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6040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平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平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平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平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docx

《平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docx

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勤劳睿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顽强拼搏,造就了我县农业发展繁荣的新局面,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现将发展情况汇报于下:

一、发展情况

(一)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品质不断改善

多年来,在耕地不断减少的大背景下,我县粮食作物播面一直稳定在35万亩左右。

我们通过采取稳定播面,应种尽种、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力度,优化品种结构、举办高产生产示范,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适用新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组装综合配套技术,挖掘增产潜力等措施狠抓粮食生产,不断提升单产和优质水平。

使我县的粮食总产量在10万吨的基础上以年均1~1.5%增速递增,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的好成绩,2009年达到11.5845万吨,比2008年增长1.83%,2010年达11.7583万吨,比2009年增长1.5%。

今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为13.8万亩,杂交水稻13.5万亩,优质稻8.5万亩;

玉米种植面积9.8万亩,杂交玉米9.2万亩;

马铃薯种植面积7.8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5万亩。

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为全县加工、储运、销售、养殖等各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催生了顺龙米业、上安米厂等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优质米加工企业,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蔬菜产业不断壮大

1、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200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仅为3.5万亩,2008年增长到6.2万亩,2009年达到7.65万亩,年增长近30%。

去年,蔬菜总产量达10.7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65万吨,增长32.9%,总产值128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80万元,增长32.9%。

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增幅达32.6%以上。

2、生产基地快速发展。

通过着力扶持蔬菜专业村,加快蔬菜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了天龙镇芦车坝村、二官村,夏云镇阿腰村、江西村,高峰镇王家院村、乐歌村,城关镇城垣村、陶关村,马场镇林卡村等蔬菜专业村,打造了林卡干辣椒基地、天龙糟辣椒基地、高峰山药基地和下坝生姜基地。

截止目前,全县万亩蔬菜基地3个(二官片、天龙片、林卡片),千亩蔬菜基地3个(一是芦车坝村;

二是大屯,小屯,中寨,王寨,猫寨等村;

三是阿腰,江西,马武,桥上等村),100亩以上基地22个,蔬菜基地面积达4万余亩。

3、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申报认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切实提升了农民的产品质量保护意识,从基地生产到市场准入全程,都进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了优质优价。

目前6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已通过认定,2个无公害蔬菜品牌已得到认证。

4、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据统计,2009年蔬菜总产值达12852万元,蔬菜种植农户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64元多3736元。

发展蔬菜产业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社会效益还十分明显。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好的村,如芦车坝、阿腰、江西等村,通过蔬菜产业的带动,全村无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无一宗刑事治安案件发生。

5、存在的问题。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制约蔬菜产业发展。

土地流转速度慢和承包到户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土地分散,制约了蔬菜产业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

扶持发展资金薄弱,农民手中资金匮乏,想发展,资金有缺口。

二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县蔬菜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是蔬菜生产基地排灌设施、交通设施、产地批发市场、中心物流市场、综合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仍相当滞后,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茶产业初具规模

1、种植面积:

平坝县现有茶园面积28080亩,投产茶园15520亩,低产茶园10520亩,幼龄茶园2040亩,县境内有省属茶场三个(羊艾农场7000亩,平坝农场800亩,夏云农场1500亩),面积9300亩;

乡镇级茶场三个(金凤山茶场500亩、忠芳茶场1310亩、夏云茶场100亩),面积1910亩;

村级茶场十个(马场平寨315亩,高峰毛昌255亩,白云邢江230亩,齐伯陶家坡84亩,水江252亩,乐平凤凰100亩,十字长冲120亩、沙戈80亩、麦翁80亩、青山60亩),面积1576亩。

百亩以上茶园十二个,面积12482亩,50亩以上茶园十六个,面积12786亩。

其余4294亩均为零星分散茶园和地埂茶、天然茶。

茶园认定面积2810(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810亩,绿色食品认定面积900亩,有机茶园认定面积1100亩)。

公有制企业3家,拥有茶叶面积9000亩,非公企业2家,拥有茶场面积1610亩,农户拥有茶园6470亩。

2、种植品种:

种植品种以地方群体为主,种植面积12120亩,占总面积的71%,其余均为福鼎大白茶等,面积4960亩,占总面积的29%,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303亩,占总面积13.5%。

3、茶园产量、产值:

平坝县茶园面积17080亩,投产茶园15520亩,成品茶总产量286.18吨,平均亩产18.44公斤,亩产值1315.1元,销售总收入2041.1万元,平均公斤价格71.34元。

其中名优茶产量78.8吨,占总产的27.54%,销售收入1389.9万元,占销售总收入的56.9%。

4、生产、加工:

平坝茶业生产种植水平发展不平衡,羊艾茶场、平坝茶场、夏云茶场、忠芬茶场等成规模的茶场生产水平较高,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操作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肥料、农药)的投入和使用,普及推广测土施肥,平衡施肥技术,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其余的小茶园和分散零星茶种植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和粗放,全县机采机修面积小,茶青下树率不高。

平坝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四家。

三家国有企业(羊艾茶场、平坝农场、夏云茶场),一家集体企业(忠芳茶场),资产总额7705万元,主要生产加工茶类为绿茶,设备台套数201台套,年设计生产能力48万公斤。

5、品牌、市场:

平坝现已注册产品商标5个。

忠芳茶场:

“碧架山”;

羊艾茶场:

“羊艾”;

平坝农场“红枫湖”;

夏云茶场:

“夏云牌”。

发成公司:

“布依山茶”生产的“一心茶”、“羊艾毛峰”、“红枫翠玉”、“古樟香铭”等系列产品供不应求,采取自产自销和直销的方式,行销省内外市场,近年来,在参加国家、省部及地区的各类名茶评比活动中,先后获36个名茶奖项。

当前,平坝茶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数量增长型转化。

二是从分散生产、简单加工向大户生产、精选加工转变。

三是从大宗茶、高绿茶向名优茶转变。

四是从无牌、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

五是从区域内向各区域外市场拓展转化。

6、存在问题

①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县在茶业的发展上投入资金较少,生产企业自身投资也很有限。

由于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县茶产业应有的发展。

②布局分散,生产发展极不平衡。

全县17080亩茶园,有9300亩集中分布于三场(夏云农场1500亩,平坝农场800亩,羊艾农场7000亩),占总面积的54.49%,而县属地方茶场较成规模的仅有1个,白云镇忠芳茶场(1310亩),其余的均为规模较小茶场和零星分散的地硬茶、天然茶。

全县良种茶面积9510亩,三场占7200亩,而县属茶场仅占1310亩。

成品茶产量286.18吨,三场占250吨,县属地方茶场36.18吨。

销售收入2041.1万元,三场占1925万元,县属地方茶场116.1万元.加工设备201台(套),三场占183台(套),县属地方茶场18台(套)。

由此可见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显示了我县茶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

③生产企业各自生产、独自经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

全县有生产企业4家,获奖产品34个,但多为一般品牌,质量、售价都一般化,没有统一的品牌集群,市场竞争力较弱。

④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全县茶业销售人员353人,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52个,大专学历206人,中专学历60个,中专学历60人,具有本科学历专业技术职称的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5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8人,受过专业培训从业五年以上的熟练工84人,专业从业人员不仅少,而且分布极不平衡,羊艾茶就占300人,其余4个生产企业仅53人。

专业从业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至生产管理不善,加工技术落后,致使茶叶产量和质量提升缓慢,阻碍了效益的提高和产业进程的发展。

⑤采摘技术落后,采工不足,致使相当数量高档茶青不能及时采摘而低质化,形成资源浪费。

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联合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机制不紧密至或未形成,利益合作机制不明确、不牢固,使加工企业周边的零散茶园和农户自有茶园管理不善,老化退化,茶青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加工企业的生产原料需求。

同时,缺乏管理,导致一些乡(镇)、村级茶园管理不善甚至失管,茶园老化退化甚至衰败。

⑦无公害生产技术不高,产地认定面积少(仅2810亩),产品认证不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烤烟产业稳步发展

我县2010年实施现代烟草农业5万担单元建设整体推进项目,全县共移栽烤烟19216亩,落实种植主体887户,完成收购5万担。

1、加强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红河.平坝基地单元规划烟地面积3.86万亩,年种烟1.7万亩,产能5万担;

设立一个中心站,分天龙、十字、马场、白云片区4条收购线。

建成烟水工程14个,覆盖面积40725亩;

规划机耕道75条,62.5公里,目前已建成28条25公里,覆盖面积1万亩以上;

防爆点8个(含多功能气象服务站1个),单元烟叶工作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

建成育苗工场1个,整合利用社会闲置育苗工场1个;

集约化育苗工厂点钢架大棚34个,供应移栽1.8万亩。

加强烤房建设,逐步淘汰标准低、容量小、性能差、煤耗高的普通烤房,积极发展密集烘烤能力,加快实现专业化密集式烘烤。

2010年全县已建散叶堆积密集型烤房300座,已全部投入使用。

2、提高烟区机械化水平

进一步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对面积小、不规划、高低不平等的烟田进行整形,便于机械操作。

2010年配置75马力大型农机具55台(套)。

2010年重点搞好天龙新华村、雷家硐村、高院村。

3、扩大规模化种植面积

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促进烟田向种烟能手集中。

推动烟叶种植向优势产区适度集中,努力扩大连片种植规模,大力发展千亩村。

以烟农为主体,积极探索烟草企业、地方政府、专业合作组织和烟农的不同联结方式,努力提高烟草农业组织化程度。

实现100%集中连片规模种植,户均种植规模20亩以上。

4、建设专业化服务体系

专业化服务以建立工厂化育苗、专业队机械化耕作和植保、工厂化烘烤为主,培育“以烟为生、精于种烟”的职业化烟农队伍,支持和正确引导与烟叶生产有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烟农协会、烟农互助组发展,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主体,扶持专业队、专业户发展,做到100%工厂化育苗,100%专业队病虫害统防统治,100%烟用物资配套供应,工厂化烘烤面积50%以上。

(五)经果林种植渐成增收亮点

至2010年,全县经果林面积达15527亩,比上年增加4.59%。

总产量2.945万吨,比上年增加9.98%。

总产值4720万元,比上年增加9.88%。

(桃2489亩;

李1472亩;

犁1786亩;

葡萄2573亩;

柑桔865亩;

板栗1026亩;

杨梅180亩;

花红60亩;

花椒2632亩;

枇杷390亩;

樱桃195亩;

核桃143亩;

苹果360亩;

杏11亩;

柿31亩)。

西瓜种植面积62346亩(其中:

精品西瓜220亩),比上年增加1.76%。

总产量2.27万吨,比上年增加2.7%。

总产值2034万元,比上年增加2.26%。

经果林种植渐成我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以上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中药材、生姜、大蒜、大葱、折耳根、山药等特色种植也有所发展,不断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粮食生产,巩固农业发展基础

通过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加快更新换代步伐,不断扩大高产优质良种履盖率,夯实增产基础;

认真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和粮食增产工程等项目,抓好示范引导,切实提高全县粮食单产水平;

加大优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力度,不断提高优质水平。

(二)优化结构调整,拓展增收渠道

我们在已建成优质米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等主导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按照我县的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粮食、油料、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茶叶、果树、烤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不断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三)加强疫病防控,为农业生产保架护航

我们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疫病防控工作指导方针,通过切实加强病虫测报和防控、加大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执法力度、加强外来有害生物普查和防控力度,全力确保全县农业生产安全,为农业生产保架护航。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市场竞争力

一是通过抓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申报认证和加强认证后管理,树立品牌。

二是抢抓商标注册保护品牌。

三是组织产品参展推介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

(五)积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产业化内部联结机制,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