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名人大全 精选范文文档格式.docx
《潍坊名人大全 精选范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名人大全 精选范文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统照(1897.2.9-1957.11.29)字剑三,曾化名王恂如,笔名有剑先、容庐、健先、提西、鸿蒙、息庐、默坚、霭骞等,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一村人。
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
5岁入家塾,7岁丧父。
在母亲倾心教养下,潜心习读四书、五经。
十一二岁开始接触《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课本。
其间,考入县城高小,1913年毕业。
后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
七八月间,回乡度假,试写章回体小说《剑花痕》。
1916年,为纪念反对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编写话剧《云南起义》,自饰蔡锷。
1918年,到北平考入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被推选为学报编辑。
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
翌年“五四”运动,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
1920年冬,与郭绍虞、郑振铎、耿济之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次年1月研究会正式成立后,他始终为该会努力工作。
1922年7月,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10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叶》,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5年,第一部诗集《童心》问世。
1927年春,举家迁居青岛,他先后在青岛铁路中学、市立中学任教。
1931年3月,应好友宋介之邀去东北,实地考察了城乡各阶层的社会状况,写成反映东北人民痛苦生活的散文集《北国之春》。
1933年9月,《山
雨》出版。
这部小说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军阀混战、兵匪灾荒下的北方农村,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轰动。
出版后,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发行,他亦受到胁迫,于1934年初离青岛返故里,变卖田产,聚资旅欧,3月启程。
次年春回国,在青岛创办《避暑录话》周刊,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
1936年,担任《文学》月刊主编,与鲁迅、茅盾、巴金等21人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之后,创作和出版了散文集《青纱帐》、诗集《夜行集》、长篇小说《春花》等。
1937年秋,全家迁至上海。
此时,他虽身陷“孤岛”,但仍意气昂扬地从事文学活动。
1938年起,应聘在暨南大学任教。
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本兵冲进上海租界,他坚持为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学校就此停办。
次年,化名王恂如,到开明书店当编辑。
生活相当拮据,但仍嘱家人不可丧志屈敌。
1945年夏,全家迁回青岛。
他为《民言报》主编副刊《潮音》。
1946年8月,被聘任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次年夏,因支持以该校学生为骨干的反饥饿爱国运动,遭到校方解聘。
1949年7月,他赴北平(今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0年起,先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文教厅副厅长、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还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等。
其间,著作有诗集《鹊华小集》、评论集《炉边文谈》等。
1957年11月29日,病逝于济南。
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
“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
王寿彭(1875.4-1929.7)字次篯,清末状元,山东大学创始人,潍县(今潍城区)西南关人。
他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
幼年在家乡读书,后应科举考试,在县、府试中名
列案首。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入“进士馆”学习法政。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他随载泽、端方五大臣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实业、教育等,回国后写了《考察录》一书。
1910年(宣统二年),出任湖北省提学使,曾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堂”,为两湖培养了一批教育人才。
他在兼署藩篆期间,创立预算制度,并制定学款独立章程,使办学经费专款专用,为全国之首创。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北京。
民国初年,任山东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书。
1916年后任北京总统府秘书多年。
1925年任山东省教育厅长。
次年改组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六个专门学校为省立山东大学,又增设文科,他兼任校长。
王寿彭虽接受过一些维新思想,但始终不忘他是封建状元的本分,主张尊孔读经,所聘经史学教师,多是科甲出身的翰林、举人,因而遭到校内师生的强烈责难,他不得不于1927年6月“拂袖而去”,寄居京津。
病逝于天津。
他工书法,时人以得其片纸只字为荣。
当年“山东大学”的校牌即其所书。
在家乡留有不少墨迹以楹联、匾额、题扇居多。
曾为西南关五道堂“仙师庙”题名并书“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
今潍坊市博物馆存一刻石,即清末进士陈恒庆为曹鸿勋临《九成宫醴泉铭》作跋文,由王寿彭所书。
他的著作除《考察录》外,还有《靖盦诗文稿》。
王尽美(1898-1925.8.19)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诸城县(今诸城市)北杏村人。
他自幼家贫,聪颖好学。
幼年曾给地主家陪读,后于枳沟镇高小毕业,在家务农2年。
农暇刻苦自学,酷爱进步书刊,关心国家大事,较早萌发了民主主义思想与救国救民的志向。
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临行前挥毫作诗,以抒情怀: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
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潮波及全国,他被选为省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联络学生建
立爱国反日组织,带领同学参加集会、游行,开展宣传活动。
1920年秋,他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积极研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其间,他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参加了李大钊在北京赞助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研究会在山东最早的会员。
下半年,邓恩铭、王翔千等在济南成立“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1年初,又组织“劳动周刊社”,出版了《济南劳动周刊》,进行“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改革劳动者的生活”的宣传,为革命进行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同时加强同北京、上海等地的共产主义者的联系,积极酝酿建立共产主义组织。
不久,在李大钊同志的帮助下秘密建立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也称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王尽美领导小组的工作。
同年7月,他和邓恩铭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名义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党的建立更加坚定了他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和决心,为此改名叫王尽美,并写了一首《肇在造化--赠友人》的诗:
“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
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代表大会后,他回到济南,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他任书记,积极领导开展工人、学生、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等各项活动。
1921年冬,被省立一师以“危险分子”嫌疑开除学籍,从此专门从事革命工作。
1922年1月,与邓恩铭、王象午、王复元、王乐平等作为山东的共产党、国民党及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
会后留苏参观学习。
5月回国,建立中共济南独立组(直属中央局领导),尽美任组长。
5月底,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尽美任支部主任。
7月,创办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机关刊物《山东劳动周刊》。
时值军阀政府警察厅通令征收理发业“卫生执照”捐,尽美趁机组织发动理发工人大罢工,迫使反动当局答应免去“卫生执照”捐、全部释放被捕工人、允许自由组织工会等三项条件。
这次罢工的胜利,使广大工人受到很大鼓舞,推动了济南的工人运动,为从理论上武装工人群众,更好地开展工人运动打下了基础。
1922年7月,他赴上海参加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向大会汇报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及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指示。
会后,党中央派陈为人来山东,在中共济南直属小组的基础上,帮助建立了中共济南地方支部(直属中央),尽美任书记。
8月,他调北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参与制定《劳动法大纲》。
9月,奉派去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领导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
在他领导下,10月3日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很快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历经9天,取得斗争的胜利,争得工人俱乐部的合法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京奉铁路全线各地的罢工斗争。
继之参加领导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
1922年11月,领导建立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小组。
1923年1月,又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他任总工会秘书。
后因敌人通令缉捕,中共中央决定于1923年2月调他重回山东,负责党的领导工作。
1922年春季1月,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他任委员长兼宣传部主任,与王乐平等在济南组织“平民学会”,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经验,开展革命活动。
不久,根据中共“三大”决议规定参加了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2月,又以中共山东省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人的身份去北京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
归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委以国民会议宣传员、特派员。
这期间,他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积极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使山东党的工作迅速发展。
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他患了肺结核。
1925年春节前夕,在济南与反动的基督教徒连续进行3天大辩论,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进院治疗。
时值国民会议促成会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心急如焚,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
在他的艰苦努力下,迅速成立了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
他与邓恩铭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随
后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
3月1日,他与王哲一起去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并于3月12日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葬礼。
4月,又去青岛与邓恩铭一起领导青岛纱厂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定了9项复工条件。
同年6月,因肺病复发,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故乡北杏村养病,后因病重又回到青岛医院治疗。
病危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
“希望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他逝世后,青岛党组织及在青工作的战友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党组织负责人宣读了他的临终遗嘱。
嗣后,派人把他的灵柩送回北杏村安葬在村东南的枣行墓地。
1959年,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将王尽美遗骨迁到济南英雄山(四里山)烈士陵园。
1971年,中共诸城县委在北杏村前的乔有山上修建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
他的故居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建国后毛泽东在青岛视察工作时,曾特意向山东党的负责同志讲起王尽美,说:
“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
1961年8月21日,董必武去武汉途中,深情地怀念起王尽美,在列车上挥笔写了一首《忆王尽美同志》的诗: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
逄戈庄(原属诸城)人。
他1724年(清雍正二年)中进士,入仕途。
1729年任湖北乡试正考官。
1736年升内阁学士,署刑部右侍郎。
次年,任刑部左侍郎。
1741年9月,被提拔为右都御史。
1746年3月署漕运总督,9月还京。
1747年充顺天府乡试正考官。
1748年3月,受命同大学士高斌查办山东赈务。
5月,先后至济南府德州哨马营、东昌府及聊城县运河东岸、泰安府东平县戴村坝以及沂河西岸江枫口,改坝浚河,成绩卓著。
1749年12月,迁工部尚书,继而兼翰林院学士,又迁刑部尚书。
1752年以查验通仓短少米石不实被免职留用。
1753年9月,铜山一带黄河决口,他奏陈疏防之策,绘图以进。
朝廷据图令其随地规划堵御。
黄河复归故道,朝廷嘉其绩,令与策楞、舒赫德一并叙升。
他十视河坝,两修海塘,前后奏章数十起,皆中机宜,剔除积弊,利于民生。
河南百姓为之立祠于黄河南岸。
1754年,朝廷加刘统勋为太子太傅。
协办陕甘总督事务,赐孔雀翎。
朝廷命他巡视巴里坤、哈密驻兵,正遇睦尔撒纳(回部首领)兵扰伊犁;
定西将军永常自木累退师巴里坤。
他据此上奏,请弃巴里坤,退守哈密。
朝廷震怒,即行革职押解回京。
其子亦被拿交刑部,家资充作军用。
未几,从宽免罪,命他以司员办理军需,效力赎罪,1756年补授刑部尚书,发还本籍家产。
1757年5月,云南巡抚郭一裕怂恿总督恒文购金制鑢,他受命前往审查。
得实后,皇帝赐恒文自尽,令将一裕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12月晋太子太保。
翌年正月,迁吏部尚书。
1759年2月,西安将军都赉克扣军饷,由他往查,按律被斩。
又与巡抚塔水宁会审山西归化将军保德、同知世图侵吞公款案。
奏议如实,保德受斩。
1761年,他受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事务,继又兼管兵部事务。
1763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任尚书房总师傅。
1765年,兼管刑部事务,充国史馆总裁。
1768年12月,他70岁,乾隆帝赐御书赞元介景匾额。
1773年任四库全书总裁。
11月卒,年75岁。
有子墉、孙镮之。
著有《文正公诗集》。
家原有田数十亩,茅舍一处,服官50年,未增尺寸。
及卒,乾隆皇帝悲痛异常,当日亲临祭奠,晋赠太傅衔,赐祭葬,入祀贤良祠,谥文正。
柩归故里前,
诏令沿途20里以内的文武官员,均至灵前吊祭。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五代十国南唐官吏,青州人。
后唐同光进士。
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奔吴。
南唐李昇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
李璟即位,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
958年(交泰元年)钱贬值,他提议铸铁钱,提高币值。
一枚新大钱,当十枚旧钱;
一枚新小钱,当二枚旧钱。
仿“开元通宝”规格,徐铉为书篆文。
新钱铸成,广为流通。
韩熙载拜户部侍郎,充铸钱使。
后升任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
他博学多闻,才高气逸。
举朝未尝拜一人。
善为文,史称“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
”文人、道释求他撰写铭志碑记者不绝。
又善谈论,审音能舞,画笔精妙,工书法,与徐铉齐名。
善品评歌舞书画。
他放荡嬉戏不拘名节,蓄有爱妓王屋山。
王屋山俊慧异常,能歌善舞。
韩熙载尝自击鼓,让屋山舞“六幺”,以此为乐。
有《韩熙载夜宴图》、《纵乐图》,记其奢侈生活。
后主(李煜)以其尽忠敢言,屡欲封他为相,而嫌其荒诞,遂搁置。
他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
卒后追封为右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
有《定居集》、《拟议集》(已佚)、《格言》50余篇,论古今王霸之道,舒雅为之作序。
管宁(158-241)管仲之后,字幼安,三国魏高士,北海朱虚(治今临朐东南;
今安丘县管公乡)人,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
183年(东汉光和元年),平原人华歆慕管宁之名,千里来访,二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
有一次,二人一起“锄园得金”,管宁视之如瓦砾,弃于一旁。
还有一次,二人“同席读书”,有位达官显贵坐着豪华的轿子从外面路过,他置若罔闻,照旧专心致志地读书,而华歆却面露慕色,跑出去看。
华歆回来后,他把席割开,与华歆分开坐,并说“子非吾友也。
”此即传为佳话的“割席断交”、“锄园得金”。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汉王朝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
他与同县好友邴原等避居辽东。
辽东太守公孙度热情招待,多方资助他。
在辽东,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
223年(黄初四年),经司徒华歆推荐,魏文帝曹丕下诏,召还他。
在辽东居住达37年的管宁,立即同全家乘船还乡。
临行前,将公孙度父子积年所赠礼物一并归还。
回来后,在山坡上建起一座小楼,整日闭门攻读,勤奋著述。
文帝诏封他为太中大夫,他托病不受。
魏明帝曹睿即位,太尉华歆让位给管宁。
明帝下诏,说他“耽怀道德,服膺六艺。
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欲授为光禄勋,但他上书委婉陈情,说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担负“栋梁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恳求还乡。
明帝只好让他返归田庐。
241年(正始二年),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齐王曹芳推荐管宁,齐王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而他正在这时病故。
后人称他为一代“高士”、管宁故乡的人们为怀念他,褒扬他的高风亮节,特建管宁祠,筑管宁冢,邻近5村无不以“管公”名村。
曹鸿勋(1846.2.3-1910.9.9)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清光绪丙子状元。
潍县(今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人。
他出身于贫寒家庭。
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刻苦读书。
1873年(同治十二年)拔贡,朝考一等一名,派往刑部任七品京官。
1876年(光绪二年)中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1879年(光绪五年)任湖南副考官,两年后改任视学。
任职期间,为改善湖南边区的文化状况,开办省书院,选送优秀学员入院深造,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使边区学风大变。
1887年(光绪十三年),到上书房教载润(惠端亲王绵愉之孙,奕详子,袭贝勒。
光绪弟兄)读书。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任云南永昌知府。
永昌地处云南边区,多种民族杂居,难以治理。
他到任后,对每起巨案都反复调查,掌握案情,依法处理,百姓称赞他执法严明,判案公正。
同时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千方百计为其排忧解难,深受人民爱戴,上官赏识。
不久,调任云南知府。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升任云南按察使。
云南上告巨案,往往连年积压,他到任月余就断结巨案10余起,因此更为上官所器重,两年后升任贵州布政使,不久,命暂任贵州巡抚。
时广西南丹游匪作乱,他奉命围剿,南丹得以平定。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正月,调任湖南布政使,同月,升任陕西巡抚。
他擅长书法,首都故宫、颐和园、东华门、西华门、大栅栏等处都有他的墨迹。
家乡有《重修玉清宫碑》(俗称四面碑)、《十笏园记》等石刻传世.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号其阳,明末大臣,状元及第,益都(今青州)郑母镇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15岁补府学生,时督学佥刘毅性情严厉,在昌乐县主持考试时,有个考生为作弊把小抄夹在鞋子里,受到重罚。
从此规定,考生都赤脚立雪中,等侯入场。
他气愤不过,毅然走上台阶质问刘毅:
“为什么因一人行为不端就连累所有人呢?
难道这就是贤者考选人才的入门规矩吗?
”刘毅知过,废除这一规定。
1598年,赵秉忠中状元,30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长庶子,典试江南。
他先后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栋梁之材,如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孙承宗等。
后任侍读学士直经筵。
他曾奏请神宗恢复建文帝帝号、庙号。
神宗说:
“事已久,不便更易。
”他说:
“国事论其当不当,不论其久不久,”终于说服神宗为建文帝恢复了帝号。
后长礼部侍郎,掌管詹事府。
熹宗时,魏忠贤专擅朝政,陷害异已。
1624年(天启四年)大臣杨涟上巛书弹劾,列举魏忠贤24大罪状,草疏者即赵秉忠门生缪昌期。
1625年(天启五年),缪昌期受魏忠贤陷害,下狱论死。
魏忠贤责问赵秉忠,赵秉忠不予理睬。
魏忠贤恨之入骨,屡次在熹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熹宗说:
“你说的不就是那个穿短袍讲经的人吗?
我看那人忠心耿耿,正准备重用他呢!
”后来他看到朝政日非,魏忠贤又不断迫害,于是多次上书请求告退,得到熹宗同意,晋礼部尚书,致仕归里。
但回乡不久,就受到刘钟英案件的牵连,以“与刘钟英久倚门户”罪名,同被削官夺傣。
其后魏党越演越烈,捕入狱的人越来越多,朝政更加不可收拾。
1626年赵秉忠愤懑而死。
崇祯初年,朝廷为他平反,恢复原官,加太子太保,按大臣礼节重安葬。
1983年,在他家乡郑母村,发现他中状元时的殿试卷。
郑母村东北,洗耳河畔,原是他的墓葬,规模宏大,1958年被毁。
公治长(前519-前470),名长,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
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而不仕。
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弟20位。
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并以此无辜获罪。
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治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
“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并将女儿许他为妻。
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
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遣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
公冶长墓,座落在诸城市马庄乡锡山子(原名公冶山)东南麓。
公冶长书院,在今安丘县城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