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与美联储Word文档格式.docx
《货币金融与美联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金融与美联储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养老金无法信赖;
经济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与日俱增。
政治家们用无数复杂的理论去解释为什么国家经济黯然失色,但总是避实就虚、不着边际。
其实,真正的经济问题应该追溯到中央银行和我们当前的货币系统。
美联储声称其职责是管理好我们的货币,但它却让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它制造了持续恶化的商业周期,不断降低着人民的生活水平。
刘·
洛克维尔:
这就好比一帮盗匪闯进你的家,偷走你的钱。
这正是美联储的所作所为。
它让你的积蓄不断贬值;
它夺走了你经济上的安全感;
它应该被看作一个给我们带来厄运的机构,而非所谓的“对人民有益”。
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应该充当可靠的价格标尺,而不是不稳定的源头。
只有重建一套诚实的货币系统,剥夺政府使货币贬值的能力,我们才能恢复自由,美国才能重现繁荣。
我们有权选择使用什么样的钱。
是要每年都在贬值的钱,还是要每年都能增值的钱?
如果你乐意看着自己的钱不断贬值,那么就保持现有的货币系统;
如果你想让钱逐渐增值,那么应该选择金本位。
钱是什么?
钱是一种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它是我们日常经济生活的根基。
在远古时代,人们直接进行物品或服务的交换,这被称作“物物交换”。
约瑟夫·
萨莱诺:
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一个牧渔部落想要小麦,可他们自己却不生产小麦,因此他们必须寻找生产小麦的人,然后用自己的鱼去交换别人的麦子。
但是“物物交换”在市场上有它的局限性。
人们很快便发现这种直接交换带来的问题:
比如你想用小麦去换鱼,但是有鱼的人却不想要小麦。
你就没辙了,不是吗?
除非你出去先用小麦换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人人都想要的蓝莓。
用麦子换回蓝莓之后,你就可以再用蓝莓去换鱼,或其他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最后,那种社会能广泛接受的物品便被赋予了间接交换的价值。
“钱”就是这种交换媒介的别称。
历史上许多物品都曾作为货币使用。
15世纪,中美洲的玛雅人把一种叫做“绿咬鹃”的鸟类羽毛当作货币;
19世纪的东亚则用茶叶压缩成的块状物作为货币进行贸易;
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使用贝壳串;
而美洲早期殖民者用的是海狸皮,海狸皮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价值。
金属币最早于公元前7世纪出现于希腊和小亚细亚一代。
黄金与白银在珠宝、装饰艺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们耐久性强、容易切割,而且供给非常有限。
这些贵金属还有相当高的价值/重量比,使之便于运输。
我们可以想像早先把铁作为货币的时代,例如在非洲。
你去西尔斯买东西,比方说买一台价值300美元的锄草机,需要一吨生铁,可是黄金的话一盎司就够了。
1536年,就在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后不到50年,一家西班牙造币厂便在墨西哥城铸出了新大陆第一枚金属币。
这些银币很快也在英国殖民地开始流通。
大不列颠的商人们一直蓄意不让贵金属进入北美,因此西班牙铸造的这些“山寨元”便担当起了流通货币的职责。
它经常被切割成8块,用以进行小额交易,这便是“八里尔银币”的由来,而1/4元则被称为“2便士”。
1792年,杰斐逊正式采纳这种西班牙元(dollar)作为美国的基本货币单位。
他环顾四周,看大家都在用什么作货币,结果发现人们不约而同的都在使用西班牙元(dollar),这就是为什么dollar最后被选定为标准货币的原因。
美国那时采用的是金银双本位制,铸造了面值10美元的“美国之鹰”金币。
杰斐逊用雄辩的语言阐明了纸币的危险。
独立战争期间,大陆国会印刷了大量纸币为军队融资,这些钱不断贬值、稀释,最后变成了废纸。
美国俗语“不值一个大陆币”的说法正来源于此。
那些坚定持有大陆币,一心想让美国摆脱英国统治的爱国者,变得一无所有;
而那些不信任美国政府发行的纸币,果断将其抛掉的所谓“保守分子”,反而从中受益。
美国元老级经济学家佩拉泰亚·
韦伯斯特,以及其他一些先见者早就发现,没有黄金支撑的纸币是极端危险的。
在16世纪的欧洲,金匠为客户保管金币。
他们收取一定的保管费,然后向存入金币的客户提供收据以用于支取。
这些收据就是纸币的起源。
也就是说,假设你让金匠帮你保管10盎司黄金,于是你得到一张对应10盎司黄金的收条。
凭着这张收条,你可以随时取回自己的10盎司黄金。
这些收条很快被广泛接受,并直接用于交换,因为对大额交易来说,收条显然比黄金本身更加方便和安全。
这就是银行券(纸币或货币替代物)的起源。
但是这些史上最早的“银行家”们并不满足于这点保管费,他们又往前走了一步。
实际上,如果金匠有1000盎司黄金与面值1000盎司黄金的收条,他可以偷偷地再印一张面值1000盎司黄金的收条,然后把它贷出去收取利息。
这样他便采用了50%的准备金比率,也就是“部分准备金”。
只有50%的收条背后是有黄金支撑的。
现在,纸币与黄金再也不是1:
1的对应关系了。
仓库里每1个单位的黄金,可能对应3到4个单位的收条用于流通。
银行家们现在不仅仅对黄金收取保管费,他们还人为地使货币供应发生“膨胀”,并将那些假收据用于放贷,收取利息。
这套系统被称为“部分准备金系统”,它在美洲殖民地广为采用,后来发展为美国商业银行,最终形成“美联储”。
这是一个带有欺骗性的系统,其他任何行业都不会允许这种行为。
如果你把谷仓里的谷物擅自借出去,而又让别人以为那些谷物还在谷仓里,这是一种犯罪,诈骗者应该被投进监狱。
但银行业却是一个例外,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他们可以从中获利。
1791年,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成立了美利坚第一中央银行,目的是扩大纸币供应,使政府与商业银行从中受益。
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他把中央银行作为政府集权化的一种手段,籍此使政府的强权得以表达。
托马斯·
杰斐逊反对这种主张。
在他眼里,中央银行是东北部银行集团手里的工具,是不民主的。
20年后,杰斐逊关闭了第一中央银行。
杰斐逊反对中央集权政府,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关闭中央银行。
1816年,联邦政府试图再次成立中央银行以制造通货膨胀。
但是这次,安德鲁·
杰克逊总统下令将其关闭,称之为“恶魔银行”,因为它使少数人受益,却损害了多数人的利益。
起先他们扩大货币供给,制造了“牛市”,使国家呈现繁荣,但紧随其后的就是衰退;
只要他们停止扩大货币供应,那么那些依赖低利率、被通货膨胀诱骗的行业就会纷纷破产。
1836年,杰克逊成功的废除了第二中央银行。
但在那时,投机者们建立了不计其数新的私人银行,这些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背后都没有黄金支撑,直到1834年美国引入金本位制度之后,国家货币系统才得以稳定。
那时的1美元大约价值1/20盎司黄金。
美国的国父们,如安德鲁·
杰克逊,非常理解只有在金本位下,钱才是属于人民的。
那是一种“硬通货”,无法被随意伪造和“膨胀”以满足政府无止境的花费。
然而在1862年,亚伯拉罕·
林肯需要为南北战争融资,于是政府又一次开始大量印刷纸币。
那时为了给内战融资,美国基本上放弃了金本位。
其实从历史你可以了解到,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总是伴随着金本位的临时终止,因为金本位严格限制了政府的融资能力。
林肯的纸币被称为“绿币”,因为它的反面是用绿色油墨印刷的,与传统黑色油墨不同。
政府规定这些纸币为合法支付手段,但是它们不可以用来兑换黄金。
林肯为这场战争发行了数目惊人的绿币。
虽然黄金仍在流通,但人们被强制要求必须接受这些绿币,并将其与黄金同等看待。
政府发行这种没有实物支撑的纸币的权力,成为日后美联储的法宝。
南北战争结束后,国家货币系统又恢复了正常,美国重新采纳了金本位。
我们在1879年重新回到了金本位,之后迎来的恐怕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发展和繁荣。
在之后近20年里,产品与服务的数量每年都以前所未有的4%的速度增长。
原因就在于我们使用了诚实的货币,没有对利率进行人为操控。
我们有大量真实的储蓄和投资,促进了资本商品的积累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在这次繁荣期间,产业巨头与金融家们谋划着如何借助政府力量让他们的王国进一步扩张。
随着1887年《州际贸易法》被通过,大型铁路企业成功地运用这些新规则,排挤掉了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
ICC(州际贸易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保护铁路经营者免受竞争,而不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和运输人员。
消费者其实受到了伤害,因为随着铁路运费的提高,他们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和服务。
到了1896年,他们试图在金融领域故技重施。
当时两大财团在经济战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业界领袖,他们是:
世界最卓越的私人银行家——J.P.摩根,以及石油大亨约翰·
D·
洛克菲勒。
虽然摩根与洛克菲勒互为竞争对手,而且经营行业不同,但他们都主张建立中央银行。
他们希望得到廉价信贷,用不断膨胀的货币供给扩张自己的产业王国。
于是这两人一起发动了媒体战,向公众兜售他们的理念,最终如愿以偿地成立了美联储。
要是美国人知道这个机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些金融寡头的利益,为了让他们利用美联储扩大货币供给,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那麻烦可就大了,此项立法根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被通过。
因此他们必须换一种说法,告诉美国人民这样做是为了增加货币的“弹性”。
有关银行改革的热潮始于1907年,那时纽约各大银行出现了挤兑,但事实上挤兑是由部分准备金制度引起的。
恐慌在储户之间蔓延,他们听说各大银行资不抵债,于是纷纷要求取回存款。
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Trust)与两家其他机构瞬间破产,虽然摩根向他们提供了3500万美元救助款也无济于事。
华尔街迅速利用人们对银行倒闭事件的恐惧,向美国公众大肆兜售中央银行、也就是所谓“最后贷款人”的理念。
此后只要银行一有麻烦,美联储便成了最后贷款人。
于是他们再也不用担心了,因为华盛顿就是他们的钱库。
汉斯·
赫普勒:
但是问题在于,这样一个“最后贷款人”是否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在我看来,每一家银行都应该对他们自己的债务与合同义务负责。
如果银行因决策失误导致破产,这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大好事,因为正是破产或破产风险的存在,才使银行不得不在决策之前三思而后行。
银行挤兑与破产数量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1908年,以约翰·
洛克菲勒的岳父——参议员尼克森·
奥利奇为首的“国家货币委员会”试图再一次推进中央银行的建立。
1910年11月,6个人以打猎为掩饰,坐上一列神秘的火车前往佐治亚州、哲基尔岛上的一个私人俱乐部,准备起草一份中央银行法案。
美国金融名人录收录了这些人的大名。
他们中有两个洛克菲勒家族成员:
奥利奇与纽约国家城市银行总裁弗兰克·
范德利普;
两个摩根家族成员:
摩根银行的亨利·
戴维森和纽约第一国家银行总裁查尔森·
诺顿;
库恩雷波公司高级合伙人保罗·
沃伯格;
以及与两个家族都往来频繁的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派亚特·
安德鲁。
他们花了一周时间在摩根家族奢华的俱乐部里做客,撰写了一份名为“联邦储备系统”的草案。
三年后,他们的梦想终于实现。
就在1913年圣诞节的前一天,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生效。
美联储自此成立,其职责是“制定货币政策”与“监管商业银行”。
威尔逊政府成立联邦储备系统绝非巧合。
那时正处于进步主义时代的高潮,代表特殊利益集团的政府权力急剧扩张。
这个系统由12家地方储备银行组成,分布于美国东部与中西部,其行动由联邦储备理事会控制并调节。
理事会则由总统任命的7位成员组成。
虽然地方银行有12家之多,但华尔街很快一手遮天。
纽约联储银行总裁、摩根的合伙人本杰明·
斯特朗掌控了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策权。
斯特朗一直在联储发挥着主要影响力,直至1928年他死去。
现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负责联储货币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
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
如要增加货币或信贷供应,即实施“通货膨胀”,联储可以用造出的新钱从自己青睐的公司手里买入政府债;
相反如需收紧货币或信贷,联储可以卖出这些债券。
这个系统完全依赖于他们的自律。
每个政府都想掌控货币发行权:
因为这和加税有同等效果。
直接加税很容易引起民众反抗。
但如果只是增加货币供给,这种反抗则温和得多,而其后果也不会马上显现,往往发生于6个月、1年、甚至2年之后——这时他们就可以将飞涨的物价归咎于其他因素,例如天气、投机者等等。
联储调节流通领域货币数量的另一种方式是制定贴现率:
成员银行有时会通过所谓的“贴现窗口”从联储那里借入短期资金,贴现率就是联储对这些钱征收的利率。
如果联储降低贴现率,商业银行就有可能从联储借到更多的钱,从而增加了对外放贷的资金。
随着银行贷款与信用卡利率的降低,信贷变得更加廉价。
银行贷款额度的提高意味着经济体内流通货币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美联储还可以用调节准备金率的方式操控国家货币供给。
为了应对储户提现,银行需要预留一定比例的存款,而不能全部用于放贷。
自美联储1913年成立之后的4年间,他们把准备金要求缩减了一半,至一战后期,货币供应量翻了一番。
但是美联储真正的权力在于垄断货币发行。
虽然1913年的美国仍在实施金本位,但它很快便被美联储持续性的货币扩张所削弱。
第一步是只让40%的联储券由黄金支撑,以此将货币供应量扩大到原先的2.5倍。
部分准备金制度的通胀效应也被中央银行进一步强化。
商业银行可以在美联储券的基础上制造“账面货币”。
也就是说,法律只要求商业银行以联储券的形式保留准备金,这些准备金只占活期存款总额的10%。
90%的钱都是无中生有、凭空创造的。
美联储在本已不稳定的金融系统之上又包装了一层通胀。
举例来说,如果中央银行有价值100美元的黄金储备,而准备金率是10%,那么它就可以印刷1000美元的联储券,这些联储券又成为其他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商业银行将这1000美元,再按照10%的准备金比率放大,他们就可以把1000美元按部分储备放大成10000美元。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底端100美元黄金(真实货币)被膨胀为顶部10000美元的纸币。
这10000美元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将驱使物价上涨,降低普通民众的购买力。
当人们开始花钱的时候,那些最先得到新钱的人可以充分受益,买到更多的东西;
而最后得到钱的人则利益受损,因为物价已经大幅上涨,他们只能买到很少的东西。
所以,中央银行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把财富和权力从经济体内的一部分人,转给了另一部分人。
一般来说,最受益的往往是政府本身、大银行、政府签约企业,以及所有和联邦政府关系密切的人。
通过制造巨额信贷,美联储还可以驱使利率下滑,向投资者传递错误的信号。
他们推动一轮不可持续的投资繁荣,而这种繁荣本身就播下了它日后毁灭的种子。
正是这种商业周期最终酿成了例如“大萧条”之类的经济灾难。
美联储刚一成立,美国就参加了一战。
政府又一次暂时放弃金本位,通过大量印钞来为战争融资。
政府大肆举债,国债由10亿美元,膨胀到270亿美元。
接踵而来的是通货膨胀;
他们制造了一次经济快速扩张、快速收缩的周期。
为了给过热的经济降温,联储停止了通货膨胀,使利率水平在18个月之后翻了一番。
到1921年,市场终于恢复了元气:
各种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
市场开发出新型汽车和电器。
1920年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但在背后,这种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自美联储扭曲性的信贷扩张政策。
这段时期被称为“咆哮中的20年代”——人们感到越来越富有。
但是繁荣掩盖了通胀真相,许多经济学家都没看出来。
美联储制造的经济泡沫终于在1929年10月破灭。
华尔街的投机者之前一直在用银行贷款炒股,现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去2/3。
银行贷款达到了十分瞩目的70亿美元。
随着投机者们纷纷违约,银行破产事件层出不穷,大萧条的阴霾接踵而至。
储户银行帐户里的钱分文不剩,不论是储蓄帐户还是支票帐户。
他们看着自己的积蓄瞬间蒸发。
1932年,富兰克林·
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很快开始实施旨在“用消费拉动繁荣”的“新政”。
虽然我们更需要减税并减少消费,可罗斯福却史无前例的加大货币供给,为大型政府工程融资。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发誓要消灭贫穷和失业,让每个人重新回归就业岗位。
但这没有奏效:
中央计划经济使得萧条愈加恶化。
罗斯福唯一做到的事,就是让美国的货币不再诚实。
这位总统刚一走马上任,就立即宣布全国所有银行放假4天,对那些祸起部分储备、无法向储户还钱的银行实施破产保护。
但是在银行重新开门之前,罗斯福政府必须想出一个办法,让储户重新相信他们的存款是安全的。
于是,他们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诱使储户产生一种安全感。
事实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自有资金,只占他们所担保的所有存款的1%,人们真正指望的是美联储——这个充当“最后贷款人”的机构,希望它能“挺身而出”,随心所欲地印钞票以防止大规模的挤兑事件发生。
到1930年代中期,纽约银行家们逐渐失去了对美联储的控制权。
“摩根时代”随着罗斯福总统的到来划上了句号。
对摩根“不太友好”的罗斯福任命马瑞纳·
伊寇斯为新的联储主席。
伊寇斯——这位犹他州的共和党人把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策权交给了华盛顿。
罗斯福总统出席了华盛顿联储大楼的落成典礼,建造这栋大楼花费了纳税人350万美元。
罗斯福:
我宣布这座大楼今日落成,它承载着美国人的理想,从此每个美国工人都将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家庭,让日子越过越好。
193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是金本位的终结。
罗斯福的胃口并不满足于他的大型政府项目,如田纳西谷当局花费13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将高产的良田,变成了在政府补贴下才能运营的电站;
另外公共事业振兴署花费110亿美元来“制造就业”,开发毫无价值的“猪肉桶”工程。
但是美元依然绑定于黄金,这限制了美联储用印钞票的方式资助这些公共项目的能力。
所以在1933年,政府停止对美国公民使用金本位,罗斯福下令没收人民的黄金。
那些二战期间的参战国,其实在一战时就已经废止了金本位,而采用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通胀系统为战争融资。
二战结束后,他们想借助金本位的声望,建立一套全球性的通胀体系。
世界金融大鳄们在声名显赫的经济学家——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的指引下,前往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会晤。
他们的想法是建立一套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既保留黄金,又能实施通胀。
这个体系允许美元兑换黄金,但只有国外官方机构,也就是中央银行和外国政府可以这样做。
比价是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而美元与其他所有货币都保持固定汇率不变。
《纽约时报》经济撰稿人亨利·
黑兹利特,是少数几位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个“准金本位”制度行不通的人。
罗恩·
保罗:
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
这位杰出的撰稿人——亨利·
黑兹利特,早就预言了这一点,因为美国政府无法抵御大量印钱的诱惑,外国政府接受这些美元,但他们不会轻易要求兑换黄金,要求查账。
黑兹利特完全是正确的。
1960年代,美国政府试图为巨额社会福利计划和越战买单。
总统林登·
约翰逊相信,要实现目标只需印制足够多的钞票就行了,他不愿加税,因为加税会引起纳税人反抗。
换句话说,印钞票可以使“大炮黄油”二者兼得。
林登·
约翰逊:
我们保证节俭地使用每一块钱,因为我们明白纳税人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才赚来这些钱。
然而美元印得越多,它的价值就被稀释得越厉害:
不安的外国央行开始按照布雷顿协议将美元兑换为黄金。
在被换走几十亿美元的黄金之后,美国仍然欠下360亿美元外债,而可向外国债权人支付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80亿美元。
但是美国并没有停止通胀政策,反而在1971年违约。
尼克松总统宣布,不再允许用美元兑换黄金。
理查德·
尼克松:
我要求财政部部长康纳利,暂停用美元交换黄金与其他储备资产,只有在特定情况下例外,如为了维持货币系统稳定性,以及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其他情形。
至此布雷顿森林这个“准金本位”协定宣告死亡,但这却是美联储的胜利。
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就是那层固定利率的虚幻面纱也被撕破了:
货币间汇率从此开始自由浮动,给外贸与商业活动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更糟的是,支撑美元的最后一层保障也没有了,这样便可制造无穷无尽的通货膨胀。
随着美联储不断制造货币,并对存款进行担保,1971年迄今,通胀率已经上升了300%(译者注:
注意此纪录片制作于1996年)。
金本位被废除之后,美国政府的联邦预算就再也没有取得过平衡。
我不相信美联储能提高我们经济运行的效率。
我认为最好的货币,应该是由市场决定的货币,就像在金本位时那样。
要把货币决定权重新交还给市场,就必须废除美联储。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会与总统都无权对美联储发号施令。
美联储理事会的每一次会议都是秘密召开的,谁也不知道会议上发生了什么。
看看每晚的财经报道,你会发现那些评论员们永远在忙着猜测“美联储想做什么”。
新闻播报员:
今天所有的目光都凝聚于华盛顿,关注着美联储正在召开的议息会议。
多数经济学家预测联储将保持现有货币政策不变。
这甚至形成了一个新的职业:
美联储观察员——那些美联储行为的“职业猜测者”。
从美联储酝酿成立的那天起,一直到现在,不论是它的成立过程还是操作过程,这个机构一直被秘密包围。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能告诉你真相,因为一旦告诉你真相,必然会引起暴动。
愤怒的美国人会冲向联储大楼,将那帮人揪出来。
最新一次要求对美联储进行公开审计的尝试发生在1993年。
众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得州共和党人亨利·
冈萨雷斯号召对美联储的运作进行独立审计;
他要求公开市场委员会出示会议的录像带,并在会议召开后的一周内发布详细的会议记录,而非几周后才给出一些模糊性的总结陈词。
冈萨雷斯还提议总统直接任命12家地方联储银行总裁,而非仅仅几个金融大鳄。
不难预料,联储主席阿兰·
格林斯潘拒绝了这个提议。
但最让人意外的是总统比尔·
克林顿的态度,他竟说这次改革“会破坏市场对美联储的信心”。
自1995年墨西哥政府实施通胀政策,导致比