民报系、新记大公报系。

3、《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1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99新名):

1918年成立。

为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

研究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

会长由蔡元培担任,徐宝璜教授和邵飘萍任导师。

14、徐宝璜(97名):

民初著名新闻系学家和教育家,所著的《新闻学纲要》是我国最早新闻学著作之一,当时的新闻界称他为"

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4、蔡和森:

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工人运动领袖,《向导》周报的首任主编。

和向警予合署“振宇”。

1918年4月,同毛泽东一起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并创办《湘江评论》。

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1、《向导》周报(01传名):

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报纸。

5、《先驱》半月刊:

创办于1922年,北京团组织创刊,第4期迁往上海。

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构建立,《先驱》改组成为团中央第一个机关报。

6、《中国青年》(01新名):

1923年10月,在上海创刊。

1927年10月停刊。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宣称,它是“为中国一般青年服务的”,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强健的、切实的路上。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

7、恽代英:

笔名但一、FM。

(编辑《学生周刊》、《武汉星期评论》、《中国青年》主编、主编《新建设》、领导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工作,任《黄埔日刊》编撰,主编广州《红旗》。

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其文风是热情与说理,即洋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

8、萧楚女:

原名树烈,字秋。

笔名楚女、初遇、抽玉、匪石、丑侣等。

自1922年起先后担任《新蜀报》主笔,《中国青年》编辑,1926年协助毛泽东主编《政治周报》。

他写过许多文章和小册子,其中著名的有《显微镜下的醒狮派》、《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

15、《世界日报》:

1925年2月创刊,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曾聘请刘半农为副刊主编,发表过鲁迅的作品。

副刊《明珠》,曾因发表张恨水长篇小说《金粉世家》,风靡一时。

16、新记《大公报》(95名):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在天津成立"

新记公司"

《大公报》以新记公司的名义续刊出版。

新记《大公报》经历的岁月,即1926年至1949年,它以"

四不主义"

立报,贯彻自由主义报刊方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

19、戈公振(03新传名):

名绍发,字春霆,从1912年起任《东台日报》编辑,1《时报》总编。

1920年首创《图画时报》,《生活日报》。

1921年成为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会长,曾编译了《新闻学最要》一书,1925年开始,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讲授新闻学,研究编写了《中国报学史》,1928年出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1930年创办了《申报星期画刊》任主编,1933年以中央通讯社记者身分在莫斯科访问并研究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苏3年,写了不少关于苏联从四社会主义建设的通讯报道,寄回国内报刊发表,后汇集成《东北到庶联》一书。

1935年受邹韬奋电邀回国,筹办《生活日报》,于1935年10月22日逝世,享年45岁。

其他还著有《新闻学》。

1、中央通讯社;

2、中央广播电台;

3、《中央日报》;

8、红中社(99传名):

红色中华社的简称,中国共产党的机关通讯。

1931年11月成立。

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声中,“红中社”向全国、全世界首次报道大会胜利召开的消息。

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

1931年11月7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

“红中社”出版《红华中华》报为主,兼带做了一些通讯社的业务,实行报、社合一。

“红中社”编译刻印“参考消息”─《无线电日讯》(又称《每日电讯》)。

10、《红星报》:

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和《红色中华》报同一天创刊)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

1933年8月后,邓小平主编。

被称赞为“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