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5853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五Word下载.docx

C.土地私有D.商品经济的发展

5.(2013·

厦门模拟)阅读下列表格:

年代

唐元和

初年

北宋治平

年间

南宋初年

元朝中统四年

明朝永乐

铁年

产量

207万斤

824.1万斤

2162144斤

584.4万斤

19575026斤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

C.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

6.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

“(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达

B.商品经济出现较大发展

C.南方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植茶业占据农业结构重要地位

8.(2013·

福建四市联考)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9.(2012·

福州模拟)下列产品突出体现了“工官”制度的是(  )

A.汉代的盐铁B.唐代曲辕犁

C.宋代指南针D.明代的丝绸

10.方勺在《泊宅编》中载:

“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当时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

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1.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12.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④“工商食官”

⑤铁制工具开始在农业上使用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量

(市斤)

人均粮食占

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

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魏晋南

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

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6分)

(2)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是否可信?

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8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

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

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入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可以通过“举孝廉”得到官职。

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庭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3)材料三中《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此渠皆可行舟”分析,体现了航行功能;

“有余则用灌浸”体现了灌溉功能;

“辟沫水之害”体现了排洪功能。

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功能。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准确识记。

耧车出现于西汉时期,而翻车出现于曹魏时期,A、D出现于唐代。

3.【解析】选A。

两位历史人物对人权和民主政治的看法的不同,其根源是其所处的文明上的巨大差异。

B、C两个选项,其根源也同样是文明差异。

D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的中美两国不存在国家利益的冲突。

4.【解析】选C。

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

5.【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表格数据反映铁年产量的不断提高,表明古代冶铁业的持续发展,本题需注意要求回答“根本问题”,因此,要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

经济是基础,手工业的发展也正反映经济的发展。

故本题选A。

【变式备选】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  )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解析】选D。

封闭性、分散性、连续性、脆弱性都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材料中主要描述的还是脆弱性的一面,由材料中“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可以明显地看出。

6.【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海瑞和丘浚的观点,二是明确井田制和均田制的实施、内容和作用,两者结合,理解材料,评价两人的观点,得出正确认识。

【解析】选B。

材料中海瑞认为“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恢复春秋时期的井田制,这是历史倒退,所以不能说是科学的解决办法,①说法错误;

丘浚认为废除井田制后“田不在官而在民”,出现了社会贫富不均。

他更认为均田制不适宜长期实行,可排除④。

通过材料分析,海瑞、丘浚都看到了土地不均现象,丘浚分析较客观些,据此本题选②③,①④错误。

7.【解析】选D。

由材料中“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可以看出在南方地区,从事茶业生产及加工的人数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说明植茶在这一地区的重要地位。

8.【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但主要服务于官府和皇室贵族,产品不流向市场。

而民营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这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A正确,排除B。

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所以C中地区分布不是主要原因。

明清政治的腐朽不可能只影响官营手工业,D错误。

【变式备选】下列哪一引句明显不同于另外三句引文所述的手工业形

态(  )

A.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处工就官府。

——《国语·

齐语》

B.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

尽心上》

C.商工皂隶,不知迁业。

——《左传·

襄公九年》

D.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晋语》

B描述的是家庭手工业状况;

其他三项表述的是官营手工业状况。

9.【解析】选A。

所谓“工官”制度,就是由官府进行管理和经营,汉代的盐铁仍然是由官府管理和经营的。

10.【解析】选C。

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可判断②正确;

“引谷水以灌溉”,谷水并不是指海拔低处的水,只是泛指,③错误。

由“中涂必为之铠”,材料显示灌溉用的水用来碓米,是综合利用水资源的表现,④正确。

①与题干无关。

故选C。

11.【解析】选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图中表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区域,没有体现A、B、D的内容。

C的结论可以从图中看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12.【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需要把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土地制度、耕作方式和农业特点综合起来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在农业上使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产生;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在此基础上,小农经济开始出现,故①②③⑤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选B。

④“工商食官”是西周建立起来的官营手工业、商业制度。

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到春秋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等因素,这一制度被打破。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1)题依据材料一,从亩产、人均数量、耕地面积等方面分析;

(2)题不管分析哪种都要有史实做依托;

第(3)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综合进行分析。

答案:

(1)①粮食亩产水平提高;

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

③耕地面积增加;

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

⑤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减少。

(2)可信:

粮食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或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

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茶叶种植。

(8分)不可信: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较强等)下,“业于茶者七八”的说法存在夸大之嫌,尚需存疑。

(3)①政治基础: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较安定。

②经济基础:

商品经济发展;

茶叶产量增加;

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

③文化基础:

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推行,文人阶层壮大。

14.【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及其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内在联系为主题,考查了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1)题,要结合材料中的“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这一信息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题,要注意分解材料二的信息,多角度归纳概括;

第(3)题,要立足黑暗的社会现实分析作者的思想。

(1)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治理大江大河,应对自然灾害,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统一组织。

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

家庭是养老的主体;

提倡多子多福,子女孝顺;

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

提倡邻里互助。

(3)理想:

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2分)关系:

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刺激了作者创作;

文学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