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7398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鉴赏式文艺评论

现在,在加强与改善文艺评论的呼吁中,也涉及评论风格的多样化,无疑,鉴赏式评论该是其中的一种。

文艺评论与文艺鉴赏本是密不可分的。

文艺评论虽属于“论”,但必须以艺术形象引起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凡评论必先有鉴赏,同时,文艺鉴赏在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中,也必然伴随着鉴赏者的观念、倾向、认识、态度,因而,凡鉴赏也必含有评论。

但两者在对文艺作品的感受与认识上,又是有着侧重不同与深浅之别的。

鉴赏更多地重感性,带着主观的个人喜爱;

评论更多地重理性,要求客观的科学分析。

文艺鉴赏只是文艺评论的基础,而文艺评论则是文艺鉴赏的深入,评论基于鉴赏,又高于鉴赏。

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把某些评论拉回去,戴上一顶“鉴赏式”的帽子呢?

这是因为,评论只要不停留在个人喜爱的鉴赏阶段,有着应有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那么,它在风格特征上更多地保持着鉴赏的印记,便自有它特殊的魅力。

这首先是它的论述比较具体形象。

文艺鉴赏是一种由生动的艺术形象引起的精神活动。

舍弃具体形象、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也就舍弃了鉴赏。

因此,评论展示作者的审美判断呈现为“鉴赏式”时,其行文往往是生动形象、具体感人的。

杜甫的“两个黄鹉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风景画,但它又不只是自然风光的单纯描绘。

《唐诗鉴赏集》是这样“赏析”的:

“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

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音乐么?

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春天的第一批客人,冰消水涨,远方的船儿不远万里而来,正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

这一切形象地构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

”这里,理性的思考没有游离生动的形象,相反,正是从生动的形象中引出内含的意蕴;

这类评论的论述还比较富有个性色彩。

文艺鉴赏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感受。

鉴赏者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驰聘想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由于鉴赏者的主观条件不同,这个“再创造”也就会呈现出它的差异性,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诚然,文艺评论需要客观的科学评价,不容主观偏见,但优秀作品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评论,鉴赏中的偏爱,往往使评论跳动着作者特有的观察、感受与体验,为评论带来特有的光彩。

当然,鉴赏式评论仅仅是评论中的一种,而且,它只能用于评论文艺作品,对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运动等文艺现象,它就无能为力。

同时,它还有自己的缺点,就是由于它容易溺于鉴赏者的偏爱,成为偏见,使评论失去公正的态度。

所以,评论而为鉴赏式,也只限于“式”,戴上一顶富有特征的“帽子”,而不能以鉴赏代替评论;

让“帽子”成为自身。

(选自《创新思维》)

6.对“文艺鉴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鉴赏一方面强调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另一方面也强调鉴赏者自己的观念、倾向、认识、态度。

B文艺鉴赏更多地重感性,带着鉴赏者特有的个人主观喜爱,这是一种“积极的感受”。

C文艺鉴赏是一种由生动的艺术形象引起的精神活动,它允许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D文艺鉴赏以艺术形象引起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本着不失公正的态度对作品进行客观的科学评价。

7.对文中“理性的思考没有游离生动的形象,相反,正是从生动的形象中引出内含的意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的思考与生动的形象并非是泾渭分明的两回事,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

B理性的思考是在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引发出来的,而不是脱离艺术形象的枯燥分析。

C生动的形象本身就内含着理性的意蕴,因此理性的思考不能游离生动的形象。

D理性的思考必须有生动的形象作基础,因此生动的形象是理性思考的前提。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必要把某些评论拉回去,戴上一顶‘鉴赏式’的帽子”的理由的一项是

A.鉴赏式文艺评论在风格特征上保留鉴赏的印记,会有特殊的魅力。

B.鉴赏式文艺评论论述较具体形象,行文也往往生动形象,具体感人。

C.鉴赏式文艺评论由于鉴赏者主观条件不同,论述往往带有个性色彩。

D鉴赏式文艺评论能使评论既不失去公正客观,又呈现个体的差异性。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鉴赏式评论属于文艺评论的一种,仍属于“论”,它侧重于理性分析,并不适用于一切文艺现象。

B文艺评论和文艺鉴赏关系密切又各有侧重,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又高于前者。

C文章引《唐诗鉴赏集》中对杜甫一诗的赏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对诗歌的欣赏可以加上鉴赏者的主观感受。

D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文艺评论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鉴赏活动存在个体差异性。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每个句子3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察传

《吕氏春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日:

“乐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日: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日: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之日: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日’: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

“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日:

“非也,是已亥也。

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0.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夔者一而足矣足:

足够

B得失之节也节:

关键

C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闻:

听到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经:

界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余方心动,而大声发于水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至于晋而问之此圣人之所慎也

北救赵而西却秦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下列各项中,属于“察传”的方法的一项是

A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B审之也,故国霸诸侯

C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D辞多类非而是,类是而非

13.从第二、三自然段中任选一种论证方法简要分析。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

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曾三见沧海变桑田。

这两首诗都是写君山的七言绝句,题材体裁相同,但内容写法各异。

前一首诗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君山倒映水中的美景。

起笔别致,不从正面写山体,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

次句绘君山之色,通过水色与山色的比较,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

后两句笔锋一转,将神话传说与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用“二螺青黛”状写君山之形,表现君山的秀美。

后一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古诗文默写。

(6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

(2)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3)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①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

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②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

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

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

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倔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③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

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

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

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之于形。

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

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④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

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

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

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

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

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⑤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⑥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

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

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

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

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

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⑦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

原采,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

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全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

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不会不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

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⑧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⑨想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

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7.指出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4分)

(1)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

答:

(2)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18.作者在第三段说“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第四段又说“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

____

19.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走出地平线?

答;

______________

20.第⑦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析其作用。

(5分)

_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4分)

(1)赏析《走出地平线)主题思想及表现

(2)赏析《走出地平线》谋篇布局的技巧

七、写作(6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某大学一位女同学劝阻一位男同学不要浪费粮食,男同学反唇相讥:

“我自己出钱买的,浪费了,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个同学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请针对他的错误认识写一篇议论文。

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B.kuì

guīkuǐkuí

A.fēifěifěifěiC.kà

ngkà

ngkēnghangD.kè

luò

2、B(A奇----其,C妆----装,D鸿----洪)

3、B(大快人心:

用于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A宣扬:

广泛宣传,使大家知道,中性词;

C添枝加叶:

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D为调解纠纷、缓和僵局而从中斡旋。

4、D(A删去“不”字;

B“放弃求学”和“打工养家”不构成矛盾,应改为“继续求学”;

C“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猎犬、野犬”有歧义。

5、A(新闻标题要概括主要新闻内容,且简洁明了;

B.D均没能抓住消息的主要内容;

c.“北大招生”扩大了范围,不准确。

6、D(这是“文艺评论”的特点)7、B8、D(使评论“失去公正客观”.恰恰是“鉴赏式文艺评论”的缺点,不能成为理由)

9、A(B.二者的关系弄反了;

c.举此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鉴赏式评论行文往往生动形象,具体感人;

D.这句话是说明“文艺鉴赏”的再创造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10、C(“闻”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听到〉

11、A(A项“于”都是介词,译为“从”。

B项第一个“若”是动词,译为“像”;

第二个“若”是代祠,译为“如此,这样”。

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

第二个“而”也是连词,表并列;

D项第一个“所”与“慎”构成“所”字结构;

第二个“所”与“为”字配合使用,表被动。

12、C(A项是对待传言的态度,B项是“察传”的作用,D项是“察传”的必要性。

13、答:

正反对比论证。

第二段以齐桓公,楚庄王审察传言的两个正例与吴王,智伯不察传言的两个反例形成对比,从而证明对于传言一定要审察的观点(或答举例论证,用寓言故事说理)

14、

(1)这就是愚昧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舜)就让重黎从民间把夔选拔出来推荐给朝廷。

(3)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听到的传言,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附译文:

传闻的话不可以不加审察,话几次转述后,(本来)是白色(却)变成黑色,黑色变成白色。

因此就能把狗说成像玃,玃像母猴,母猴像人,但人和狗相差得太远了。

这就是愚昧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传言如果能够加以审察,就会得到好处;

听到传言如果不加以审察,不如没有听到。

齐桓公从鲍叔那)乙听说关于管仲的事,楚庄王从沈尹筮那儿听说关于孙叔敖的事,(齐桓公、楚庄王)对传闻的话加以审察,因此齐、楚两个国家能在诸侯中称霸。

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儿听说关于越王勾践的事,智伯从张武那儿听说关于赵襄子的事,昊王、智伯对传闻的话不加以审察,因此(后采)国家灭亡自己也身亡了。

凡是听到传言,一定要深透地考察,那些关于人的传言一定要用事理来验证它;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道:

“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

”孔子说:

“从前舜想要用音乐在天下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把夔选拔出来推荐给朝廷,舜任命他做乐正。

夔于是使六律得到订正,使五声和谐,与八方之风相调和,因而天下非常顺服。

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

‘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话得失的关键,因此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使音乐和谐;

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够使音乐和谐,用和谐的音乐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

’所以说:

‘夔一人就够了’,不是说他只有‘一只脚’呀。

”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出外去打水,经常派一个人居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里打好了井,他告诉别人说:

“我打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听到这话把它传播出去的人说:

“丁家打井,挖得了一个人。

”都城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情,使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国国君让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

回答说:

“我是说等于多得了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得一个人。

”像这样去寻求见闻,不如不听到。

予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遇到一个读史书的人念道:

“晋国的军队有三只猪渡过黄河”。

子夏说:

“不对,这三豕应是已亥呀。

那已字与三字形体相近,豕宇与女字相像。

”他到了晋国便问这件事,人们就说,晋国的军队已亥这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好像是错误的,其实是正确的,很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

正确与错误的界线,不可以不分辨清楚,这就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

既然如此,那么凭什么去慎重(对待)呢?

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听到的传言,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15、后一首诗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记叙诗人的一次游仙经历,交代君山的来历。

起笔突兀.,不直接描写君山形色,而是落笔题外,交代遇见麻姑的情况。

次句写人物语言,暗含诗人与麻姑的一问一答,巧点诗题,暗示君山的神奇。

后两句紧承上句,运用奇特想象,用“昆仑山石”神化君山来历,表现君山的奇美。

16、

(1)女娲炼石补天处,梦入神山教神妪

(2)竹喧归浣女,随意春芳歇

(3)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7、答:

(1)限制和束缚人的天地(2分);

(2)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世界(2分〉

18、答:

不矛盾。

少年时的作者以为地平线是可以触及的,但是后来发现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即却又如影随形,所以感到被愚弄(2分);

地平线适应了人们居高临下的心态,所以认为是一种安慰。

这反映了作者认识深化的过程,所以不矛盾。

(2分〉

19、答:

(1)人只有感到地平线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地平线。

(2)要延展视野,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扩展自己的襟怀,冲破思想牢笼才能走出地平线。

20、答: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1分)形象地表现了地平线的作用,地平线使"

我"

走出了狭窄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2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Z分)

21、答题要点:

(1)主旨:

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突破个人的陈见,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表现:

以地平线象征览世阅人的极限,以形象来说理,表现主题。

(2)以地平线为线索,贯穿全文;

由具体物象到抽象事理;

逐层深入。

〈其它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2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