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5853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规模发展上,一方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资金等方面扶持力度。

08年,区政府投入各类支农资金1.03亿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另一方面,组建种养协会,促进规模发展。

镇村工业实力增强。

我区坚持把镇村工业纳入全区工业板块统筹发展,与区企享受同等待遇,出台了镇村企业实现税收全部反还政策,极大调动了镇村招商引资积极性。

2008年,引进项目14个,项目总投资1.43亿元,新吸纳村民就业202人。

盘活集体企业6家,年收入330万元。

挖潜集体企业5家,年利润137万元。

同时,积极发展一家一户小作坊、小修理等五小行业,目前,全区镇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2556家。

观光农业方兴未艾。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以民营投资为主体,以政府支持为补充,重点对农业示范基地进行高标准设计,规划了蔬菜种植、农业科技示范、农事体验等5个功能区13个项目中心,把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了我区观光农业的展示平台。

08年,引进建设了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9个项目,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先后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00万元。

各镇村街道、各功能区域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依托更加坚实。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近年来,我区加快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城区、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搭建起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良好框架。

一是加大改造力度。

从2007年开始,对永泉社区实施整体改造,工程分两期施工,现己全部竣工,新建楼房18栋,2200人一次性搬入现代化楼房。

二是新建与改造并举。

选择铁东村作为试点,全力建设“生态长廊环拥,彩瓦白墙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村庄,共完成旧房改造351户,建设农民新居320户,完成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

铁东村现己成为滨洲铁路进入龙凤的一道“绿色景观”。

三是灵活建设模式。

完善向阳新居规划,高标准建设了刘高手农民新居,住宅小区整齐划一,功能设施配套齐全,使农民享受到了现代城市生活。

四是加大泥草房改造力度。

本着“五年改造一年完成”的原则,充分利用政策,加大泥草房改造力度,现己完成泥草房改造1751户,新建节能房1605户,改造面积11.7万平方米,占改造总量的82%,我区农村砖瓦化率达到了95%以上。

五是完善镇村基础设施。

全区8个村全部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所,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3%以上,实现数字电视入户5000户。

(四)各项事业统筹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公共保障。

近年来,我区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以农村身份的转变为出发点,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人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稳定的社会保障。

一是探索农民变市民。

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先期确定永泉和铁东村作为试点,实施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完成了永泉社区826户2104名村民的户籍变更工作,现已有21.6%的社区居民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的原则,完善农村基本保险制度,兑现落实农民低保政策,现有657户1528名农民纳入低保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

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保人数1.73万人,参保率达91.2%。

三是着力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鼓励农民进入非农产业领域,加快自主创业步伐,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农民自主创业对城市化的作用,整合劳动、教育、农林等培训资源。

08年,开展了驾驶、电焊、维修等劳动技能培训40余次,全区实现自主创业3000余人。

四是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加大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各村屯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建设,开展秧歌比赛、送报下乡、文化进村等活动,形成了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大力开展“城村携手共创文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全区现有市级文明村2个。

现己建立9个农家书屋、30个图书角。

五是解决困难群众生活。

去年以来,实施泥草房援建50平方米政策,使1000名特困农民受益;

为350户特困受灾户发放米面17.5吨;

发放奶牛补贴80.5万元,受益农户275户。

(五)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我区始终坚持以城市化方向谋划农村发展。

从城乡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历次重要会议和工作实践中进一步细化深化、充实完善。

在2009年1月召开的七届五次全委会议上,区委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新农村建设新进展”的要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的高度,我区将着力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区又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确定为重要的实践载体,并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从各个方面集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方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经过持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必将成为我区的发展美好未来。

二、存在差距

我区在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一体化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优质生产要素,向产业优势区域聚集,现代农业虽然也在发展,但由于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加之生产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城市和农村在资源配置、收益分配等方面还存在不均衡,经济发展的收益更多的流向城市,农业主导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较低。

2、居民收入上的差距。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9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相比07年有所减小,但差距仍在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直接体现在了生活水平和质量上。

2008年,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均大大优于农村,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农村为*%,相差*个百分点。

对农村而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大高于农产品价格涨幅,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除有限的财政补贴外,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保障增收的渠道和途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3、基础设施上的差距。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大大落后于城市。

农村道路、交通、通讯、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设施配套和共享程度还不够高,环境脏乱差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多数村屯仅硬化了主要道路,其他村内道路、生产路仍是自然土路,农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另外,部分村屯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规划指导,农村居民建房的随意性较大,村民趋向在村庄外围、道路两边等便利位置建房,存在“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

4、公共服务上的差距。

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城区,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城区学校班额超编严重。

农村医疗保健设施落后,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与农民的就医意愿有较大差距,导致城区医院拥挤排队、乡镇卫生院冷冷清清的现象。

虽然加大了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的力度,但绝大部分镇村仍缺乏图书馆、健身器械等基本文体设施,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5、社会保障上的差距。

目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女职工生育保险等各类保险相对完整且水平较高,而农村仍然是以社会救助和镇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保障模式,不仅范围小,保障水平也比较低,特别是经济薄弱村,保障能力更弱。

纵观城乡各方面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因素。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城乡不可能或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存在畏难发愁的情绪,感觉无从下手;

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短时间成效不明显便失去信心;

有的对上级支持农村的期望值过高,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政府“热”与群众“冷”的矛盾比较突出;

有的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是以减缓城市发展,实现城乡农村的同步发展。

二是发展规划不完善。

目前城区总体规划已达**平方公里,镇村的总体规划尚不齐备,其规划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部门之间、镇村之间协调性不够,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

由于发展规划的滞后,工作指导上缺乏依据,既不利于产业布局的调整,还会影响基础设施的配套,特别是有的镇村发展规划滞后,合村并居缺少依据,可能造成重复投资现象。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备。

由于存在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镇村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政策还不够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相对较窄,市场化运作范围小,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小,社会投资难引进,农村财政负担较重,在社会事业发展上表现得也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和农民自身的积累,短时期内很难有大的提高。

四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一体化发展。

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政策限制。

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提高,而失地农民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致使农民对土地流转热情不高,阻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金融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民贷款难现象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三、发展建议

(一)抓规划,错位发展,绘就城乡一体化发展蓝图。

以规划为先导,结合我区农村占位城市化的实际,着眼于城市化发展目标,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分层次有序推进。

按照城镇、近郊、远郊三个不同层次,科学制定镇村建设规划,错位发展,让规划蓝图向农村覆盖。

坚持把规划做在前面,严格按规划办事,用科学规划来加强引导和宏观调控,避免短期盲目投资而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

围绕统筹土地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

以规划带动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合理覆盖,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提高土地、资金和公共设施的利用率。

(二)抓流转,整合资源,探求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

以抓流转、建基地、树品牌、活流通为切入口,更新观念,规划引导,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把土地集中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把资产捆绑起来,把产业发展起来,把农民转移出来,把效益发挥出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业特色化。

让市场化理念向农村渗透。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加速推进我区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首要的是在观念上的突破。

在发展理念上,转变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定势,树立用抓工业的思路来抓好农业的理念,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重视引导和支持规模化经营实体改进内部管理体制和作业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园区、种田大户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在发展模式上,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交易试点,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估值作价,实现流转利益的最大化。

二是加强正面引导,实施科学规划。

按照推进“三个集中”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全面制定完善我区农业产业规划,围绕畜牧、蛋禽、果蔬等优势产业,引导业主按规划开展土地规模经营。

如在城市近郊区,着力推进以都市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

在中远郊区,着力推进以优质蔬菜等产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

各村镇的土地流转要突出围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等抓好布局。

以蔬菜采摘园、新品种示范园、特色养殖园和“一村一品”专业村等作为土地流转的重点,逐步形成村镇全覆盖的土地流转新格局。

三是探索建立土地经营和流转机制。

研究具体办法,将农民的耕地和闲置出来的土地进行集中整理,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向有经营能力的人员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基地。

探索建立“置换式”农用地流转方式,把土地的流转与农村的搬迁结合起来。

允许农民腾旧宅,建新村,将旧宅基地整治利用,实行集约化用地。

探索建立以农地抵押的农地金融制度试点,进一步明晰农民的土地、房屋等产权,使之成为可以押抵、转让、入股、出租等金融资产。

大力鼓励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的拥有者以股份制形式投入农业经营。

探索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壮大各类经济合作组织。

扶植龙头企业在生产基地进行“村企合一”试点探索,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出资、以集体土地入股等参与农业产业化。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让农民以入股等形式参与龙头企业的经营,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四是健全流转市场,创新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

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规范流转管理,稳定完善制度,让流转主体和客体都有所保障。

探索发展中介服务组织。

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供需双方提供流转平台,提供合同、法律、竞价、纠纷仲裁、风险保障等服务。

探索建立农村流转信息网络。

以乡、村、组为单位,全面统计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供需情况等信息网络,打造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

真正做到流而有向、流而有序、流而无忧。

(三)抓投入,突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以抓投入,促项目,保重点,扩渠道为目标。

积极争取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性投入,积极向上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全面整合支农资金,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各项建设。

使政府资金投入“输血”,激活农村经济“造血”。

让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一是保证稳定投入。

财政部门要设立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财力增加逐年相应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额度。

形成长久的政府投入机制,以保证城乡一体化建设稳定的外源动力。

二是实施项目化运作。

把镇村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等做成项目,突出理念创新和创意化思维。

充分利用财政支农资金对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杠杆作用,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让政府资金的“一瓢水”,挖出“一井水”,引来“一江水”。

三是突出重点投入。

把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入集中力量用于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把生态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整村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村级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项目整合,资金捆绑。

对各类支农资金的使用,应整合打捆后集中投放到有潜力的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上,避免久投不灵的“撒芝麻盐”现象。

四是创新投融资渠道。

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巨大投入,在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应综合运用村镇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拨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村集体补一点,包村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四)抓产业,突出特色,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以产业化发展为基础,紧紧依托农业发展的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抓发展,围绕结构抓优化,紧跟市场抓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提升农业发展档次,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产业强村,让经济互荣向农村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抢抓我市“三百行动”机遇,发展壮大“一村一品”规模,大力培育农业品牌,针对我区农业特点,培育一批特色优势的都市农副业,并建立配套的加工销售渠道,使农工商获得一体化发展。

推行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农业;

培育龙头企业,推行产业化生产;

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生产销售网络;

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市场争力。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空间优势,在产业布局上重视发挥各组团和产业集聚区的作用,积极吸引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通过工业积聚,园区拉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良性机制。

三是加快发展观光农业。

抓好农业示范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围绕蔬菜种植、农业科技示范、农事体验等5个功能区13个项目中心,把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我区观光农业的展示平台。

积极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围绕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重点项目,提升档次、打造精品,做大旅游业市场份额,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四是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帮助农民发展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创业、自我经营、自我致富的能力,形成强大的村级经济和民营经济。

特别应结合农村实际,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依托刘高手餐饮一条街、向阳商服一条街、建兴商服一条街、铁东新村等载体,引导村民从事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建设农村批发市场,发展“市场带动型”经济;

引导城市商贸进入农村,发展“商贸带动型”经济;

精心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型”经济;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

(五)抓建设,优化环境,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

以“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城市环境优美、地域特色鲜明”的理念,城乡统筹建管,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生态建村,让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一是加大改造力度,按照规划,分类指导,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扩大试点范围,从村屯实际出发,以点带面,采取迁建与整治相结合的办法统筹推进。

二是加强环境整治,以镇村规划建设为基础,设立示范村建设,以“四改三清勤打扫”(四改,即改水、改灶、改圈、改厕;

三清,即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为切入点,以“四通三化多植树”(四通,即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

三化,即路面硬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为重点,从细部入手、整体改善我区农村面貌,全力建设“生态长廊环拥,彩瓦白墙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村庄。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是增加投入,提升硬软件水平,努力提供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产品。

将基础设施建设重心由城市向农村倾斜,加快城乡主干道路网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地区给排水管网建设,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进一步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最终建成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四是建立管理长效机制,推广城市管理经验,按照城市道路、卫生管理标准,加大日常管理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从而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六)抓机制,改革创新,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

以农民身份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着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改革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

做好安身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帮扶工程。

提高农民待遇和文化素质,让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一是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在有关涉农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一体化推进机构,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督促检查,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部门都要抽调人员集中统一办公,以便各项工作协调开展。

城区、街道和镇村参照建立统一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级级明确责任,层层抓落实和考评激励机制。

二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

按照城市化管理经验,完善新农村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新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以农民变市民工作为基础,逐步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行政执法和社会化服务机构优先向重点农村社区延伸。

随着农村社区的建立,成立农村综合执法大队,全面负责城镇治安、卫生、交通等的管理和执法工作。

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逐步建立统一的就业制度,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市民相同的就业、创业政策优惠。

按政府引导、适当补贴、个人自愿、逐步推进的原则,完善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最低保障金制度,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市民相同的社保待遇。

四是统筹城乡文化、就业等领域。

在完善新农村社会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切实引导搞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使其成为知识型的农民。

加大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力度,完善各村屯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变生活习惯,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向市民转变。

开展街乡互助,社区与村互派干部,丰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城市工作经验。

建立统一的城乡就业培训体系,组织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完善农村社区运输、商业、餐饮等各方面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金融、旅游、信息服务业,满足社区农民的生活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