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内实验专项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8574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课内实验专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课内实验专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课内实验专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课内实验专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课内实验专项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课内实验专项复习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上册课内实验专项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课内实验专项复习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课内实验专项复习文档格式.docx

4.若是使冰块熔化,应选大块冰还是碎冰?

________。

要想缩短加热时间,应采用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记录数据,并绘制温度-时间图象,分析图象。

6.晶体和非晶体的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晶体熔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晶体熔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_______________状态,晶体熔化后继续加热一会儿是为了比较熔化过程中和熔化前后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例】在探究海波熔化过程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讨论了以下问题: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____,加热时需要不断观察海波的____变化。

(2)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海波__________,为此需要采用_________加热。

(3)实验结束后,他们绘制了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海波的熔点是____℃,海波熔化的特点是。

3.实验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测量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烧杯上盖纸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造成加热时间过长;

如果是厚纸板还会使烧杯内气压升高,从而使沸点提高。

3.气泡的变化:

沸腾前从杯底上升的气泡_______________,直至消失;

沸腾时从底部上升的气泡______________,到水面破裂,将水蒸气放出。

4.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5.绘制温度-时间图象,并分析图象。

6.水沸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气压越小液体沸点____________。

8.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时杯中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明用图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乙所示。

该物质在BC段处于_____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比较图乙中AB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用如图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乙所示,分析FG段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条)。

(3)小明用图3所示的烧瓶将水加热至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再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4)在图1甲图中采用水浴法给碎小冰块颗粒加热,其好处是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缓冰融化时间,便于观察冰熔化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情况。

(5)实验过程中装冰块的试管外壁有水珠凝结,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6)在进行图2实验时,小明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小华、小丽绘制的图象如图4所示,比较可以发现,小华所用水的温度_________,小丽所用水的质量___________。

(7)该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

①得到可靠结论   ②减少实验误差

(8)图2甲图中,在组装过程中,应先调整的是________(填“A”或“B”)。

(9)图2甲图中,第10min观察到烧杯内水中气泡与下图________(填“A”或“B”)的情形相符合。

4.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选用的实验器材有:

__________、量角器、硬纸板2块、激光笔、__________。

2.实验中,纸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

纸板和镜面______,否则,纸板上不能显示反射光线。

4.光线位置的确定:

在纸板上的光线上描两点,连接并标上方向。

5.“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

把一边纸板向前或向后偏折,观察纸板上面是否显示光线。

6.光路可逆的探究:

将光线逆着反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7.多次测量的目的: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例】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甲所示,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____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____(填“光滑”或“粗糙”)些,在纸板上标出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的大小。

(3)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下表所示,由此可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2

45°

3

60°

(4)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支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____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老师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时,可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

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这样既可以成像,又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另一侧的蜡烛,_________________。

2.用两支完全相同蜡烛的原因:

方便比较像和物体的__________关系。

3.让未点燃的蜡烛与虚像完全重合的原因:

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虚像。

4.未点燃的蜡烛不能与虚像完全重合的原因:

玻璃板与桌面____________。

5.用烛焰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烛焰明亮,成像清晰,易于观察。

6.在暗室中进行实验的原因:

环境较暗,像相对就明亮些,实验效果更明显。

7.在虚像处放置光屏的原因:

判断成像的____________。

8.方格纸(或直尺)的用途:

更好地比较像和虚像到平面镜的________。

9.观察像时,眼睛与蜡烛位于平板玻璃的同侧。

10.观察到玻璃板另一侧有两个距离很近的虚像的原因:

玻璃板前后两个侧面各成了一个像。

11.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的原因:

蜡烛通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成的像距离近,看起来几乎是一个像。

12.多次重复实验的目的:

更好地发现普遍性规律。

13.实验方法:

观察比较法、等效替代法。

【例】

(1)小刚在实验室里做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他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

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作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参考直线。

用激光笔沿着白纸的表面,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

然后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如图甲所示。

①小刚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刚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他在ON的另一侧观察到了反射光OB。

接着他将白纸沿ON折叠90°

,这时他只观察到了入射光,而反射光在纸上看不到了,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探究,他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玻璃板按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

①实验中他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问题解决后,小明也顺利完成了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光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在做乙图实验时,为了使像更明亮,实验环境的光线应相对较__暗__(填“亮”或“暗”)。

(4)小刚用一张白屏代替蜡烛B放在b′位置时,白屏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蜡烛的像。

此时小刚应在_______(填“A”或“B”)侧观察白屏。

(5)如图白纸上是小刚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的位置,接下来他的操作是。

6.实验 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1.光线在清水中通常会看不清,可以在水中加入______等来帮助观察。

2.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

当入射角减小,折射角_________。

当入射角为0°

时,折射角为_______。

4.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________法线,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____。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会看不到折射光线,此为全反射。

5.光路可逆性:

将光线逆着折射光线入射,观察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多次实验的目的:

【例】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将实验结果画在图丙中,其中1和1′、2和2′…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由此可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___,且折射角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等于_______度。

(3)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水中光路,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光的可逆性,如果让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此时的折射角总是_________(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入射角。

(5)从(4)可知,让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就会消失,将会发生的是____________现象。

7.实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器材的组装:

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分别放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用平行光垂直照射到凸透镜,在透镜另一侧用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测出亮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可。

3.做实验时,光具座的长度l与透镜焦距f的关系是__________。

4.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_____________。

5.如果烛焰的像靠近光屏上端,原因可能是凸透镜太高、烛焰太低、光屏太低,调整的方法分别是透镜下移、烛焰上移、光屏上移。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凸透镜不动,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光屏则应该_________凸透镜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7.凸透镜在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在u>2f时,物距的变化量Δu大于像距的变化量Δv,在f<u<2f时,物距变化量Δu小于像距的变化量Δv。

8.若将凸透镜的一部分遮住,成像的性质不变,但像变暗。

9.光路的可逆性:

当光屏成清晰像时,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可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10.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烛焰的目的:

成像稳定且容易对比大小。

11.成实像时,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例】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__________(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

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

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下表是小薇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4

5

物距μ/cm

30

20

15

10

像距v/cm

40

(1)如图所示是第3次实验的情景,应该移动光屏使像距为_______cm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第5次实验时所成像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观察数据,老师发现表格中第_______次实验数据是编造的,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

(4)在图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变短了,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向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5)若将不透明的小圆纸片贴在凸透镜的中央,则在另一侧光屏上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完整的像。

(6)为了让所成的像稳定并且容易对比大小,可将蜡烛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发光体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你可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8.实验 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

______________,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实验器材有:

长木板、小车、金属片、木块、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片的作用:

4.斜面放置的坡度要__________(填“大”或“小”),是为了方便较准确地测量___________。

5.实验中小车应从斜面顶静止自由滑下,在测量时间时容易产生误差,为了减小误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车沿斜面下滑做变速直线运动,测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让小车从斜面中点静止释放,原因是_____________。

【例】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

分:

秒”。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甲至乙

乙至丙

甲至丙

路程

s1=______

s2=64.0cm

s3=90.0cm

时间

t1=2s

t2=________

t3=6s

(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

方法1:

v3=

方法2:

v3=(

)÷

2。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方法1”或“方法2”)。

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m/s。

(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5)若将斜面平均分为长度相等的两段,前半段、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6)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板,其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