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9953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文档格式.docx

窈窕淑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

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

采之、友之、芼之、乐之。

(5)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蒹 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阅读鉴赏】第一章八句:

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

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接着展示诗的中心意象:

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的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着追求,但“伊人”都缥缈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

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

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着之意可见;

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理解记忆】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4.诗中景物发生变化,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5.诗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

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6.诗的句式特点:

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反复咏唱。

式 微《诗经·

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阅读鉴赏】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

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

子 衿《诗经·

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阅读鉴赏】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理解记忆】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

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看不见恋人的影子,心里很着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男女那样悲伤而泪湿手巾。

【阅读鉴赏】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出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

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

“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仍可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

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 

【理解记忆】1.这是一首送别诗,既交代送别地点又虚写前途景物的诗句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在这首诗中,歌颂友谊,千古流传的名句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阅读鉴赏】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三、四句写湖的广阔。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

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诗人前四句实景写洞庭湖的雄伟景象,后四句借景抒情,表面上在旁观渔民捕鱼钓鱼,实际上是表现诗人不甘寂寞,希望自己能报效国家,但是出仕又没有人引荐,表现了自己的失望、苦闷、愧疚之情。

【理解记忆】1.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是:

2.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3.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是:

4.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

5.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

6.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破了。

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阅读鉴赏】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句子的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风怒号”三字,起势迅猛,音响洪亮,犹如秋风咆哮。

“怒”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然后茅草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

“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第一段场景是: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

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偷窃的事。

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判罪。

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

“归来倚杖自叹息”:

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

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却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的生活体验,作者是写不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也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

“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呜呼!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理解记忆】1.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的博大胸怀、济世情怀和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1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呼喊。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

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卖炭翁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词句注释】

(1)卖炭翁:

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

“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

砍伐。

薪:

木柴。

南山:

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3)烟火色:

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

灰白。

(5)得:

得到。

何所营:

做什么用。

营,谋求、需求。

(6)可怜:

使人怜悯。

(7)愿:

希望。

(8)晓:

天亮。

辗(niǎn):

同“碾”,压。

辙:

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9)困:

困倦,疲乏。

(10)市: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11)翩翩:

轻快的样子。

骑(jì

):

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

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把:

拿。

称:

说。

敕(chì

指皇帝的命令。

(14)回:

调转。

叱:

吆喝。

牵向北:

指牵向宫中。

(15)千余斤:

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驱:

赶着走。

将: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惜不得:

吝惜不得。

惜,舍。

得,能够。

(17)半匹红纱一丈绫:

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比相差很大。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8)系(jì

挂。

直:

同“值”,价钱。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阅读鉴赏】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

“卖炭得钱何所营?

”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

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

“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

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

这是全诗的诗眼。

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

卖炭得钱,买衣买食。

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

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

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

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