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研工作量化指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6402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科研工作量化指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科研工作量化指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科研工作量化指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科研工作量化指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科研工作量化指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科研工作量化指标文档格式.docx

《1科研工作量化指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科研工作量化指标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科研工作量化指标文档格式.docx

表1科研项目类赋值表

项目类型

理工科类(包括通信、光电等)

人文科类(包括经管、传媒)

赋值(ti)

0(1

Ot2

 

表2科研项目级别赋值表

项目级别

国际合作

项目

国家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市厅级项目

横向项目

(委托及开发项目)

校内基金项目

赋值(ri)

a1

a2

a3

a4

a5

a6

表3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中贡献大小赋值表

项目参与情况

项目主持人

项目主研人

项目参研人

赋值(打)

0(3

上述公式中:

i(1,2,3...6)均为参数指标常数,常数:

i的确定可根据单位部门科研项目

管理专业人员的经验或数学模型来确定。

1.2科研经费

学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在自己立项的科研项目中,所取得的科研经费数也是科研工作量量化的

-个重要指标。

其科研经费在科研工作量量化中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E八(niNi)Qi(H1,2,3N)

ni为第i个科研项目所获得的

经费数额;

■i为科研

人员在第i个项目中贡献大小所赋分值,见表3;

Oi为第i个科研项目的经费来源所赋分值,见表4;

表4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赋值表

项目经费来源

引入校外经费

学校配套经费

学校经费

自筹经费

赋值(Oi)

0(2

科研经费的来源可根据科研经费获取的难易程度和使用经费所支付的成本的大小来进行赋值。

1.3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的量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来进行综合考虑。

1)著作及教材

著作及教材的量化可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

Aw「gi(i=1,2,3N)

i二

N为某科研人员在考核年度内所出版的著作或教材的数量;

ri为出版第i部著作或教

材的出版社级别所赋分值,见表5;

Ci为所出版的第i部著作或教材的类别所赋分值,见表6;

■i为科研人员在第i部著作或教材中编著情况所赋分值,见表7。

表5出版社级别赋值表

出版社级别

国际有影响的出版社

国家级出版社

地方出版社

赋值(ri)

«

1

表6著作类别赋值表

者作类别

学术专者

教材

教参工具书

教学辅导书

科普读物

赋值(Ci)

3

Ot4

0(5

表7编著情况赋值表

编著情况

专著

编者n

译著

主编

副主编

参编

赋值(九)

0E1

0(4

0E5

G6

2)论文

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的量化可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

At「ripi(i二1,2,3N)

N为某科研人员在考核年度内所公开发表的论文篇数;

ri为出版第i篇论文的刊物级别

所赋分值,见表8;

Pi为第i篇论文的学术交流情况所赋分值,见表9;

■i为科研人员在第i篇论文中的贡献大小所赋分值,见表10。

表8刊物级别赋值表

刊物级别

国际著名刊物

学科级刊物

重要刊物

一般刊物

内刊

0.3

0.5

表9论文学术交流情况赋值表

学术交流情况

国际学术会议

全国性学术会议

报告

交流

赋值(Pi)

G1

G3

表10作者情况赋值表

作者情况

独立作者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赋值(丸i)

3)专利

对所取得的专利成果可通过以下公式量化表示为:

二p八tc■i(i二

i4

N为某科研人员在考核年度内所获专利项数;

ti为所获得的第i项专利的专利类型所

赋分值,见表11;

0为所获得的第i项专利的专利性质所赋分值,见表12;

-i为科研人员在第项专利中的贡献大小所赋分值,见表13。

表11专利类型赋值表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表12专利性质赋值表

专利性质

职务发明

非职务发明

赋值(Ci)

表13专利持有情况赋值表

专利持有情况

独立持有

第一人持有

第二人持有

4)科研奖励

对所取得的科研奖励可通过以下公式量化表示为:

AR「rig「i(i=1,2,3…N)

N为某科研人员在考核年度内获奖的科研项目总数;

ri为第i个获奖的科研项目获奖

级别所赋分值,见表14;

gi为第i个获奖的科研项目获奖等级所赋分值,见表15;

■i为科

研人员在第i项获奖的科研项目中的贡献大小所赋分值,见表3。

表14科研项目获奖级别赋值表

获奖级别

国家级

省部级

计划单列

市政府奖

市、地、县政府奖

市级以上政府奖

学校奖

赋值(gi)

a3

5)成果鉴定

科研成果的鉴定可通过以下公式量化表示:

Ac=j:

diriu(i=1,2,3...N)

N为某科研人员在考核年度参与鉴定的科研成果项数;

di为对第i项科研成果进行鉴

定的单位(部门)所赋分值,见表16;

ri为第i项科研成果鉴定结论所赋分值,见表17;

■i为

科研人员在第i项参与鉴定的科研成果中的贡献大小所赋分值,见表3。

表16鉴定单位(部门)级别赋值表

鉴定单位

级别

国家科委

国务院有关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

市科委

单位(部

门)科委

学校科技

部门

赋值(di)

G5

0(6

表17鉴定成果级别赋值表

鉴定成果级别

国际领先

国际先进

国内领先

国内先进

科研成果工作量,A=:

tAw匕2At匕3Ap匕4Ar皿51,其中:

i(i=l,2,3,4,5)

为各项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在科研成果总量中所占的权重。

1.4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转化可通过以下公式量化表示为:

cJbi

Ci

i3Ci

N为某科研人员在考核年度内已转化为科研成果的科研项目总数;

—为第i项科研成

果转化后在考核年度内的效益成本比值;

-i为科研人员在第i项科研成果中的贡献大小所

赋分值,见表3。

2、科研工作的量化指标方案

通过上述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高校科研人员科研工作总量可量化表示为:

Y=订「2E「3A「4C,其中讥i=l,2,3,4)为各影响因素在科研工作总量中所

占的权重系数。

该科研工作量化指标体系模型综合体现了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以及成果转化等科

研管理各主要方面的复合关系。

它既具有全面、具体的特点,使量化后的科研工作具有较强

的直观性和可比性,又同时兼顾简洁、实用的优点,在实践当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通过科研工作量化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可以对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进行公开、公平、

公正、合理的度量,从而为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奖励分配提供科学合理的度量依据有利于避免论资排辈的弊端,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使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3、参数指标的确定

在科研工作总量的量化过程中,各参数指标量化值的确定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

怎样

合理地确定各参数指标在量化指标体系模型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对于模型的科学性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在参阅大量专业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用特尔斐法和线性回归模型两种确定参数指标量化值,以供参考。

3.1线性回归模型

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7个参数指标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多元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是由一组预测变量(自变量)的观测值去预测多个响应变量(因变量)值的统计方法。

可选取n=30个(在大样本下,拟合数据近似服从多元正态分布,有利于参数的估计和预测)专家对每组预测

变量和响应变量的观测值作为样本对各个参数指标进行估计。

线性回归模型可用矩阵表示

为:

Y=X:

其中:

y11

y21

y31

y41

响应变量矩阵为

Y=

y12

y22

a

y32

y42

1n

y2n

y3n

y4n>

'

X11

X12

・・・

X1r、

预测变量矩阵为

X21

X22

X2r

X=

-

(Xn1

Xn2

Xnr丿

严11

P12

P13

?

14^

参数矩阵为P=

021

022

P23

P24

3-

\Pr1

Pr2

氏3

Pr4』

随机误差向量为

MZ2

&

4)'

n=30为样本容量;

r=17为预测变量个数;

yj第j个专家对第i个响应变量的观

测值;

(i=l,2,3,4;

.j=l,2,?

n)

线性回归模型中各响应变量指标含义如下:

y1科研项目;

y2科研经费;

y3科研成果;

y4科研成果转化;

预测变量指标解释如下:

xij――第j个专家对第i个预测变量的观测值;

(i=1,2,?

17;

n)

线性回归模型中各预测变量指标含义见表18

表18回归模型预测变量指标解释表

变量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指标

项目类

项目级

项目参

与情况

著作出版设级别

著作类

著作情

论文刊

物级别

论文作

者情况

学术父

流情况

X10”

rX12

X13

X14

X15

X16

X17

专利类

专利性

专利特

有情况

科研成果转化效益成本比

科研项目获奖等级

科研项目获奖级别

成果鉴定单位级别

成果鉴定级别

根据模型可用计算机求解参数矩阵[的最小二乘估计为:

=(X'

X)-1XY。

采用线性回

归模型估计各参数指标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而且在参数估计之后可以通过模型来进行各

种统计推断。

例如,可通过显著性检验来判断各预测变量之间以及各响应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对于有交互效应的变量可通过模型求出它们的相关系数,定量考察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

如果回归模型在实际操作中对数据拟合度较好,可在观测到新的预测变量的情况下对相应的

响应变量进行预测,并且可以同时给出这种预测的可信度。

然而,在实际当中,用一个恰当

的数学表达式来确切地表示回归函数往往是困难的,特别是在预测变量数目很大时,不可能

把全部的变量都包含于回归函数中,可通过计算机程序或逐步回归的方法来挑选“最好”的

预测变量。

2、科研工作质量

为奖励科技人员拼搏创新、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积极性,真实反映科研成果水平,规定科研

(成果)质量奖励工作量(C):

(C与课堂教学时数相对应)科研奖励工作量:

C八Ci;

Ci=Cb(PN)

其中Ci——每项科研任务中个人所获得奖励工作量

Cb独立承担科研任务的奖励工作量标准(以国家规定或地方规定为标准)

考虑到角色的因素:

3人以上的课题组,其负责人所获奖励工作量按下式计算:

Cl=30%Cb,C

为近3年科研奖励工作量•当年奖励工作量为:

Cn=11(与Wn的计算方法相

/3C3込Ci

同)。

综上所述,个人年度科研工作量Qn(Qn与课堂教学时数相对应)计算如下:

Qn=Cn+Wn

二、时间效益分析

教育的时间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

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不一样。

在达到预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育质量高,学生花费的时间就少,反之就多。

2.1时间效益分析的主要思想

假设测验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测验成绩好坏对第二次测验的成绩无任何影响,即两次测验符

合马尔科夫过程。

通过分析被测试者的两次测试在不同成绩等级间的变化,来求算各组不同

起点学生在达到教育目标方面的期望时间,利用相关矩阵转换的信息调整教学策略。

2.2时间模型

把一个集体中的学生,按要求从高到低划分成N个等级,以下统一用测验来表述。

设至少进行了两次成绩不影响的测验,把各种等级的学生人数ai(i=l,2,?

N)占总人数a

的比例xi(t)二a作为状态向量,用S(t)表示(t表示时间)。

学生在进入某专业初期时的状态

向量,用S(0)表示,即初试成绩的各等级比例。

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通过一个时间单位(如

周、学期等)的学习,在第一次测试中的各个等级的学生,经第二次测试会重新分布,如在中等级中,有升级的、有保级的,也有下降的。

那么,S(0),S

(1),?

S(n)构成马氏链。

a"

二、pi1,pi2,...,piN*,

ai

设初试中i级的a名学生在二试中分布在N个级别的人数依次为ai,a?

?

qn那么,

这ai名学生在两次测试中成绩的转移概率向量为,

卫ai

各等级学生的转移概率向量合并形成转移矩阵为

P11pi2...piN

根据实际情况,取各等级学生的转移概率向量合并形成转移矩阵为

般无降级情况发生,学

当前后两次测试用同一份试题或试越难度水平保持在同一水平时,

生的等级下降的比率可以近似为零,即当就j>

i时,pj=0,转移矩阵为

zpn

p=

p21

p22

...

lPN1

PN2

PN3

…丿

根据实际,

取转移矩阵为

0.45

0.530.27

0.4

0.2

<

0.20.20.330.27丿

如果达到优等是学校的教育目标,设t

(2),t(3),?

t(N)分别为初试中2,3,?

N等级

的学生达到目标的期望时间,则有时间模型

t

(2)=1+p22t

(2)

t(3)=1+p32t

(2)+P33t(3)

彳(3)

j...

t(N)=1pN2t

(2)pN3t(3)...pNNt(N)

式⑶中,

(1)为原先处在2,3,?

IW级的学生所用去的一个单位的教学时间。

若令T=(t

(2),

t(3)?

,t(N)),A=(P(i-1)(j1))(N-1)(N-1),为学生在各等级之间的转移矩阵,式(3)

的矩阵形式为T=AT+E解方程得学生在各等级逗留的时间矩阵为T=(E-A)'

实际问题中的逗留时间矩阵为

1.82

0、

T=(E

-A)-1=

1.37

1.32

1.57

0.68

1.25

订.57

0.57

1.36」

将(4)

(5)代入公式(

3)得到

7

(2)=1.83

』t(3)=1.37+1.32=2.69

t⑷=1.570.681.25=350(6)

t(5)=1.570.680.571.36=4.18

(6)中各式分别表示初次测试是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的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期望时间。

分析不同学生对教学方案的反应在逗留时间矩阵中,第一列各数据大于其他各列同行的数

据,表明这一时间大于学生停留在其他等级的时间。

可以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停留

在二级的人数将大于其他等级,那么,二级将

出现一个级峰,它表明达到这一等级的学生往前进步遇到较大的困难。

这一困难可能是学习

内容所决定,也可能是教学方法不适合于这部分学生所造成的。

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提高这

部分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达到教育目标方面预期时间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王学仁,王松桂•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王松江,李昕.项目规划与决策管理[M].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3]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学仁,温忠.应用回归分析[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⑸李萍萍.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

[6]孙静.高职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8(3).[7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下册[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8]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

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优点

1)在分析了教学工作量信息特点的基础上,对校园教学工作量信息系统的需求信息、功能

信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设计。

系统采用B/S模式,禾U用.NETFramework2.0组件和

数据库联接,易于开发,操作灵活,使用方便。

2)时间模型的,始终遵循科研工作效益最大化原则。

变量的设置具有实际客观性便于模型的推广。

3)在时间模型分析中,用转移矩阵方法评价项目教学,方法简单有效,主要凭数据说话,有很强的说服力。

4)多元线性规划模型是科学性较强,又比较合理简洁的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操作性强,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科研工作量化方案。

5)本文建立的模型很好地符合了实际,充分考虑了各种资源优化的影响,模型推广型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