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心脏手术麻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8884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1心脏手术麻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051心脏手术麻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051心脏手术麻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051心脏手术麻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051心脏手术麻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1心脏手术麻醉Word文档格式.docx

《051心脏手术麻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1心脏手术麻醉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51心脏手术麻醉Word文档格式.docx

二、术前准备

  缩窄性心包炎为慢性病,全身情况差,术前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性积极纠正。

特殊准备包括:

①胸、腹水经药物治疗效果不显时,为保证术后呼吸功能,可在术前1~2天尽量抽尽胸水;

腹水也可在术前1~2天抽吸,但抽出量不宜过多,速度应避免过快,否则容易发生血压下降。

术前抽出胸腹水,除改善通气功能外,还有防止心包缩窄一旦解除后,因胸腹水大量回吸入体循环而诱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危险。

②对结核性心包炎首先抗结核病治疗,最好经3~6个月治疗待体温及血沉恢复正常后再手术。

若为化脓性心包炎,术前应抗炎治疗,以增强术后抗感染能力。

③准备呼吸循环辅助治疗设施。

特别对病程长,心肌萎缩,估计术后容易发生心脏急性扩大、心力衰竭者,应备妥机械呼吸机及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等设施。

术中可能发生严重出血,或心室纤颤,需准备抢救性体外循环设备。

④备妥术中监测设备,包括无创动脉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CO2等;

必要时准备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等监测。

化验监测包括血气分析、血常规、血浆蛋白、电解质等,对围术期应用利尿剂者尤其重要,对维持血钾水平,预防心律失常和恢复自主呼吸有利。

记录尿量、检验尿液,了解血容量和肾功能。

  三、麻醉方法

  缩窄性心包炎病人多数全身虚弱,麻醉前用药以不引起呼吸、循环抑制为准。

术前晚及手术当日晨可给予镇静催眠药以充分休息。

麻醉前30min一般可用吗啡0.1mg/kg和东莨菪碱0.2~0.3mg肌注。

①麻醉诱导对缩窄性心包炎病人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由于血压偏低和代偿性心动过速,循环代偿功能已十分脆弱,处理不当可能猝死。

因此,必须在严密监测血压、心电图下施行缓慢诱导方法,备妥多巴胺、苯肾上腺素等药,根据当时情况随时修正麻醉用药处理方案。

诱导前应尽早面罩吸氧;

诱导必须掌握影响循环最小、剂量最小、注药速度最慢的原则,避免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可采用羟丁酸钠、依托咪酯或氯胺酮结合芬太尼诱导;

肌松药以选用影响循环轻微而不减慢心率的药物,如泮库溴铵,借以抵消心动过缓,也可选用影响血压心率较小的阿曲库铵。

②麻醉维持以采用对循环影响轻的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或静脉复合麻醉。

对心功能较好的病人可在手术强刺激环节(如切皮、劈开胸骨或撑开肋骨)时,加吸低浓度异氟烷、七氟烷或地氟烷吸入;

肌松用泮库溴铵、哌库溴铵或阿曲库铵等维持。

③麻醉期管理首先需严格管理液体入量;

在心包完全剥离前执行等量输血原则;

待剥离开始至完成期间应及时改为限量输血原则,否则可因心包剥脱、心肌受压解除、腔静脉回心血量骤增而引起心脏扩大,甚至诱发急性心脏扩大、肺水肿、心力衰竭。

因此,除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外,有时还需及时施行洋地黄制剂及利尿药治疗。

心包剥离过程中手术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应立即暂停手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

如果血压偏低,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小量正性肌力药。

机械通气的潮气量避免过大,以防进一步阻碍回心血量而引起血压下降。

④手术结束后应保留气管插管在ICU继续机械通气,维持正常血气水平,控制输液输血量,继续强心、利尿,保护心脏功能,防止低钾、低钠,应用止血药以减少术后出血量。

第2节先天性心脏病

  一、病情特点

  先天性心脏病(下简称先心病)是新生儿和儿童期常见病,其发病率仅次于风湿性心脏病及冠心病,居第三位。

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与胚胎期发育异常、环境或遗传因素等有关。

先心病的分类方法很多。

①Shaffer根据解剖病变和临床症状分类:

单纯交通型(在心房、心室、动脉或静脉间直接交通);

心脏瓣膜畸形型;

血管异常型;

心腔位置异常型;

心律失常型等10个类型。

②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和缺氧原因分类:

心室压力超负荷;

心房、心室容量超负荷;

肺血流梗阻性低血氧;

共同心腔性低血氧;

体、肺循环隔离性低血氧等。

③根据有无紫绀分类:

紫绀型和非紫绀型先心病。

紫绀型者心内血流存在右向左分流,或以右向左分流占优势;

非紫绀型者仅为左向右分流或无分流,这种分类方法较为简单而常用。

在非紫绀型先心病中,以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

在紫绀型先心病中则以法洛四联症最多见。

室间隔缺损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30%;

动脉导管未闭占17~20%;

房间隔缺损占10~15%;

法洛四联症占8~15%;

大动脉转位占8~10%;

主动脉缩窄占5~7%;

肺动脉狭窄占5~7%;

主动脉口狭窄占4~5%;

本章拟按此种分类进行逐项介绍。

  

(一)非紫绀型先心病

  1.室间隔缺损胚胎从第8周开始形成室间隔组织,出生后约20%~60%新生儿的室间隔自行闭合,其余40%在婴儿期闭合,多数在5岁以内闭合。

超过5岁自行闭合者很少,即遗留室间隔缺损畸形,有肌型、隔瓣后型及小缺损之分。

室间隔缺损时的血流自左向右的分流量大小取决于:

①缺损面积大小与分流量成正比;

缺损直径接近或超过主动脉瓣口直径时,血流通过缺损时无阻力,则在整个心动周期各时相都分流;

②左、右心室压力差大小与分流量成正比,压差越大,分流量越多。

肺循环血流量能反映分流量大小。

右室接受较多血量以后,容量增加,压力上升,输入肺动脉的血量随之增多,肺静脉回到左心的血量也增加,此时可见心腔扩大,心肌肥厚,房室压上升,肺动脉压上升,肺小动脉收缩;

继后肺小血管壁肌层肥厚,阻力增加,血管内皮退行变,重者可致部分小动脉闭塞,肺血管床减少,肺动脉压升高。

③室间隔缺损的病程发展取决于缺损大小和肺血管阻力状态;

病程发展过程中容易并发心内膜炎和肺炎;

或并发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

或因肺动脉压进行性上升而出现双向分流,甚至右向左分流,即艾森曼格综合征,出现紫绀,低氧血症及代偿性红细胞增多。

  2.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是胎儿期生理性的血流通路,出生后一般自行闭锁,有的延至半岁,少数延至一年后才闭锁。

闭锁的导管中层纤维化儿形成纤维索条,即为动脉导管韧带。

①如果动脉导管未闭(不闭锁),主动脉的血流向肺动脉分流,分流血量多少取决于动脉导管粗细、主肺动脉间压差以及肺血管阻力大小。

由于心脏收缩期或舒张期的压力始终大于肺动脉,因此血液始终是左向右分流,左室作功增加,容量增大和心肌肥厚。

②血液大量分流入肺循环,使肺动脉压增高,逐渐肺血管增厚,阻力增大,后负荷增加,使右心室扩张,肥厚;

随病程发展,肺动脉压不断上升,当接近或超过主动脉压时即出现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临床可出现紫绀,其特征是左上肢紫绀比右上肢明显,下半身紫绀比上半身明显。

  3.房间隔缺损可分原发孔及继发孔两型。

原发孔因未与心内膜垫融合,常伴有二尖瓣、三尖瓣异常;

继发孔为单纯的房间隔缺损,缺损部位有中央型、上腔型、下腔型等。

①早期因左房压高于右房,血液自左向右分流,分流量大小取决于缺损面积大小、两房间压力差及两心室充盈阻力。

因右房、右室以及肺血流量增加,使容量增多、心腔扩大及肺动脉扩大,而左心室、主动脉血量减少。

②肺血量增多首先引起肺小血管痉挛,血管内膜逐渐增生,中层肥厚,管腔缩窄,肺阻力严重升高,右房压随之上升,当右房压超过左房时可出现右向左分流,临床表现紫绀。

  4.肺动脉狭窄狭窄可发生于从瓣膜到肺动脉分支的各个部位,常见者为肺动脉瓣狭窄或漏斗部狭窄。

①肺动脉瓣狭窄占50%~80%,表现瓣膜融合、瓣口狭小、瓣膜增厚。

②漏斗部狭窄为纤维肌性局限性狭窄,或为四周肌层广泛肥厚呈管状狭窄。

③狭窄导致右室排血受阻,室内压增高,心肌肥厚,心肌细胞肥大融合,肌小梁变粗并纤维化,心腔缩小,排血量减少,全身供血不足,右心劳损,最后出现右心衰竭。

  5.主动脉缩窄可发生在主动脉的任何部位,多数在主动脉峡部和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处,占主动脉缩窄的98%,男性多于女性。

①因下半身缺血致侧支循环丰富,包括锁骨下动脉所属的上肋间动脉、肩胛动脉、乳内动脉支,以及降主动脉所属的肋间动脉、腹壁下动脉、椎前动脉等。

因肋间动脉显著扩张可导致肋骨下缘受侵蚀。

②主动脉缩窄以上的血量增多,血压上升;

缩窄以下的血量减少,血压减低。

可引发左心劳损肥厚,负荷加重,终致心力衰竭。

③脑血管长期承受高压,可发展为动脉硬化,严重者可发生脑出血。

④下半身缺血缺氧,可引发肾性高血压及肾功能障碍等。

  6.主动脉口狭窄有主动脉瓣膜狭窄、主动脉瓣下狭窄和主动脉瓣上狭窄三型。

①主动脉瓣膜狭窄较多见,瓣口狭小,有单瓣叶、双瓣叶、三瓣叶或四瓣叶畸形,瓣叶相互融合、增厚和钙化。

②主动脉瓣下狭窄的瓣叶基本正常,而瓣环下方呈纤维膜性或肌性狭窄。

③主动脉瓣上狭窄的位置在主动脉瓣叶和冠状动脉开口的上方,较少见。

④三类狭窄都引起主动脉排血阻力增加、左室负荷增大、左室肥厚劳损、舒张末压升高、充盈减少,同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心肌缺血症状。

随着左室的变化可致左房、右室压增高,心肌肥厚劳损,终致左、右心室衰竭。

  

(二)紫绀型先心病

  1.法洛四联症居紫绀型先心病的首位,占50%~90%。

①心脏畸形主要包括:

肺动脉流出道狭窄、室间隔膜部巨大缺损、主动脉右移并骑跨于室间隔上方、右室肥厚扩大。

其中以肺动脉狭窄及室间隔缺损引起的病理生理影响最大。

②肺动脉狭窄可发生在漏斗部、右室体部、瓣膜部、瓣环、肺动脉干及分支。

狭窄愈严重,进入肺的血量愈少,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愈显著。

③因肺动脉狭窄使右室肌肥厚,阻力增大,收缩压上升,心脏收缩时血液自右室分流入主动脉,心脏舒张时室间隔缺损处有双向分流;

右室流出道愈狭窄,右向左分流量愈大,肺血愈少,紫绀愈严重。

④全身长期持续缺氧可致各种缺氧征象,表现指和趾端呈缺氧性杵状增生;

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大;

代谢性酸中毒;

肺动脉与支气管动脉、食管、纵隔等动脉的侧枝循环建立十分丰富,多者可达主动脉血流量的30%;

如果肺动脉闭锁,则可达50%以上。

  2.大动脉转位为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主动脉与肺动脉异位,居紫绀型先心病的第二位,可分矫正型和完全型两种。

①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时,主、肺动脉位置颠倒,同时两个心室的位置也错位,肺动脉连接于解剖左心室,但仍接受静脉回血;

主动脉连接于解剖右心室,却接受肺静脉氧合血。

因此,虽有解剖变异,但血流动力学和氧合得到矫正,仍维持正常。

②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是两个大动脉完全转位,主动脉与解剖右心室连接,将静脉回心血排至全身;

肺动脉与解剖左心室连接,将氧合血排入肺动脉,再经肺静脉回到左心。

③如果在肺循环与体循环之间没有交通口,则婴儿不能存活;

只有存在交通口(如卵园孔、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的情况下,患儿才得以生存,但自然寿命取决于交通口的大小与位置,其中45%死于出生后一个月内。

  3.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肺静脉血不回到左心房,而流入右心房或体静脉,一般都存在房间隔的交通。

解剖类型较多,1957年Darling将其分为四型:

①心上型,临床较多见,约占50%,肺静脉汇合成肺静脉干,在心脏的上方进入体静脉系统,再回入右心房;

②心内型,约占30%,肺静脉汇合后,血流进入冠状静脉窦后再进入右心房;

也有直接进入右心房者,但较少见;

③心下型,约占12%,肺静脉汇合后,向下穿过膈肌连接于下腔静脉,门静脉和肝静脉;

④混合型,较少见,约占8%。

其病理变化取决于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和异位连接有无梗阻;

⑤因动脉血氧饱和度低,大量血流从左向右分流使右心和肺循环负荷增加,容易导致右心衰竭和肺动脉高压,使病情急剧恶化。

二、术前估计与准备

  

(一)病情估计与准备

  1.全身情况估计与准备①心理状态估计,由于先心病患者多数为小儿,对年龄稍大或已有记忆的病儿,根据其心理状态在术前可带他(她)去手术室及ICU参观,目的是在使其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恐惧心理,鼓励其兴趣,解除恐惧,以避免送入手术时要哭闹挣扎而加重缺氧。

②对病情较重者应保持强心利尿药治疗,可维持到手术日;

术前应用抗生素;

对动脉导管未闭病儿应用前列腺素E,但应注意其血管扩张作用。

根据病情掌握恰当输液,夏季婴幼儿出汗较多,应适度补液以治疗术前脱水、血容量不足和代谢性酸中毒。

对紫绀病儿由于血液粘稠度高、红细胞比积高及酸中毒明显,应在术前数日起有计划地增加每日饮水量以改善微循环,并定时吸氧以改善缺氧,以增强麻醉手术耐受力。

③合理禁食,禁食时间需随年龄而不同。

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婴儿麻醉前4小时禁奶,前2小时内可进适量糖水;

出生后6个月至3岁小儿麻醉前6小时禁食,前2小时内可进适量糖水;

3岁以上小儿麻醉前8小时禁食,前3小时内可进适量糖水。

如果手术在下午进行,则应给予静脉输液,以防脱水和低血糖。

不同年龄小儿的正常需水量参见表51-1。

④麻醉前用药需做到病儿去手术室时安静、无任何哭闹不安。

随病儿年龄和病情不同,各别用药:

小于6个月者一般不用镇静药,仅用阿托品0.01mg/kg或东莨菪碱0.005~0.006mg/kg;

6个月以后的小儿可用吗啡0.1~0.2mg/kg或戊巴比妥钠0.1mg/kg和东莨菪碱,或口服咪达唑仑0.5mg/kg和氯胺酮12mg/kg,其镇静效果也好。

青少年可口服地西泮0.2mg/kg或戊巴比妥钠4mg/kg以代替吗啡。

表51-1小儿每日正常需水量

年龄每日水分需要量(ml/kg)3天80~1003月125~1506月130~1551岁120~1352岁115~1254岁100~1106岁90~10010岁70~8514岁50~60

  

(二)器材用具准备

  除成人病例外,需专门准备适用于小儿的器械用具器具:

①小儿直型和弯型喉镜、插管钳、牙垫、经口和经鼻气管导管及与之匹配的吸痰管。

鼻咽、食管和直肠等细软的测温探头。

小儿麻醉机,小儿面罩、螺纹管和呼吸囊。

体表变温毯、小冰袋。

血液加温器。

小儿测血压袖带。

心电图小电极片。

食管听诊器。

经食管超声小儿探头。

24、22、20号套管穿刺针及细连接管,小号CVP穿刺包。

小儿漂浮导管等。

②监测仪包括测温度仪、无创测血压仪、心电图机、脉搏氧饱和度仪、经皮脑氧饱和度仪、CO2监测仪、超声心动图仪、有创血压监测仪、血氧分析仪、电解质测定仪、ACT仪,胶渗压测定仪等(参阅第三篇第58章)。

③治疗仪包括心表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器、体外循环机及配套的管道、人工膜肺、ECMO特殊膜肺及离心泵等。

(三)术中监测

  1.无创监测:

除体温、动脉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常规监测外,尚有:

①经皮脑氧饱和度监测,通过皮肤电极测定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反映脑组织动脉及静脉氧饱和度混合值,以了解氧供需情况,低于55%为不正常,特别适用于复杂先心病手术、控制性低血压、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深低温停循环等场合,有临床重要指导意义);

②呼气末CO2;

③脑电图,尤其适用于低流量灌注、深低温停循环,作为评估循环恢复以及脑功能恢复的重要参考依据;

④食管听诊,已发展成带有测温探头、食管心电图电极以及多普勒超声传感器等的多功能仪器;

⑤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适用于诊断复杂先心病、术后心内结构改变、心内其他结构异常,有较高的准确性;

可计算心肌缺血、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等参数;

适用于新生儿以上小儿心脏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满意,特别对体外循环血流中的血栓和流动气栓的监测,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⑥经颅超声多普勒[监测颅内、外血管的血流速度,具有重要价值,当体温降至16℃~20℃、动脉灌注流量降至0.5L/(m2·

min)时,左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为9±

1cm/sec;

也有利于研究深低温低流量及深低温停循环法。

手术中主要用于颈和外周血管的血流速度,以及血流栓子的监测与判断;

⑦吸入麻醉气体浓度监测等。

(参阅第三篇第58章、第四篇有关章节)。

  2.有创监测包括①直接桡动脉或股动脉血压;

②中心静脉压,可取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径路穿刺,在小儿以右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高;

③左房压,需采用肺动脉插入漂浮导管测定,在小儿经皮穿刺插管有一定困难,可请手术医生经右上肺静脉或通过房间隔造口将导管送入左房再进入肺动脉进行左心功能监测。

(详参阅第四篇有关章节)。

  3.化验监测包括①红细胞比积(HCT),新生儿出生时HCT约60%,一周后逐渐下降;

体外循环中随着体温变化HCT也有相应变化,体温15℃时HCT低达10%,复温后一般要求HCT达到30%;

②血气分析,为避免紫绀病儿发生高氧性损伤,尤其在体外转流早期应避免氧合过度,因此需随时测定血气,及时调整;

③电解质,常见血钙明显下降,可致心缩无力、血管张力下降和凝血障碍,应补充葡萄糖酸钙以维持血钙在0.3~0.4mmol/L水平;

④胶渗压(COP),麻醉后输液以及心肺机预充液都应加入一定比例的胶体液,尤其对紫绀病儿为重要,转流期间胶渗压至少维持不低于16mmHg(2.08kPa),停转流时胶渗压应达到17~20mmHg;

⑤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转流中应维持在480~600秒;

⑥尿量多少,并不能作为肾功能好坏的指标;

如能达到0.5~1ml/kg/h则无需处理;

术中出现血红蛋白尿或高血钾时应对症治疗;

复温及停机后应保持尿液畅流;

⑦血糖在新生儿的正常值为50~60mg/dl(2.7~3.3mmol/L);

在不输任何糖溶液的情况下,小儿手术全程血糖也逐渐升高,并持续到术后,因此术中不宜输注糖溶液,否则有可能导致脑出血及加重脑缺血缺氧损伤(详参阅有关章节)。

  

(一)麻醉药

  1.吸入麻醉药除经呼吸道吸入外,也可吹入心肺机而维持全身麻醉,可选用N2O、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或地氟烷等。

全麻诱导较迅速,可避免病儿因穿刺等操作而引起哭闹和缺氧;

麻醉苏醒较快,利于早期拔除气管导管;

但对循环功能抑制较明显,血清氟离子浓度较高,对肾、肝功能可能不利。

N2O可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但从转流开始即应停止吸入,以防发生张力性气胸或气栓等并发症。

  2.静脉麻醉药常用氯胺酮及硫喷妥钠。

氯胺酮可经口服、肌肉注射及静脉注射等途径用药,兴奋交感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故对心功能差的病儿较容易维持心率和血压,但有唾液增多副作用,术前药应常规给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硫喷妥钠作用迅速可靠,但抑制心肌和扩张外周血管,用于重症心脏病儿易引起血压下降。

其它静脉麻醉药有依托咪酯、咪达唑仑、羟丁酸钠、异丙酚等,仅有安静入睡、遗忘、应激反应迟钝等作用。

因无镇痛效应,很少单独应用,但可与吸入麻醉药和镇痛药合用。

  3.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强,消除疼痛和焦虑,可使病儿安静甚至入睡。

成人应用吗啡10mg可使痛阈提高50%,但神志并不消失,记忆犹在;

剂量稍大则明显抑制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但较小剂量使用仍属安全。

此外,有哌替啶、芬太尼、苏芬太尼、阿芬太尼、卡芬太尼、罗芬太尼、雷米芬太尼和二氢埃托啡等。

芬太尼的镇痛效价是吗啡的100~180倍,哌替啶的550~1000倍;

镇痛剂量为2~10μg/kg,麻醉剂量为30~100μg/kg,对心肌和循环的影响轻微,已广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

芬太尼的呼吸抑制作用也明显,与咪达唑仑0.05mg/kg合用尤其明显,即使仅2μg/kg也会出现呼吸抑制;

如果应用20μg/kg,则必须有机械通气支持。

大剂量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及腹壁肌肉僵硬而阻碍通气甚至窒息,故在用药之前应先使用肌松药。

  4.肌肉松弛药为心脏手术麻醉必需的药物,有短效、中效、长效三类。

①短效药有琥珀胆碱和美维松,起效时间45sec~2min,维持作用5~20min。

②中效药有阿曲库铵(卡肌宁),维库溴铵(万可松),罗库溴铵等,起效时间2~5min,维持时间25~45min。

③长效药有泮库溴铵(本可松),哌库溴铵(阿端),多撤库铵等,起效时间约2min,维持时间约60min。

④使用肌松药有可能出现与组胺释放有关的过敏反应;

对心血管可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泮库溴铵使心率增快,哌库溴铵与芬太尼合用易致心动过缓。

  

(二)麻醉诱导

  诱导方式需根据病儿年龄、病情、合作程度等因素进行恰当选择。

①肌肉注射诱导,适用于婴幼儿或不合作病儿,或病情重、紫绀显著或心功能不全而尚未开放静脉通路的病儿。

常用氯胺酮4~6mg/kg肌注,可使患儿安静入睡,同时升高血压,增加心排血量,利于维持循环稳定;

还有提高周围血管阻力以维持肺血流量和氧饱和的作用,可安全使用于右向左分流的病儿。

②静脉诱导,适用于能合作的儿童,对左向右或右向左分流病儿均适用。

根据病情可选用下列诱导药物之一:

硫喷妥钠2~5mg/kg;

氯胺酮1~2mg/kg;

羟丁酸钠50~80mg/kg;

依托咪酯0.2~0.4mg/kg;

咪达唑仑0.05~0.2mg/kg。

再结合地西泮0.1~0.2mg/kg和芬太尼5~20μg/kg静脉注射。

待病儿入睡后继以肌松药即可施行气管内插管。

③吸入麻醉面罩诱导,适用于心功能较好、左向右分流的病儿,但不适用于右向左分流的紫绀病儿,因肺血少可致麻药从肺泡弥散入血的速度减慢,且容易引起动脉血压降低。

  (三)气管内插管

  小儿呼吸道的解剖与成人有所不同,施行气管内插管有其特点,应予区别对待,详见第三篇第37章及第58章。

  (四)麻醉维持

  麻醉维持方法可根据全身状况、病情程度、诱导期反应、手术时间长短以及术后呼吸支持方式等设计。

  1.吸入麻醉维持适用于非紫绀型先心病,或病情较轻术后希望早期拔除气管导管的病儿,同时宜辅用静脉麻醉药物。

常用七氟烷、恩氟烷或异氟烷,在手术强刺激(如切皮、撑开胸骨、体外转流开始前)及时加深麻醉,或补注静脉麻醉药。

我们曾用NORMAC麻醉浓度监测仪观察,转流前的恩氟烷浓度平均为0.77%,而转流停止时恩氟烷浓度仅0.12%,说明经过体外转流可使恩氟烷浓度下降84%,临床上可见麻醉明显减浅,尤其在采用鼓泡式人工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