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8962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称“小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作品有《樊川文集》。

二、写作背景

《早雁》: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

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为题写了这首诗。

本诗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寻欢作乐。

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尤以杜牧的这首绝句为佳,脍炙人口。

《题乌江亭》:

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来到乌江亭。

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虏弦(  )  

(2)胡骑(  )  (3)潇湘(  )

(4)菰米(  )(5)莓苔(  )(6)荔枝(  )

(7)不期(  )

答案 

(1)xiá

n 

(2)jì

 (3)xiāo (4)ɡū (5)tá

i (6)lì

(7)qī

2.词语释义

(1)金河秋半虏弦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厌潇湘少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顶千门次第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胜败兵家事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军事侵略 

(2)潇水、湘水,均在湖南 (3)依次 (4)难以预料

3.名句背诵

(1)________________,水多菰米岸莓苔。

(2)__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3)胜败兵家事不期,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案 

(1)莫厌潇湘少人处 

(2)一骑红尘妃子笑 

(3)包羞忍耻是男儿 (4)江东子弟多才俊

整体感知

1.《早雁》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

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以描写大雁的四散惊飞,喻指边地人民在战乱中饱受骚扰,流离失所,表现了作者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骊山的绚丽繁华和华清宫的壮丽宏伟,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

3.《题乌江亭》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发表自己对“项羽自刎”的看法,在表达惋惜同情之余,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

文脉梳理

《早雁》

明写早雁

实写边民

《题乌江亭》

重点突破

一、《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答:

答案 《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

这种手法在古人诗词中很常见。

如虞世南的《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题菊花》、王勃的《咏风》、张九龄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些诗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

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

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二诗在立意与表现方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

但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不同。

首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事件,来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

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

在表现方法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记述,不发议论,不抒情,把思想倾向蕴含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记叙中。

《题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

三、说说下列加□的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灭烛

光满,披衣觉露滋。

日与南山老,

倾一壶。

更吹羌笛关山月,

金闺万里愁。

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

开。

答案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诗人不能入寐,灭掉烛光,披衣出门,月光满照。

姣好的月光更使人难以入眠。

“怜”字突出了诗人对“远人”的怀念之情。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出自储光羲的《田家兴八首》。

“兀然”一句形象地突出了诗人与山同老、归依自然、安闲自得的心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是王昌龄《从军行》中的诗句。

这首诗主要抒写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扬,具有动人的力量。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出自杜牧的《早雁》,主要寄寓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从而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切同情。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是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前两句。

“次第”是“一个接一个”,“陆续”,表明宫门之多和骊山行宫的奢侈,与整首诗借“送荔枝”反映唐玄宗、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相合,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名句品评

(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品评 这是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在中原地区军民无防范情况下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

“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

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之凄惨。

(2)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品评 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

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

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3)一骑红尘妃子笑。

品评 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与嫣然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幽默的“笑”字中形象地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典型性。

这就回答了读者对上句“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开”的疑问。

这句乃全诗点睛之笔,并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

(4)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品评 “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乌江亭长舣船相待项羽渡江时建议项羽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千万,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是项羽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凡百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真实反映。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男儿本色和贵族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

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的确愚蠢得好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失败的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返回江东,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

这自然落脚到了“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

其意是说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

可惜项羽英雄气短,至死都不肯放下架子,至死都不肯接受失败的现实,竟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一意孤行,自刎而死。

而这样的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借古

借古即托古,在读史之后,借古事以讽今事,叫借古讽今。

如果借古人事说自己的感情,却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叫借古抒情。

此借有正借,有反借。

正借者,向古学习,古今一律,以古为鉴。

反借者,是古非今,古今相反,古今相衬。

从古生发,思古之幽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态与思想,而作者的心态与思想恰恰又是诗歌的主旨或欣赏的要点。

因为借可以藏,古人写诗作为手法要借,作为抒发真情而又不愿意惹出祸端,可能把意思藏得很深,很曲折。

时代不同,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不同评价,必须既知历史,又知诗人。

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生活在武则天当政之世,虽少年中举,但多次上书不被采纳,而且不断被排挤被株连陷害,最后冤枉致死。

在不得志时最容易想到古人。

而幽州台即黄金台,是燕昭王与郭隗的故事。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生活在党争之际,处于牛李两党夹缝中,艰难生存,郁郁寡欢。

此诗与《蝉》同是不得志的表现,主旨是怀才不遇。

手法不同而已。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于晚唐时世飘摇之际,讽刺那些一味享乐不管民族危亡的朝中大臣们。

商女是把一切看作金钱交换的人。

整首诗写现实,但引历史,有象征意义。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活在北宋南宋之交的李清照,深受国破家亡之苦。

他极力赞美项羽,其中含有对宋统治集团不顾个人不顾人民安危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批判与怨恨。

解读借古讽今类诗歌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其次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第三要注意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延伸阅读

夜宿泉州

温馨的、有点潮湿的、南方的夜降落在城市的林梢和屋檐前。

一枚新月好像一朵橘子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

城市在闪耀着它的宝石似的光辉,散发着豆蔻一般的香味。

泉州,你经历过多少风险,珍藏了这样多的瑰宝?

呵,那林立的碑坊,那雄伟的东塔和西塔,那开元寺紫云大殿后面希腊哥林多式的廊柱雕刻,大殿前面平台基石上古埃及式的人面兽身的浮雕,那以青色花岗石建筑的、具有古叙利亚建筑风味的清真寺,……它们怎样越过时间的长河,掩映在你的林荫中,在月色里默默地沉思?

轻风从旅馆的窗口悄悄地吹过。

呵,那风中仿佛吹来大海的凉气和港湾里夜潮的喧腾。

泉州,在长久以前的时期,你便是世界海岸的一个中心。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这里开放美丽的花朵。

呵,我仿佛触摸得住一幅地图;

在这上面,泉州,你好像林荫中的一朵金玫瑰,披着月色在那里闪光,发出深沉的香味。

古老的城市!

南方的四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甜蜜呵。

这个晚上,我想,我是不想睡觉了。

泉州,让我站立在这窗口,永远守望着你。

我想,我不是这里的过客,我好像是世代生长在这里的,我爱这里的一切。

泉州,我缅怀你的过去,我千百倍地爱你的今天!

呵,在传说中曾经开放过雪白的莲花的古桑树呵,你正是见证;

泉州,今天是变得更加美丽了。

我看见学校的窗户,像开放在花棚上的紫藤花一般地开放着,那灯光像海面上的渔火一样地闪耀。

我看见华侨新村的房屋和它的阳台,建筑在斜坡上,周围围着竹篱,又为古老的龙眼树林的夜色所环绕。

我看见梨园戏剧团的楼房,紧靠着郊区;

向前走去,那里有美丽的河流和古老的石桥。

我看见车站灯火辉煌,最后一班的班车已经到站了吗?

有亲爱的海外侨胞搭这一班车到家乡来省亲?

我看见郊外的田野有如海洋,四月的麦浪在明月下有如海波在荡漾。

我看见果园有如蜂房,花在结果,果在酿造甜汁。

我看见烟囱的手臂伸到明澈的夜空,我听见厂房里的轮子和压榨机在唱着新的歌……呵,这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让我伸出手来,把你整个抱在我的两臂里:

泉州,晚安!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诗歌鉴赏

题目:

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

角度自定,题目自拟。

500字左右。

示例

一副热肠忧黎元

——杜牧《早雁》赏析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

八月正是大雁南飞的季节,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

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

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

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

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

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

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

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

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

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

据《资治通鉴》载,回纥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

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

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

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

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

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紫红色。

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

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

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

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

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

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

“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

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胡骑(jì

)       骑马(qí

才俊(jù

n)怙恶不悛(jù

n)

B.不期(qī)期年(jī)

菰米(ɡū)妃子(fēi)

C.卷土重来(chó

nɡ)重量(zhò

nɡ)

莓苔(tāi)乌江浦(bǔ)

D.临潼(tó

nɡ)绣成堆(zuī)

虏弦(xuá

n)和煦(xù

答案 B

解析 A项“悛”读quān。

C项“苔”读tá

i,“浦”读pǔ。

D项“堆”读duī,“弦”读xiá

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山顶千门次第开(依次)

B.长门灯暗数声来(汉宫名,后来泛指冷宫)

C.金河秋半虏弦开(暗指战争开始)

D.胜败兵家事不期(难以预料)

答案 C

解析 虏弦开:

应暗指军事侵略。

3.下列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金河/秋半/虏弦/开B.山顶/千门/次第/开

C.须知/胡骑/纷纷/在D.胜败/兵家事/不期

答案 D

解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5分)

A.胜败兵家事不期:

本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下文作好铺垫。

B.仙掌月明孤影过:

这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

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反衬出长安宫阙的热闹繁华。

C.莫厌潇湘少人处:

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

D.长安回望绣成堆:

这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

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

解析 “热闹繁华”错误,应该是“让人感受到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4分)

过勤政楼①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②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①勤政楼:

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

②承露丝囊:

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

③金铺:

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1)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7分)

答案 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

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

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对比(反衬)。

一二句主要以勤政楼此刻的衰败冷清与当年之繁华热闹相对比。

后两句主要是苔藓的繁盛与勤政楼的衰败荒凉相对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

润州①二首(其一)

向吴亭②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③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①润州:

今江苏省镇江。

②向吴亭:

在润州丹阳县南。

③可怜:

可羡慕。

这两句说东晋、南朝士人最为旷达风流。

(1)诗歌首句中“千里秋”三字用语奇绝,请赏析其妙处。

(6分)

答案 ①点明游览时节在深秋;

②“千里”两字,既写出了江南秋色广阔无边的景象,又暗含诗人登高望远的意思。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诗人用对比手法,将古寺里青苔满阶砌、庭院荒芜萧条与小桥下绿水潺潺流动、酒楼盛景如旧相对照,联想前代人事,吊物怀古,表达了世事沧桑的感慨。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①宫词

李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夜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①绣岭,长安著名风景区,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玩乐之所。

②李洞,生活于晚唐,是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国势风雨飘摇,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

(1)诗歌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