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第一册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0776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专语文第一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专语文第一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专语文第一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专语文第一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专语文第一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专语文第一册教案.doc

《中专语文第一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专语文第一册教案.doc(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专语文第一册教案.doc

一创造宣言

陶行知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

答:

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答: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答:

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让学生体会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1)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

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5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13~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

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

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

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5.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五,课文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

六,思考

了解陶行知先生创造精神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问)

七,板书

二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钟丽思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记叙文四大要素.

2,把握文章主旨.

3,欣赏文中主人公"我"精彩的回答.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各个回合回答的关系及层层推进的方法.

2,分析归纳"我"的精神品质,体会"我"答辩的机巧睿智.

3,把握大胡子教授的形象.

教学过程(通过文体整体感知——提炼文章主旨)

一,导入课文

奥运会上当中国人拿到金牌时,当五星红旗升起时,当国歌响起时,运动员为什么会眼含热泪而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金牌越拿越多的原因是什么但我们也会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又是因为什么呢这与国家的强盛至关重要.

呆在国内的我们根本无法体会,但往往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子体会很深,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中国留学生的中国情节.

二,解题"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含义:

对中国,中国人的尊敬

寓意:

既写出了中国人的国际地位,又显现了教授的真诚.(结尾明确)

三,通过文体知识分析课文,中国赢得尊敬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找出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

那年的十二月

地点:

巴黎十二大学的一堂对话课

人物:

教授,我,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事件:

我和教授对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我和教授的整个对话过程(注意对话过程中的环境描写)

第一回合:

关于中国人如何工作的回答

教授:

1,作为记者,在中国如何工作

2,作为中国的首长如何工作

教授的第一个问题正好对应了前面的提到刁钻古怪.

"我":

"概括地讲","愿意"

我的回答显示了机智幽默,并暗示了国家宽松的政治气氛和人民舒畅的心情

大家:

"窃笑","哄","笑","竖"

大家的反映说明了他们对我回答由衷的佩服和满意,证明了我的成功.

第二个回合:

关于国籍的回答

教授:

1,来自哪个中国

2,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教授的第二个问题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国际上有"两个中国"的暗流.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的狡黠,傲慢,挑衅,想使我"难堪",事实上,他想了解中国留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我":

1,没听清楚

争取时间弄清教授问题的真正意图,同时也不想激化矛盾,变被动为主动,引出教授的谬论.

2,理直气壮的回答只有一个中国,并有台湾同胞的附和.

我的回答纠正了教授的常识错误,显示海峡两岸人的骨气,尊严.

大家:

"咔咔"

反衬了我的成功,各国学生的友善,当时课堂的气氛有紧张转为了活跃.

环境描写:

说明了问题的尖锐,严肃,敏感,当时课堂紧张冻结沉寂的气氛.

第三个回合:

关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回答

教授:

1,你走遍了中国吗

2,谁负责台湾问题

3,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4,邓小平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教授在台湾这个问题上穷追不舍,我也意识到了他对台湾问题的兴趣,索性自己把问题引到点子上.

"我":

1,讲到台湾.

2,年轻的父辈.

3,仍健在的父辈.

4,邓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把问题引到中国富强的问题上.

我明白台湾问题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避免跟教授的正面冲突,而成熟起来的父辈相信能解决好台湾问题.

大家:

笑声(证明了我回答出色,又成功了.)

第四个回合:

关于中国富强的标准问答

教授:

1,邓小平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注意教授此时的神态,表示对我先前回答的肯定)

2,中国富强的标准

"我":

"站","狠狠","一字一字"

说明我当时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教授对我回答的反映:

动作,语言,神态

六,教授为什么要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总结:

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明白教授问题的真实目的,我在回答的过程中胜利了,显示了中国人的自强自信,不卑不亢,团结精神.教授则显现了他伟大的人格,表达了他真诚的希望中国富强,人民自强的良好愿望.

七,"大胡子"教授人物形象的分析

A,教学严谨,教学水平高,为人正直的学者

1,提的问题难度高

2,对学生的熟悉了解

3,提问思路敏捷

B,提问的真正目的:

测验中国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C,了解了中国人,产生了敬意(欲扬先抑)

八,分角色朗读这篇文章.

教授:

一个男同学记者"我":

一个女同学

台湾同学:

一个女同学旁白:

全班同学

刚才通过朗读,同学们都明白教授的问话,其实教授只是想知道:

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即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台湾问题的.

九,思考:

在和平年代,我们又应当怎样表现爱国情怀呢

十,板书

三安塞腰鼓

刘成章

教学目的

l.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

"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并整体感知

1,首先请大家朗读课文,然后欣赏全文朗读.比较朗诵优点,整体感知课文.

2,文中的安塞腰鼓经历了哪三种变化

表演前——安静

表演中——舞动

表演后——寂静

3,提问:

我们就按这种变化为文章分段:

讨论并归纳: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

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

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4.提问:

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讨论并归纳:

分成4层.

第一层:

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

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

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

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5,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倾听朗诵,相信同学们都有许多感触,请你谈论一下,这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