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全新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6715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全新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全新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全新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全新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全新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全新版Word格式.docx

《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全新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全新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材料全新版Word格式.docx

P112

19、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通常随着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P113

20、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

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

P116

21、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部分。

P122

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制性归因)三个维度。

P123

2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

P124

2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

25、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内容特征)(组织特征)和(巩固性)。

P145

2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

P178

27、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保存)和(提取)的过程。

28、根据记忆存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区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P181

29、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干扰)和(后摄干扰)。

P199

30、知识可以分为(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后者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P206

31、元认知策略大致可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三种。

P209

32、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强调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认为问题解决过程分为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施操作)(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

P240

33、发散思维具有三种基本特性,即(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

P256

34、从自我意识的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P267

35、心理学认为,态度和品德都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成分。

P292

36、态度与品德的两个区别是(范围不同)(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37、价值内化的五个水平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P293

38、科尔伯格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儿童和成人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三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大多数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处于(习俗)水平。

P295

39、价值辨析的三个阶段是(选择)(赞赏)(行动)。

P300

40、班杜拉把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普通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形式。

P307

41、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

P373

42、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43、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导学习活动的进行)等基本功能。

44、一般认为,对教学内容的任务分析涉及三个方面,即(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和(分析支持性条件)。

P379-380

45、教学测量与评价具有(反馈——调节)功能,(激励——动机)功能。

P395

46、测量与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施行的测验时(准备性)测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验时(形成性)测验,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时(总结性)测验。

P405

47、大学生新生入学后,校方想了解学生的外语程度,以便进行分班教学,需要运用(准备性)测验。

2、名词解释(有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学风格P46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2、皮格马利翁效应P47教师接受“权威诺言的暗示”,对学生态度产生改变,产生了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3、教学效能感P51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可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4、教学监控能力P61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5、消极强化P97当厌恶刺激呈现时,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6、先行组织者P103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7、认知内驱力P113是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8、附属内驱力P113个体为了获得长辈赞赏或同伴认可而产生的努力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的需要。

9、自我效能感P125个体对自己成功地完成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32简称倒“U”曲线。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

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较低。

11、学习迁移P138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2、形式训练说P142是关于学习迁移的最早的系统假说,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认为影响学习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四个官能组成,四个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可以单独训练,迁移到学习中去,即学习迁移是自发发生的。

13、相同要素说P142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

即,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14、定势P150先前习得的经验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5、遗忘的衰退说P198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16、遗忘的干扰说P199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17、遗忘的同化说P200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18、遗忘的动机说P200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

19、陈述性知识P205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称为记忆性知识。

20、程序性知识P205个体不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需要以某种作业的形式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一般是关于做什么事,怎么做的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又称为步骤性知识。

又分为两个亚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21、功能固着P249是从一种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即,当一个人熟悉了一某种功能,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22、原型启发P250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23、自我意识P266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方面。

是对自我存在、身心活动状态、行为过程以及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有意识的反映,是主格我对宾格我的觉知和对待。

24、社会自我P268个体对本身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人际关系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25、投射自我P268个体想象中别人眼中的我,包括我在别个眼中的形象,别人对我的评价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感。

26、理想自我P268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未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

是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27、自我强化P307个体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强化学习行为;

即由学习的成功而产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28、社会助长P316也称社会助长作用。

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9、社会惰化P318或称社会干扰。

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的行为效率下降,个人所付出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30、从众P321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31、行为目标P375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32、任务分析P378为了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对教学目的中规定的且要求学生必需做到的行为和品格的结构成份及其关系进行主动的深入分析,以确定促进其达成的有效的教学条件。

33、教学目标P373是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它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指导学习活动的进行等基本功能,

3、简答题(有5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哪些原则?

高等教育心理学所遵循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即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二)发展性原则:

高等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这段时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所以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诸要素,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和阶段。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为高等教育实践服务,因此它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高等教育实践,并且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能。

(四)教育性原则:

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其研究方法应该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

2、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

教学反思可分为4个环节:

(1)具体经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

(2)观察与分析阶段:

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

(3)重新概括阶段: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积极的验证阶段:

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的角色扮演。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3、教师反思的方法有哪些?

有4种反思方法:

(1)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4、举例说明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P96-97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例如:

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

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开屋。

这些都属于负强化的表现。

而惩罚则欲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不能根除行为。

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

车厢内禁止吸烟。

5、简述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

P102

意义学习的标准: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前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客观条件),后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

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6、加涅把学习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P106-109

答:

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并使之形成学习期望,为之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理想的期望,在学生实际获得某种知识技能之前,应先作出安排使学生达到某种目的,以便向学生表明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2)领会阶段。

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刺激,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而无视其他刺激,并将刺激特征进行知觉编码,储存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知觉。

(3)习得阶段。

学生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获取知识。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4)保持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储存阶段。

因此,如果老师能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可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息保持的程度。

(5)回忆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信息提取线索,增强学生的信息回忆量。

(6)概括阶段。

也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情境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

(7)作业阶段。

作业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的内容。

教师需要几次才能对学生做出推断。

(8)反馈阶段。

教师需及时给以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

7、简评形式训练说。

P142

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

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人的“心灵”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

它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它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

学习要想取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8、简述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

迁移的产生:

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

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时,迁移就产生了,即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学习迁移。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迁移的3个认知结构变量:

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9、遗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从遗忘的理论解释:

(1)、衰退说:

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干扰主要有2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同化说:

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4)动机说:

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

10、如何合理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P201

(1)复习时机要得当:

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在教学上必须遵守“及时复习”、“间隔复习”、“循环复习”的原则。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试图回忆,过电影,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3)复习次数要适宜:

过度学习(在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

一般来说,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

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

当然,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总之,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11、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如何?

P210

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具有因果关系,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含的范围更广。

因为学习除包含认知学习,还包括运动技能学习和道德品质学习。

但就认知领域而言,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是同一概念。

12、简述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

P221

(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

(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13、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P246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习惯定势:

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

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当然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且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14、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如何?

255

(1)低智力创造力肯定低,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2)高创造力需要中等以上的智力,高智力不等于高创造力。

(3)在中等智力以上,智力与创造力不存在线性关系。

15、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P259

(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培养创造力的知识基础,重视对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2)培养创造性人格:

自信、自重、胸襟开阔、强烈的好奇心、敢于冒险、不怕失败、有坚持性等。

(3)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创造性的训练环境,鼓励性的支持环境,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

16、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如何?

(1)联系:

实质相同,结构相同。

品德实际上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实际上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态度和品德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方面构成的。

(2)区别:

①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所涉及的范围大,品德涉及的范围小,只有涉及到道德规范的那部分。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态度的内化程度有多种变化,从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只有经过组织并性格化的那部分稳定态度。

1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科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包括: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其中有包括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

习俗水平其中包括了3.“好孩子”取向阶段4.遵循权威取向阶段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其中有包括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多数青年的道德水平处在习俗水平。

18、简述价值辨析的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基本过程:

3阶段和7个子过程。

(1)选择:

包括①自由选择②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2)赞赏:

包括④珍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⑤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

包括⑥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19、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P308

一般过程:

(1)遵从:

包含两种情况:

从众和服从。

(2)认同:

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0、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

P331

(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交往内容广泛涉及到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等各个方面。

(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性系统。

(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通过交流思想、感情,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P343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5)具有合理的行为。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22、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的指导?

P355

(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4)注意用脑卫生。

(5)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

23、简述行为目标及其条件。

P375

行为目标:

用于预期学生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