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毓在中国理工学生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9338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毓在中国理工学生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董毓在中国理工学生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董毓在中国理工学生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董毓在中国理工学生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董毓在中国理工学生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董毓在中国理工学生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董毓在中国理工学生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毓在中国理工学生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董毓在中国理工学生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不过,和中国绝大部分学生一样,他们从未受到过系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之前也没有上过其他的哲学、逻辑和认识论等课程,即他们对批判性思维课程有热情和一定的认识,但有关知识背景很少。

两届的种子班人数都在18-20人。

学生挑选的来源、标准、过程基本一致,即两届学生有相似性。

教师两次运用的教材在例子和内容上调整不大,教学原则和方法一致。

虽然学生人数少,这些因素还是有助于我们对两次教学效果的同异做一些初步的观察、对比和分析。

二、课程安排和教学

教材编辑

教材是根据作者原来在北美讲授批判性思维的讲稿编撰而成。

它涵盖了目前西方教材共有的论证分析的内容,也包括代表批判性思维学科从单一论证向团体、对话的认知模式的转换趋势的最新内容(辩证思维)。

它既重视技巧的训练,也强调精神和素质的培养。

它的主轴是把批判性思维看作探索和认知过程,强调创新的需求,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和方法中吸取营养。

它针对中国学生的思考习惯进行了相应的安排:

比如不仅绝大多数实例来自中国的报刊,而且将探求隐含假设的内容专门成章,以期训练学生透过表面深入思考。

该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

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

在教材的基础上编辑的课件的内容包括:

批判性思维者的理智素质;

具体分析和实践的理性精神;

批判性阅读;

证据的客观性和质量的分析;

各种推理;

科学假说和推理方法;

隐含前提和假设;

寻找不同观点和论证的开放、创造和竞争;

写作批判性思维的分析和论证论文等。

教学目标

简洁地说,教学内容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两大习性和能力安排的:

一是理性、二是开放的习性。

理性首先指追求真理、公正和反思的精神:

凡事要问一个“是否有理由证明它为真”的问题;

开放指主动去要求、寻找和考察不同的事实、观点、解释和论证:

凡事要问一个“是否还有别的事实、解释或理由”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发展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时,包括这两个方面。

显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理性和创造性思维,并能从知识的消费者向知识的生产者转化。

教学方法

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应该以批判性思维的原则来教学,这首先表明学生是主体,他们通过思考来理解、来学习。

为此,采用各种启发和互动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思考,学习技巧,形成习惯。

这样的方法包括:

小班互动:

分四到五组,提问、讨论、审议、辩论、报告、课外研究项目,写作短文来发展自己的理由和论证。

启发和实践的教学方式贯穿在这样的“三步曲”教学节奏中。

即每一主题都以真实的案例开始:

(1)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案例,力图从中抽取有关原则、方法、经验和教训;

(2)教师对学生得出的原则和方法作出需要的补充、概括和理论讲解;

(3)最后再用新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审议、写作等方式练习这些原则和方法

课时

课程设计为32学时,但加上其他讨论、答疑、学生研究项目和最后报告,一般要超过10小时。

集中在两周内完成,每天至少4小时的学习和练习。

考核方式

两个评分依据:

(1)按照平时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上提问、发言、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程度--为此教师或助教要密切观察和随时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2)最后每小组的实例分析研究项目的报告,以及最后当众讲解报告的质量。

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理性和开放要求的体现(达到上面两个目标的程度),比如报告中的理由、推理、深入分析、对替代立场和论证的考虑的程度好坏,具体立场正确与否不在考核范围。

三、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映

喜爱互动教学

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激励学生主动、自主思考学习,这在两届教学中都获得了成功。

从课堂上的表现,老师们的观察,和学生的课程总结(批判性思维课程总结2010,2011)看,互动的教学方法获得学生普遍、热烈的欢迎。

课堂上发言、讨论和争论的自由、热烈程度让了解这些学生的人意外,让讲课教师感到又吃惊又高兴,并时而享受插不上嘴被“边缘化”的感受。

很显然,小组讨论和辩论的方法对“失控”局面起很大的作用:

“忘不了课堂上我们自由辩论甚至感觉不到老师的存在的那种氛围,每个同学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而又寸步不让,唇枪舌剑之间能察觉得到老师满意的微笑。

确实,我们太需要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近乎‘肆无忌惮’”。

(汪殿磊)“上课的气氛非常好。

在老师的引导下,课堂讨论同学们都非常地投入,老师对于我们的讨论也非常宽容,以至于当老师自己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时经常被正在激烈讨论的我们打断。

当我们对于某个问题有争议时,老师不会下论断,而是让我们保留自己的观点。

”(汪方)

学生也把这样活泼局面归之于启发和鼓励的做法:

“老师的教学方式跟国内单纯的上面讲下面听的模式很不一样,老师讲只做一个引子,然后就让大家自己去想,自己去挖掘”。

“老师在整个课程当中,一直都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例如当某个同学说的一些观点并没有得到很多人认同的时候,老师就会说,这个同学的观点还是有些道理的,我还是同意他的一些观点的。

再比如,当我们对一个话题做了比较激烈的讨论之后,老师会说我们同学想到的问题比他要多要好,再对我们做一些评价。

我觉得这样的鼓励和表扬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不会因为害怕说错,被批评而不敢发言,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

”(薛峰)

学生也很喜欢教学的实践性和合适的例子的作用:

“老师的上课方式特别,感觉有点以前上微机原理的味道,讲了一些理论性东西之后马上就实践”。

“上课的教材也很特别,很多内容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通过精心挑选的对应的练习,上课效果非常好。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很对我们的胃口。

结果,学生普遍反映感到学习的乐趣:

“虽然每天上8节甚至12节课,但从没有感觉累,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充实和激动”(王慧松)。

改进意见

为了改进教学,在第二届教学后,教师特别敦促学生提出批判、改进的意见,结果学生对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归纳一下有:

(1)课程节奏上安排:

有些时候在讨论之间教师讲理论的时间较长,台下学生有枯燥、疲倦感觉,希望调整一下,将讲的部分和讨论部分分配得匀称一些。

有的同学建议减少理论部分,增加更多练习和讨论,但也有学生认为应多强调理论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认识到相关的理论,这样可以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去直击问题的要害。

(2)有学生依然觉得有些讨论争辩不多,小组得出来的观点基本上都大同小异。

他们认为是有些话题引不起太多的兴趣,例子可辩论性不大,建议可以挑选更多大家都关注的时事话题,争议性比较大的例子,这样讨论会更加热烈和充分。

(第二届教学的争论“烈度”确实有时低于第一届,尽管论题相同或相似,这一点在下面要讨论)。

(3)学生提出的其他一些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包括:

1.课堂讨论穿插几次辩论赛,各个小组之间可以通过算积分更加促进互相间的竞争;

2.在课结束或开始上课时,随机叫同学自己来做学习总结或回顾,以加深印象,锻炼口才;

3.适当地在平时的授课中有意插入一些经不起批判的观点,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和灵敏度;

4.增加如何发展自己观点和论证的内容

5.PPT的文字要与背景有较大色差,否则学生在下面看不清楚PPT上的内容;

四、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和掌握

两届教学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学生全面理解批判性思维、了解其精神和方法,并能开始有意识地去运用。

高度评价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学生对批判性思维价值的认识是通过惊讶和醒悟的情绪形成的,有学生说,当听到老师提出即使跟从自己的感觉也很有可能是盲从时,“我确实大吃一惊,连自己的感觉都不能相信,都要批判吗?

”(杨一帆)还有学生描述他听到关于知识也只是一个方面的认识,也可以成为进步的障碍的观点时的心情: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理论‘知识等于偏见’,第一感觉就是:

这是对知识的否定,也是对知识分子的挑衅,感觉不可理喻”(汪洋)。

学生指出他们的新感受反映了从书本里来到书本里去的传统:

“这门课教批判性的思考:

任何断言和证据都是可以怀疑的。

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前很少接触到的,我们以前接受的教育是‘这个本来就是这样的、书上是这么写的、所有人都这样’”。

(单俊杰)

更多的学生表达了这样的醒悟:

以前对于一些观点或言论,只要看起来、听起来很合理,就信以为真。

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警觉起来了。

“在课堂上,我们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来分析一些国际报刊、名人名嘴的文章,居然发现了这些文章中有不少不合理之处;

某些平常很容易让人信服的推理方式居然是不合理的。

很多看似合理的言论、观点,经过批判性的推敲之后就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使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过去是多么的无知与危险。

”(廖昕)“之前读书或看新闻听讲座时总会产生一种感觉,觉得作者的观点都很正确,不由自主地去相信并跟从。

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盲从。

难怪读书不少却没什么长进,原来自己的大脑成了别人观点的跑马场。

上了这门课程之后,就不会再那么轻易地被“忽悠”了,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并且证据都经得起批判考验,才能让我们信服。

(杨一帆)

所以,有学生说,现在有一种要把以前的书“重新读一遍地冲动”。

他们觉得批判性思维这门课“及时弥补了自己思维能力的缺陷”,所以,理工科学生应该更早上批判性思维课程,他们建议全校和全国各大学都应该尽快开展这门课。

全面认识批判性思维

现代中国有一种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人们感到学生固守书本、不敢批判、不善创新,另一方面一味否定、反对、抨击的情绪浪潮蔓延。

这反映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缺乏。

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本质可以用“大胆质疑,谨慎断言”来代表,两者不能偏废。

即开放的精神是彻底的,这一点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清楚:

批判地思维是说任何断言和证据都是可以怀疑的。

学生经过震惊后认识到,即使是个人第一手的观察资料和现有的知识,都是可错的,我们应该通过寻找不同的事实、解释、论证来竞争来突破和进步。

另一方面,学生也清楚认识:

“批判性思维”不是专指挑毛病、批评别人,也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要求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尽可能使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客观公正。

(杨驌宇)

批判性思维是态度和技能的结合的观点也得到学生接受:

我觉得这门课不仅是告诉了我们怎么应用一些科学的理论方法来分析一个具体问题,更在于我们一定要求真,公正,反思。

对于一些主流观念不是一味的盲从,而是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即使这个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觉得这样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至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来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才带动了对整个事物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接受。

(董尚文)

两个星期的课程确实给我的思想带来了很多变化,不再是去被动地接受别人文章中的推理、判断,而是主动地去分析别人的推理结构,继而在这个结构上使用科学的方法判断推理的合理性,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我想这对我们将来做各种事情都是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公正、反思、求真,我想在以后应该时刻用这三个词提醒、勉励自己!

(刘亘)

学习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学生们这么总结他们学到的方法:

“我觉得这门课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当我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时,我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东一脚西一手的乱找问题的毛病,而是有一个方法可以运用,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很全面的将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我了解了怎样系统地分析和反驳不合理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与他人交流还是阅读报刊杂志,都会碰到形形色色的论证。

有些论证,尽管我觉得它们的结论是荒谬的,但是不知道如何反驳,我只会说: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至于为什么不同意这个看法,我尽管也能讲出点东西来,但是讲出来的话总是缺乏逻辑性,很难驳倒对方的观点。

上了“批判性思维”,我知道应该怎样做了。

首先我要抓住对方的结论,然后分析清楚它的前提和隐含前提,最后了解结论的推导过程。

当把对方论证的脉络分析清楚后,反驳起来就很容易了,只要摆出对方前提至推导至论证这个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就能让对方无话可说。

”(胡焰)

学生认识到辩论和团队合作模在批判性思维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学生先分小组作业,然后每组派一个人上台陈述观点;

在陈述的过程中,往往会遭到其他小组同学的反驳,当台上的同学辩论力渐不支时,同一小组的同学就会站起来,为自己台上的组友完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

学生发现这样可以多层次的合作和辩论可以大大的加深加广对论题的认识,并能激发新思想新认识。

(胡焰)

课程中介绍了图尔明论证模型。

这个模型要求思考更广更深,要包括一般没有意识到的论证基础、原则、使用范围的考虑,还包括对反面观点和论证的考虑。

在作业和研究报告中,许多学生运用这个模型来避免陷入单一论证,思考肤浅、不周的问题。

事实证明图尔明论证模型是一个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有效工具。

意识到批判性思维能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生感受到批判性思维的反思性,多样性原则十分有助于创新思维。

他们指出,“批判性思维教会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

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做出合理的、明智的决断。

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前人或他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更要对自己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及时进行审视和剖析。

由于从小的教育就缺少这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教我们什么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并没有教我们应该怎样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根据条件得出结论,并不能反向推理,不能思考结论得出的过程,这也正是我需要反思的地方,思维模式的固化是最可怕的,比知识的匮乏还可怕,因为那样人脑就只是一个固定输入固定输出的程序,丧失了人脑最精华的部分。

”(周飞龙)

还有学生说,“创新能力不是依赖于特别的天赋或特别优秀的智力,而是依赖于思维产生的创造力。

创新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不要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的事实,而是要学会如何另辟蹊径,即使这样做可能意味着将推翻他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

这点在课程里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我们在课堂上的讨论不仅仅是解决了某个问题,而是潜移默化的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性思维的习惯。

”(张潇雨)

愿意在实践中运用批判性思维

学生们充分意识到当今是个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时代:

如今网络发展迅速,信息爆炸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各种各样的言论、观点满天飞。

对于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不能作一定的真假判断就信以为真,那将会是很危险的事情,轻则闹些笑话,重则成为受人摆布的“棋子”。

纵然如此,还是有很多“盲从”的人,网络上有人发一篇文章,就可以煽动一伙人去“人肉”、去申诉,然而又有多少人会去仔细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这几天的课程学习中,我越发体会到,批判性思维就像是一把利剑,用来撕破层层的虚伪,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

”(廖昕)

自然,学生清楚知道,“批判性思维不是通过上这两周的课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锻炼。

日常生活中在判定其他人的观点是否正确时,不能仅凭头脑的一时发热就轻易地下结论,而是应该有意识地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这个观点。

这样坚持下去,对别人的文章,别人说的话,都会不自觉的使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估,看他们是否有逻辑错误,他们的证据是否经得起推敲。

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盲从、偏见,可以更公正,理性的面对当今的信息海洋,学会独立思考,并做出理性的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王慧松)

据学生陈述,他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

他们说:

“在课下大家也明显有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现在互相聊天时常会听到或说出‘你这句话的隐含前提是……,这是有问题的……’(杨一帆)。

五、教学观察和思考

学生特点和学习表现

这些点团队的学生积极、爱学、刻苦、礼貌,学习繁重,常常通夜做项目,但没有缺席;

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反驳老师,在课外对老师很礼貌。

点团队对作风的培养痕迹明显。

学生的实干作风也很明显。

五、六月份的武汉,教室实验室又热又潮,空气不好。

但我看到不少学生就在那里熬夜干活,吃住在试验室里。

实干的作风是最最要紧的。

学习的主动性和注意力方面优于中国的大学生平均水平,也好于作者在西方教过的学生的平均水平。

这可能是优秀学生和新课新方法的吸引多重原因之故。

不过,在学生积极发言等方面,两届学生有一些差别。

在第一届,因为有二、三个平时就爱说爱争论的学生地带动,并没有用特别的努力来推动;

在第二届学生中缺乏这样的“带动学生”,发言和争论的温度和第一届比上来较慢较低,所以做了一些额外的强调和努力。

由于是理工学生,在理解课程中形式逻辑内容没有困难(并没有学过逻辑),善于将日常论证的逻辑形式翻译出来。

学生的理解能力普遍较强,即使是较难的例子和问题,在初次判断有误后只要再等待一下就能准确理解。

在发掘隐含前提时,学生可以想到比老师更多更好的答案(”小心,后面有熊”)。

在需要发散和创造性思考的例子上,学生的回答也超出了老师的准备和想象。

比如不还借物的正当理由。

学生能进行相当细致的“假象-推演”思考:

如果人脑后有眼睛会怎么样。

问题和分析

不过,学生尽管敢于发言,讲出自己的直觉认为对的观点,但一般还是缺乏明确给出理由的意识,有时一被反驳便不能继续(关于知识分子寿命比普通人短10多岁的统计根据,多数人没有认为有错误)。

这正是课程训练的一个针对的重点:

在说出自己立场时,一定配有理由做后盾。

这需要特别强调,并用写作等方法来训练,要求学生时刻不忘发展自己或者支持或者反对的理由。

在两个班底学生中,有思想活跃又有条理的学生,占10%左右(每班1-2个),和他们在其他学习上的表现一致。

其他有思想活跃但推理能力差的学生,占20%。

思考最广、回答最好的学生是对批判性思维事先有兴趣和平时思想就活跃的学生,比如”不还借物的正当理由”。

其他的学生还需要有意识地开扩思路。

推动学生发言和思考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再派代表发言,这样他们有了内容可以表达,而且当组之间有不同立场时很自然会产生争论。

而且,回答质量和想象力和讨论的气氛活跃性有一定关联,第二届的(2010)学生开头有几天讨论的热烈程度较第一届低,他们回答的广度和深度也稍差。

这个观察虽然没有大面积的教学统计研究,但综合两届学生的相似性,但上述关联性似乎有一定普遍意义。

最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是用真实的,学生关心的好例子来刺激学生思考和推理。

学生对好例子以及它传递的方法教益印象最深:

比如”最牛的女生”图片所表示的语境决定含义和真理性。

他们在很久以后还可以通过回忆例子来说明相应的教益。

学生的依赖性总是存在和表现出来的,课外研究项目中一个小组选了自己找的题目,其他在老师的例题中选。

教师要把鼓励独立自主作为一个目标。

老师对问题一般不要给答案,要多留出时间等待学生多想,相信学生总能想出。

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要以给答案的方式回答问题,而是给出启示引导学生去想答案。

而且,在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方法需要十分精致。

学生容易受老师引导,抛弃自己的立场,改变自己的观点,这样虽然他们可以得到老师鼓励的立场或结论,但相应的思考和理由质量可能降低。

所以老师的参与时机、程度和方式是一门艺术。

对教师的要求

如上所叙,批判性思维和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挑战。

一方面,教师备课和讲课不必面面俱到,可以灵活掌握;

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教师说话并不多,而是让学生说。

但另一方面,教师备课要达到真懂的地步,特别是充分理解所讨论的问题、案例的各方面各维度内涵,吃透案例的各个可能立场和视角及推演,这样才能掌握讨论,善于引导,能回答学生的各种可能问题和挑战。

所以,这样的“理解”,是对教师的必要要求。

第二要求是关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态度的,教师要以身作则:

追求真理,剖析偏见,接受批评,开放,宽容,建设性,以平等身分参加辩论,让学生敢反对你,敢说我不知道、我没有想到、这对我是个难题、我没有答案、我可能错了等等的话。

不要以为不能回答问题是丢脸。

要打破在知识探索道路上的师道尊严。

这看来需要勇气,其实代表你是否真的有批判理性精神。

那些Dian团队种子班的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论,在课下对老师十分有礼貌,他们的表现说明学生知道批判和尊重是并行不悖的。

第三,教学的艺术性是积累的,比如引导或加入学生讨论思考的程度和时机,过早过多有可能形成干涉.

注意和改进

注意系统性讲授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如上所述,有的学生喜欢更多讨论和实践,有的也要求更多理论,要求系统性,我们认为课程以精胜于广为原则,学生真正学到了几个精神和方法,要比泛泛而知但无一善用要好。

当然要明确将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全貌表达出来是重要的,这样学生在具体方法学习中能在整体观中理解。

据此,在编写课件和讲授中要细心遵守上述的“教学三步曲”的节奏,不要失衡。

寻找现实的,令人关心的,有趣的案例是不能停息的工作,每一学期的课都应该有新的实际案例。

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活泼是很有帮助的。

如学生所提,课件PPT的技术编辑细节问题也不要忽略。

抓住小组内讨论审议和小组间辩论的这个方法,这是个一举多得的法宝:

特别是能帮助学生打消说话顾虑,刺激思考,提高论证和创新的质量。

我们认为这个方法运用的好坏和学习效果有相当的关联性。

讲课的全部目的是在合理的轨道上着重刺激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不断吸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

要求学生写课程总结是必要的,并应特别要求他们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在第二届我们补上了这个要求,就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建议,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