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8103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docx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docx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模板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_模板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学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孩子们已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影子也随之不断变化,太阳和影子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这节课,孩子们将通过一系列的观测活动,来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模式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太阳(视)运动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本节课上孩子们要做持续一天的观测记录:

1、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时刻。

2、用自制的日影仪记录一天当中每个整点时刻太阳的影子。

3、测量一天中每个整点时刻的气温。

这些活动对三年级孩子来说,难度不小,但坚持下来,对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意义匪浅。

更为重要的是在观测活动结束后,认真整理数据,分析其中反映的规律。

  本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

  ●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时刻;

  ●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模式;

  ●用太阳高度仪、温度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一天中太阳高度和气温的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利用简单表格(或曲线图)整理有关数据。

  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在天空的(视)运行模式;

  ●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气温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体会到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本课内容需要两节课教时,第一节课除了教给学生测量方法之外,就是要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收集从上课时到下课时的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时布置任务,测量一个晴天的太阳高度和当时的气温,并且布置学生画好太阳当时的影子,为下一课《太阳钟》的教学做准备。

第二节课,就是要组织学生做统计图表,研究太阳高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教时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

  1、为什么大树的影子早上在西边,而到了晚上却是在东边?

  2、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怎样运动?

  二、出示几幅图片,组织学生讨论:

图中标出了几个时刻的的太阳。

从这几个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可以看出太阳是怎样运动的?

  三、组织学生观察太阳,讨论:

观察太阳需要注意什么,怎样描述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方位,二是角度

  四、教给孩子们使用和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让孩子测量太阳的高度和当时的气温,并且学会做统计图表。

  

(1)讨论如何确定方位,如何确定太阳高度。

(所谓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离地平线的高度,也指阳光和地平线的夹角,因此指导学生学会描述,描述的时候需要参照地面固定的物体。

  

(2)指导学生在记录纸上画出面向南方时视野里出现的固定建筑物。

  (3)出示太阳高度仪,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太阳高度仪。

要让孩子们明确观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请他们先讨论一下,观测记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共同总结出:

①太阳高度仪要固定在一天中都不被遮光的开阔地带。

摆放时注意与实际方位保持一致。

②记录影子时用“·”或“×”记下影子末端位置即可,影长的测量等到整理数据时再做。

③观测气温时应把气温计放在避光、通风的地方,或用卡纸遮住阳光。

(按常规,温度计应离地1.5米,如果孩子们在楼顶天台上观测,也不必让他们下来测气温,因为我们要研究的是一天内气温变化的规律,而不是某一时刻的具体温度)④观察太阳时,要隔着两三层照片底片,以防灼伤眼睛。

⑤切记不要忘了对时间的记录。

  (4)组织学生测量当时的太阳高度和当时的气温(测量气温的时候,需要用物体将阳光挡住,以免使阳光直射到温度计上),至少测量两个时刻的太阳高度和当时的气温。

  (5)指导学生在记录纸上记下当时的气温和太阳高度,并制成统计图表。

  布置任务:

记录一天当中从9:

00-16:

00之间的正点时的太阳高度和气温,并分别绘制太阳高度和气温变化的曲线图。

首先,要让孩子们明确观测任务――从早晨9:

00开始,每个整点时刻,要做三件事:

①观察记录太阳高度仪上的投影,并记下时间。

②测量气温并记在太阳高度仪上与这一时刻对应的影子旁。

③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把时间记在活动记录纸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定太阳的高度和气温的变化。

明确观测任务,学会操作方法。

  孩子们的观测,涉及到气温及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而且历时一天,大约要收集十二三次数据。

如果任务不明、方法不当,将会使一天的观测流于形式,劳而无功。

所以必须充分估计观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避免失误。

  这项观测活动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如果在家进行,可能漏测、漏记;如果在校进行,又会与上课时间冲突。

但不论怎样,教师应想办法帮助学生,让他们有始有终地经历一次数据收集的过程――因为科学需要证据,孩子们需要培养这种素质。

  如果决定在校观测,教师要与学校和班级做好协调工作,以保证观测时间并按时提醒;如果决定在家观测,教师要将家近的同学编在一组,共同观测,用闹钟提醒时间。

  【评析】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观测难度,如将观测时间定为每节课间,或每两小时做一次观测。

  尽管对孩子们观测数据的要求只是“尽量准确”,但要让他们知道,科学结论的正确性最终是要由对象的观察结果决定的,因此,科学家们专注于获得精确的数据,鼓励学生像科学家学习,细心地做好观测和记录。

同时,教师也要做一日观测,数据要全而准,以备后用。

  第二教时

  一、整理观测记录。

当孩子们满怀着喜悦与自豪,将记录得满满当当的表格带回教室时,我们就该让他们整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了。

检查个小组测量所收集到的数据和绘制的太阳高度、气温变化统计图表。

  1、交流各自测量和收集数据的过程。

  2、提出任务:

观察一幅典型的太阳高度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表。

讨论:

我们能从观测记录中发现什么?

  3、观察“一天当中整点时刻温度变化”曲线图,以引入太阳与气温之间关系的研究。

  仔细观察这张图,孩子们会发现不少内容,如一天中气温高低变化的情况、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等。

接着,应让学生根据气温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相信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早晚气温低,而中午气温高?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会猜测这与太阳的高度有关,而细心的孩子将提出质疑:

太阳中午升得最高,气温却为什么到下午两、三点钟才到最高值呢?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4、分析数据,讨论太阳、影子、气温之间的关系。

  

(1)观察“太阳位置与时刻”记录表,说说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高度怎样变化?

  

(2)观察“一天中整点时刻影长”记录,找出变化规律。

  (3)讨论:

太阳高度与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4)观察气温记录或气温曲线图,谈谈气温变化的规律。

  (5)讨论:

  ①太阳高度、影子长度和气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②引起一天中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拓展研究:

为什么一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下午两三点钟?

  这种条分缕析的研究方法,便于学生理清思路,找到复杂关系中各因素间的关系。

相信经过这一番分析研究,学生一定会发现:

太阳高、影子短,气温高;太阳低,影子长,气温低。

  最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设计一个简图来反映这些关系,对这一段的探究发现加以总结。

  至此,本课的探究活动告一段落。

下课前,应带领学生回顾一下整个探究过程,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评析】只要孩子们脚踏实地地亲历了整个探究过程,相信他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科学态度、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的培养和建立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

  教学片断赏析

  当学生将测量记录拿回教室以后,就要组织学生讨论了:

  师: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的数据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生:

我们这一组是利用星期天一整天的时间做了这个研究。

我们从上午九点开始,在小区的草坪上,开始测量太阳的高度,同时记下当时的气温。

我们一共记了8组数据。

  生:

我们这一组是在学校里测量的,我们利用下课时间进行测量,虽然记录的不是正点时刻的太阳高度,但是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

  生:

我们只记录了一个下午的太阳高度,因为我们上午参加了学校里的活动,不知道能不能从下午的太阳高度和温度的变化中看出上午的什么规律来。

  生:

我们在一天中选择了几个时刻:

分别是上午7:

30、9:

00、10:

30、12:

00、13:

30、15:

00、16:

30,平均每90分钟测量一次。

  生:

我们这一组在测量的时候遇到了一段时间的阴天,在下午2:

00左右太阳被天空中的云朵遮住了,所以没有当时的太阳高度。

不知道能用什么方法补上这个数据。

  师:

对于这个小组的测量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吗?

  第三组学生:

请问第一组的同学,你们能够肯定是在每个正点是可测量的吗?

  第一组学生:

是的

  师:

你发现了什么不对的吗?

  生:

那为什么太阳的高度和温度这两条曲线不一样?

  师:

你能解释吗?

  第一组学生:

我们发现随着太阳的升高,温度也在渐渐上升,我们原来以为,太阳的高度会和温度的曲线一样,可是过了中午,我们发现,太阳高度开始下降,而气温依然保持上升的状态,一直到下午两点十分左右,气温到达最高点,开始下降。

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

你们能够解释这种现象吗?

  生:

我想可能是和太阳有关。

  生:

太阳在下午的时候最热。

  生:

上午的时候九点多钟的太阳和下午两点多钟的太阳在天空中同一个位置,只是方向不同,为什么温度会相差这么大呢?

  师:

这可能和地面吸热有关吧?

  生:

我知道了,大地从清晨开始吸收热量,到了中午,还没有吸到最多,下午的时候才有了足够的热量。

  师:

对,下午的时候大地开始完全散发热量,这时候,温度达到最高。

而在商务、中午的时候,大地是一边吸收热量,一边散发热量,所以到了十二点的时候温度不是最高。

  生:

我爸爸也说过这句话,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是在下午两点钟。

  【评析】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

一方面学生通过汇报自己的实践成果,提出自己的疑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测量太阳高度的问题。

有的小组并没有完全测出一天的气温,有的小组缺了一些数据。

所有这些问题均可通过其他小组的数据来进行补充解决。

这就反映了交流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4个词语。

   2、给文章分段,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

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谁见过万里长城?

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一段。

说说哪些词语读重音?

为什么?

   2、出示最末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三、自学课文。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正音:

鸭绿江、了不起、为了、成为、得用

     字形:

魄、嘉峪关、御、巍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按课后第2题分段。

     首段与尾段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长城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

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出来?

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3、引读。

   4、用摘录法归纳大意。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比较句子。

    

(1)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物。

    

(2)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物。

    (3)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通过比较性朗读,体会意思的不同,说说差异。

   2、背诵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的第二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看图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长城的气魄雄伟的?

用“。

”圈出来。

     [板:

      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  长、宽、高

              赞叹 ] (穿插自己的经验)

   2、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

为什么?

应该怎样读?

   3、为什么说长城“坚强、刚毅、庄重”呢?

     (作者把长城当作了民族之魂)

     齐读最后一句,重点词读出重音。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长、这么高的长城,不是几年,几十年可以完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填表:

历史时间 离现在多远 怎样筑长城 长城当时作用 

战国时期    

    

    

   2、集体校对、订正。

  五、巩固练习

   1、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2、作业本4、5题

  [板书:

            19、万里长城

              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  长、宽、高

              赞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默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3、用“巍然屹立、智慧”造句。

   4、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教学难点:

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板书来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2、说说长城的建筑史。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说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思考:

你从哪里看出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呢?

     (找出书上有关句子)

   2、汇报:

    

(1)“如果……可以……”[板书]

       地球的周长有多长?

(约4万公里)

       4万公里的墙需要多少石料呢?

       联系长城现在的景观、长度再说说长城的工程浩大。

    

(2)施工艰难你从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呢?

       [板:

得用多少巧妙的方法

          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为什么要用很多种方法?

     师补充:

用作长城外壳的条石,整齐,但非常重,每块重达1吨多,它们是怎样从采石头场被运到崇山峻岭之顶的呢?

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这恐怕还是一个难题。

我们的祖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

这还是一个谜。

    相传明朝修建嘉峪关时,工匠事先计算用砖的数量极为精确,竣工时只剩下一块砖,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是古今建筑史上计算用料精确度的顶峰。

    说说你的感受。

    (3)“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作者用什么故事来说明它呢?

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说说段意。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为什么不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呢?

   3、汇报。

    (“巍然屹立”、“万里”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第二句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修筑起来的,写了这两句使第三句话更显得“理直气壮”)

   4、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19、万里长城

         工程浩大  如果……可以……

         施工艰难  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

               得有多少人为之付出血汗和智慧]

  ◆[2004-03-11]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  2、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

  3、过渡:

大家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说明你们很会动脑筋,这非常可贵!

刚才有同学问“题目是可爱的草塘,为什么……”(因为作者不了解北大荒)于是,小丽就把作者带到了草塘,身临其境感受了一番。

nE

  三、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o8X5’

 

(一)学习第二段aVUQpy

  1、来到了草塘边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五自然段)363R/

  两个学生读,老师范读,生自由读。

(感知文本)&k7UIL

  2、草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塘?

(感悟文本)D’dx2

  3、在学生畅谈感受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受读出来。

(品味语言)=

  如果学生读的不到位,引导想象:

“置身于大海中”  《燕子》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

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预习: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词语:

俊俏、吹拂、舒展、伶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

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

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

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

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

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

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

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

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

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的近义词。

  2、指名造句。

评议。

  3、书面练习造句。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1、2、3、4、6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

(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

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

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是怎样形成的?

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

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

古人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

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

斜、掠过、唧)

  3、师:

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

(学生练读)

  8、师:

“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

“小圆晕”是什么?

想过吗?

  师:

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

想过吗?

  师: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

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

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

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

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

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

(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家读读、划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