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Word下载.docx
《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腹泻常见(87%~95%)。
多数每日大便6~9次,一般无脓血或粘液;
如直肠受累可有脓血及里急后重感。
(二)腹痛常见(50%-90%)。
多位于右下腹,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
餐后腹痛与胃肠反射有关。
肠粘膜下炎症刺激痛觉感受器,使肌层收缩,肠壁被牵拉而剧痛。
浆膜受累、肠周围脓肿、肠粘连和肠梗阻、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以及中毒性巨结肠等均能导致腹痛。
以急性阑尾克罗恩病为首发症状的仅占1.8%,但克罗恩病病程中出现一般急性阑尾炎的可达84%~95%。
(三)发热占85%-94%。
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的吸收等均能引起发热。
一般为中等度热或低热,常间歇出现。
急性重症病例或伴有化脓性并发症时,多可出现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状。
(四)腹块约1/3病例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
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块。
易与腹腔结核和肿瘤等混淆。
(五)便血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便鲜血者多,量一般不少。
(六)其他表现有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稍瘦、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和肠道外表现以及由并发症引起的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
病得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
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
本病见于任何,但20-30岁最多见。
临床医学症状:
(一)受累结肠粘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
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结肠,呈弥漫性分布。
(二)肠粘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现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盖有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
(三)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以至纽袋消失,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息肉。
(四)结肠粘膜活检病理变化呈现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到粘膜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症状:
1、腹痛:
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开始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
早期阶段为一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
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层腹膜时,因后者受体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确切,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
据统计70%~80%的患者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
少数病人的病情发展快,疼痛可一开始即局限于右下腹。
因此,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
单纯性阑尾炎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和钝痛,持续性剧痛往往提示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
持续剧痛波及中下腹或两侧下腹,常为阑尾坏疽穿孔的征象。
有时阑尾坏疽穿孔,神经末梢失去感受和传导功能,或因腔内压力骤减,腹痛反而有所缓解,但这种疼痛缓解的现象是暂时的,且其他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并未改善,甚至有所加剧。
为此,须综合临床现象加以分析才不会被假象误导。
2、胃肠道症状:
单纯性阑尾炎的胃肠道症状并不突出。
在早期可能由于反射性胃痉挛而有恶心、呕吐。
盆腔位阑尾炎或阑尾坏疽穿孔可因直肠周围炎而排便次数增多。
并发腹膜炎、肠麻痹则出现腹胀和持续性呕吐。
3、发热:
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
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
伴有寒战和黄疸,则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门静脉炎。
4、压痛和反跳痛:
腹部压痛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
阑尾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McBurney)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阑尾的这一体表解剖标志并非固定不变,它也可位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右1/3交界处的Lanz点。
随阑尾解剖位置的变异,压痛点可相应改变,但关键是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
压痛程度和范围往往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反跳痛也称Blumberg征。
在肥胖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的病人,压痛可能较轻,但有明显的反跳痛。
5、腹肌紧张:
阑尾化脓即有此体征,坏疽穿孔并发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尤为显著。
但老年或肥胖病人腹肌较弱,须同时检查对侧腹肌,进行对比,才能判断有无腹肌紧张。
慢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是指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后而遗留的阑尾慢性炎症病变,诸如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腔狭窄或闭塞、阑尾扭曲,与周围组织粘连等。
(1)腹部疼痛:
主要位于右下腹部,其特点是间断性隐痛或胀痛,时重时轻,部位比较固定。
多数病人在饱餐,运动和长期站立后,诱发腹痛发生。
病程中可能有急性阑尾炎的发作。
(2)胃肠道反应:
病人常觉轻重不等的消化不良、胃纳不佳。
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体重下降。
一般无恶心和呕吐,也无腹胀,但老年病人可伴有便秘。
(3)腹部压痛:
压痛是唯一的体征,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一般范围较小,位置恒定,重压时才能出现。
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一般无腹部包块,但有时可触到胀气的盲肠。
(4)间接体征:
各种特定的压痛点如麦氏点、兰氏点及腰大肌征、罗氏征,在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中无意义。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简介
一般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有时简称为溃疡。
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盐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种)却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从而损伤黏膜组织,这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胃溃疡好发于中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则以中青年人为主。
男性患消化性溃疡的比例高于女性。
近年来,随着强效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体阻断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的开发,消化性溃疡的死亡率已经逐年降低了。
和胃溃疡相比,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更多,约为胃溃疡的3倍。
近年来,城市中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数有所增加。
与食用谷物等含糖物质相比,食用肉类时的胃酸分泌会增加。
当胃酸过多的状态长期持续,积存在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的入口处)时,就容易损害黏膜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容易产生溃疡的部位胃主要可分为胃体部(上2/3)和幽门部(下1/3)两个部分,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幽门窦胃角部附近。
随着年龄增长,易发生溃疡的部位将逐渐移向胃体部上部的食管附近。
十二指肠溃疡多半发生在靠近胃的十二指肠球部。
消化性溃疡的分类
1.无症状型溃疡
指无明显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因其他疾病作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时偶然被发现;
或当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时,甚至于尸体解剖时始被发现。
这类消化性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尤为多见。
2.儿童期消化性溃疡
儿童时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成人,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
(1)婴儿型:
婴儿型溃疡系急性溃疡,发生于新生儿和两岁以下的婴儿。
发病原因未明。
在新生儿时期,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
这种溃疡或是迅速愈合,或是发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
在新生儿时期以后至两岁以内的婴儿,溃疡的表现和新生儿者无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继发型:
此型溃疡的发生与一些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脓毒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烧伤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有关。
它还可发生于先天性幽门狭窄、肝脏疾病、心脏外科手术以后,此型溃疡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发生频率相等,可见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的儿童。
(3)慢性型:
此型溃疡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
随着年龄的增长,溃疡的表现愈与成年人相近。
但在幼儿,疼痛比较弥散,多在脐周,与进食无关。
时常出现呕吐,这可能是由于十二指肠较小,容易因水肿和痉挛而出现梗阻的缘故。
至青少年才呈现典型的局限于上腹部的节律性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男孩较女孩多。
此型溃疡的发病与成年人溃疡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4)并发于内分泌腺瘤的溃疡:
此型溃疡发生于胃泌素瘤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即Wermer综合征。
3.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多见,也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直径常可超过2.5cm,且多发生于高位胃体的后壁或小主糨。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常表现为无规律的中上腹痛、呕血和(或)黑粪、消瘦,很少发生节律性痛,夜间痛及反酸。
易并发大出血,常常难以控制。
4.幽门管溃疡
较为少见,常伴胃酸分泌过高。
其主要表现有:
①餐后立即出现中上腹疼痛,其程度较为剧烈而无节律性,并可使病人惧食,制酸药物可使腹痛缓解;
②好发呕吐,呕吐后疼痛随即缓解。
腹痛、呕吐和饮食减少可导致体重减轻。
此类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的效果较差。
5.球后溃疡
约占消化性溃疡的5%,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
球后溃疡的夜间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更为多见,并发大量出血者亦多见,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6.复合性溃疡
指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多数是十二指肠的发生在先,胃溃疡在后。
本病约占消化性溃疡的7%,多见于男性。
其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但幽门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出血的发生率高达30%~50%,出血多来自胃溃疡。
本病病情较顽固,并发症发生率高。
7.巨型溃疡
巨型胃溃疡指X线胃钡餐检查测量溃疡的直径超过2.5cm者,并非都属于恶性。
疼痛常不典型,往往不能为抗酸药所完全缓解。
呕吐与体重减轻明显,并可发生致命性出血。
有时可在腹部触到纤维组织形成的硬块。
长病程的巨型胃溃疡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巨型十二指肠溃疡系指直径在2cm以上者,多数位于球部,也可位于球后。
球部后壁溃疡的周围常有炎性团块,且可侵入胰腺。
疼痛剧烈而顽固,常放射到背部或右上腹部。
呕吐与体重减轻明显,出血、穿孔和梗阻常见,也可同时发生出血和穿孔。
有并发症的巨型十二指肠溃疡以手术治疗为主。
8.食管溃疡
其发生也是和酸性胃液接触的结果。
溃疡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
溃疡大小自数毫米到相当大。
本病多发生于返流性食管炎和滑动性食管裂孔疝伴有贲门食管返流的病人。
溃疡可发生在鳞状上皮,也可发生在柱状上皮(Barrett上皮)。
食管溃疡还可发生于食管胃吻合术或食管腔吻合术以后,它是胆汁和胰腺分泌物返流的结果。
食管溃疡多发生于30~70岁之间,约有2/3的病人在50岁以上。
主要症状是胸骨下段后方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常发生于进食或饮水时,卧位时加重。
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间区、左侧胸部,或向上放射至肩部和颈部。
咽下困难亦较常见,它是继发性食管痉挛或纤维化导致食管狭窄的结果。
其他可以出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嗳气和体重减轻。
主要并发症是梗阻、出血和穿孔至纵隔或上腹部。
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
9.难治性溃疡
是指经一般内科治疗无效的消化性溃疡。
其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包括下列情况:
(1)在住院条件下;
(2)慢性溃疡频繁反复发作多年,且对内科治疗的反应愈来愈差。
难治性溃疡的产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穿透性溃疡、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存在;
(2)特殊部位的溃疡(如球后、幽门管等)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3)病因未去除(如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以及饮食不节、治疗不当等;
(4)引起难治性溃疡的疾病,如胃酸高分泌状态(如胃泌素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10.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系指在严重烧伤、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外伤和大手术、严重的急性或慢性内科疾病(如脓毒病、肺功能不全)等致成应激的情况下在胃和十二指肠产生的急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
1.长期性
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
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
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
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
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3.节律性
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
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
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
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
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
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
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解剖位置。
5.疼痛性质
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6.影响因素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消化性溃疡的其他症状与体征
1.其他症状
本病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
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后疼痛发作而惧食,以致体重减轻。
全身症状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系统不平衡的症状。
2.体征
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妊娠期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1、妊娠早中期,可使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症状缓解或愈合,因为胃酸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胃粘膜充血减轻,以及孕酮对消化性溃疡有保护作用。
2、妊娠晚期极易导致消化性溃疡恶化或大呕血。
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激素分泌增多,胃液内盐酸及胃蛋白酶含量、分泌量逐渐增高,极易使消化性溃疡恶化。
3、孕妇有慢性上腹部疼痛,病程较长,时发时愈。
4、胃溃疡压痛多位于腹上区正中或稍偏左,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压痛多位于腹上区稍偏右。
前壁溃疡疼痛向同侧胸骨旁放射,后壁溃疡疼痛向脊柱旁相应部位放射。
5、有典型的节律性疼痛,贲门部或小弯部溃疡疼痛常在饭后1/2~2小时发作,幽门部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疼痛常在饭后2~4小时发作。
6、胃小弯溃疡常有进食一疼痛一舒适的规律,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有进食一舒适一疼痛的规律,故常在夜间疼痛或在睡眠中痛醒。
7、溃疡疼痛时多伴有返酸、灼热感、恶心及呕吐等表现,进食后或服用碱性药物后疼痛减轻或缓解。
如并发溃疡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或癌变等,又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胃癌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
在胃的恶性肿瘤中,腺癌占95%这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乃至名列人类所有恶性肿瘤之前茅。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
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
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免延误诊治。
胃癌各期症状
1、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类同于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黑便等。
2、进展期胃癌(即中晚期胃癌)症状见胃区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也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
上腹部饱胀感、沉重感、厌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瘦、贫血、水肿、发热等。
贲门癌主要表现为剑突下不适,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伴进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难;
胃底及贲门下区癌常无明显症状,直至肿瘤巨大而发生坏死溃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时才引起注意,或因肿瘤浸润延伸到贲门口引起吞咽困难后始予重视;
胃体部癌以膨胀型较多见,疼痛不适出现较晚;
胃窦小弯侧以溃疡型癌最多见,故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出现较早,当肿瘤延及幽门口时,则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幽门梗阻症状。
癌肿扩散转移可引起腹水、肝大、黄疸及肺、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转移而出现相应症状。
胃癌病人体征
绝大多数胃癌病人无明显体征,部分病人有上腹部轻度压痛。
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肿块,肿块常呈结节状、质硬,当肿瘤向邻近脏器或组织浸润时,肿块常固定而不能推动,女性病员在中下腹扪及肿块,常提示为krukenbe瘤可能。
当胃癌发生肝转移时,可在肿大的肝脏触及结节状块物。
当腹腔转移肿块压迫胆总管时可发生梗阻性黄疸。
有幽门梗阻者上腹部可见扩张之胃型,并可闻及震水声,癌肿通过胸导管转移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晚期胃癌有盆腔种植时,直肠指检于膀胱(子宫)直肠窝内可扪及结节。
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腹水。
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缩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
癌肿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状,亦可浸润邻近腔道脏器而形成内瘘。
胃癌常见并发症
1、当并发消化道出血,可出现头晕、心悸、柏油样大便、呕吐咖啡色物。
2、胃癌腹腔转移使胆总管受压时,可出现黄疸,大便陶土色。
3、合并幽门梗阻,可出现呕吐,上腹部见扩张之胃型、闻及震水声。
4、癌肿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可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
5、形成胃肠瘘管,见排出不消化食物。
食道癌
食道癌又叫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
全世界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
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
食道癌的早期症状
(一)咽下梗噎感最多见,可自选消失和复发,不影响进食。
常在病人情绪波动时发生,故易被误认为功能性症状。
(二)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较多见。
咽下食物时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痛,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为著。
初时呈间歇性,当癌肿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就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
疼痛部位常不完全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
疼痛多可被解痉剂暂时缓解。
(三)食物滞留感染和异物感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毕消失。
症状发生的部位多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
(四)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病人的情绪波动有关。
(五)其他症状少数病人可有胸骨后闷胀不适、前痛和喛气等症状。
食道癌的中期症状
中期食道癌的典型症状:
进行性吞咽困难,可有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和吐黏液样痰。
食道癌的晚期症状
(一)咽下困难进行性咽下困难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但却是本病的较晚期表现。
因为食管壁富有弹性和扩张能力,只有当约2/3的食管周径被癌肿浸润时,才出现咽下困难。
因此,在上述早期症状出现后,在数月内病情逐渐加重,由不能咽下固体食物发展至液体食物亦不能咽下。
如癌肿伴有食管壁炎症、水肿、痉挛等,可加重咽下困难。
阻塞感的位置往往符合手癌肿部位。
(二)食物反应常在咽下困难加重时出现,反流量不大,内含食物与粘液,也可含血液与脓液。
(三)其他症状当癌肿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
侵犯膈神经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经麻痹;
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可出现气急和干咳;
侵蚀主动脉则可产生致命性出血。
并发食管-气管或食管-支气管瘘或癌肿位于食管上段时,吞咽液体时常可产生颈交感神经麻痹征群。
体征
早期体征要缺如。
晚期可出现打呃、吞咽困难。
并且由于患者进食困难可导致营养不良而出现消瘦、贫血、失水或恶病质等体征。
当癌肿转移时,可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浅表淋巴结,或肿大而有结节的肝脏。
还可出现黄疸、腹水等。
其他少见的体征尚有皮肤、腹白线处结节,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大肠癌
大肠癌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2]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
大肠癌是大肠粘膜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
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大肠癌
早期多无症状。
随着肿瘤的增大和病情的继续进展,才显露出症状。
实际在临床上已出现症状的患者,其局部病变已往往明显严重,甚至到了晚期。
大肠癌的早期征兆是什么样的?
粪便形状改变,如由粗变细;
粪便变黑或暗红色,粪便变稀、有黏液;
排便次数增多,但却排不出粪便;
反复的痔疮不愈,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减轻;
不明原因的肚子胀痛。
晚期大肠癌
大肠癌一旦进入晚期,可出现较明显的症状,但有些症状并非特异,且与癌肿所在的部位有关。
1、右侧结肠癌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腹胀,腹痛,腹部压痛,腹部包块,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