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时传祥》教案6篇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寻找时传祥》教案6篇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时传祥》教案6篇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茧(jiǎn)淳(chú
n)朴
②解放差别③揣着崇高沧桑
解差差劲惴惴不安鬼祟苍翠
姓解出差瑞雪
参差
5、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课文(板书设计)
who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寻找干不好,大家不方便
正侧面描写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when
北京以前:
义务掏粪热、预约、光荣、价值观崇高
现在:
不体面、嫌弃、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国家
主席
握手
掏粪工
6、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不少带有机锋的语言。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机锋的地方。
(机锋:
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波澜不惊,但在平静舒缓的话语中反映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锋芒直指人性中最隐蔽最脆弱的地方。
)
(1)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2)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3)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4)这世界,变化真大!
(5)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
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6)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7、本课小结:
纵观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老师通过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
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能学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比”。
八、教学后记:
在讲《寻找时传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重点是放在五个“W”上的,五个“W”是由西方新闻界的五“W”演化而来。
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普遍觉得很新鲜,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有兴趣,参与度很高,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按照我的设想,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自读感悟的,所以我讲得并不多,只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生字词讲一下,比较了消息和通讯的不同之处,以及重点要讲的五个“W”。
在这些环节中,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内容渗透给学生这样一个思维方式:
对比。
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可以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
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运用“对比”的方法。
这节课的缺点还是和前几节课一样,有点前松后紧,刚开始讲的时候还比较有条理,但是讲了大半节课后,讲得就有点凌乱,不过学生还是很配合的,从总体上看效果不错。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体味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三)体会“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的特点。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课前查询有关时传祥的资料,课上交流。
)
时传祥,20世纪50年代著名劳模,一个名闻天下的掏粪工人,一个曾与国家主席握过手的“背粪的”,一个在动荡年月最终惨遭迫害精神失常而死的“工贼”,一个现代人茫然无知的“过时人物”。
作者为什么在现代要写这个人物?
而且还用“寻找”这个词?
(二)整体感知
L疏通字词
诚挚()黯()然人海茫茫人事沧桑
2.阅读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①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
用事实说话。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消息或时事报道,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
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②这篇通讯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
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
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如何理解“重访精神高原”活动?
明确:
“精神高原”形象地比喻高尚的精神特质,“重访”蕴含着重新发掘曾经辉煌过、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劳模精神。
当然,时隔多年以后再来写他们,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也有其新的目的。
阅读文章时,要仔细体会这一点。
3.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1)本文报道了时传祥怎样的经历、遭遇?
(2)全文三个部分各侧重于介绍哪个方面?
(3)时传祥具有怎样的精神?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4.学生白读课文,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结合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5.教师评点归纳:
时传祥,曾经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直本分而成为劳模,国家主席与掏粪工人诚挚的握手掀起了“掏粪热”,掏粪也因为劳模成了光荣的劳动,时代凸现了时传祥。
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也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时代摧毁了时传祥。
课文第一部分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
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
第三部分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毗:
”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
时传祥精神可概括为:
敬业、实在,正直、本分。
(三)探究活动
研讨作者在这篇通讯中表达的思想。
1.启发引导:
课题“寻找时传祥”中为什么用“寻找”一词?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寻找”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
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入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2.启发引导:
作为人物通讯,该文应该全面具体记叙时传祥的经历、事迹、影响等,但时隔多年,继续写这些在现代人心目中早已过时”的人物,写什么,怎么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颇费思考。
这篇文章是一篇人物通讯,但已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人物通讯。
请结合“重访精神高原”活动,思考作者重拾老话题的用意。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点归纳:
这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
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的人,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们现在是否需要时传祥精神?
应该怎样体现时传祥精神?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评点。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寻找时传祥
人物通讯
时传祥精神——正直、敬业、实在、本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从感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领会这篇新闻作品的丰厚内涵和重大主题。
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了一个切人点,发掘时传祥身上的劳模精神,揭示出这种劳模精神在现在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芒,突出“重访精神高原”活动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这一部分的行文特点及作者意图。
(学生朗读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引导、点评。
这一部分首先点明时间及事件,没有具体叙写事件,只是用抒情的语言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向读者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
这是我国一段痛苦的、人
鬼颠倒的时代,人们曾经崇敬的人物一下子成为惨遭迫害的对象,人们曾有的信仰、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均受到严重的冲击,有人迷失了,精神家园动荡不安。
虽然这些冤案都已平反昭雪,然而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建仍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作者在“重访精神高原”中深感主题的重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报道一个劳模的事迹,而是对当今社会应该有怎样的做人观念的反思。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在通讯的开始就以沉重的笔调揭示人物的命运,既有极强的震撼力,又启发读者深刻的反思,起笔凝重,感情强烈。
与一般的人物通讯相比,其主题的开掘更为深刻。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
本文写于时隔几十年的九十年代,作者对当时的情形已经无法直接描述,那么他如何遵循这一原则的呢?
(请学生研读二、三两部分,分析讨沦,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评点。
只有靠采访知情人,才能写出时传祥当年的事情。
先总写“面”上的情况,每天每年怎样干活:
每天掏粪,背粪的总重量得有五吨;
十七八年,没有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
再选写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
二是写了运粪改用汽车后,时传祥带领工友们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例子。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时传祥在文革动荡年月正直为人、待人的事,其中还以插叙的形式写了五六十年代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后,回乡仍坚持扫村里大道的事,突出时传祥做人一贯的本分、正直。
这篇通讯通篇追求一种平静的形式和格调,叙写时传祥的事迹时,始终注意用知情人的陈述来表达,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
作者几乎没有用什么形容词,更没有作者的主观议论,只是用记者采访的人物陈述及其评论,让读者充分体会通讯真实性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3.本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叙写劳模时传祥的事迹,揭示当今人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说明时代需要时传祥精神。
那么,作者是如何将五六十年代的劳模事迹与现代人的思想结合起来的?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到有关语言,揣摩作者开掘主题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点评:
通讯开头异峰突起,给人以历史纵深感。
作者以散文诗的语言,揭示丁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时隔多年旧事重提,引人反思。
然后写记者采访时,中学生漠然无知,老师傅惊讶激动,更是含义深刻。
对往事的回忆,引起老人们的愤愤:
“嘿!
现如今叫什么?
谁还理会个背粪的……”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的……作者虽然未对此作何评论,但他的思想倾向是明确的。
结尾含蓄,“写时传祥”遭人嗤笑,这本身就说明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
而“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表示了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作者追求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然而,透过字里行间,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是热烈而鲜明的,这是因为作者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
惟其如此,读者通过作品所受到的启发是强烈而又深刻的,这与现在的一些虚张声势、情感虚假的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引发当代人的深层思考。
(三)总结全文
1.内涵丰厚,主题深刻
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2.客观真实,布局严整
以事实说话。
3,风格质朴,情感强烈
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
结合“思考与练习三”,写一篇人物通讯,向同学介绍自己周围具有的时传祥精神的某一人,注意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
内涵丰厚,主题深刻
客观真实,布局严整以事实说话
风格质朴,情感强烈于朴素中见奇崛
于平实中显机锋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寻找时传祥的社会意义.
2、
学习时传祥精神.
3、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
教学重点、难点
寻找时传祥的原因及意义.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等查找有关时传祥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在共和国的英模录上,铭刻着一个普遍工人的名字,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为首都干净美丽做出了贡献,这个人就是(停顿)
时传祥(学生集体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真正了解时传祥这位不平凡的人物.
让学生展示有关时传祥的图片及资料,接着谈自己对时传祥的看法.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
那时的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
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
旧北京城的路非常难走,时传祥每天推着送粪的破轱辘车,由六部口到广安门,再到姚各庄、小井一带。
他来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转”。
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
工钱则少得可怜,一个月挣不到3块银元。
他们住的地方更是简陋,13个伙伴跟一头驴睡在一起,即使这样的住所还时常呆不住。
他们常常是吃在马路上,睡在马路上,头枕半块砖头,一条破棉裤补了又补,穿了整整8年。
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
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
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
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
有一次,他给京城的一个大律师家掏粪,干完之后想讨口水喝,谁知那家的阔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盖严了水缸,让女佣人拿喂猫的盆子给他盛了一点水。
日伪统治时期,粪霸逼他去日本兵营掏粪。
进门的时候,他因为双手推着轱辘车,无法给站岗的日本兵摘帽敬礼,被日本兵用枪托和皮靴打得遍体鳞伤。
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国兵,他们开着吉普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时传祥的粪车,撞伤了他的腿。
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
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
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为他们规定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
时传祥所在的崇文区清洁队,就有了11辆汽车,清洁工人只需把粪掏好装上车,再由汽车送至郊外。
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
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
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
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
“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刘少奇的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
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
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
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3、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问题一:
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
又为什么把他称为“精神高原”。
教师总结:
“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寻找时代精神。
也就是文章最后所说的时传祥所具有的“正直、敬业”的精神。
是因为一段历史正渐渐逝去,时传祥精神也被人淡忘。
现代都市已经不再需要掏粪工人,但是只要存在社会分工。
总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时传祥精神不仅是不怕苦与累与脏,更在于他的认真与敬业。
无论是做工人、官员,还是做商人、学者,时传祥的精神都不会过时。
问题二: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
“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
”如今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普遍的,如何又能重新唤回时传祥精神呢?
对于这个问题,让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
4、文章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不太讲究修辞,依然有动人的力量,缘于它的真实性。
寻找时传祥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偌大(ruò
)沧桑(sāng)漠然(mò
)老茧(jiǎn)
污蔑(miè
)挨打(á
i)遣送(qiǎn)淳朴(chú
n)
记忆犹新(yó
u)颠倒(diān)逝世(shì
)黯然(à
赚钱(zhuà
n)糟蹋(tà
)糠饼子(kāng)诚挚(zhì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得(dé
)得到假(jiǎ)真假
(děi)得亏(jià
)假日
(de)干得漂亮卷
卷(juà
n)试卷劲(jì
n)劲头
(juǎn)卷起来(jì
ng)劲敌
夹(jiā)夹缝倒(dǎo)倾倒
(jiá
)夹被(dà
o)轻重倒置
(gā)夹肢窝
挨(āi)挨门挨户分(fēn)分秒必争
(á
i)挨打(fè
n)本分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偌大:
这么大;
那么大(多见于早期白话)。
沧桑:
“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极大。
漠然:
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诚挚:
诚恳真挚。
污蔑: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名声;
玷污。
淳朴:
淳厚朴实。
颠倒:
上下、前后跟原有的或应有的位置相反。
逝世:
死亡;
去世(含褒义)。
黯然:
情绪低落的样子。
时兴:
一时流行。
五、作者简介
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
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一版主编。
著作有:
《困境中的思索》、《中观新闻论》、《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开发商决策论》(合著)等。
六、时传祥简介
时传祥(1915~1975),山东齐河县人,曾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当掏粪工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出席全国群英会,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
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1年秋受“四人帮”迫害,被赶回山东齐河县赵官公社老家。
1975年5月19日逝世,享年60岁。
1978年6月30日北京市总工会、市环卫局和中共北京市崇文区委联合举行大会为其昭雪平反。
1995年7月荣获首届“中国雷锋”荣誉称号。
七、写作背景
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
那时,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
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到了解放。
”
《寻找时传祥》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
通讯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先后有十余种报刊或选集转载,并被一些新闻院系选为必读篇目。
八、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讲述已故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平凡事迹,赞颂了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教育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时传祥精神。
九、结构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了环境背景。
作者在这一部分向读者介绍了这篇通讯的对象是掏粪工人时传祥,“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握了一次手。
”“他们死于同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了通讯的历史背景:
是文化大革命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
为下文介绍时传祥作了有利的铺垫。
作者于字里行间抒发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即:
在“重访精神高原”中深感主题是激烈的,思考是痛苦的,倍感“重访精神高原”是必要的、重要的。
第二部分:
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
“循着那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作者紧紧抓住文章标题《寻找时传祥》中的“寻找”二字展开对时传祥真实人生的叙写。
作者采访了很多人,不同年龄的人对时传祥有不同的反映,中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时传祥生活的年代,对时传祥缺乏了解而表情漠然。
而处于同一时代的老师傅一听到“时传祥”这个名字,“惊讶中便有些激动”“就像是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体现了当时时传祥的精神深入人心,是广大人民争相学习的模范。
“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那会儿背粪还得预约!
”可见在当时不管是掏粪的还是做“官”的,也不管是清洁工还是党的干部,都愿意具有时传祥一样的品格,纯洁,崇高,一尘不染,永不变质。
在人们心中,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光荣的。
但紧接着文中用“可是”转折,“老人们就又有些愤愤地,‘现如今叫什么?
谁还理会个背粪的……”’老人们愤愤的态度和刚才激动兴奋的神情形成了强大的反差,在老人们赞美时传祥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的同时,也对现今有些人嫌弃苦、累、脏的工作态度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接着作者具体介绍了时传祥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十七八年,没有节假日,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
“不干好,人家不方便。
”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