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相机知识普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5252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胶片相机知识普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胶片相机知识普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胶片相机知识普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胶片相机知识普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胶片相机知识普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胶片相机知识普及Word格式.docx

《胶片相机知识普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胶片相机知识普及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胶片相机知识普及Word格式.docx

FM系列的机身拥有更多的机械控制部件比如快门组件,结构更紧凑,性能可靠。

除了FM年头太远,FM3A价格居高不下,其它三款相机都还不错。

E系列相机最早推出在1979年,推出伊始市场定位就是中低消费者,包括FG和FG20机身,以及配套的E系列镜头。

但是E系列镜头虽然售价低廉,却被认为是OEM产品,并非尼康本厂制造,所以不被重视。

专业级别的相机被称为大F系列,包括F1、F2、F3。

到F4时已经是带有驱动马达的自动胶片相机了。

我个人认为,F3相机是最男人化的一款相机产品,握在手里很有感觉。

机身握手处有一根贯穿上下的红色压线,是专门聘请意大利设计师设计后加上的(设计师这份工作实在太容易了,就加了那么一根红线条就能拿到高额设计费。

羡慕啊!

)由此,尼康相机开始在机身握手处加装红色标记比如后来被戏称的红内裤,就是一个三角裤形的红色装饰。

但是作为一款专业相机F3也是最不厚道的,与同时期佳能F-1N和宾得LX相比。

就目前市场价位,大F系列的机身还都不算便宜。

镜头群组基本上都选择后期的AIS系列镜头了,全手动操作,光圈耦合,NIS镀膜。

因为聚焦镜筒还是全金属材料所以分量不轻,但是结实耐用。

比较好的推荐(此推荐源自美国一位骨灰级尼康用户十几年坚持不懈的性能测试)NikkorAi-S50/1.8标准镜头、NikkorAi-S105/2.5人像镜头、NikkorAi-S180/2.8ED长焦镜头。

其中Nikkor是尼康镜头的专用称呼,比如相机工业的约定俗成,美能达有对应的称呼Rokker。

AIS是镜头功能版本序列,相对AI系列镜头,AIS系列镜头增加了对光圈叶片的线性控制以满足快门优先曝光模式。

AIS系列镜头也是尼康手动镜头的最后一代产品,之后就开始了自动镜头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了。

Canon——佳能最初的创始人是很传奇的一个人。

早在1930年代,相机工业的中心在欧洲,在德国。

在当时市场上有两个相机品牌最有名,Leica和CarlZeiss的Contax。

在当时一架laica相机的售价在420日元左右,在当时一名大学生的月薪在70日元左右。

然后佳能公司的那位创始人买了一架leica相机并把它拆了,研究了一番之后真的在自己的公寓里仿造出几架旁轴相机。

其实整个日本相机工业的起步都是基于对德国相机产品的模仿。

一段时间我们的相机工业也试图如此。

最终日本相机工业成功了,把摄影从高不可攀的神坛上拉下来,变成寻常百姓有能力把玩的一项爱好。

我们的相机工业却没办法在模仿日本相机工业的过程中坚持下来,所以现在全世界都在用日本的相机产品。

佳能最初只是制造相机,镜头由其它日本光学工业代工生产,直到1937年佳能聘请了一位光学设计师,才有能力自己生产镜头,而且佳能镜头在市场上的地位很高,被认为是最接近德系镜头的日本光学产品。

为了能够在尼康庞大的身影下面生存下去,佳能的相机产品走了另外一条路,把持快门优先的曝光模式,建立了成为运动型相机的一整套体系。

包括其专业级相机F-1和新F-1。

包括德系相机在内,最普遍的曝光模式是光圈优先,也就是选定光圈刻度,然后相机可以依照光圈设定自动匹配快门速度。

而习惯了光圈优先曝光模式之后,入手快门优先曝光就会有些适应上的困难。

这个过程恰恰与一个人习惯的方式反其道而行。

所以我入手过两架佳能新F-1,最终还是没太仔细把玩就出掉了。

玩不了。

除了1970年代的专业级单反相机F-1和新F-1,可供选择的佳能手动胶片相机并不少,包括常见的AE-1。

为佳能相机配套的镜头采用一种很奇怪的基座锁定式接口,与常见的插刀式接口也不太一样。

最终版本的佳能手动镜头是FDS.S.C系列镜头,其中S.S.C是佳能的超级镀膜工艺。

为了能够赢得市场地位,日系镜头很注重镜头镀膜工艺,各大厂家均有自己的镀膜工艺并大肆宣传。

而佳能手动镜头确实有一些令人瞠目的产品,比如加入人工萤石和大量采用非球面镜片的高端产品。

这在当时来说意味着高成本,自然售价也高得吓人。

只是,佳能手动相机与镜头在国内坊间的存量并不大,可流通的数量比起尼康美能达要少很多。

而佳能手动镜头被香港玩家誉为“发色”,意思是颜色是从图像里面发散出来的,而不是寻常日系镜头那般浮在表面上。

至于实际效果,要看个人体会了。

Pentax——潘泰克斯,香港译成宾得。

香港的翻译很奇怪,很多名字翻译的很怪异,但很多名字又翻译的很文艺。

比如施瓦辛格被翻译成舒华辛力加;

比如爱展能翻译成安琴——是我最喜欢的翻译称呼,将那颗法国铭镜的淡雅恬静展现得淋漓至尽。

宾得是一个很奇怪的品牌,很多人喜欢,很多人希望拥有,却从未拥有。

是那种知名度最高使用率最低的相机。

而宾得驰名世界并不是靠后期产品,而是早期的M42系列产品。

M42作为镜头接口标准之一,最先由德国人提出来,但是确实被宾得发扬光大了。

其M42接口的镜头群至今仍是房间存量最大的镜头群,焦距涵盖最广泛,品种最齐全。

就其成像素质来说,不比同期的德系镜头差——虽然不敢说比其高。

宾得的M42机身多达60多个品种,其中出名的有SP和SPII。

全机械快门,金属幕帘。

银色机顶显得很高贵。

只是这些中古机身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毛病,用1.35v水银电池测光。

换用现在的替代电池会造成曝光溢出。

前段时间准备做几个电池转接环,最后发现一个产自3M的关键材料搞不到,只好作罢。

M42机身以后,宾得改用K型镜头接口技术,并推出K型机身,包括K2、KX、KM;

之后有M系列如ME、MV、MG。

1979年的MESuper是准专业机身中比较成功的一款机型。

专业级的LX,小巧,功能强大,好玩。

1982年推出过提供多种曝光模式的A系列机身如SuperA、ProgramA等。

宾得镜头,素有真水无香之称,被称为日系的施奈德镜头。

日系光学企业喜欢用各自的镜头镀膜工艺作为宣传题材,宾得也不例外。

宾得宣称其SMC镀膜工艺多达7层,能够保证98%的通光率。

历史上,宾得的K系卡口镜头的确出了一批令人瞠目的产品,著名的加星镜头。

在镜头标识后面有一颗五角星,用来表示镜头的出类拔萃。

当年曾有心烧几颗回来,只是兴趣转到德系镜头身上,未能如愿。

除了35mm相机镜头,宾得还做中幅产品,比如Pentax67。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分散了宾得的全部精力。

虽然宾得的镜头饱受赞誉,但是市场保有量却并不如尼康佳能大。

至于目前国内可供流通的宾得产品,应该还是以M42镜头居多。

K型接口机身虽然不少,但是可供选择的镜头多在50mm标准镜头一线上。

这也许才是一直以来宾得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吧。

Minolta——美能达。

X700是我入手胶片相机的第一款相机,使用时间最长的相机,出片最多的相机,放出最晚的相机。

现如今被换成了XD7。

X700在国内的知名度确实高到惊人的地步。

历史上X700确实给美能达带来许多荣誉。

在X700机身的右侧有一个很小的标志牌“MPS”,MinoltaProgramSystem。

美能达一直宣称相机的P门技术是其首创。

虽然不知道P门是不是美能达首创,但是X700确实给美能达在1983年赢来“欧洲相机”的称号。

X700结构紧凑,界面友好,功能设施合理;

如果加装配套组件,在当时来说确实能够实现许多“强大”的功能。

顺便说一句,美能达为X700设计的PX360型闪灯是我个人玩过的,在那个年代功能最强大的闪灯。

就像所有相机产品总会让你觉得稍微有些遗憾一样,X700也是。

相比XD7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快门速度在取景视窗中的不可见。

其实就技术上来讲并不复杂,且XD7早于X700,应用上已经不存在问题,但是X700就是忽略了这一点。

四大家族里面,美能达一直坚持着中低路线。

相对较低的市场定价并没有阻碍其发展。

作为后起之秀,美能达确实冲劲十足——也正因为如此最终导致其财务危机导致破产。

1970年代中期,美能达开始与德国老牌相机制造商Leica合作,并一直以此作为宣传热点。

其实,与Leica的合作中美能达并没有获得任何技术上的提升,反而是德国人学到了照相机电子化自动化的技术。

由于Leica在光学设计上的不足尤其是广角镜头设计上的不足,Leica委托美能达依照其著名的24mm天星镜头生产了Elmarit-R24mm/2.8大广角镜头。

只是,市场并不接受,原因还是因为美能达并非光学大厂,尤其不是德系光学系统。

同样代工生产的SchneiderSuper-Angulon-R21mm/3.4却一直受到市场热捧,可见烧相机的人有多偏执了。

作为胶片相机,美能达X700却是不错的选择,虽然是布帘快门,不过很稳定很耐用。

机身小巧分量相对较轻。

该有的功能全都有。

唯一缺点把玩性不高。

美能达的镜头被认为很有“油画”的味道。

其实早期AUTO系列镜头的成像也很清丽。

而三代MD镜头就过于“油腻”了。

美能达的产品算是国内二手市场存量最大,各焦段各系列流通量都很大。

价位也千差万别。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上海海鸥曾与美能达有过一段合作,导致美能达摄材大量存有中国市场。

作为胶片相机的入门产品,美能达确实不错的选择。

/C口的镜头就是CarlZeiss做的,T*镀膜,成像色泽浓郁且艳丽,可谓35mm镜头的巅峰了。

Y/C镜头就版本分AE系列和MM系列,就产地分有德产和日产,所以就变成了四代产品:

AEG&

AEJ、MMG&

MMJ。

就其原因,是德产镜头和日产镜头在镀膜工艺上的细微差别,导致色彩还原上的细微差别。

这也印证了器材发烧中的偏执倾向。

其中的一些镜头却为极品,比如f/2系的三颗镜头28/2、100/2、135/2;

f/1.4系中的35/1.4、50/1.4和85/1.4。

更夸张的有60年纪念版的85/1.2。

结构上都是Zeiss最成熟的光学结构。

感受上,35mm的ZeissT*镜头的成像确实给人眼前一亮的直观感受。

据说同样使用了T*镀膜的Hasselblad镜头在成像上反而没有35mm镜头的浓郁艳丽,应该是与片幅成像特性有关。

个人觉得,如果有条件还是应该搞两颗T*镀膜的镜头回来玩玩,毕竟代表了35mm镜头的最高水准。

我个人玩欧系中古镜头,唯独不碰Zeiss。

因为Zeiss的镜头我还是使用T*镀膜镜头。

胶片相机的机身有好玩的,比如功能,比如附件。

记得有一次把F3能拆开的部分全都拆开,机顶,屏幕,后背,马达,满满摆了一桌子,看起来就是很有趣。

但是最终,胶片机玩的还是镜头。

国产相机用过海鸥,镜头也是海鸥自产的。

虽然是美能达的机身模仿,但是镜头涉及光学设计,镀膜工艺,很多东西是没办法学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系光学产品能够把德国相机从高不可攀的神坛上拉下来,却依然无法超越它的原因。

单纯就国产双鸟的35mm单反相机来说,玩与用是不同的两种概念。

就玩来说,同一焦段同一光圈系数下的镜头有年代,版本,序列号等等可玩的地方;

如果是用,自然没有这些繁琐过程。

同理,作为使用,只要相机能够工作,只要镜头没有破损到影响成像质量,都能够用。

就35mm相机来说,现代在产的相机无外乎Leica。

Leica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不仅仅是摄影的符号,是身份地位乃至品味的象征。

其它,好像CarlZeiss有做一款复古的相机,价格不菲,自然普及性不是很高。

靠着德系品牌借尸还魂的也有。

日本Cosina公司获得了Voigtlander商标的使用权后开始制造一系列所谓复古型相机和镜头。

要知道,福伦达在德国光学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辉煌,福伦达的创始人曾因为在光学领域的成就被当时的德国皇帝召见嘉奖并授予爵位。

Cosina借着福伦达商标的辉煌历史大做文章,生产的相机镜头一度很受追捧。

只是最偏执的一群发烧友会把那一类产品称为“伪福”。

停产多年的相机,除了Leica外,德系产品还是以CarlZeiss的居多。

但是由于二战后德国遭到分割,CarlZeiss受牵扯被切成东西两家公司,所以市场上Zeiss的相机就像同时代的光学产品一样品种繁复庞杂。

期间西Zeiss公司生产的Contarex“牛眼”算是最有名的,也是最沉重最昂贵的。

其配套镜头成像清新淡雅,完全没有新款T*镜头的浓郁艳丽,很受坊间追捧。

就我个人来说,我倾向于相机机身有日本货。

电子化程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价格低功能全,用起来很顺手。

当然,日本相机无法满足纯粹的金属情节。

但是金属情节更多是用来把玩,不是拿来用的。

其实minoltax700就不错。

除了光圈优先和自动挡外还有一个P门,也就是程序曝光。

当然程序式曝光在现在的数码相机很普遍,但是在那个年代的确是了不起的创新。

使用上,要求配合minolta三代MD镜头,也就是最小光圈系数为绿色那一种。

光圈定位最小光圈并锁定,相机快门定位绿色P标记位置,此时相机能够根据现场光圈自动设定光圈和快门速度并自动关闭光圈叶片以满足适当曝光要求。

这一点对于新手是很方便的。

毕竟刚上手手动胶片相机,对于光圈和快门组合不是很有把握及经验。

至于minolta镜头,还算不错。

价格相对较平,成像上很讨欧洲摄影师的喜欢。

当然如果从发烧的角度讲就是另一回事了,也不是你现在需要考虑的。

至于具体价位,我实在没有可参考的数字给你。

一是我不玩日系产品很多年了,二是我的所有器材都是从国外进,价格与国内有差距。

我不是很了解“美能达ASWEET/28-80135”,或者说我不知道你说的这个。

就机身来讲,海鸥相机的机身使用美能达一样的MD镜头卡口,所以海鸥机身能够使用美能达的原厂镜头。

至于镜头,我对国内的光学产品实在是不能恭维。

镜头涉及到光学设计镀膜工艺,这都是国内光学企业欠缺的。

作为入手胶片机,我个人的建议是尽量选用定焦镜头。

因为定焦镜头结构更简单,片组结构更少,能够更好提升成像。

当然,缺点就是为了获得满意构图需要走来走去,不像变焦镜头站在原地只需要改变焦距就行。

最后,祝早日沦入炼狱,并在痛苦中体会到快乐。

正片拍出来就是和肉眼看到一样的颜色也叫反转片像电影胶片那样(容易过度曝光,但色彩比负片鲜艳的多,价格通常是负片的2倍以上)

负片就是平时居家最常见的胶卷拍出来是反色(负片用起来比较简单,曝光好控制,不容易过度曝光,新手推荐用负片价格便宜好控制)

推荐用富士200或者柯达200(400的胶卷适合晚上用200适合白天用最浅显的解释)

200和400就是胶片的ISO,400的胶片所需的进光量只是200的一半,100只是200的一半。

凤凰205推荐用100或200,因为最快快门就是300~~

刚开始买些便宜的负片就好,宽容度高,正片对曝光的正确性要求较高,比较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