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0791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ppt

《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ppt(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ppt

推拿手法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推拿教研室主讲:

卢国清三、上肢部穴位1.脾经nn位置位置:

脾经亦称脾土,:

脾经亦称脾土,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

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

nn操作操作:

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

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

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

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

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称清补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称推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称推脾经。

nn作用作用: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积滞,: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积滞,化痰涎。

化痰涎。

nn主治:

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

nn次数:

100-500次。

nn应用:

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

清脾经用于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胃脘痞满,呕吐等症,常与分腹阴阳结合使用。

2.肝经nn位置位置:

肝经亦称肝木,:

肝经亦称肝木,食指末节螺纹面。

食指末节螺纹面。

nn操作操作:

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

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

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

nn作用作用:

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

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

气生血。

nn主治主治:

惊风,目赤,烦躁不安,头痛头晕。

惊风,目赤,烦躁不安,头痛头晕。

nn次数次数:

100-500100-500次。

次。

nn应用应用:

肝经穴宜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

肝经穴宜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为滋胃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

之,为滋胃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

3.心经nn位置位置:

心经亦称心火,:

心经亦称心火,中指末节螺纹面。

中指末节螺纹面。

nn操作操作:

自中指掌面末节:

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推心经。

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推心经。

nn作用作用:

平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

平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

nn主治主治:

五心烦热,口舌生疮,惊惕不安,高:

五心烦热,口舌生疮,惊惕不安,高热神昏。

热神昏。

nn次数次数:

100-500100-500次。

次。

nn应用应用:

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

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临床常用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临床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常与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常与清小肠、退六腑结合使用。

清小肠、退六腑结合使用。

4.肺经nn位置位置:

肺经亦称肺金,:

肺经亦称肺金,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nn操作操作:

自无名指掌面末节:

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推肺经。

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推肺经。

nn作用作用:

补益肺气,清肺泄热,止咳化痰。

补益肺气,清肺泄热,止咳化痰。

nn主治主治:

感冒,咳嗽,气喘,胸闷。

感冒,咳嗽,气喘,胸闷。

nn次数次数:

100-500100-500次。

次。

nn应用应用:

清肺经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鸣等症,常与清天河水、清肺经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鸣等症,常与清天河水、推揉膻中合用。

推揉膻中合用。

补肺经用于治疗肺气虚损,咳嗽气喘,虚汗,畏寒等补肺经用于治疗肺气虚损,咳嗽气喘,虚汗,畏寒等症,多与推脾经合用。

症,多与推脾经合用。

5.肾经nn位置位置:

肾经亦称肾水,:

肾经亦称肾水,小指末节螺纹面。

小指末节螺纹面。

nn操作操作:

自掌根推至小指为补,:

自掌根推至小指为补,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清肾经和补肾经统称推肾经。

清肾经和补肾经统称推肾经。

nn作用作用:

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

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

nn主治主治: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泻,遗尿,小便赤: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泻,遗尿,小便赤涩不利。

涩不利。

nn应用应用:

补肾经能补肾益脑,强筋健骨,用于治疗先天不足、补肾经能补肾益脑,强筋健骨,用于治疗先天不足、肾虚久泻等症,常与补脾经合用。

肾虚久泻等症,常与补脾经合用。

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温热,用于治疗膀胱蕴热,小便赤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温热,用于治疗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多与清小肠合用。

涩等症,多与清小肠合用。

nn推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推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根据脏腑虚实或清或补,灵活运用。

五脏病变,根据脏腑虚实或清或补,灵活运用。

6.大肠nn位置位置:

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

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

nn操作操作:

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

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来回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来回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补大肠与清大肠、清补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补大肠与清大肠、清补大肠统称为推大肠。

大肠统称为推大肠。

nn作用作用:

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

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

nn主治主治:

泄泻,痢疾,腹痛,便秘。

泄泻,痢疾,腹痛,便秘。

nn次数次数:

100-500100-500次。

次。

nn应用应用:

补大肠能调理肠道,止寒热泻痢,常与补脾补大肠能调理肠道,止寒热泻痢,常与补脾经、摩腹、揉脐、推七节骨合用。

经、摩腹、揉脐、推七节骨合用。

清大肠能清热,除湿,导滞,用于湿热滞留清大肠能清热,除湿,导滞,用于湿热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等症。

肠道,身热腹痛等症。

7.小肠nn位置位置:

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

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

nn操作操作:

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

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与清小肠、清补大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与清小肠、清补大肠统称为推小肠。

肠统称为推小肠。

nn作用作用:

清热利尿,分别清浊。

清热利尿,分别清浊。

nn主治主治:

小便赤涩,尿闭,口舌糜烂。

小便赤涩,尿闭,口舌糜烂。

nn次数次数:

100-500100-500次。

次。

nn应用应用:

清小肠可利下焦湿热,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清小肠可利下焦湿热,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闭,泄泻等症。

闭,泄泻等症。

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常配合清心经、清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常配合清心经、清天河水等法。

天河水等法。

若下焦虚寒,则用补法。

若下焦虚寒,则用补法。

8.四横纹nn位置位置:

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一指尖节横纹:

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一指尖节横纹处。

处。

nn操作操作:

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

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

以拇指桡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

以拇指桡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

nn作用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

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

nn主治主治:

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咳喘。

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咳喘。

nn次数次数:

掐:

掐3535次;推次;推100500100500次。

次。

nn应用应用:

用于治疗胸闷、咳嗽,多与推肺经、揉膻中合用。

用于治疗胸闷、咳嗽,多与推肺经、揉膻中合用。

用于治疗伤食、消化不良,多与捏脊、推脾经合用。

用于治疗伤食、消化不良,多与捏脊、推脾经合用。

nn本穴在上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本穴在上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

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

9.小横纹nn位置位置:

掌面食、中、环、小指掌指尖节横纹处。

掌面食、中、环、小指掌指尖节横纹处。

nn操作操作:

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小横纹。

称掐小横纹。

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

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

nn作用作用:

清热除烦,消肿散结。

清热除烦,消肿散结。

nn主治主治:

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

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

nn次数次数:

掐:

掐3535次;推次;推100500100500次。

次。

nn应用应用:

本穴主要用于治疗腹胀及口疮唇裂。

本穴主要用于治疗腹胀及口疮唇裂。

固脾虚作胀者,兼补脾经。

固脾虚作胀者,兼补脾经。

固伤食者兼揉脐,清脾经。

固伤食者兼揉脐,清脾经。

口唇破裂,口舌生疮者兼清脾经。

口唇破裂,口舌生疮者兼清脾经。

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

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

10.胃纹nn位置:

小指掌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nn操作:

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胃纹。

nn作用:

祛风明目,清热散结。

nn主治:

目赤肿痛,鹅口疮。

nn次数:

100500次。

nn应用:

本穴主要用于目赤肿痛、高热等症。

11.内劳宫nn位置位置:

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

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

nn操作操作:

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

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

nn作用作用:

清热除烦,熄风凉血。

清热除烦,熄风凉血。

nn主治主治:

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

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

内热。

nn次数次数:

100300100300次。

次。

nn应用应用:

本穴乃清热除烦之要穴,用于治疗五:

本穴乃清热除烦之要穴,用于治疗五心烦热、口舌生疮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心烦热、口舌生疮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等法合用。

等法合用。

12.小天心nn位置位置:

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掐处。

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掐处。

nn操作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

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

以食指或中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二指间关以食指或中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二指间关突起处处捣之,称捣小天心。

突起处处捣之,称捣小天心。

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

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

nn作用作用:

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nn主治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惊: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惊风,夜喘。

风,夜喘。

nn次数次数:

掐揉:

掐揉530530次;捣次;捣30-5030-50次;揉次;揉100-100-300300次。

次。

nn应用应用:

本穴为清心安神之要穴,用于心经有:

本穴为清心安神之要穴,用于心经有热、惊风、夜寐不安等症。

热、惊风、夜寐不安等症。

13.八卦nn位置位置:

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

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三分之二处为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三分之二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为乾、坎、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对小天心穴者为坎,艮、震、巽、离、坤、兑(对小天心穴者为坎,对中指指根者为离,在拇指侧半圆中点为震,在对中指指根者为离,在拇指侧半圆中点为震,在小指侧半圆中点者为兑。

)小指侧半圆中点者为兑。

)nn操作操作:

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但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但在运至离时要轻轻而过。

在运至离时要轻轻而过。

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在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在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

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

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

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

nn作用作用: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

气平喘。

nn主治主治:

咳嗽、气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