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论西晋书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6138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云飞论西晋书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孟云飞论西晋书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孟云飞论西晋书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孟云飞论西晋书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孟云飞论西晋书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云飞论西晋书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孟云飞论西晋书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云飞论西晋书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云飞论西晋书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郛休碑》(泰始六年,270年),此碑隶书具有风姿古朴,康有为认为此碑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

《任城太守孙夫人碑》(泰始八年,272年),此碑书迹,结体方整,挑法呈弧形,笔画方棱,其波挑的装饰性较曹魏碑刻更浓,与汉之《孔羡碑》(220年)相似;

《皇帝三临辟雍碑》(咸宁四年,278年),此碑书法把当时最严谨的书法以理想化的字形表现出来。

碑字隶书文字完好无损,字形方整,字形稍长,在笔法上除了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反入及波挑外,还能看到通行时代的笔画,带有明显的楷书意味;

《齐太公吕望表》(太康十年,289年),此碑隶书结体中宫紧收,笔画开张,与晋碑常体稍异,汲取了汉隶正统派的风格,而有汉碑风韵,其书风与魏之《受禅表》绝似。

清人刘熙载以为此碑与《孙夫人碑》皆“为晋隶之最”。

杨守敬说:

“是碑变汉人体格,而一种古茂峭健之致,扑人眉宇,以之肩随汉魏,良无愧也。

自此以后,北魏失之俭,北齐失之丰,隋以下荡然矣。

”总体而言,与汉魏相比,以上这些碑刻都是工整正规,装饰性很强的隶书。

这些隶书为当时所流行的“铭石之书”,大多书刻工整,波磔分明,横画起锋逆笔,平硬如折刀头,收笔处锋芒毕露,结体方整,风格雷同,比如《皇帝三临辟雍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等传世丰碑,完全承袭了曹魏庄重一路的隶书风格。

这些书刻精细的西晋隶书,虽非出自一人之手,使用的地点也不相同,也尽管各个作品体有方扁,笔有肥瘦,技有粗精,但却有共同的特征。

如横画起笔的“蚕头”变成了方整的“折刀头”,撇画在收笔处也出方棱角,左右对称的两竖不再垂直而是分张外拓;

右钩不再是又长又重的弯钩而是短小平挑接近楷法。

总之圭角呈露,装饰意味浓厚,是刻写结合的效果。

二、西晋的墓志隶书西晋上承曹魏余续禁止立碑,晋武帝曾下诏曰:

“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

”但是实际上,因为西晋皇室司马氏是儒家豪族,崇尚明教,提倡孝道,注重门阀。

统治集团上层生活豪华奢侈的程度比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仍沿袭曹魏以来碑禁,然而皇室数世“居亲丧皆逾制”,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当时一些贵族官宦墓葬甚为豪侈,坑中往往设立墓志,其形制为碑之缩影,亦有简化成矩形的志石,皆精工细刻。

墓志源于东汉,西晋处于墓志发展的初级阶段,形式尚不固定。

西晋墓志所用字体绝大部分是隶书,只有极少数是隶楷递变时期的楷书,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这些看作是带有楷书意味的隶书。

晋碑传世极少,而西晋墓志已见者有二十余中,出土地点几乎均集中于京畿洛阳、偃师两地。

由于墓志随墓主埋藏墓中,长期在地下未受风雨侵蚀,出土晋代墓志笔画犹如新刻,不似碑之斑驳破损,故更为金石家、书家所珍视。

西晋墓志近年出土较多,其中书法艺术价值较高的有:

《张朗墓志》、《贾充妻郭槐柩铭》、《荀岳墓志》、《华芳墓志》、《石墓志》、《左棻墓志》、《夫人天水赵氏墓碑》、《石定墓志》、《韩寿墓志》、《徐夫人管洛墓碑》、《张永昌神柩》、《乐生墓记》、《魏雏柩铭》、《杨骏墓志》、《冯恭石椁题字》等。

西晋墓志隶书粗略来看大致有两种不同的风格:

一类是书刻方整端庄者。

如《贾充妻郭槐柩铭》(296年)、《徐美人墓志》两碑点画工整、方棱,结体疏朗、长方,风格接近曹魏《王基残碑》(238年),是典型魏晋隶书风格;

《荀岳墓志》(304年),笔画挺拔遒劲,字形略呈长方,结体工整,书风与《皇帝临辟雍碑》相似;

《华芳墓志》(312年),此志隶书在点画上变化多端而有姿致,结构上与晋隶常体稍有不同,生动又不失严整的体貌,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石尠墓志》(308年),隶书风格严整端庄,在规整端庄的体貌中酝酿着新的风气,与魏隶《曹真残碑》有着极深的渊源;

《左棻墓志》(300年),墓志隶书用笔出锋入锋起止明快富有节律性,字形稍小,书法风格工整庄严;

《杨骏墓志》(约291年),该志笔法和形态接近汉隶,在《曹全》和《华山》之间,结字工稳似《曹全》,波磔翻飞如《华山》,而且波挑作圆笔;

《刘涛墓志》,此志笔画遒劲健挺,字形方整,和《晋南阳堵阳韩府君神道碑》极为相似。

似乎是受到标准化样板隶书《熹平石经》和《三体石经》的影响,西晋的墓志隶书点画拘谨刻板,蚕头燕尾和波磔挑法千篇一律,体态悬殊甚小,横平竖直,基本上都是沿着工整规矩之路发展的。

具体来说,这类隶书的风格是:

首先是结体趋向长方,体势纵横兼及;

结体方整,笔画疏朗而匀称,往往填足方格四角,这种笔画结构在墓志隶书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书者似乎有以方整显示其庄重之意图。

其时楷书已经产生,隶书与逐步兴起的楷书互为影响,这一时期的隶书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楷书的韵味。

其次是晋代的墓志隶书其装饰性意味很强。

晋代碑刻隶书点画起止多以方笔为主,点画形态呈方棱形,挑法弯曲如弓,收笔多圭角。

晋人为了配合碑碣的庄重,所以笔画缺少变化,而且程式化很浓。

由于过分强调方棱的挑法,因此时时显露出矫揉造作之态,缺乏生机和活力。

由于晋代隶书的程式化太浓,变汉代隶书的潇洒自然、变化多端的挑脚为呆板整齐的挑法,波势过于方直,起笔尖棱方截,行笔平直,几乎千篇一律,使风格多姿多彩的汉隶走入穷途。

这种程式化的隶书,在书写时极不方便,只能用于碑版刻铭之中,因此为新兴的楷书所代替,使楷书成为通行的字体,这是必然的趋势。

另一类是书刻比较草率的隶书。

基本可以化为这一类的有《夫人天水赵氏墓碑》、《张永昌神柩》、《乐生墓记》、《魏雏柩铭》、《冯恭石椁题字》等。

这类墓志隶书,尽管都属于草率一路,但笔法和结体悬殊较大。

如《赵氏墓碑》(268年)和《张永昌神柩》二者多用圆笔,点画自然浑厚,天真率意;

《魏雏柩铭》(298年),书刻比较粗率,字画有的单刀镌刻,但隶书天真稚拙,野气十足,别有一番自然不羁的意趣;

《冯恭石椁题字》(282年),此题记隶书用笔遵循汉隶的规矩而不刻意翻挑。

结体富于变化,大小不一,有长有扁,似随手题写,天然野逸而不粗俗,此题记在意韵上与汉隶相通;

《杜谡墓门题记》,笔画浑厚,以方为主;

《乐生墓志》(293年),有“折刀头“的形态,显然是深受洛阳官样隶书之影响;

《杨绍买冢地券》(284年),是用单刀刻划而成的一种非常接近笔写的俗笔隶书,字迹草隶相兼,富有天趣。

三、西晋的砖文隶书西晋可以说是砖文书法繁盛的时期之一。

在当时的地面建筑用砖和地下墓室用砖上,皆烧制阳文铭文,内容抑或制砖年月、制砖者姓氏,抑或吉语、祝辞之类,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多为出土的墓室用砖。

从陆心源所辑《千甓亭古砖图释》中考察可知,西晋砖文的书法风格上承汉魏砖文遗风而又有新的发展。

其书法尚不失汉魏砖豪放浑朴的气度,并在结体和和笔法上较汉魏砖变化更为丰富。

此外,西晋砖文中的别字、异体字日益增多,这也是民间俗书的一个特点,而在这一时期表现尤甚。

但又因为民间书工文化不高,书法未经正规训练,而能“肆无忌惮”,随意出天趣,这是古砖文的最基本的特点。

西晋的砖文以隶书为最多,其砖文书法大多与东吴砖文的体势、风格和模式、格调相似。

而且这一时期的砖文书法中鲜有令人惊异的、风格强烈的作品。

西晋砖铭文书法中的隶书新风格大致有两种:

其一是出现了分行多字数的小字隶书作品。

如《元康三年六月二十七日砖》,分两行,有行栏,字数多达三十字,横向笔画多短促,书法笔势顺畅,加强了下行势态,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

另如《元康六年太岁丙辰砖》,亦分两行格式与前者同,字数多达三十六字。

书法则以横向取势为基本,与前者不同。

再如《晋元康七年八月砖》,分两行,凡十六字,无行栏,书法笔势内敛,颇含有真书意味;

其二主要表现在几块《建兴三年孙氏所造砖》上,这种风格的基本特点是,首先是字形横平;

其次是点画瘦劲;

再者是点画的起笔处常出现折笔以造成连贯势态。

整体看去,在平匀中见悠扬的意趣。

尤其是《八月壬戊朔日辛巳孙氏砖》,其上端文字“可久长”和下端文字“永未英(央)”隶书皆自由潇洒,笔画起笔处的折笔连贯趣味尤为强烈,“久”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连势为一笔,颇有行书意趣。

点画以直折和圆转交互运用,并强调横画与捺画波磔的上翘形态,柔中带刚,可谓晋砖中不可多得的隶书佳作。

徐华志书法作品论西晋的章草书风正象规范化的字体都可以泛称为“楷”一样,民间草率急救化的字体都可以泛称为“草”。

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草书,则始于汉代。

现在所说的“草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章草、今草等。

西晋时还没有今草,当时流行的是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章草”。

关于章草之名的由来有汉章帝创始说、汉章帝爱好说、用于奏章说、由于史游《急救章》说等。

其中以奏章之说较为合理。

据文献记载,在西晋称并无“章草”这一名称。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东晋,是王献之对他父亲王羲之说: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和穷伪略之理,急草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易改体”。

大概章草这一名称从东晋开始,在当时是为了与“今草”区别而言的。

章草萌生于汉代,发展阶段的章草为“隶草”或“草隶”,这时的章草是隶书的粗率、急速、减省的书写,此正如王愔所说:

“解散隶体,粗书之”,也就是张怀瓘《书断》中所说的“存隶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救”。

章草书产生、发展于隶书时代,堪与隶书相媲美,而独具特色。

章草不仅具有象隶书那样的装饰美,波磔灵动,意趣古朴、典雅,而且章草书多使用俯仰相呼应的点和牵连的笔画,增加字形的流动活泼,这是隶书所不逮的。

所以张怀瓘赞美章草书说:

“史游制草,始务急救,婉若回鸾,攫如搏兽,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

西晋可以说是章草的完美成熟期。

其标志是结构逐渐规范化,笔画已经熔铸隶书的波磔,使章草书从结构到点画更为美化。

波磔的完美可以说是隶书达到成熟的标志,而章草书的发展也随隶书的演变而演变的。

因为任何字体都有减省、快速的写法,这是社会的需要,这正如宋代张栻所说:

“草书不必晋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变成草书”。

章草书到西晋,隶书的波磔完美地运用到草书,所以姜夔说:

“章草点画波发,出于八分”。

这种波磔的出现,是隶书草化的必然形式,同时也说明草书象艺术化发展,使草书更为美观。

这样章草书已经发展成熟,达到完美的阶段。

西晋是章草盛行的时期,章草书家人材辈出,著名的有卫瓘、索靖、和陆机等,章草的著名作品有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八年(公元220-291年),享年71岁。

卫瓘曾任尚书令,后官至司空。

他草书学张芝,并参之以其父卫觊法,“更为草稿”。

他与索靖同在尚书台任职,皆享有书名。

时人称“一台二妙”。

《晋书》本传载:

“汉末张芝善草书,论者谓:

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

”他自己也说:

“我得伯英之筋,恒(卫恒乃卫瓘之子,亦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得其骨,靖得其肉。

”唐张怀瓘列其章草于神品之中,并评其书曰:

“天资特秀,若鸿鹄奋翼,飘飘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以为艰。

时议谓,伯玉放手流便过索,而法则不如之。

”卫瓘的书迹现仅存有《顿首州民帖》,其首刻于宋《淳化阁帖》。

卫瓘的这件草书,有以下特点:

横笔皆取斜势左低右高,捺笔都不作波势,而是向下作内敛的纵引,许多字的末笔向下牵引映带,如“度、入、欣、里”等字。

他的作品在笔势上把章草书笔势由横向变为纵向,这是他的草稿书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一改变同时也导致了草书形态的变化。

他的草稿书,在笔法、笔意、结体等方面都已经与今草接近,但尚有章草遗意。

但由于其功力深厚,故能流便而不轻浮,华美而有深度。

非一般善草者所能企及。

索靖,字有幼安,敦煌人,三国蜀汉后主延熙二年生,晋惠帝太安二年卒(公元239-303年),享年64岁。

他是草圣张芝之姊孙,少有逸群之量,博通经史,曾撰《索子》、《晋诗》各二十卷,又作《草书状》。

深受名士傅玄、张华器重。

曾官尚书郎、酒泉太守,又因为做过征西司马,故人称“索征西”。

索靖擅长章草,王僧虔称其:

“传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

”《晋书.索靖传》谓“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及靖”。

梁武帝评索靖的字说:

“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

”张怀瓘在《书断》中将他的字列为神品,又说:

“靖善章草及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

有若山行中裂,水势悬流。

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

或云楷法则过于瓘,然穷兵极势,扬威耀武,观其雄勇欲陵于张,何但于卫。

”宋黄庭坚说:

“索征西笔短意长,诚不可及。

”黄伯思说:

“索将军章草下笔妙古今。

”也有人认为他的书法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草圣张芝,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

妙有余姿,张不及索。

”现在所能看到题为索靖的书迹有《出师颂》、《月仪帖》和收入《淳化阁帖》的《载妖帖》、《七月帖》。

《出师颂》的文字内容为汉史孝山所撰,书写者虽异议颇多,但似乎都本于索靖。

传为索靖所书的章草《出师颂》,十四行,一百九十四字,是北宋宣和年间始见于著录的书迹。

这件传为索靖所书的《出师颂》影响久远,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

“幼安《出师颂》是退笔之尤者,结构奇伟可爱。

昔人谓能书不择笔,殆非浪说耳。

”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

“索靖《出师颂》横平竖直,钩点挑剔,一丝不走。

吾等学书以此为圭皋,则无失矣。

右军《十七帖》亦此法。

”又云:

“索靖《出师颂》草书沉着峭劲,古厚谨严,欧书多脱胎于此。

又当拖开处拖开当收紧处仍自收紧,不令松懈。

”此帖笔画浑厚,笔致活脱,姿态奇崛,与章草名迹《急救篇》颇有不同,难怪文彭说:

“平生所阅晋唐法书,不下数百卷,惟孙过庭《书谱》,怀素绢本《千文》、《梦游天姥吟》,颜鲁公《刘中使帖》,更无遗恨。

然枉自许可,或积习专攻,庶几万一。

此帖之不可摹,不可刻,不可学,不知其从何而起,从何而止,真可谓太古法书第一也”。

又说此帖“有侧笔,有扁笔,有浑厚笔,有露锋笔。

一点之内有三折。

如茅土阶,而气象自别;

如污樽杯,而意陶于太和之内。

乍观不能,愈观愈可爱,仙哉!

”由此可见,后人对传为索靖所书之《出师颂》评价均极高。

《月仪帖》可以说是归在索靖名下的最为著名的作品。

它不是尺牍,而是抄写一篇供认写信时参考的范文。

《月仪帖》是索靖的代表作,章草,现存九章,可谓长篇巨制。

此作简练流贯,刚劲爽利,与索靖的《七月帖》风格相近。

只是《七月帖》已经具有今草迹象,而此作纯为章草。

其字字独立,字法森严,字势险峻,波磔锐利而骨力坚劲。

可以印证其书法度过瓘,有“银钩虿尾”之势的评述。

如其中“发”字,每笔都出锋,锋芒尖锐,但都无纤弱之感,。

可见其功力非凡。

近人高二适先生称此帖为“索靖章草,真迹无双”。

又云其“气体高妙,清俊婉媚,章草中之第一”。

我们现在所见的《月仪帖》只有刻本,其底本并不是索靖的真迹。

尽管学者、书论家、书家对《月仪帖》颇有怀疑,却没有从根本上否认此帖源自索靖,而且对此评价极高。

后世书家大多根据此帖遥想索靖书法的风采。

此帖尽管不一定是索靖所书,但仍为章草范本佳帖。

《七月帖》,此帖流传有序,北宋时墨本尚在人间,为宋《宣和书谱》所载御府收藏索靖四件之一。

宋以后,墨本不见踪迹,只有刻本传世。

最早的刻本是《淳化阁帖》本(附图,见《中国书法全集》魏晋南北朝名家之150页),后还刻入《绛帖》、《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等。

此帖是尺牍,信笔而书,不像《月仪帖》抄书那样经意。

从章草书法的体格看来,《七月帖》缺少了几分古厚的气息,不如《出师颂》古朴典雅。

此帖略带纵引的笔势,但上挑或平出的笔势仍然明确,一些驻笔的“点”是顿而不引,字势横张而不内敛。

与卫瓘的《顿首州民帖》合观,《七月帖》的体势明显横斜一些。

现在能见到的署名索靖的章草书迹除了以上三帖之外,在《淳化阁帖》中还有《载妖帖》有。

此帖文辞古雅,颇类晋人,但书法风格与索靖其他书迹相去甚远,故后人对此存疑颇多。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书家,写出几种不同面貌的作品并不算难事,只要作品的艺术水平高,在没有十分确凿的明证情况下,我宁愿信其是真的,因为存在自有存在的理由。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

三国吴景帝永安四年生,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卒(公元261-303年)。

陆机“少有异材,文章冠世。

”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

吴亡后入晋,曾官太子洗马、著作郎、平原内使等。

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有集四十七卷,现仅存十卷,补遗三卷传世。

其中《文赋》是古代重要文学论著。

陆机擅长行草书,唐韦续《墨薮》列其书为下之上品。

王僧虔称:

“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较其多少。

”《宣和书谱》卷十四云:

“陆机能章草,以才长见掩耳。

”陆机的《平复帖》为现存文人书家最早的而且最为可靠的真迹墨迹。

此帖九行,写在麻纸上。

墨色微绿,好像是用松烟墨书写。

此帖为章草书,点画简率,用笔劲健,似乎是用挺健的秃笔写成,时出贼毫,浑朴自然,不激不历;

横向的笔画短促,有俯仰之势;

纵向的笔画长,是向左背右的弧形;

扁长的字形,上窄下宽,呈左高右低的欹斜状,但斜而能稳,颇有奇趣;

虽然字字独立,但相互间多见锋势相应的连贯形态;

点画很少用波势,而波势及挑画常常表现为欲纵还敛,已向今草过渡。

陆机此帖,向为世人所宝。

明董其昌跋曰:

“蓋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

”明张丑云:

“云间陈仲醇谓其书极似索靖笔诗。

”又云:

“《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

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

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其复在《真迹日录》中云:

“为西晋明贤手迹,且章草奇伟,远胜索幼安、谢安石辈乎。

……翩翩自姿,真有毕世临摹未能得其仿佛者。

”杨守敬说《平复帖》“系秃颖劲毫所书,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

陆机的这副草书,写得比较随意,有不少是习惯写法,让后世书家难以释读,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今人启功先生说:

“《平复帖》字作章草点画奇古,校以西陲所出汉晋简牍,若合符契。

可证其非六朝以后人所能为”。

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的大量西晋简牍和残纸文书,其书法风格多与此《平复帖》相仿佛。

北宋《宣和书谱》称此帖为章草书,这与传为索靖、卫瓘的章草书相比,陆机的草书虽然草法伪略不甚规范,但却比较古朴,它的真实性则自然要远远胜过刻帖中其他西晋名家的草书。

西晋章草盛行,在上层社会中不仅章草名家辈出,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在艺术上达到尽善尽美的阶段。

在晋代简牍、残纸和砖刻出土以前,后人对章草书的流传多凭辗转摹写和摹勒刻帖来认识。

但要了解西晋章草书的真面目,了解这一时期的章草书的整体风格,就必须要依靠近代出土的晋代简牍书、残纸和一些砖刻章草。

在近代不断出土的晋代简牍、残纸中,有许多是章草书。

这些西晋人直接书写的墨迹,其价值远比传世辗转相摹的摹本和刻本要高,是我们研究西晋章草真貌的极为宝贵的资料。

西晋的草书,仍以章草为正宗,是习草的规范,但是章草的俗写体更为常见。

这些出土的晋代草书书迹大致可以分为尺牍草稿、书迹抄本、简牍簿记、习字残纸等四类。

简牍草书大都逸笔草草,结构散漫,多与敦煌汉简上的草书相似。

如《书不得等字简》、《从胡当等字简》、《计沃简》、《何将简》等。

残纸文书上的草书字,笔体各异:

《楼兰残纸》、《何必》,笔画浑厚凝重,不但有粗重的波磔,而且有尖锐的挑笔,行笔一丝不苟,结体取横势,横向的笔画平直,大体上是遵循章草的书写法则的;

《济白守残纸》、《复意》,行笔流畅,笔画粗细变化丰富,结体已经有今草的意味;

《五月二日》残纸,共四行,第一行字形较大,后三行字形较小,首行结体横向、用笔浑厚,是章草法式,后三行笔画婉转流便,结体已多有下引的映带,近似卫瓘的“草稿”之体;

《急奇觚》残纸,是晋代儿童启蒙的字书,前四行为隶楷过渡时的字体,后四行为章草书。

此残纸为民间学习所用,从这里可见章草书在民间的流行情况;

《华玄残纸》,横画平直,笔势流转,纵引的笔势在末行的“莫使”处达到极致,二字是一笔连属而下,是西晋草书中极少见到的现象。

现在能见到的出土西晋砖刻章草书迹,著名的有《晋咸宁四年吕省砖》、《独良良砖》、《宋鸭子砖》、《周伯孙砖》、《嘉峪关晋墓砖刻》以及《郭永思书简残磁片》等。

如《咸宁四年吕省砖》和《周伯孙砖》同时同地出土,上面的文字是在湿软的砖坯上刻写后烧制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古代的硬笔书法作品。

“咸宁四年七月”几个字,笔画变化虽然不大,但笔法熟练,结字法度比较严谨。

“咸”,“四”、“月”等字的笔画出入,字势的倾斜,掌握得都恰到好处。

“是为”二字之“是”字末笔上挑,“为”字左撇露锋,显示出笔法上亦有变化。

这些刻上去的草书带有今草的笔势,点画飞动,风格古朴,但从其体势来看仍然属于章草的范畴。

徐华志书法作品通过以上对存世的西晋草书书迹的考察,对西晋的章草书的风格可以作以下概括。

第一,西晋章草书,字字区别,即字与字之间不像今草或狂草那样上下牵连引带;

第二,笔断意连,即笔画之间互相照应,不必实连。

虽然在一字之中也有连笔,但不像隶书那样笔笔相断而不连;

第三,注重用点,常常变画为点。

点的灵活运用,化静为动,增加了流动之美;

第四,每字或强调波磔,或突出分势,或延长横画偃波,或张扬上钩之态势。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由母体——隶书带来的分别向背之势、翩翩向上翻飞之意;

第五,具有古拙之趣与流美之风。

西晋章草既有隶书的古朴浑厚,又有今草的婉转流动,可以说是章草书的完美成熟期。

徐华志书法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