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Word下载.docx
《湖心亭看雪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案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板书——湖心亭看雪
首先我们先看本文的教学目标。
1、走近作者: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注解①,简要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下面我们来听课文朗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活动)
2、给加点字注音。
毳()衣雾凇()一芥()沆砀()铺毡()喃喃()
3、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
1、准确2、有感情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整理重点字词或疑难字词含义。
(1)解释加点的字。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余挐一小船()
③上下一白()④及下船()
(2)辨析多义词的含义。
是:
①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更:
②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白:
③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这样的景色:
(小组讨论):
(1)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
体现在哪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哪里能看出“痴”,具体分析一下。
不寻常的环境:
大
三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
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
“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
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
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
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学生齐读: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
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
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
人”的句式。
生:
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
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
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同学们说的真好,他们就是这样超凡脱俗,有雅情雅致的人。
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痴”,我们是不是比舟子理解的更深刻呢?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研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品味其写景之妙。
同学们,现代散文家黄裳评价说:
“描写西湖风景的人也可谓多矣,可是谁又曾用精炼至极的笔墨如此凸现地勾画出山水的精英?
”细读这句,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
最传神?
请静静的品味写景的精妙,感受作者的情怀。
(小组交流)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句中三个与是不是能够去掉?
这三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
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孤立起来。
两个“一”字意思相同吗?
有什么妙处?
“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
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
“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
“一芥”让人耳目一新;
“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苍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
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你会体悟到:
宇宙何其阔大,人生何其短暂!
“天人合一”
教师总结:
(出示课件)白描手法:
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
请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即是白描。
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
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
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作者感慨的景观。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我们来感悟下列句子运用“淡妆”(白描)手法。
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
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
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
只能断肠!
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这就是白描。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白描
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
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
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6、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
为什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答案
1、关于西湖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
(1)略
(2)cuì
sōngjiè
hà
ngdà
ngzhānná
n3、
(1)①都②撑,划③全,都④等到
(2)①这;
判断动词“是”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③白色;
酒杯(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是夜更定”,他居然在晚上的时候去看雪,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
不寻常的环境:
(2)故国之思,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这三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
“天人合一”淡泊孤独的独特个性。
(4)、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3、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